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44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4-12-25
    上一期   
    人类疾病动物模型
    非哺乳期乳腺炎大鼠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殷玉莲, 马丽娜, 屠思远, 陈玲, 叶媚娜, 陈红风
    2024, 44(6):  587-596.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4.065
    摘要 ( 158 )   HTML ( 71)   PDF (1898KB) ( 76 )  
    图表数据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模拟高催乳素血症及免疫炎症状态,建立非哺乳期乳腺炎(non-puerperal mastitis,NPM)大鼠模型,评价其乳腺局部炎症特征,为乳腺疑难疾病的诊疗研究提供依据。 方法 选用SPF级Wistar雌性大鼠12只,均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实验期间,对照组未接受任何实验性操作和药物处理;模型组连续7 d每日皮下注射1次盐酸甲氧氯普胺注射液100 mg/kg,在注射首日后第10、20、30天分别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催乳素水平。注射7 d后,将200 μL哺乳期SD母鼠乳汁混合200 μL完全弗氏佐剂制备为油包水乳剂,多点皮下注射至模型组大鼠背部进行首次免疫。首次免疫7 d后,再将油包水乳剂经多点皮下注射至大鼠第3、4、5对乳房进行末次免疫。末次免疫后连续观察乳房外观28 d,计算乳腺结节大小;并于第3、7、14、28天,通过HE染色分析乳腺组织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D138表达水平,ELISA法测定乳腺组织中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IL-1β、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含量,以综合评价造模情况。 结果 模型组大鼠可见乳腺皮肤破溃,并于破溃处闻及恶臭味,触诊及超声下可见乳腺结节形成。HE染色显示,末次免疫后第3天大鼠乳腺组织中正常导管及小叶结构消失,并见大量浆细胞浸润;第7天可见乳腺导管扩张,导管上皮坏死脱落,管周浆细胞、淋巴细胞(以T淋巴细胞为主)浸润明显;第14天时可见大量纤维脂肪组织、小血管及肉芽组织增生,间质内可见散在浆细胞;第28天时炎性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增生现象减轻,肉芽肿形成。大鼠在造模成功后第10天、第20天催乳素水平逐渐升高(P<0.05,P<0.001);模型组大鼠在末次免疫后第3、7、14、28天时,乳腺组织中IL-6和TNF-α含量均较对照组升高(P<0.05);IL-1β含量在末次免疫后第3、7、14天时较对照组升高(P<0.01),第28天时略低于对照组(P>0.05);iNOS在末次免疫后第7天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 结论 成功构建大鼠NPM模型,其乳房局部具有肿块、脓肿、溃疡等表现以及乳腺导管扩张和浆细胞浸润的典型病理特征,可为该临床疑难疾病的诊疗研究奠定基础。

    手术诱导大鼠中重度膝骨关节炎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孙效容, 苏丹, 贵文娟, 陈玥
    2024, 44(6):  597-604.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4.066
    摘要 ( 88 )   HTML ( 65)   PDF (1789KB) ( 62 )  
    图表数据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建立大鼠中重度膝骨关节炎模型,为中重度膝关节炎发病机制及其防治方法研究奠定基础。 方法 选用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模型8周组、模型20周组,每组各10只。模型8周组和模型20周组大鼠通过手术切断右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和内侧副韧带,去除内外侧半月板,术后大鼠可自由活动。假手术组大鼠仅切开皮肤,暴露关节,不进行手术处理。分别于术后8周和20周进行Micro-CT观察,分析大鼠股骨骨质疏松情况;大鼠安乐死后,对膝关节面进行大体观察,并采用Pelletier评分表对关节面软骨进行评分。膝关节取材,进行HE染色和番红O-固绿染色,观察软骨形态变化,并使用改良Mankin's评分法对关节面组织病理情况进行评分。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Ⅱ型胶原和基质金属蛋白酶13(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13,MMP13)表达情况,以此反映膝关节软骨的合成分解代谢情况。 结果 模型8周组和模型20周组大鼠膝关节的关节面软骨破坏严重,Pelletier评分及改良Mankin's评分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均P<0.01)。模型20周组大鼠的Pelletier评分及改良Mankin's评分均明显高于模型8周组(P<0.01)。模型8周组和模型20周组大鼠经Micro-CT观察可见膝关节面不平整,骨赘形成,出现骨质疏松的表现;且模型20周组大鼠的膝关节周围有较多游离体形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提示模型组大鼠的膝关节组织中MMP13表达量增多,Ⅱ型胶原表达量减少,提示关节软骨合成分解代谢平衡被破坏。 结论 通过手术切断大鼠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和内侧副韧带并去除内外侧半月板的方法可成功构建中重度膝关节炎大鼠模型,影像学检查发现膝关节骨赘、骨质疏松及游离体,病理学观察发现关节软骨减少甚至消失,而且软骨合成分解代谢平衡破坏。

