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实验动物微生物、寄生虫学等级及监测标准的变化及与国外标准的比较
    郭连香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3, 43 (4): 339-346.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3.088
    摘要340)   HTML61)    PDF (859KB)(545)    收藏

    2023年7月1日,新的国家标准GB 14922—2022《实验动物 微生物、寄生虫学等级及监测》正式实施。本文是基于第十六届华东地区实验动物学术交流会上的报告演讲稿整理而成,内容主要是介绍和分析国家标准GB 14922—2022在修订前后的主要变化,同时将新的国家标准与国际上其他机构的实验动物质量控制标准或指南进行比较,并对我国实验动物设施运行主体在制定动物微生物质量监测方案时应该关注的重要问题做一简要讨论,以供同行交流与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清华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小鼠自动饮水系统漏水情况统计分析
    唐倩倩, 张秀莉, 常在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4, 44 (1): 85-91.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3.132
    摘要313)   HTML38)    PDF (1306KB)(200)    收藏

    目的 统计清华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小鼠自动饮水系统漏水情况,评估自动饮水设备安全性,为动物设施自动饮水系统的选用和使用维护管理提供参考。 方法 本文以清华大学实验动物中心二期动物设施南、北两个屏障饲养区的小鼠自动饮水系统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了为期3年、1年半的漏水情况监测记录。通过统计分析监测期内两个屏障饲养区漏水事件发生案例,将漏水原因分为人员误操作、动物行为、异物阻塞、配件变形4种,计算南、北区自动饮水系统因前述4种漏水原因造成的总日漏水率,以及因设备自身质量问题即异物阻塞和配件变形两种漏水原因造成的日漏水率,并进一步对漏水原因以及漏水给设施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讨论。同时,统计在监测期末,未使用自动饮水的一期设施和使用自动饮水系统的二期设施的动物饲养量和饲养人员数量,计算两种饲养模式下人均负责笼位数的差异。 结果 监测期内两个区域共发生漏水52起,总日漏水率为0.000 13%。其中,人员误操作导致的漏水有31起,约占漏水总发生量的60%,在加强培训、监督检查和有效提醒措施下,可降低人员误操作导致漏水的发生率;动物行为导致的漏水有2起;异物阻塞导致漏水0起;因设备质量原因导致的漏水有19起,日漏水率为0.000 07%。根据清华大学实验动物中心的运行数据统计,使用自动饮水系统的二期设施人均负责笼位数为908笼,而未使用自动饮水系统的一期设施人均负责笼位数为570笼,在使用自动饮水的条件下人均负责笼位数增加约59%。 结论 清华大学实验动物中心自动饮水系统日漏水率远低于设备理论设计值0.003%,进一步证明了自动饮水系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自动饮水系统的使用可以大幅提升饲养工作效率,除购入自动饮水系统需投入采购成本外,饲养用工成本将随着工作效率的提升而不断下降,从而降低设施整体运行成本。在现代化动物设施建设背景下,自动饮水系统将会成为动物设施设计和运行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实验动物管理工作的沿革与展望——以上海市近10年发展为例
    赵勇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3, 43 (5): 492-503.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3.134
    摘要308)   HTML159)    PDF (1101KB)(415)    收藏

    世界各国的文化信仰、发展历程和科技水平存在差异,实验动物工作的管理模式也不尽相同。2001年科学技术部等七部委联合颁布《实验动物许可证管理办法》,这是我国实验动物专项管理制度的创新。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立足实验动物福利和科研需求,发布了一系列实验动物相关的国家标准,各省市也成立了地方性实验动物管理机构、实验动物质量检测机构和实验动物专业人才培训基地等,为实验动物科学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本文回顾上海市近10年的实验动物管理工作进展,反映近年来国家实验动物管理工作沿革,指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并对实验动物工作的创新发展提出建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FDA现代化法案2.0给疾病动物模型发展带来的启示和思考
    万颖寒, 顾也欣, 袁雨浓, 汤忞, 鲁立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3, 43 (5): 472-481.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3.083
    摘要284)   HTML566)    PDF (1127KB)(340)    收藏

    实验动物是生命科学研究和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科学探索和医疗健康事业中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撑。科学地开发疾病动物模型对生物医药科研和产业发展意义重大。但鉴于多种新兴体外建模技术在过去十年中的蓬勃发展,2022年美国国会全票通过了FDA Modernization Act 2.0(即《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现代化法案2.0》,简称FDA现代化法案2.0),取消了自1938年以来实施的FDA批准新药进入人体临床试验前必须经过动物实验的联邦强制要求,并正式提出体外疾病模型也可以被运用在临床前试验中,但并未禁止开展动物实验。本文解读了FDA现代化法案2.0的由来,介绍了细胞培养、类器官、器官芯片、生物3D打印模型和计算机模型这5种体外建模方式在科研、生物化工和制药业中的最新应用及其各自的优缺点,同时概括了实验动物和疾病动物模型发展的新趋势,并关注各种模型之间的交叉应用,旨在为我国今后的疾病动物模型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供应商来源的实验大鼠和小鼠微生物监测结果分析:以复旦大学实验动物科学部为例
    黄缨, 韦思羽, 蔡莉, 强苏静, 李冬婷, 丁玉强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3, 43 (4): 347-354.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3.060
    摘要272)   HTML35)    PDF (1153KB)(341)    附件资料 (6399KB)    收藏

    目的 对供应商来源的实验大鼠、小鼠进行常规微生物监测,为实验动物设施科学管理提供重要依据,确保相关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方法 以复旦大学实验动物科学部为例,在2021年4月到2023年4月间,按照单纯随机抽样原则,对来自7家供应商的大鼠、小鼠进行微生物质量抽检。具体参照国家标准中SPF级实验动物必须排除的微生物指标及其检测方法进行。 结果 抽检动物的检测总合格率为80.36%。其中SPF级大鼠抽检合格率为52.63%,SPF级近交系小鼠抽检合格率为82.76%,SPF级远交系小鼠抽检合格率为86.67%,SPF级免疫缺陷小鼠抽检合格率为86.36%。检测不合格的细菌学指标集中在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和啮齿杆菌H型,检出率分别为10.76%、3.16%、2.53%和0.63%。不合格的血清学指标为仙台病毒,发生率为2.53%。此外,除国家标准规定SPF级小鼠必须排除的微生物指标外,还在近交系小鼠中检测到阿米巴原虫和肠杆菌属菌株;在免疫缺陷小鼠中检测到产酸性克雷伯杆菌,检出率分别为1.15%、2.30%和4.55%。 结论 供应商来源的大小鼠动物中存在一定的病原体感染发生率,相关动物设施有必要强化实验动物微生物监测,确保接收和饲养动物的质量,这对提高实验结果准确性和保护实验动物从业人员的职业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东方田鼠作为一种实验动物新资源的研究进展报告
    谢建芸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3, 43 (5): 482-491.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3.114
    摘要263)   HTML124)    PDF (1243KB)(193)    收藏

