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部公告
喜讯:LACM成功被Scopus数据库收录
2025年专题征稿启事
致谢2024年审稿专家
致谢2024年支持单位
中国动物实验与比较医学研究论文出版规范清单出版
2025年3月份主编定稿会终审稿件名单
2025年1月份主编定稿会终审稿件名单
2025年 第45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5-02-25
上一期   
主编卷首语
砥砺奋进,持续推动期刊高质量发展
王健, 吴宝金
2025, 45(1):  1-2.  doi:10.12300/j.issn.1674-5817.2025.018
摘要 ( 167 )   HTML ( 12)   PDF (362KB) ( 1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实验动物资源开发与利用
基于UHPLC-QE-MS的高原鼠兔肾脏差异代谢物及低氧适应机制分析
何雨昕, 白振忠, 薛华, 郭子旭, 曹学锋
2025, 45(1):  3-12.  doi:10.12300/j.issn.1674-5817.2024.095
摘要 ( 252 )   HTML ( 23)   PDF (1876KB) ( 515 )  
图表数据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ultra-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coupled with quadrupole electrostatic field orbital trap-mass spectrometry,UHPLC-QE-MS)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法探讨不同海拔高原鼠兔肾脏低氧适应性代谢变化的潜在机制。 方法 捕捉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星宿海地区海拔4 360 m(MD组)和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地区海拔2 900 m(MY组)处的高原鼠兔各10只,经麻醉后采集血清样本,经安死术后采集肾脏样本,分别进行一般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和代谢组学分析。其中一部分血清样本用于血液学分析,另一部分用于血气分析,剩余部分检测生化指标。肾组织样本中代谢物提取后,进行UHPLC-QE-MS分析,运用代谢组学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方法分析差异代谢物,筛选标准为变量投影重要度(variable Importance in the projection,VIP)>1.5且倍数变化(fold change,FC)>1.5或VIP>1.5且FC<1/1.5。利用相关性分析热力图、差异显著性分析火山图、信号通路识别气泡图和矩形图分别分析差异代谢物及相关信号通路。 结果 MD组高原鼠兔的红细胞计数、葡萄糖、尿素氮、尿酸和同型半胱氨酸含量高于MY组,而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肌酐和二氧化碳结合力低于MY组,这表明不同海拔的高原鼠兔血液携氧能力存在明显差异。经主成分模式识别分析和OPLS-DA置换检验显示,MD组和MY组高原鼠兔肾脏代谢物具有明显的聚类型分布(R2Y=0.930,Q2=0.655)。按照筛选标准,并经数据库比对发现,不同海拔高原鼠兔的肾脏代谢物差异分子有46个,其中MD组高原鼠兔的蟾蜍二烯羟酸内酯、腺苷、腺嘌呤、薯蓣皂苷、盐酸小檗碱、鼠尾草酚和虾青素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VIP>1.5,P<0. 05),花生四烯酸、组胺和香豆素水平显著下降(VIP>1.5,P<0.05)。相关信号通路分析显示,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生物合成通路具有最大影响因子(P<0.05),而泛酸盐和辅酶A生物合成通路呈现最显著富集(P<0.05)。 结论 不同海拔高原鼠兔肾脏差异代谢物氨基酸、泛酸盐及辅酶A通路可能参与高原鼠兔高原低氧适应代谢机制。

SHJH hr 小鼠的心脏衰老表型研究
刘荣乐, 程灏, 尚付生, 常书福, 徐平
2025, 45(1):  13-20.  doi:10.12300/j.issn.1674-5817.2024.100
摘要 ( 194 )   HTML ( 12)   PDF (1909KB) ( 195 )  