    应用Triacsin C构建新型高血糖肥胖小鼠心功能减退模型
    赵小娜, 王鹏, 叶茂青, 曲新凯
    2024, 44(6):  605-612.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4.078
    摘要 ( 66 )   HTML ( 62)   PDF (1446KB) ( 53 )  
    图表数据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应用长链酰基辅酶A合成酶1(acyl-CoA synthetase long-chain family member 1,ACSL1)抑制剂Triacsin C联合高脂饮食建立新的高血糖肥胖小鼠心功能减退模型,以模拟肥胖相关2型糖尿病患者脂肪组织和心功能的变化。 方法 将20只SPF级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2组:Con组(对照组,腹腔注射柠檬酸-柠檬酸钠缓冲液)和TC组(实验组,腹腔注射Triacsin C)。连续注射4周后,2组小鼠均给予高脂饲料喂养,自实验开始每8周监测小鼠体重及糖耐量。以空腹血糖>8 mmol/L或餐后2 h血糖>15 mmol/L视为造模成功。观测2组小鼠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diameter,LVESD)、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end-diastolic interventricular septal thickness,EDIVS)、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和左心室短轴缩短分数(left ventricular short-axis fractional shortening,FS)等心功能指标的变化。HE染色后观测小鼠附睾白色脂肪组织(white adipose tissue,WAT)及背部棕色脂肪组织(brown adipose tissue,BAT)形态和面积的变化;采用免疫荧光法分析棕色脂肪组织血管内皮标志蛋白CD31和棕色脂肪组织标志蛋白UCP1的变化;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小鼠心肌组织中ACSL1表达的变化。 结果 Con组和TC组小鼠空腹血糖分别为(8.14±1.43)mmol/L和 (8.18±0.85)mmol/L(P>0.05),餐后2 h血糖浓度分别为(19.8±4.01)mmol/L和 (22.60±3.97)mmol/L(P<0.05),表明本研究中两组糖尿病小鼠模型均造模成功。与Con组相比,TC组小鼠葡萄糖耐量较差,LVEDD、LVEF和FS下降明显(P<0.05),WAT及BAT面积明显增大(P<0.05),CD31、UCP1的表达量明显减少(P<0.05),心肌组织ACSL1表达明显减少(P<0.05)。 结论 Triacsin C联合高脂饮食制备新型高血糖肥胖小鼠心功能减退模型是可行的,较单纯高脂饮食诱导2型糖尿病模型出现明显的棕色脂肪组织白色化、胰岛素抵抗及心功能减退现象。