    东方田鼠是已知的唯一一种天然抗日本血吸虫病的哺乳动物。来源于血吸虫病疫区和非疫区以及实验室培育的东方田鼠对日本血吸虫有着相同的抗性。野生东方田鼠经过30多年的实验室培育,已经实现了实验动物化。同时,研究人员对东方田鼠的生长发育、生殖生理、血清生化、血液学指标、组织解剖等生物学性状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并且进一步深入探讨了东方田鼠的抗血吸虫病特性及机制。上海实验动物研究中心培育的洞庭湖东方田鼠封闭种群(S:DTMF)在2021年经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实验动物资源与评价工作委员会认定为中国实验动物资源。本综述着重总结近10年,特别是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实施中在东方田鼠生物学特性、标准化、基因组以及抗血吸虫病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猪血型PCR鉴定方法的建立
    王娇祥, 王艳, 胡珂, 徐凯祥, 魏太云, 角德灵, 赵恒, 赵红业, 魏红江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3, 43 (6): 585-594.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3.065
    摘要236)   HTML424)    PDF (2710KB)(208)    收藏

    目的 异种器官移植是解决人类器官供体短缺的有效途径,但其面临严重的免疫排斥反应,包括血型差异导致的超急性排斥反应。建立稳定、便捷、可靠的猪血型鉴定方法,可快速筛选合适血型的供体猪用于异种器官移植研究。 方法 选择版纳微型猪近交系、滇南小耳猪、巴马香猪为研究对象,用DNA提取试剂盒提取3种品系猪的血液、口腔颊黏膜和胎儿成纤维细胞中DNA,通过PCR法对猪ABO血型同源基因EAA第7号内含子附近的目标片段进行扩增。采用血液凝集反应检测猪前腔静脉全血加入抗A、B抗体后的溶血现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猪心、肝、脾、肺、肾组织中A抗原表达水平,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猪口腔黏膜中A抗原表达水平。通过对比不同方法测定猪血型的结果,验证PCR方法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以此建立一种基于PCR的便捷式猪血型鉴定方法。 结果 首先,69头版纳微型猪近交系、7头滇南小耳猪和34头巴马香猪的血液PCR结果显示AO血型20头,AA血型66头,OO血型24头。47头滇南小耳猪的胎儿成纤维细胞PCR结果显示47个胎儿均为OO血型,其中8头基因编辑克隆猪的口腔黏膜PCR结果与供体胎儿成纤维细胞的PCR结果一致,均为OO血型;8头野生型猪(2头版纳微型猪近交系、4头滇南小耳猪和2头巴马香猪)的口腔黏膜PCR结果均与血液PCR鉴定结果一致。然后,从中随机挑选11头版纳微型猪近交系、4头滇南小耳猪和2头巴马香猪进行血液凝集反应验证,结果均与血液及口腔黏膜PCR鉴定结果一致。而且,对1头版纳微型猪近交系和2头巴马香猪的心、肝、肺、肾、脾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与血液PCR鉴定和血液凝集反应结果相一致。最后,采集其中2头版纳微型猪近交系和1头巴马香猪的口腔黏膜样本进行免疫荧光检测,结果与血液PCR鉴定结果一致。 结论 通过采集胎儿细胞和活体猪的口腔黏膜样本进行PCR检测,可准确、高效地鉴定出猪的血型,为异种器官移植供体猪的血型筛选提供了一种简便方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动物研究:体内实验报告》即ARRIVE 2.0指南的解释与阐述(三)
    刘晓宇, 卢选成, 师晓萌, 张雨舟, 吕超, 陈国元, 卢晓, 白玉, 高静, 李垚, 刘永刚, 陶雨风, 庞万勇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3, 43 (4): 446-456.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3.039
    摘要232)   HTML25)    PDF (1578KB)(594)    收藏

    提高生物医学研究结果的可重复性是一项重大挑战,研究人员透明且准确地报告其研究过程有利于读者对该研究结果的可靠性进行评估,进而重复该实验或在该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ARRIVE 2.0指南是英国国家3Rs中心(NC3Rs)于2019年组织发布的一份适用于任何与活体动物研究报告相关的指导性清单,用以提高动物体内实验设计、实验实施和实验报告的规范性,以及动物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可重复性和临床转化率。ARRIVE 2.0指南的使用不仅可以丰富动物实验研究报告的细节,确保动物实验结果信息被充分评估和利用,还可以使读者准确且清晰地了解作者所表述的内容,促进基础研究评审过程的透明化和完整性。目前,ARRIVE 2.0指南已经被国际生物医学期刊广泛采纳。本文是在国际期刊遵循ARRIVE 2.0指南的最佳实践基础上,对2020年发表于PLoS Biology期刊上的ARRIVE 2.0指南完整解读版(原文请见 https://arriveguidelines.org )进行中文编译(第三部分包括“关键10条”里的第8~10条:“实验动物”、“实验步骤”和“结果”部分),以期促进国内研究人员充分理解并使用ARRIVE 2.0指南,提高实验动物研究及报告的规范性,助推我国实验动物科技与比较医学研究的高质量发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痤疮动物模型建立及评价研究进展
    张睿, 吕美豫, 张建军, 刘金莲, 陈彦, 黄志强, 刘尧, 周澜华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3, 43 (4): 398-405.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3.021
    摘要231)   HTML18)    PDF (808KB)(412)    收藏

    近年来学者们根据对痤疮发生机制的认识建立了痤疮炎症动物模型、移植人皮痤疮动物模型和天然痤疮动物模型,其中炎症模型主要由细菌感染、化学药物涂抹和异物注射诱导,天然痤疮动物模型包括某些对激素敏感的动物和某些具有类似痤疮临床表现的动物。选择合适的模型动物和造模方法,对不同程度、不同机制的痤疮干预产品研发很有必要。目前我国的祛痤疮保健功能只有人体评价标准,无动物评价标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痤疮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以及祛痤疮产品的研发进度。本文对痤疮产生的条件、人类皮肤特点、痤疮丙酸杆菌对人体皮肤的双向作用、痤疮动物模型、常用的观察与评价指标进行归纳总结,为痤疮发病机制研究、祛痤疮保健和治疗产品研发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夯实生命科学和生物医药发展基础——回顾上海实验动物研究中心40年之路
    范春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3, 43 (5): 461-463.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3.139
    摘要190)   HTML200)    PDF (514KB)(244)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自发性脑出血动物模型选择及临床前药物试验指南(2024年版)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4, 44 (1): 3-30.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4.001
    摘要187)   HTML198)    PDF (1252KB)(181)    收藏

    自发性脑出血(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sICH)是最常见和致死性最高的卒中类型,其特征是脑实质的自发性出血,目前尚无有效的防治方法。现有的sICH动物模型可以概括为三大类:(1)诱导性脑出血模型,主要有自体血注入、胶原酶注射、微气球充盈、高血糖诱导的sICH血肿扩大模型;(2)自发性高血压脑出血模型,主要有易卒中性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和易卒中性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模型;(3)基因修饰模型,主要有高血压脑出血转基因模型、脑淀粉样血管病转基因模型、脑动静脉畸形病变相关基因修饰模型、脑海绵状血管畸形相关基因修饰模型及胶原蛋白相关基因修饰模型。这些模型不仅帮助我们了解sICH的发病机制、探索预防或治疗的方法,也可用于临床前药物试验,促进sICH新药研发工作。本指南系统总结了sICH的发病机制,详细介绍了不同种属建模动物的优劣性、不同sICH动物模型的建模原理和方法、建模技术细节、模拟的病理生理机制及其临床相关性以及sICH动物模型神经行为评价技术,并比较了各种sICH模型的优缺点及其适用的研究范围,最后重点概括了sICH相关的临床前药物试验设计要点。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动物研究:体内实验报告》即ARRIVE 2.0指南的解释和阐述(四)
    李夏莹, 田永路, 刘晓宇, 卢选成, 陈国元, 卢晓, 白玉, 高静, 李垚, 韦玉生, 庞万勇, 陶雨风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3, 43 (6): 659-668.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3.142
    摘要177)   HTML29)    PDF (1188KB)(527)    收藏