图表数据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自发性早衰SHJH hr 小鼠心脏的衰老现象。 方法 对不同周龄(10周龄和24周龄)的SHJH hr 小鼠(SHJH hr 组)和野生型ICR小鼠[用作野生组(wild-type, WT组)]进行对比研究。用小动物活体超声影像系统分析心脏功能,安死术后采集各脏器并称重,了解心脏萎缩情况;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后观察心脏病理损伤情况;Masson染色后分析心脏纤维化情况;麦胚凝集素(wheat-germ agglutinin,WGA)染色后分析心脏心肌细胞面积;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心肌组织中氧化损伤指标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PX)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的活性以及8-羟基-2'-脱氧鸟苷(8-hydroxy-2'-deoxyguanosine,8-OHdG)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炎症、纤维化、氧化应激相关标志因子的mRNA表达水平;比色法检测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水平。 结果 与同周龄的WT组小鼠相比,10周龄SHJH hr 组小鼠的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SV)、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EF)、缩短分数(fractional shortening,FS)和心肺重量无明显差异;但是当小鼠达到24周龄时,SHJH hr 组小鼠的SV、EF和FS值明显低于同周龄WT组小鼠(均P<0.05),肺脏重量无显著变化,但是心脏重量显著降低(P<0.05)。选取24周龄小鼠心脏组织进行组织学分析发现:与WT组小鼠相比,SHJH hr 组小鼠的心脏纤维化水平无明显差异,但WGA染色显示心肌细胞面积显著减少(P<0.05)。PCR检测发现氧化应激标志因子Sod2、Gpx1和Cat基因的mRNA水平显著下调(均P<0.05)。生化检测发现心肌组织中氧化损伤相关酶SOD、GPX和CAT活性显著降低(均P<0.05),而氧化应激标志物8-OHdG和MDA水平显著增加(均P<0.05)。 结论 SHJH hr 小鼠心脏出现早衰现象,可能与心肌组织氧化应激损伤有关。

不同毛色豚鼠的TYRMC1R基因多态性及组织表达分析
汤银根, 冯亚仙, 钟敏, 卫振, 汪洌, 刘迪文
2025, 45(1):  21-29.  doi:10.12300/j.issn.1674-5817.2024.105
摘要 ( 183 )   HTML ( 8)   PDF (1784KB) ( 199 )  
图表数据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为定位豚鼠优势性状基因筛选遗传标志,探索豚鼠酪氨酸酶(tyrosinase,TYR)、黑素皮质素1受体(melanocortin 1 receptor,MC1R)基因多态性及其mRNA表达水平与毛色表型的关系。 方法 选择自主培育的普通级豚鼠57只,依据毛色分为白(22只)、花(22只)和黑(13只)3组。腹腔注射过量戊巴比妥钠对豚鼠施行安乐死后,取背部皮肤,提取组织中DNA。通过克隆测序,检测各组豚鼠TYRMC1R基因外显子编码序列(coding sequence,CDS)的多态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两个基因在皮肤组织中的mRNA表达,进而探讨两基因与豚鼠毛色的关系。 结果TYR外显子Ⅰ的CDS区域发现1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其碱基A被G替换。所有白色豚鼠的TYR基因呈G/G基因型;深色(花、黑)豚鼠无G/G基因型,多数为A/A型,少数为A/G型;黑色豚鼠的A/A基因型频率高于花色豚鼠。MC1R基因外显子有2 760 bp序列缺失,标记为-基因;非缺失样本标记为N基因。大部分白色豚鼠的MC1R基因呈-/-基因型;花色豚鼠以-/N为主;黑色豚鼠以N/N为主,-/N次之。白色豚鼠的TYR基因表达水平较高,花色豚鼠较低,黑色豚鼠居中,但三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白色豚鼠的MC1R基因表达水平非常低,花色及黑色豚鼠均极显著高于白色豚鼠(P<0.01),黑色豚鼠又显著高于花色豚鼠(P<0.05)。 结论 豚鼠TYRMC1R基因协同调控毛色。TYR基因的G位点突变可能导致豚鼠白化,MC1R基因的N位点改变影响毛色的深浅。

肥胖食蟹猴一般身体指标、血糖、血脂的动态监测及相关性分析
韦炎冶, 申果, 张鹏飞, 石松平, 胡家豪, 张绪哲, 花慧源, 花冠洋, 陆宏正, 曾勇, 季风, 韦祝梅
2025, 45(1):  30-36.  doi:10.12300/j.issn.1674-5817.2024.091