    基于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动物模型的核酸药物与基因治疗研究进展
    刘思雨, 赖跃昭, 郭文婷, 陈学进
    2024, 44(6):  613-625.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4.168
    摘要 ( 52 )   HTML ( 4)   PDF (1488KB) ( 42 )  
    图表数据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是一种严重的X连锁隐性遗传疾病,由DMD基因突变引起,是最常见的遗传性肌营养不良类型之一。DMD基因是已知的人类基因组中最大的基因之一,编码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目前已知的DMD基因突变类型复杂多样,包括外显子的缺失、重复、点突变,以及小片段插入或缺失等,为DMD的治疗带来了巨大挑战。目前尚无根治DMD的方法,其主要治疗手段以症状管理为主,且无法逆转或阻止疾病的进展。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进步,核酸药物和基因治疗成为DMD治疗研究的前沿领域。此类治疗方法旨在通过修复或替代突变的基因来恢复抗肌萎缩蛋白的表达,从而改善肌肉功能或延缓肌肉退化。在临床前动物模型研究和前期临床试验中,这些治疗方法已显现出一定的疗效,为DMD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本文在简述DMD病理机制及遗传特征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DMD治疗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特别聚焦于DMD核酸药物(包括基于外显子跳跃疗法的反义寡核苷酸药物和核糖体跳跃促进剂)以及基因治疗方法(包括基因替代疗法和基因编辑疗法)。这些治疗方法的开发和应用不仅为DMD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也为其他遗传性疾病的治疗积累了宝贵经验。然而,DMD治疗的临床转化也面临诸多挑战,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优化现有的治疗方法,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和适用性,同时探索新的治疗策略,以期为DMD患者带来更有效且可持续的治疗方案。

    大气细颗粒物PM2.5暴露动物模型建立方法及在生殖毒性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田芳, 潘滨, 史佳怡, 徐燕意, 李卫华
    2024, 44(6):  626-635.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4.068
    摘要 ( 57 )   HTML ( 9)   PDF (846KB) ( 44 )  
    图表数据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气细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 2.5,PM2.5)是雾霾的主要成分,对人类生殖健康的潜在影响已成为公共卫生领域的关注焦点。建立合适的动物模型对于深入开展PM2.5暴露所引起的生殖毒性及其机制研究尤为关键。本综述基于近年来发表的相关文献,总结了当前PM2.5生殖毒性研究的动物模型建立方法和应用评价指标。PM2.5暴露的建模方法主要有全身吸入暴露和气管内滴注暴露。其中,全身吸入暴露虽然能较好地模拟人体实际吸入环境,但对实验设备要求高;而气管内滴注方法虽然成本较低、操作简单,却难以精确模拟PM2.5在自然吸入过程中的分布和沉积。因此,研究者在选择暴露方式时需综合权衡,以提高造模的严谨性并尽可能真实地模拟人类暴露条件。本综述进一步总结PM2.5暴露生殖毒性的应用评价指标,发现雄性生殖毒性的评价指标主要有精子质量降低、睾丸组织结构损伤和激素水平失衡;雌性生殖毒性的评价指标主要有卵巢储备功能降低、内分泌功能失衡、子宫内膜受损和围产期不良反应等。此外,本综述提出:需要关注PM2.5的化合物成分分析,探索含有不同化学成分如重金属和多环芳烃等颗粒物对生殖系统的作用靶点及机制;还需要开展长期研究,评估PM2.5暴露对动物及其后代生殖健康的影响,以预测人类可能面临的长期风险;另外还应进行跨学科合作,鼓励环境科学、毒理学、生殖医学等多学科间协作,以综合评估PM2.5的环境健康风险并为制定综合性的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本综述通过总结PM2.5导致生殖功能异常的动物建模方法及其应用评价,可为PM2.5的生殖毒性研究提供方法学参考。