    提高生物医学研究结果的可重复性是一项重大挑战,研究人员透明且准确地报告其研究过程有利于读者对该研究结果的可靠性进行评估,进而重复该实验或在该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ARRIVE 2.0指南是英国国家3Rs中心(NC3Rs)于2019年组织发布的一份适用于任何与活体动物研究报告相关的指导性清单,用以提高动物体内实验设计、实验实施和实验报告的规范性,以及动物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可重复性和临床转化率。ARRIVE 2.0指南的使用不仅可以丰富动物实验研究报告的细节,确保动物实验结果信息被充分评估和利用,还可以使读者准确且清晰地了解作者所表述的内容,促进基础研究评审过程的透明化和完整性。本文是在国际期刊遵循ARRIVE 2.0指南的最佳实践基础上,对2020 年发表于PLoS Biology期刊上的ARRIVE 2.0指南完整解读版( https://arriveguidelines.org )第四部分包括“推荐11条”里的第1~5条:“摘要”、“研究背景”、“研究目标”、“伦理声明”和“饲养场所和饲养”等内容进行了编译、解释和阐述,以期促进国内研究人员充分理解并使用ARRIVE 2.0指南,提高实验动物研究及报告的规范性,助推我国实验动物科技与比较医学研究的高质量发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肺动脉高压动物模型及其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俞佳慧, 巩倩, 庄乐南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3, 43 (4): 381-397.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3.048
    摘要176)   HTML15)    PDF (1028KB)(324)    收藏

    肺动脉高压是一种由肺血管重构引起血管阻力增大的临床综合征,若不治疗将导致右心衰竭,甚至死亡。目前关于肺动脉高压的病理机制尚未明确,且临床治疗方法未能有效改善预后或降低死亡率。为了深入研究肺动脉高压的发病机制并开发更加安全有效的药物,建立合适的疾病动物模型在临床前研究中必不可少。本文概述了肺动脉高压的病理特征,并总结了各类肺动脉高压动物模型,同时阐述了近5年内肺动脉高压动物模型在3种治疗途径及相关药物研究中的应用进展,以期为肺动脉高压动物模型的选择和研究应用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食蟹猴分娩行为分析
    卞新彦, 陆勇, 王燕, 孙强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3, 43 (4): 355-362.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3.086
    摘要175)   HTML20)    PDF (1036KB)(152)    附件资料 (111792KB)    收藏

    目的 观察分析食蟹猴分娩行为,建立食蟹猴分娩发生的判定标准,进而结合兽医助产以提高食蟹猴活产率。 方法 通过对2017—2021年112只孕期140 d以上的围产期食蟹猴的监控视频进行回溯分析,观察记录分娩时食蟹猴的主要行为学表现,包括努责、摸舔产道、趴卧或躺卧、身体辗转和翻滚等行为。在此基础上建立分娩相关的行为指标的权重,详尽分析30只食蟹猴围产期的行为表现,以进行分娩判定。 结果 30只食蟹猴的围产期行为学验证结果显示,努责、摸舔产道、趴卧或躺卧、身体辗转和翻滚的行为指标均以不同的频次出现,其中努责和趴卧/躺卧的权重最高,权重值分别为35.5%和27.2%。可以依据这两个行为对食蟹猴的分娩发生做出精准判定。精准判定分娩发生并经兽医助产的食蟹猴平均活产率达到87.1%,明显高于无辅助自然分娩的平均活产率63.5%,二者具有显著差异(P<0.05)。 结论 精准的食蟹猴分娩判定结合兽医助产可显著提高实验用食蟹猴的活产率。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糖尿病小鼠模型的常见种类及其构建要素分析
    王雪, 呼永河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3, 43 (4): 415-421.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3.031
    摘要174)   HTML12)    PDF (740KB)(167)    收藏

    糖尿病是一种以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乏导致高血糖为特征的疾病,其高发病率和并发症对患者生活产生极大的影响。动物模型被广泛运用于研究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机制及治疗方案。由于糖尿病类型的不同,其发病机制和发病特征也不同,导致治疗方案不同。动物实验除了考虑动物的遗传因素与生理特征(性别、年龄)外,还需要考虑实验方案及各种应对方案,这些因素对实验数据、实验结果的可重复性和稳定性有着重要影响。因此,糖尿病研究需要选择合适的动物模型进行实验:1型糖尿病以胰岛素绝对缺乏为特征,现有的1型糖尿病小鼠模型包括化学(STZ诱导)诱导型和自发性糖尿病模型(NOD小鼠)等;2型糖尿病以胰岛素抵抗和葡萄糖耐量受损为主, 现有的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包括高脂饮食诱导型、自发性(包括单基因肥胖小鼠和多基因肥胖小鼠)模型和遗传修饰小鼠模型。本综述主要总结了糖尿病小鼠模型的常见种类和构建要素,以及选用时需考虑的关键因素,并探讨了这些因素对糖尿病研究的影响,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小鼠自体动静脉内瘘端侧吻合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刘欣, 石少波, 张翠, 杨波, 曲川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3, 43 (6): 595-603.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3.093
    摘要171)   HTML496)    PDF (1787KB)(208)    收藏

    目的 建立小鼠自体动静脉内瘘模型,并对造模效果进行评价。 方法 采用麻醉后颈外静脉-颈总动脉端侧吻合的方式,将10只8周龄雄性C57BL/6小鼠的左侧颈外静脉及颈总动脉分离并进行自体动静脉端侧吻合手术,右侧仅进行颈外静脉暴露而未行缝合(作为对照),从而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动物模型。通过多普勒超声、HE和Masson染色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动静脉内瘘流出段静脉与对侧对照静脉的血流动力学、内膜增生和平滑肌细胞增殖相关蛋白表达情况,评估模型构建效果。 结果 本研究使用10只小鼠,完成造模9只,成功率为90%。手术当天以及术后7 d、14 d的超声检查结果显示,吻合口附近血液流速与管径大小成线性关系,流速越高提示管径越大,峰值速度和管腔外径之间存在正相关性(P=0.000 6,R2=0.831 7)。术后14 d的HE染色结果显示,自体动静脉内瘘造模后流出段静脉的平均管腔面积显著减少(P<0.000 1),内膜面积显著增加(P<0.000 1),内膜中膜面积比及内膜细胞密度均显著提升(P<0.000 1);Masson染色结果显示,动静脉内瘘术侧的胶原沉积明显增加,平均染色阳性区域占比显著提升(P<0.000 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动静脉内瘘术侧胶原蛋白1(Collagen 1)阳性区域占比明显上调(P<0.000 1),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阳性区域大量增加(P<0.000 1)并集中于新生的内膜区域,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阳性细胞明显增多(P<0.000 1),提示局部细胞增殖水平增加。 结论 小鼠自体动静脉内瘘造模具有成功率高、稳定性好、实验成本低等优势,该模型为探寻动静脉内瘘内膜增生的生物学机制提供了良好的载体。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雄性不育药物研发相关实验动物模型建立和应用进展
    谢淑武, 沈如凌, 林金杏, 范春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3, 43 (5): 504-511.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3.120
    摘要168)   HTML144)    PDF (853KB)(253)    收藏