摘要 ( 148 )   HTML ( 5)   PDF (908KB) ( 165 )  
图表数据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检测肥胖型食蟹猴的一般身体指标与血糖、血脂的动态变化,探究各指标之间相关性,为肥胖食蟹猴模型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选取5~17岁的正常雄性食蟹猴30只(体重指数<35 kg/m2且糖化血红蛋白含量<4.50%)和自发性肥胖雄性食蟹猴99只(体重指数≥35 kg/m2且糖化血红蛋白含量<4.50%),连续3年监测其腹围、皮脂厚度、体重、体重指数、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以及血脂四项指标,并使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简单线性回归和多元线性回归相关性分析方法分析各指标间的相关性。 结果 与正常食蟹猴相比,肥胖食蟹猴的腹围、皮脂厚度、体重、体重指数和甘油三酯水平均显著升高(均P<0.05);正常食蟹猴的皮脂厚度逐年上升,其余指标维持稳定。与第1年相比,肥胖食蟹猴第2年腹围、皮脂厚度、体重、体重指数、甘油三酯和空腹血糖水平显著升高(均P<0.05),且升高趋势在第3年持续存在(均P<0.05)。正常食蟹猴第2、3年的肥胖发生率分别为16.67%和23.33%,糖尿病的发病率均为16.67%。肥胖食蟹猴第2、3年糖尿病的发病率分别为29.29%、44.44%,其中在11~13岁群体发病率分别为36.36%、44.68%,大于13岁群体的发病率(分别为28.13%和51.3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发病组食蟹猴的空腹血糖与年龄、腹围、皮脂厚度、体重、甘油三酯水平均显著相关(均P<0.05)。 结论 长期肥胖可导致食蟹猴的一般身体指标及空腹血糖水平升高,并增加糖尿病的发病率;在肥胖引起的糖尿病食蟹猴中,其空腹血糖与年龄、体重、腹围、皮脂厚度、甘油三酯水平均高度相关,这对于预测自发性糖尿病的发生有一定意义。

人类疾病动物模型
肝螺杆菌感染引起VDR-/-小鼠炎性肠病相关肠纤维化模型的建立及机制探讨
吴志浩, 曹舒扬, 周正宇
2025, 45(1):  37-46.  doi:10.12300/j.issn.1674-5817.2024.090
摘要 ( 121 )   HTML ( 6)   PDF (3011KB) ( 199 )  
图表数据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利用肝螺杆菌(Helicobacter hepaticusH.hepaticus)致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缺陷小鼠肠纤维化,构建炎性肠病模型,初步探究其病理特征及发病机制。 方法 用2×108 CFU的H.hepaticus菌液灌胃野生型和VDR-/-雄性小鼠各5只(分别命名为WT和VDR-/-小鼠感染组),隔天1次,连续3次;同时设立未感染对照组,即野生型和VDR-/-雄性小鼠各5只,灌胃等体积PBS。最后一次灌胃后第7天检测小鼠感染情况,确认感染后每周称量1次小鼠体重。于确认感染后第16周时剖检小鼠,采集并测量结肠组织长度,取粪便检测含水量;将结肠组织分成4份,一份做石蜡切片用于HE、阿尔辛蓝-过碘酸希夫(alcian blue-periodic acid Schiff,AB-PAS)、Masson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一份提取DNA后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FQ-PCR)检测H.hepaticus定植水平以判断感染效果,一份提取RNA后采用反转录PCR(reverse transcription-PCR,RT-PCR)法检测细胞因子表达情况,另一份提取蛋白后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alpha smooth muscle actin,α-SMA)和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33表达水平。 结果 所有感染组小鼠经灌胃3次后均成功感染H.hepaticus。与VDR-/-小鼠未感染对照组相比,VDR-/-小鼠感染H.hepaticus 16周后体重明显减轻(P<0.05),并出现肠道出血情况,粪便含水量显著多于未感染对照组和WT小鼠感染组(P<0.05)。与WT小鼠感染组相比,VDR-/-小鼠感染组的结肠组织经HE染色显示炎性细胞浸润,AB-PAS染色显示肠腺萎缩不规则、腺泡减少,Masson染色显示胶原面积增多。RT-PCR显示VDR-/-小鼠感染组的结肠组织中IL-6、IL-33、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α-SMA等炎症及纤维化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比WT小鼠感染组明显升高(P<0.000 1);免疫组织化学法和蛋白质印迹结果显示IL-33和α-SMA蛋白表达水平也明显增多(P<0.001)。 结论 VDR-/-小鼠感染H.hepaticus后表现为更严重的炎症反应,出现黏膜炎性浸润、黏膜组织功能受损、胶原沉积等病变,提示炎性肠病模型构建成功。进一步研究发现VDR缺陷可能通过影响IL-33表达加剧了炎性肠病相关的肠纤维化进程。