    脓毒症相关脏器损伤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杨家豪, 丁纯蕾, 钱风华, 孙旗, 姜旭升, 陈雯, 沈梦雯
    2024, 44(6):  636-644.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4.087
    摘要 ( 80 )   HTML ( 7)   PDF (794KB) ( 51 )  
    图表数据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脓毒症是机体因感染和免疫失调引起的多脏器功能衰竭综合征,影响心脏、肺脏、肾脏、肝脏、大脑等多个重要器官,致死率极高。建立各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相应的动物模型是明确其发病机制、研究潜在有效药物及评估治疗方案有效性与安全性不可或缺的一环。本文首先对脓毒症相关脏器损伤的经典造模方式进行总结,指出脓毒症的经典造模方式包括破坏肠道屏障组织完整性和植入病原体或毒性药物。前者主要包括盲肠结扎穿刺法、升结肠植入支架法和盲肠结扎切口法,后者根据模拟临床感染途径的不同分为腹腔注射、静脉注射和气道内给药,其中以盲肠结扎穿刺法和脂多糖腹腔注射最为常见。其次,本文归纳总结了脓毒症致心肌损伤、急性肺损伤、急性肾损伤、急性肝损伤、脓毒症相关脑病的动物模型常见的造模方法和模型评估方法,指出几乎所有器官损伤都用到了经典造模方式,对不同器官损伤模型根据发病机制的不同进行了相应的补充。比如,除经典造模方式外,气管内滴注脂多糖进行脓毒症致急性肺损伤的造模方式更能模拟肺屏障功能损伤;盲肠结扎穿刺法后气管内给予假单胞菌进行二次打击的脓毒症致急性肾损伤造模方式能表现出更严重的急性肾损伤;半乳糖胺腹腔注射是较为成熟的脓毒症致急性肝损伤的造模方式;颅内注射脂多糖是脓毒症致脑功能障碍可行的造模方式。另外,除造模方式不同外,根据实验目的的不同,给药时间、给药剂量和实验时间节点也均存在差异。本综述通过对脓毒症致心肌病、急性肺损伤、急性肾损伤、急性肝损伤、脑功能障碍的动物模型研究进展进行介绍,以期为动物模型的选择和实验设计的优化提供一定参考。

    各地实验动物科学发展
    风雨五十载,奋斗半世纪——记苏州市实验动物产业发展五十年
    赵丽娟, 肖春兰, 盛雅洁, 鲁希, 周正宇
    2024, 44(6):  645-653.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4.113
    摘要 ( 54 )   HTML ( 6)   PDF (1401KB) ( 45 )  
    图表数据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苏州市实验动物产业经历了起步、兴起、壮大、转型、规模化五个阶段。始于实验动物的笼器具,从最初的引进模仿到自主创新,规模从零星工厂走向集聚化、集团化的企业,产业逐渐兴起壮大,并打开了我国笼器具出口的大门。21世纪产业升级转型,净化工程和配套产品开始发展,行业组织诞生。随着我国现代化水平的提升,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的潮流带来了企业的科技创新和实验动物行业各项外包服务的涌现,产业链的发展走向规模化。经过了近半个世纪的成长,苏州市实验动物产业已形成了包括实验动物、笼器具、饲料垫料生产,实验动物设施设计与施工,实验动物与环境质量检测,动物实验等服务在内的完整产业链。实验动物饲养设备作为苏州市实验动物产业核心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产业规模和影响力在国内同类行业中独树一帜。与此同时,21世纪以来,生物医药成为苏州大力发展的“一号产业”。在政府的支持、地方经济的引领、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助力下,动物实验服务外包行业开始集聚苏州,CRO机构的不断涌入促使大规模实验动物设施纷纷新建,重点研发项目先后立项、研发能力大幅提升。苏州市实验动物产业与“一号产业”同频共振快速扩张,走出了一条实验动物的“苏州之路”。在将近五十载的岁月中,苏州市实验动物产业支撑着苏州乃至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