    近年来男性不育发病率不断上升,急需开展雄性不育发病机制和相应药物研发,以应对我国人口出生率下降和老龄化等新问题。雄性不育动物模型的构建和应用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环,它对于准确评价不育治疗药物的药效及作用机制等都具有重要作用。合适的不育动物模型不仅可以减少药物药效的重复评价,降低动物使用和新药研发成本,而且对于后续临床试验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雄性不育动物模型可以通过化学、物理、内分泌、环境雌激素、基因修饰和免疫等方法构建。本文主要介绍了现有的雄性不育药物研发相关实验动物模型,并对各模型应用现状进行了简要介绍,以期为雄性不育药物研发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成年斑马鱼体肾的微细结构及其外泌体的分布鉴定
    林金杏, 王新栋, 白雪兵, 冯丽萍, 谢淑武, 陈秋生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3, 43 (5): 531-540.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3.070
    摘要162)   HTML122)    PDF (3115KB)(334)    收藏

    目的 观察和分析斑马鱼体肾的微细结构,并对其分泌的外泌体进行分离鉴定。 方法 应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技术系统观察斑马鱼体肾的显微结构和超微结构,用纳米颗粒跟踪分析(nanoparticle tracking analysis,NTA)技术检测外泌体粒径大小。 结果 斑马鱼体肾紧贴并平行于脊椎,肾单位由肾小管和肾小体组成,其中肾小管可细分为近曲小管、远曲小管及颈段3种类型,肾小体由肾小球和肾小囊构成;经高碘酸-希夫(periodic acid-Schiff,PAS)染色后,可见近曲小管富含糖原颗粒,其游离面有明显的刷状缘结构。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在肾小管的管腔观察到外泌体分布,上皮细胞游离面的胞质有少量多囊泡体和大量的晚期内涵体分布,肾小管的顶端和肾小球足细胞中亦观察到少量多囊泡体分布。通过CD9、CD63和TSG101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检测显示,多囊泡体及其外泌体在肾小管管腔的游离面高表达,在肾小体和管腔内表达较弱。NTA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分离获得的斑马鱼体肾外泌体呈茶托状,粒径众数为144.4 nm,符合外泌体形态和直径大小特征。 结论 斑马鱼体肾具有哺乳动物肾脏的典型结构,为体内的泌尿器官。肾小管具有分泌外泌体的能力,其形成是多囊泡体向细胞游离面释放到胞外的过程。本研究结果为水生实验动物泌尿器官的功能研究及相关模型的开发应用奠定了形态学基础。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BALB/cA.Cg.SHJH hr 小鼠的培育及其相关遗传学特性分析
    谈小倩, 杨颢, 唐慧青, 瞿伟, 李亮, 钱珍, 顾坚忠, 徐平, 肖君华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3, 43 (4): 363-370.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3.055
    摘要160)   HTML32)    PDF (1768KB)(167)    收藏

    目的 将自发突变培育的SHJH hr 小鼠的突变Hr基因导入到遗传背景清晰的BALB/cAShjh近交系小鼠,通过突变基因筛查和遗传学特性分析为后续研究Hr基因突变导致异常表型的分子机制以及该模型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在表型监测指导下回交-互交的育种方法,将自发突变培育的SHJH hr 小鼠的突变基因以同源突变导入方式导入到近交系BALB/cAShjh小鼠,经10代后培育成BALB/cA.Cg.SHJH hr (简称C.Cg.SHJH hr )小鼠。通过多重PCR建库后二代测序的方法,分析C.Cg.SHJH hr 小鼠中随机分布于基因组上的90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检测位点基因型。然后按照GB/T 14927.1—2008的方法,对C.Cg.SHJH hr 小鼠中14个生化位点标记基因进行检测。最后利用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技术,检测该小鼠的突变基因。 结果 自2018年5月至2022年3月,共进行了10代的回交-互交,完成了C.Cg.SHJH hr 小鼠品系的构建。在检测的90个SNP位点中,除了rs13484115、rs13484116两个位点不同外,C.Cg.SHJH hr 小鼠的其他位点基因型均与受体小鼠BALB/cAShjh相同;生化位点标记基因检测结果显示,C.Cg.SHJH hr 小鼠的14个位点全部与受体小鼠相同;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发现,该小鼠相比受体小鼠品系存在109个位点突变,包括同义突变71个,终止密码子增加1个,错义突变37个,涉及蛋白质序列改变的基因20个(包括已报告的Hr基因)。 结论 成功培育了突变导入系C.Cg.SHJH hr 小鼠,通过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分析发现了3个主要引起表型变异的Hr突变基因及关联突变基因,为该小鼠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拓展应用提供了基础数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为什么要开展动物实验
    孙强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4, 44 (1): 121-126.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3.177
    摘要159)   HTML37)    PDF (850KB)(172)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基于ΦC31整合酶和载体质粒pUASTattB的12株果蝇转基因阴性对照品系的建立
    徐龙梅, 沈如凌, 范春, 吴薇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3, 43 (5): 541-547.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3.100
    摘要157)   HTML122)    PDF (1374KB)(309)    收藏

    目的 构建基于ΦC31整合酶和载体质粒pUASTattB的果蝇转基因系统的阴性对照品系,为转基因果蝇研究实验提供更科学的阴性对照。 方法 用显微注射法将载体质粒pUASTattB(可携带目的基因完成定点插入的常用载体质粒)转入携带ΦC31整合酶的4种不同遗传背景的果蝇品系attP-25C6、attP-68A4、attP-75B1和attP-86F8胚胎中,培养获得G0代成虫后将每只G0代成虫分别与平衡子果蝇品系ywR13S做单管杂交(每管中G0代成虫1只与ywR13S 3只进行杂交),通过观察G1代果蝇的复眼颜色,判断是否有mini-White插入,计算成功插入的概率。再选取成功插入mini-White的G1代果蝇成虫与3种平衡子果蝇品系DB、ywR13S和yw122分别做单管杂交(1只G1代雄果蝇与3只平衡子品系处女蝇杂交),平衡保种。提取保种好的果蝇品系基因组DNA,用PCR法鉴定载体质粒pUASTattB转入情况。 结果 4种不同遗传背景的果蝇成功显微转入pUASTattB质粒后,再用3种平衡子果蝇品系进行平衡保种,得到12株果蝇品系,均为携带mini-White标记的红眼果蝇,PCR鉴定表明有pUASTattB序列插入。 结论 12株转基因果蝇品系可基本满足以pUASTattB为载体构建的转基因果蝇研究实验的阴性对照需求,丰富了国家果蝇资源中心的果蝇资源。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金黄色葡萄球菌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在大鼠、小鼠粪便检测中的应用
    于灵芝, 谢建芸, 冯丽萍, 魏晓锋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3, 43 (5): 566-573.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3.022
    摘要157)   HTML100)    PDF (1461KB)(171)    收藏