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用于人类卵巢衰老研究进展
肖文娴, 吕龙宝
2025, 45(1):  47-54.  doi:10.12300/j.issn.1674-5817.2024.114
摘要 ( 172 )   HTML ( 9)   PDF (793KB) ( 26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卵巢具有卵泡发生与激素分泌两大功能,与女性的生殖能力密切相关。卵巢衰老表现为卵巢形态改变、卵子数量减少和激素水平变化,不仅导致女性生育力下降,也被认为是多器官衰老的始动因素。此外,卵巢衰老伴随的性激素分泌紊乱还可能诱发心血管疾病、睡眠障碍、潮热等疾病和症状。由于社会压力与自身职业规划等因素的影响,现代女性的生育年龄普遍延迟,而卵巢功能的衰老进程却不会随年龄的增加而减缓。许多女性面临着想要生育时,却已错过最佳适育年龄,出现不孕不育等问题。这使人们日益关注延缓卵巢衰老的研究。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在进化上与人类的亲缘关系最为接近,与人类基因组的序列同一性高达93%,因此在生理代谢、生殖内分泌、发育衰老等研究中具有其他模式动物无法比拟的优点,在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上得到的研究结果转化应用到人类医学上也更为可靠。本文首先从卵巢衰老与治疗现状为切入点,概述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作为卵巢衰老研究模式动物的优势,接着从生殖内分泌激素水平、卵巢的形态结构与功能、卵巢衰老的其他生理变化等方面。综述了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应用于卵巢衰老研究的进展,并对存在的问题与展望进行总结,以期对读者有所帮助。

疝疾病动物模型研究及新型疝修补材料应用进展
费彬, 郭文科, 郭建平
2025, 45(1):  55-66.  doi:10.12300/j.issn.1674-5817.2024.121
摘要 ( 207 )   HTML ( 6)   PDF (889KB) ( 284 )  
图表数据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疝是普外科常见病和多发病,指体内器官整体或一部分离开正常的解剖位置,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空隙进入其他部位。疝的发生机制复杂,与腹壁薄弱或腹腔内压增高等多种因素有关,临床表现多样,因类型、部位和严重程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异。随着老龄化社会进程不断加剧,疝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动物模型作为研究疝疾病的重要手段,一方面能够检验新修补材料和新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有助于临床医师探索新的手术方式,并对某些疝疾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机制和新疗法展开研究。由于不同类型的疝疾病在病理生理机制上存在显著差异,其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和评价标准也呈现出明显的多样性。此外,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与实验目的密切相关,不同的实验目的对动物模型的要求各不相同。因此,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精准选择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是确保研究顺利开展并取得可靠成果的关键。为此,本文综述了建立腹外疝(包括腹壁切口疝、腹股沟疝、脐疝、造口旁疝、嵌顿疝及盆底疝)、先天性膈疝、食管裂孔疝及脑疝动物模型的有效方法,详细分析了这些模型的优缺点及相关的评价标准;同时,总结了一些新型疝修补材料在临床前疝疾病动物模型研究中的应用,以期为疝疾病相关研究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动物实验技术与方法