    实验动物质量控制
    2017—2023年四川省实验动物寄生虫和微生物质量抽检报告分析
    刘丽达, 陈兵, 谢娜, 刘丽, 庄思琪, 邹弈星
    2024, 44(6):  654-660.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4.057
    摘要 ( 36 )   HTML ( 6)   PDF (863KB) ( 30 )  
    图表数据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回顾分析2017—2023年四川省实验动物寄生虫、微生物质量抽检结果,为进一步加强四川省实验动物管理提供参考。 方法 四川省共有实验动物生产单位31家,实验动物主要有小鼠、大鼠、豚鼠、兔、犬、猴、猪7种。按照现行国家和地方的实验动物等级相关标准,对四川省具有实验动物生产资质的单位进行抽样检测并出具检测报告,分析2017—2023年四川省内各种实验动物的质量检测结果。 结果 2017—2023年,除2018年外,每年进行一次实验动物质量抽检。小鼠:2017年检出蠕虫、鞭毛虫、沙门菌、小鼠肝炎病毒抗体和小鼠肺炎病毒抗体阳性,合格率仅为42.9%;2019年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克雷白杆菌阳性,合格率为86.7%;2021年检出仙台病毒抗体阳性,合格率为85.7%;2020年、2022年和2023年合格率为100%。大鼠:2017年检出蠕虫、支原体抗体、金黄色葡萄球菌、仙台病毒抗体、小鼠肺炎病毒抗体、大鼠细小病毒RV株抗体、大鼠细小病毒H-1株抗体和大鼠冠状病毒抗体阳性,合格率为40.0%;2019年检出支原体抗体、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克雷白杆菌阳性,合格率为35.0%;2020年未检出阳性指标;2021年检出仙台病毒抗体、大鼠细小病毒RV株抗体阳性,合格率为50.0%;2022年检出大鼠细小病毒RV株抗体阳性,合格率为87.5%;2023年检出嗜肺巴斯德杆菌和肺炎克雷白杆菌阳性,合格率为85.7%。犬:2017年、2019年检出狂犬病毒抗体和犬瘟热病毒抗体效价未达标,合格率分别为33.3%和20.0%;2020年和2022年合格率均为100%。普通级豚鼠:2019年检出弓形虫抗体阳性,合格率为80.0%;其余各抽检年份的合格率均为100%。猴:2019年检出弓形虫抗体、猕猴疱疹病毒I型(B病毒)抗体阳性,合格率为87.5%;2020年、2022年均有猕猴疱疹病毒I型抗体阳性检出,合格率分别为93.3%和97.5%;2021年和2023年合格率均为100%。清洁级豚鼠、兔和猪:各年抽检合格率均为100%。 结论 四川省实验动物寄生虫和微生物质量尚存在问题。监督抽检能帮助及时发现这些问题,是确保实验动物质量的重要手段。抽检结果可为促进四川省实验动物产业健康发展提供数据支持。

    猫冠状病毒基因特点分析及其研究进展
    陶凌云
    2024, 44(6):  661-666.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4.069
    摘要 ( 90 )   HTML ( 6)   PDF (734KB) ( 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猫冠状病毒(feline coronavirus,FCoV)的生物型分为猫传染性腹膜炎病毒(feline infectious peritonitis virus,FIPV)、猫肠道冠状病毒(feline enteric coronavirus,FECV)两种。FIPV和FECV可能通过基因重组、突变等方式进行进化和变异,产生新的亚型和变种。本文着重阐述猫冠状病毒的基因组结构和生物分型,FIPV和FECV的感染特征以及FECV向FIPV转变的机制,提示它们的基因组构造基本类似,但存在高效感染单核细胞/巨噬细胞能力的差异,这些差异可能与它们的病原性和传播特征有关,并可能导致FIPV具有更强的致病性。另外,从FIPV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3/7以及N/S的序列关系分析发现,FIPV的非结构蛋白可能与其对宿主免疫系统的调控有关,使得FIPV感染后能够逃避宿主的免疫应答,从而导致更严重的疾病。这种基因组的变异性是研究FIPV和FECV病原性和流行病学特征的重要基础,也为病毒检测及药物研发提供了参考。