    目的 建立一种快速灵敏的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检测方法。 方法 选择金黄色葡萄球菌特异性基因nuc作为靶基因,设计并合成一对特异性引物和一条TaqMan探针,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建立nuc基因的核酸检测方法,并在大鼠、小鼠粪便样本检测中进行应用。 结果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其他非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中提取的DNA进行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金黄色葡萄球菌出现特异性扩增曲线,而其他非金黄色葡萄球菌未出现,表明设计的引物和探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具有特异性。将提取的金黄色葡萄球菌DNA进行10倍梯度稀释后测定其灵敏度,结果显示最低检出限是10 fg的DNA量,比普通PCR方法高2个数量级。本研究共检测91份样品,有4份来自同一设施的大鼠样品,扩增曲线为典型的S曲线;将该PCR产物测序并进行BLAST比对,该样本的基因序列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基因序列相似度为100%,表明该样本为金黄色葡萄球菌nuc基因核酸阳性,阳性率为4.40%,与细菌培养法的检测结果一致。核酸提取采用全自动核酸纯化仪,从核酸提取到检测结果判定快速,所需时间小于1.5 h。 结论 建立的以nuc为靶基因鉴定金黄色葡萄球菌的qPCR方法,具有快速、灵敏度高和特异性强的优点,可用于实验动物大鼠、小鼠粪便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测。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实验动物设施运行维护和保养模式探讨
    黄跃, 董烨, 舒加乐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4, 44 (1): 92-96.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3.078
    摘要156)   HTML20)    PDF (697KB)(160)    收藏

    随着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蓬勃发展,实验动物行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相应的设施运行系统建设也更加自动化和智能化。与传统的实验动物设施相比,新设施在送排风、空调、自控及整个屏障的维护方面均需要更加专业的技术团队。临港实验室实验动物设施涵盖大、小动物饲养和实验等功能区域。该设施管理团队总结日常维护经验,并结合实验室运行特点,调研探索多种运行维护模式,然后通过分析3种常见模式的优劣势,为实验动物设施管理提出新的思路,也为同行选择最适合的专业维护保养模式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动物研究:体内实验报告》即ARRIVE 2.0指南的解释和阐述(五)
    马政文, 李夏莹, 刘晓宇, 李垚, 王剑, 卢今, 陈国元, 卢晓, 白玉, 卢选成, 刘永刚, 庞万勇, 陶雨风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4, 44 (1): 105-114.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3.146
    摘要155)   HTML28)    PDF (1051KB)(157)    收藏

    提高生物医学研究结果的可重复性是一项重大挑战,研究人员透明且准确地报告其研究过程有利于读者对该研究结果的可靠性进行评估,进而重复该实验或在该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ARRIVE 2.0指南是英国国家 3Rs中心(NC3Rs)于2019年组织发布的一份适用于任何与活体动物研究报告相关的指导性清单,用以提高动物体内实验设计、实验实施和实验报告的规范性,以及动物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可重复性和临床转化率。ARRIVE 2.0指南的使用不仅可以丰富动物实验研究报告的细节,确保动物实验结果信息被充分评估和利用,还可以使读者准确且清晰地了解作者所表述的内容,促进基础研究评审过程的透明化和完整性。本文是在国际期刊遵循ARRIVE 2.0指南的最佳实践基础上,对2020年发表于PLoS Biology期刊上的ARRIVE 2.0指南完整解读版( https://arriveguidelines.org )第五部分包括“推荐11条”里的第6~11条:“动物照护和监测”、“解析/科学阐释”、“可推广性/转化”、“研究方案注册”、“数据获取”和“利益冲突声明”等内容进行了编译、解释和阐述,以期促进国内研究人员充分理解并使用ARRIVE 2.0指南,提高实验动物研究及报告的规范性,助推我国实验动物科技与比较医学研究的高质量发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同种异体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模型用于GnRH激动剂类药物的药效评价研究
    钟瑞华, 李国停, 杨文捷, 郭湘洁, 周洁芸, 胡颖怡, 倪其承, 杨野, 张敏, 朱焰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4, 44 (2): 127-138.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3.150
    摘要148)   HTML28)    PDF (2085KB)(135)    收藏

    目的 用同种异体移植的方法构建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并评价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GnRH)激动剂GenSci006对实验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的影响。 方法 取供体SPF级雌性SD大鼠的子宫内膜移植于受体雌性大鼠的腹腔壁上,构建同种异体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3周后,测量异位内膜的长、宽、高,计算给药前异位内膜的体积V1。将进行假手术操作的大鼠设为假手术组,将造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曲普瑞林组(0.25 mg/kg)、GenSci006-1组(0.125 mg/kg)和GenSci006-2组(0.25 mg/kg)共4组,每组大鼠16只。各组大鼠单次给予相应的药物,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给予同等体积的溶剂。3周后,再次测量异位内膜,计算给药后异位内膜的体积V2和抑制率;通过比较脏器系数及病理切片的变化,判断GenSci006 对大鼠子宫和卵巢组织的影响;ELISA法测定血清中雌二醇(estradiol,E2)、孕酮(progesterone,P4)、卵泡刺激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和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水平的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下丘脑和垂体中GnRH受体(GnRH receptor,GnRHR)mRNA的表达水平。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异位内膜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α、ERβ和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蛋白的表达。 结果 给药3周后发现,与模型组相比,曲普瑞林组和GenSci006-2组大鼠的体重显著增加(P<0.05),而异位内膜的体积显著减小(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子宫、卵巢脏器系数及子宫内膜厚度无明显变化(P>0.05);与模型组相比,曲普瑞林组和GenSci006-2组子宫脏器系数及子宫内膜厚度显著降低(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血清中E2、P4、FSH、LH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与模型组相比,曲普瑞林组、GenSci006-1组和GenSci006-2组大鼠的卵巢脏器系数和血清P4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而GenSci006-1组大鼠的血清LH水平明显升高(P<0.05),但各组血清E2和FSH水平并无显著变化(P>0.05)。与模型组相比,曲普瑞林组和GenSci006-2组大鼠垂体GnRHR mRNA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5);各组大鼠下丘脑组织中GnRHR mRNA表达及异位内膜组织中ERα、ERβ、PR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 结论 大鼠同种异体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适宜作为筛选和评价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药物的动物模型,而且异位内膜体积、抑制率、子宫及卵巢脏器系数、血清E2水平均可作为检测药物疗效的指标。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Big-BALB/c小鼠亚系选育前后的抗体制备效率比较研究
    王丹, 张晓璐, 王妍, 傅博, 王文栋, 刘京, 张甦寅, 武怡荷, 吴德国, 杜小燕, 战大伟, 章秀林, 李长龙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3, 43 (6): 612-618.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3.035
    摘要143)   HTML19)    PDF (1032KB)(135)    收藏