    教学培训实践
    实验猪在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培训中的应用进展及挑战
    刘意抒, 蔡丽萍
    2024, 44(6):  667-674.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4.075
    摘要 ( 51 )   HTML ( 5)   PDF (1379KB) ( 36 )  
    图表数据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实验猪在生命科学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同时在促进临床新技术与新方法的实际应用过程中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关键性作用。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由美国Intuitive Surgical公司开发,自2000年获美国FDA批准以来,已广泛应用于多个外科领域,因其高精度和准确性而备受推崇。随着手术机器人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专业医疗人员的技能要求也日益提高。因此,手术技能培训成为确保手术安全和有效的关键环节。本文对国内外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培训现状进行了简要概述,并重点探讨了实验猪在国内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培训中的实际应用情况,指出其不仅能够有效模拟人体手术环境,使受训者在安全可控的条件下进行实践操作,还能加快受训者对手术机器人的熟悉和掌握,显著缩短学习曲线,提高手术操作精准度和稳定性,降低手术风险。然而,实验动物在手术机器人培训中的应用也面临着挑战,包括实验动物与人体差异导致的局限性、潜在的伦理风险及舆论压力等。为此,本文提出了促使伦理法规完善和执行、推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研发等建议,以期减少手术培训对实验动物的依赖,并提升培训效果,对推动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培训模式的创新与发展提供更多参考。

    动物实验技术与方法
    6种复合固定液对金黄仓鼠视网膜组织固定效果的比较
    吴海凤, 周小江, 李晨江, 李怀银, 高明
    2024, 44(6):  675-681.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4.049
    摘要 ( 52 )   HTML ( 4)   PDF (2449KB) ( 37 )  
    图表数据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比较6种复合固定液对金黄仓鼠视网膜组织石蜡切片的影响,优化金黄仓鼠视网膜组织石蜡切片的固定方法。 方法 取18只雄性SPF级金黄仓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3只。每只动物经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麻醉后,分别使用4%多聚甲醛、Bouin's、Carnoy、Davidson's、Zenker和Helly固定液进行心脏灌注固定。将每只动物的眼球组织取出后制作眼杯,并投入对应的复合固定液中固定,48 h后取出进行石蜡包埋,并将包埋块在切片机下切片,然后进行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 and eosin,HE)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视网膜组织细胞的形态学特征并进行双盲法评分,统计分析各种复合固定液的固定效果和染色质量。 结果 Davidson's固定液固定后的切片中,视网膜完整无断裂,各层结构清晰,细胞核形态良好,视网膜与巩膜、葡萄膜连接紧密;4%多聚甲醛、Bouin's和Carnoy固定液固定的切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视网膜断裂以及视网膜与巩膜脱离现象;Zenker和Helly固定液固定后的切片质量最差,视网膜组织脱落明显,裂隙大,各层细胞不清晰,染色淡。对视网膜细胞形态特征进行双盲法评分后,SPSS 27.0软件分析结果显示:6种固定液的平均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Davidson's固定液>4%多聚甲醛>Bouin's固定液>Carnoy固定液>Helly固定液>Zenker固定液;Zenker固定液和Helly固定液与其他4种试剂的平均得分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01),其他试剂之间两两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 Davidson's固定液染色效果最佳,4%多聚甲醛和Bouin's固定液染色效果次之,Carnoy固定液染色效果较差,Zenker固定液和Helly固定液染色效果最差。据此提示,金黄仓鼠视网膜组织的固定首选Davidson's固定液,其次为4%多聚甲醛、Bouin's和Carnoy固定液。

    全过程动物实验伦理审查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徐骁, 吴杰敏, 梁翼, 叶明霞, 周顺长
    2024, 44(6):  682-690.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4.086
    摘要 ( 57 )   HTML ( 5)   PDF (1561KB) ( 44 )  
    图表数据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探讨并优化高等院校实验动物机构在承担动物实验项目数量多,实验类型复杂的情况下,如何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动物伦理审查效率并确保监督质量。基于华中科技大学实验动物中心伦理审查的工作现状,本文设计并开发了一套全过程伦理审查软件系统,结合信息化手段以改进高等院校动物福利伦理的审查与监督机制。该系统运用“事前审批、事中监管、事后回顾”的全过程监管理念,聚焦强化实验动物研究及使用计划审核与批准后监督环节。事前审批阶段,系统优化了实验动物研究及使用计划审核中的指定成员审核流程,确保所有动物实验项目都符合伦理标准和法律法规要求;事中监管阶段,由执行兽医进行兽医验证和咨询,采取“线下巡查、线上记录”的方式开展监督;事后回顾阶段,要求研究者提供回顾性资料,对实验过程进行回顾性评估。本文详细描述了本系统设计时考虑的功能需求、非功能需求及安全需求,以及软件整体架构、业务流程设计、业务细节设计,并展示了本系统上线以来的运行成效。同时,对该系统的适用性和实用性进行了讨论,分析了存在的不足和面临的挑战,如实验紧迫性与审查严谨性的难以平衡,批准后监管存在的溯源盲区等。后续研究将结合新技术、新方法,继续提升动物福利伦理审查与监督的准确性和力度。