    目的 比较利用BALB/c和Big-BALB/c(简称B-BALB/c)两种亚系小鼠制备鼠痘及鼠肝炎单克隆抗体的效率,为今后通过杂交瘤进行体内诱导单克隆抗体制备时实验动物的选择提供参考。 方法 从常规繁育的BALB/c小鼠群体中选择4周龄体重超过正常动物5%(后期选种标准为超过10%)的个体进行选种并单独繁育,经10代选育制备B-BALB/c小鼠亚系。选择10~11周龄、雌雄各半的BALB/c小鼠和B-BALB/c小鼠各40只,分别接种用液体石蜡预处理后的鼠痘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G23或鼠肝炎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Y15,然后通过体内诱生法获取含单克隆抗体的小鼠腹水,利用间接ELISA法检验抗体效价,按照品系、性别和接种杂交瘤类型对小鼠进行分组,分析腹水产量、抗体效价和抗体产量以评估两种亚系小鼠的抗体制备效率。 结果 经10代选育后获得的10周龄雄性和雌性B-BALB/c小鼠体重分别比同周龄BALB/c小鼠增加了22.3%和12.8%。抗体制备过程中,B-BALB/c小鼠的耐受力比BALB/c小鼠更好,能够适应二次腹水采集;与BALB/c小鼠相比,B-BALB/c小鼠腹水产量和抗体效价均显著提高,尤以杂交瘤细胞株G23接种组更明显(均P<0.000 1)。接种杂交瘤细胞株G23或Y15后,B-BALB/c小鼠的平均抗体产量(14.99×104 U和33.22×104 U)高于BALB/c小鼠(5.33×104 U和19.31×104 U)(均P<0.01)。接种杂交瘤细胞株G23后,B-BALB/c小鼠的平均单位体重的抗体产量(0.55×104 U/g)高于BALB/c小鼠(0.23×104 U/g)(P<0.000 1)。接种杂交瘤细胞株Y15后,雌性B-BALB/c和BALB/c小鼠的单位体重抗体产量高于同亚系的雄性B-BALB/c小鼠(均P<0.01)。 结论 B-BALB/c小鼠在单克隆抗体体内诱导制备中可作为BALB/c小鼠的替代选择,能够达到减少实验动物使用数量、降低人力成本并提高抗体制备效率的目的。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广东省医学实验动物中心
    刘科, 钟海潮, 王刚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3, 43 (6): 669-670.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3.137
    摘要142)   HTML90)    PDF (3062KB)(214)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山羊先兆子痫疾病模型的构建及母体生物学特性评价
    卢今, 王剑, 朱莲, 严国锋, 马政文, 李垚, 戴建军, 朱寅秋, 周晶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3, 43 (4): 371-380.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3.036
    摘要141)   HTML17)    PDF (2128KB)(156)    收藏

    目的 建立山羊先兆子痫动物模型,并收集该疾病模型各项生理指标和母体的生物学特性数据,与人类该疾病的发生发展特征相对照,为防治人类先兆子痫疾病的发生提供参考。 方法 将23头雌性崇明白山羊分为3组,其中对照组妊娠母羊临产期前不进行任何手术操作;假手术组在母羊妊娠(100±5)d时行先兆子痫假手术造模,仅暴露并游离其子宫体动脉;手术组于母羊妊娠(100±5)d时,在其一侧子宫体动脉上放置银质血管夹,夹闭动脉部分内径,制作先兆子痫模型。对妊娠100~140 d的对照组和手术组母羊连续监测其心率和后肢血压,并利用血流仪结合血流探头、动物生理信号采集仪采集假手术组母羊的子宫动脉侧支内血流数据,以及手术组母羊在放置血管夹前后子宫动脉侧支内的血流变化情况。在预期分娩日期前,取母羊颈静脉血进行血常规、肌酐、尿素氮和血液离子分析;同时采集各组母羊尿液,进行尿蛋白、尿肌酐分析。所有实验组均于母羊妊娠(140±5)d时行剖宫取胎术,然后取各组母羊的肝、肾、子宫和胎盘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以进行病理学观察。 结果 手术造模15 min后手术组母羊的子宫体动脉血流量保持稳定,血流流量差相对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均降低(P<0.05,P<0.01)。相较于对照组,手术组母羊在产前出现血清渗透压升高、血红蛋白降低、血糖和血清尿素氮值升高,以及钙、钠、氯离子含量增高等变化(均P<0.05),并出现蛋白尿,尿肌酐及尿蛋白肌酐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均P<0.05)。手术组动物的手术侧子宫体动脉弹力层较对侧增厚,但结构松散;手术侧胎盘出现细胞间质肿胀、炎性细胞浸润等病理变化。以上生理指标特征均与人类先兆子痫的临床指标较为一致。 结论 通过血流仪验证,以及妊娠后期母羊各项生理指标检测证明,本实验成功构建了山羊先兆子痫模型,并获得了该模型的相关生理指标数据,进一步验证了先兆子痫疾病与子宫动脉病变的相关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体外膜肺氧合动物实验平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验证
    王硕, 吕昀徽, 王小康, 张朕豪, 崔永春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3, 43 (6): 604-611.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3.107
    摘要141)   HTML11)    PDF (1017KB)(209)    收藏

    目的 构建一种标准化、专业化的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动物实验平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方法 首先利用文献检索和专家咨询法,建立影响ECMO动物实验平台质量的要素集。然后,专家利用1/9~9标度法进行两两指标比较打分,基于专家打分和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原理构建ECMO动物实验平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验证本系统的实际效力,对FW动物实验中心的ECMO动物实验平台质量进行评价实例研究。 结果 共纳入10位专家,问卷回收率100%,判断系数(Ca)和熟悉度系数(Cs)均大于0.50,专家权威性较高(Cr>0.80),效度检验P<0.01,协调性良好。ECMO动物实验平台质量评价体系包括2个层级:一级指标共4项,权重依次为安全性、功能性、专业性和稳定性;二级指标共15项,权重前5名依次为人员技术专业性、硬件设施吸引力、数据的可审计性、保密能力和服务流程的专业性。为方便该体系的推广应用,本研究还提出ECMO动物实验平台评价结果的质量分级方案。利用本研究建立的质量评价体系对FW动物实验中心的ECMO动物实验平台质量进行实例评估,该平台实际效力值为0.910,达五星级水平,但对于服务的连续性和功能实现的充分性这两项指标的实际评估均值低于0.80,有待加强。 结论 建立了一个标准化、专业化的ECMO动物实验平台质量评价体系,该体系的建立将为需方选择供方提供可度量的依据,为供方高质量完成ECMO动物实验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高原急性缺氧肠道应激损伤小鼠模型的构建与评价
    郑建华, 法云智, 董巧燕, 邱业峰, 陈菁青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4, 44 (1): 31-41.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3.118
    摘要138)   HTML181)    PDF (2172KB)(163)    收藏

    目的 通过模拟急性缺氧环境,建立实验性高原小鼠肠道应激损伤模型,为探讨高原急性胃肠病的致病机制以及防治措施奠定基础。 方法 根据体重按随机数字表法,将36只SPF级成年雄性BALB/c小鼠分为常氧24 h组、常氧72 h组、低氧24 h组和低氧72 h组,每组9只。常氧对照组小鼠饲养于常规屏障环境中;低氧应激组饲养于屏障环境中的低氧舱内,氧气浓度设定为10%以模拟高原环境,分别应激24 h和72 h,建立急性缺氧所致肠道损伤模型。造模结束后,称量小鼠体重,用1%戊巴比妥钠麻醉后断颈处死各组小鼠,采集十二指肠和结肠组织并进行HE染色后观察肠道组织病理形态,通过蛋白质印迹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肠道组织中紧密连接相关蛋白表达水平,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炎性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mRNA表达水平,采用TUNEL染色法检测肠上皮细胞凋亡活性等指标,从而对该模型的肠道损伤相关表型进行评价。 结果 与常氧组相比,低氧24 h组和低氧72 h组的小鼠表现为体重减轻,十二指肠绒毛长度变短、隐窝结构异常、绒毛/隐窝比下降,结肠黏膜炎性细胞浸润、隐窝结构不规则。低氧24 h组和低氧72 h组小鼠的十二指肠和结肠组织中闭锁蛋白(Occludin)及闭锁小带蛋白(zonula occludens-1,ZO-1)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十二指肠组织中促凋亡蛋白Bax表达明显上调,抑凋亡蛋白Bcl-2表达明显下调(P<0.05),而且肠上皮细胞的凋亡活性显著增强(P<0.05)。此外,缺氧应激24 h和72 h后,小鼠十二指肠组织中白细胞介素(interlenkin,IL)-1β、IL-6、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ur necrosis factor-α,TNF-α)mRNA水平显著增高(P<0.05);缺氧应激24 h后,小鼠结肠组织中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无显著变化(P>0.05);但缺氧应激72 h后,小鼠结肠组织中促炎因子IL-1β、TNF-α、IL-6、MCP-1以及抗炎因子IL-10 mRNA水平显著增高(P<0.05)。 结论 利用低氧舱模拟高原急性缺氧环境可导致应激小鼠肠道组织结构异常、肠屏障功能障碍,并诱导肠上皮细胞凋亡,引发肠道炎性反应。这些结果表明急性缺氧应激肠道损伤小鼠模型构建成功。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山西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
    宋国华, 陈朝阳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3, 43 (4): 459-460.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3.103
    摘要137)   HTML12)    PDF (986KB)(235)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模式动物疾病模型在结直肠癌医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陈艳娟, 沈如凌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3, 43 (5): 512-523.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3.076
    摘要137)   HTML133)    PDF (1046KB)(266)    收藏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全球第三大常见的恶性肿瘤,最新统计数据显示CRC发病人数占全球癌症病例总数的10%,为癌症死亡的第二大主因。CRC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疾病,其发生发展是由多个基因表达突变引起功能异常或表观遗传变化所驱动,并经过不同途径发展为肿瘤。由于遗传、环境、伦理以及患者本身个体差异等复杂因素限制了CRC在人体上的研究,动物疾病模型已成为研究该疾病必不可少的工具,在预防、治疗、临床前研究和基础性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CRC疾病模型种类丰富,其中小鼠模型应用最为广泛,根据造模方式不同分为自发性、化学诱导、移植瘤和基因工程小鼠模型,各有其不同特点及应用前景。本文重点阐述CRC小鼠模型,同时介绍大鼠、实验猪、斑马鱼等动物模型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CRC动物模型的选择和应用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实验用鱼的福利研究现状及思考
    冯丽萍, 朱琦, 林金杏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3, 43 (5): 524-530.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3.069
    摘要136)   HTML131)    PDF (818KB)(183)    收藏

    近年来,随着生命科学的高速发展,实验用鱼在毒理学、遗传学、发育生物学和医学等研究中的使用量大幅增加,逐渐成为重要的新型模式生物。与此同时,实验用鱼的福利问题也日益得到关注。尽管与陆生实验动物相比,实验用鱼福利的研究水平还处于相对早期阶段,但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以保障实验用鱼在研究中的福利。本文阐述了实验用鱼福利研究的发展现状,讨论需要重视和提高福利的原因,从饲养阶段和实验阶段两方面深入探究影响福利的因素,并探索提高福利的对策,旨在促进我国实验用鱼福利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Dmd基因突变小鼠构建及在肌肉及免疫系统的表型验证
    梁敏, 郭洋, 王津津, 朱梦妍, 池骏, 陈艳娟, 王成稷, 喻智澜, 沈如凌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4, 44 (1): 42-51.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3.089
    摘要134)   HTML19)    PDF (1936KB)(110)    收藏

    目的 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构建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Dmd)基因第23号外显子点突变的Dmd基因突变小鼠,分析并验证该小鼠在肌肉及免疫系统中的表型变化,为杜氏肌营养不良症等疾病提供评价模型。 方法 针对Dmd基因23号外显子序列特征,设计合成小向导RNA(small guide RNA,sgRNA);将Cas9 mRNA、sgRNA片段和oligo donor DNA显微注射到C57BL/6J小鼠受精卵中,并将该受精卵移植至代孕鼠后出生获得F0代小鼠;F0代小鼠通过交配获得子代小鼠后,基因型鉴定筛选得到Dmd基因阳性突变小鼠(命名为DmdMu/+小鼠)。选择3月龄和9月龄的雄性半合子DmdMu/+小鼠(命名为DmdMu/Y小鼠)和野生型C57BL/6J小鼠(作为对照)用于表型验证:称量记录活体小鼠体重,并通过悬挂实验检测小鼠肌张力;采集心脏和半腱肌,采用HE染色法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进一步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9月龄小鼠肌肉组织内Dmd蛋白的表达情况。利用脂多糖诱导建立DmdMu/Y小鼠急性炎症模型,采集小鼠颌下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比例变化。 结果 基因组测序和蛋白质印迹结果表明Dmd基因点突变小鼠(即DmdMu/+小鼠)构建成功,DmdMu/+小鼠骨骼肌和心肌中未见Dmd蛋白表达,与野生型C57BL/6J小鼠相比明显下降(P<0.05)。与背景相同的野生型小鼠相比较,3月龄和9月龄的雄性半合子突变小鼠(DmdMu/Y小鼠)体重明显减轻(P<0.01),肌张力显著下降(P<0.05);9月龄DmdMu/Y小鼠的骨骼肌和心肌发生肌间隙变宽等明显病变。未注射脂多糖时,与野生型小鼠相比,3月龄DmdMu/Y小鼠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比例显著降低(P<0.01);经脂多糖诱导后,3月龄DmdMu/Y小鼠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比例仍然较野生型小鼠显著降低(P<0.01),而9月龄DmdMu/Y小鼠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比例在脂多糖诱导后显著升高(P<0.05),但较野生型小鼠仍显著降低(P<0.01);同月龄DmdMu/Y小鼠经脂多糖诱导后外周血单核细胞比例与野生型小鼠相比仅有偏低趋势(P>0.05)。 结论 成功构建了Dmd基因突变小鼠模型,证实该基因具有维系肌肉组织正常形态和肌张力等重要功能,并初步发现该基因缺失会减少外周血液中性粒细胞比例,为后续研究杜氏肌营养不良症患者的免疫系统异变机制提供新的思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实验小型猪生产和使用现状调研报告
    张淑珍, 赵彦光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3, 43 (5): 559-565.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3.075
    摘要128)   HTML91)    PDF (997KB)(188)    收藏

    目的 了解当前实验小型猪产业现状,促进实验小型猪产业良好发展。 方法 应用“问卷星”设计调研内容,通过定向推送和自愿填写的方式进行调研,对回收的有效问卷,采用EXCEL2010软件进行分类汇总和统计分析。 结果 共有35个主体参与调研,其中生产主体12家,使用主体23家。35个主体中共有1 623名从业人员,大专以下学历927人(57.12%),本科及以上学历696人(42.88%),动物科学和动物医学专业最多,生产主体从业人员的薪资水平高于使用主体,但使用主体近5年的科研产出(发表论文和获得专利)率高于生产主体。12个生产主体当前的小型猪存栏总量5 353头,其中巴马猪数量3 471头(64.84%),普通级5 243头(97.95%),猪瘟和口蹄疫的疫苗免疫率100%,其中7个主体的动物病死率≤3.0%;普通级小型猪平均盈利954元/头,SPF级小型猪平均盈利10 037元/头。 结论 建议加强市场监管,扩展专业技术人才引进渠道,加快质量检测新技术研究,推动小型猪科研成果快速转化,并建立公共服务平台,加强供需双方信息沟通等。希望与广大同仁一起努力,共同推进实验小型猪产业向标准化、规范化健康稳定发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基于VOSviewer的中医护理技术动物实验可视化分析
    苗金环, 徐霞, 周璐, 成海燕, 何燕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3, 43 (6): 626-635.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3.037
    摘要128)   HTML9)    PDF (1548KB)(172)    收藏