    病例报告
    一例干扰素受体缺失小鼠自发未成熟型睾丸畸胎瘤诊断
    赵赫, 张帆, 肖宇宙, 安学芳, 张涛, 李丽
    2024, 44(6):  691-694.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4.070
    摘要 ( 39 )   HTML ( 4)   PDF (1136KB) ( 29 )  
    图表数据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干扰素受体缺失小鼠(AG129)睾丸自发性肿瘤,为该品系小鼠的应用研究提供依据。 方法 AG129小鼠种群饲养于SPF屏障环境中,正常饲养繁殖,在离乳的3周龄小鼠中发现其中一只雄性小鼠睾丸异常肿大,同窝内其他小鼠无相似情况,对该例小鼠自发的睾丸肿瘤进行持续观察,于9周龄时对小鼠安乐死,并解剖,观察肿瘤组织大体形态并取材,肿瘤组织经石蜡切片后进行HE染色。 结果 小鼠经过持续数周观察发现,肿瘤组织随小鼠日龄增长逐渐增大;解剖后肿瘤组织被包囊包裹,表面光滑,切开包囊后,肿瘤内组织形态不规则,部分质地坚硬,部分柔软;HE染色结果显示,肿瘤组织由多胚层组织发育而成,内部有神经组织、骨组织、肌肉组织和脂肪组织等,形态结构不规则。 结论 结合肿瘤发生发展,大体形态结构,病理切片HE染色结果,初步诊断该例小鼠睾丸肿块为小鼠未成熟型畸胎瘤。

    一例新西兰白兔系统性淀粉样变性病理学诊断
    林晴晴, 戴锦龙, 陈志森, 郭健敏, 杨威
    2024, 44(6):  695-699.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4.092
    摘要 ( 49 )   HTML ( 6)   PDF (2357KB) ( 37 )  
    图表数据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1例新西兰白兔系统性淀粉样变性的病理学诊断,为实验动物淀粉样变性的诊断提供参考。 方法 在一项为期6个月的重复滴眼给药毒性试验中,发现1只新西兰白兔的常规大体解剖检查异常,随后将其各脏器组织制作成石蜡切片,进行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和刚果红染色,于光学显微镜和偏振光显微镜下观察其病理组织学特征。 结果 大体解剖后肉眼形态观察见该例动物的脾脏偏大,肺脏颜色和质地改变。对各脏器组织进行HE染色后显示:脾脏组织结构被破坏,脾脏白髓周围被致密淀粉样沉积物以结节环的形式包围,白髓可见压力性萎缩;颌下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以及回肠、圆小囊、蚓突、空肠、盲肠和直肠亦可见淀粉样蛋白沉积。刚果红染色显示,各受影响脏器组织内淀粉样蛋白呈鲑鱼粉色,在偏振光显微镜下呈现特殊的苹果绿双折光。 结论 该例新西兰白兔的各脏器组织病理特征符合系统性淀粉样变性的诊断特征。

    科普讲坛
    殊途同归的免疫缺陷小鼠培育史
    孙强
    2024, 44(6):  700-703.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4.153
    摘要 ( 50 )   HTML ( 6)   PDF (742KB) ( 3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