    目的 通过对中医护理技术动物实验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凝练相关研究热点,探讨相关动物模型的研究趋势,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方法 检索万方数据库(Wanfang)、维普(VIP)、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Web of Science自建库至2022年6月30日中医护理技术动物实验相关文献,用VOSviewer 1.6.17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 结果 纳入1 864篇中文文献及126篇英文文献,年发文量逐年上升;相关文献涉及18项中医护理技术,其中涉及推拿的文献最多(426篇);涉及4 496名作者,其中核心作者358名,占所有发文作者的7.9%;涉及3 706个关键词,形成7大聚类,研究热点主要有推拿治疗炎症性疾病及镇痛效应、穴位敷贴治疗哮喘相关呼吸道疾病、灸法治疗炎性疾病、穴位注射治疗变应性鼻炎和心肌缺血等;其中腹部推拿对胰岛素抵抗机制研究是最新研究主题。 结论 近年来中医护理技术动物实验研究中腹部推拿动物模型的热度持续上升,但是中药泡洗和中药热熨敷相关动物模型的建立和应用尚未引起重视,今后可在此领域探索,进一步完善我国中医护理技术动物实验研究。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上海交通大学实验动物中心
    马倩, 戚梦婷, 王朝霞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3, 43 (4): 457-458.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3.084
    摘要128)   HTML16)    PDF (959KB)(249)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新冠病毒感染转录组学数据及比较医学分析
    冯婷婷, 李依桐, 吴玥, 王珏, 孔琪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4, 44 (1): 62-73.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3.079
    摘要127)   HTML10)    PDF (1282KB)(116)    收藏

    目的 通过系统梳理与分析新冠病毒感染相关的转录组数据,为研究新冠病毒感染过程中的生物学变化和致病机制提供更多的比较医学基础信息。 方法 按照检索策略,以COVID-19和SARS-CoV-2为检索词,从GEO、ArrayExpress、GEN三大转录组数据库收集获得2020年1月—2023年5月的新冠病毒感染转录组数据集,分析得到新冠病毒感染转录组的数据资源组成、分布和研究应用情况,并对数据分布进行可视化展示及关联分析。从临床医学和比较医学两个方面,围绕临床相关分子机制、生物标志物及相关免疫反应、治疗干预策略等方面,分析现有新冠病毒感染转录组数据的研究应用和局限性,阐述其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 结果 共纳入新冠病毒感染转录组数据975组,在3个数据库中样本来源于人的数据集最多,分别占71.9%、77.9%和90.0%。除人以外,小鼠等是数据主要来源物种,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是数据分布排名在前的两个系统。在临床意义方面关联27个数据集。分析显示,基于转录组数据挖掘得到呼吸道损伤等相关分子机制,cfDNA等生物标志物可作为治疗靶点,以M1型巨噬细胞为代表的细胞变化和失调与新冠病毒感染严重程度相关。比较医学分析表明小鼠、仓鼠等均为新冠病毒易感动物,其中恒河猴和食蟹猴与人类的感染特征高度相似,仓鼠除了呼吸道症状还存在消化系统症状。新冠病毒能在各种易感动物呼吸系统器官、雪貂的肠道及水貂的耳部进行复制,产生肺炎、弥漫性肺损伤等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基于免疫应答差异,可使用仓鼠进行中和抗体反应研究。 结论 目前新冠病毒感染转录组数据较多,但缺少比较转录组研究,可将转录组学与比较医学进一步结合,从而对新冠病毒感染的比较医学差异进行更深入的挖掘。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乳胶血管灌注技术制作小鼠头面部静脉血管模型方法初探
    王成稷, 王珏, 王海杰, 陆炜晟, 史岩, 顾正页, 万鸣秋, 沈如凌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3, 43 (5): 574-578.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3.095
    摘要126)   HTML107)    PDF (1145KB)(142)    收藏

    目的 优化乳胶灌注技术,并将该技术应用于小鼠头面部静脉血管模型制作。 方法 将9只8周龄、体质量(25.0±1.3)g的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成60%乳胶生理盐水组、60%乳胶肝素组和30%乳胶肝素组,相应试剂灌注完成后将标本浸泡于4 ℃甲醛固定液中,24 h后解剖观察并测量颈外血管直径。 结果 于小鼠颈外静脉灌注乳胶灌注液200 μL后,各组小鼠的眶上静脉、眶下静脉、颞静脉、面后静脉、咬肌静脉、颈外静脉等均得到灌注,通过对灌注后面部血管末端分支、舌下静脉及舌尖小静脉的灌注程度比较后发现,30%乳胶肝素组的灌注效果最佳,其次为60%乳胶肝素组,而60%乳胶生理盐水组的灌注效果最差。 结论 优化后的乳胶灌注技术可有效灌注小鼠头面部的静脉血管,该技术可为小鼠面部静脉血管的走向及形态研究提供很好的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皮肤光老化动物模型制备要素和受试物数据的文献分析
    邓亚胜, 林江, 甘池伶, 曾官凤, 黄嘉茵, 邓慧芳, 麻颖贤, 韩丝银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3, 43 (4): 406-414.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3.026
    摘要125)   HTML3)    PDF (805KB)(173)    收藏

    目的 分析皮肤光老化动物模型的造模要素和受试物情况,为该动物模型的制备和完善提供参考,也为科学评价受试物提供依据。 方法 通过在中国知网、万方、PubMed数据库中检索收集2010—2022年皮肤光老化动物模型制备的相关文献,对文献中记载的模型动物种类、性别、造模方法、造模周期、辐射光源与造模部位距离、累计辐射量、检测指标、受试物(药物或治疗手段)内容进行整理归纳,建立数据库后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筛选出257篇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其中模型动物使用最多的是SKH-1无毛小鼠,其次为SD大鼠和KM小鼠;动物的性别选择以单一雌性为主,常采用中波紫外线(ultraviolet B,UVB)作为辐射光源,辐射光源与造模部位的距离多为30 cm,造模周期多控制在40~60 d;长波紫外线(ultraviolet A,UVA)累计照射剂量在100~150 J/cm2的所占比例最大,中波紫外线(ultraviolet B,UVB)累计照射剂量在5~10 J/cm2的所占比例最大。模型建立后采用的检测指标为皮肤组织病理检查、皮肤组织匀浆、纤维染色、免疫印迹检查等。受试物包括中药、中药提取物、中成药、中药复方、化学药、生物制剂以及其他治疗手段,同时皮肤光老化动物模型还应用于中医外治、物理疗法、阳性对照药方面的临床疗效研究。 结论 皮肤光老化动物实验常选用SKH-1雌性无毛小鼠,采用UVB作为辐射光源,造模周期多控制在40~60 d,UVB累计照射剂量在0~10 J/cm2,按照最小红斑量(minimum erythema dose,MED)逐周递增方式进行造模,具有成模率高、重现性好以及与临床疾病高度吻合等优点。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