一套无抓捕应激的实验狨猴椅设计及其初步应用
徐聖业, 黄俊锋, 陈一航, 常亮堂
2025, 45(1):  67-72.  doi:10.12300/j.issn.1674-5817.2024.097
摘要 ( 120 )   HTML ( 5)   PDF (1203KB) ( 127 )  
图表数据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为避免实验猴因直接抓捕引发应激反应的问题,提高狨猴在行为学、双光子成像和电生理等实验中的适应性和实验效率,研制一种无须抓捕即可将狨猴保定的实验猴椅装置。 方法 通过3D图形设计和打印,制作一套可在狨猴实验时配合使用的转运笼和猴椅。首先将转运笼与实验饲养笼的食盆出口对接,轻微驱赶狨猴进入转运笼,之后将转运笼与猴椅连接,再次轻微驱赶狨猴进入猴椅,保定后进行后续实验。通过观察转运和保定的时间效率、狨猴的配合度以及应激反应等进行有效性测试和改进。 结果 经过测试与改进,该装置可以在无须抓捕的情况下,顺利完成狨猴的保定,显著提高了实验的流畅度和效率。随着操作次数的增加,狨猴会更加配合,操作速度加快,实验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使用该装置后,实验狨猴的应激反应明显减少。特别是与传统的抓捕方法相比,使用该装置能显著减少狨猴的焦虑和不适,提高了其在实验中的配合度。 结论 本团队设计的猴椅装置能够在无须抓捕的情况下轻松实现狨猴的保定,在确保后续实验顺利进行的同时,还能保障动物福利。该装置具有操作简便、实用性强、成本低等优点,易于推广使用。

不同光照时长对NIH小鼠体重和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张楠, 李怀银, 连晓娣, 魏娟鹏, 高明
2025, 45(1):  73-78.  doi:10.12300/j.issn.1674-5817.2024.062
摘要 ( 127 )   HTML ( 8)   PDF (793KB) ( 200 )  
图表数据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不同光照时长对发育期NIH小鼠体重和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方法 实验选取体重相近的发育期NIH小鼠40只,雌雄各半。小鼠经每天12 h光照时长适应性饲养1周后,被随机分为每天0、6、12、18、24 h光照时长组,每组8只,实验周期为7周,其中前5周为不同光照时长条件下的饲养阶段,后2周为行为学实验阶段。通过体重监测以及T型迷宫、新位置识别和八臂迷宫等行为学实验,分析光照时长对小鼠体重和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结果 在光照处理期间,各组小鼠间的体重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在光照处理第2周和第3周,每天24 h光照时长组小鼠的体重增长量显著高于每天0 h和6 h光照时长组(P<0.05)。在光照处理5周后,T型迷宫实验中,每天0 h光照时长组小鼠的潜伏期时间极显著长于每天12 h光照时长组(P<0.01);每天24 h光照时长组小鼠的潜伏期时间显著长于每天12 h光照时长组(P<0.05)。新位置识别实验中,每天12 h光照时长组小鼠的辨别指数和新位置观察时间均长于其他组,且与每天18 h光照时长组差异极显著(P<0.01),与每天24 h光照时长组差异显著(P<0.05);八臂迷宫实验中,每天12 h光照时长组小鼠找到饲料的时间、参考记忆错误比率和工作记忆错误比率均短于每天0 h光照时长组,且差异显著(P<0.05);而每天24 h光照时长组小鼠的工作记忆错误比率高于每天12 h光照时长组,且差异显著(P<0.05)。 结论 每天24 h光照会影响NIH小鼠的体重增长,而每天光照时长超过18 h或低于6 h会减弱NIH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

利用辅助生殖技术挽救基因修饰小鼠的实例分析
王芊芊, 陶斯珏, 卫振, 金晖晖, 刘平, 汪洌
2025, 45(1):  79-86.  doi:10.12300/j.issn.1674-5817.2024.107
摘要 ( 100 )   HTML ( 3)   PDF (2017KB) ( 201 )  
图表数据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利用辅助生殖技术挽救生殖障碍的基因修饰小鼠品系,为完善珍贵实验小鼠品系的拯救技术更新提供参考。 方法 对28种不同品系的9~18月龄不育雄性小鼠实施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IVF-ET)技术,即通过观察不育雄性小鼠的精子密度、精子活动等指标,选择活力较强的精子用于IVF-ET实验,在仔鼠出生后统计受精率、异形卵率和仔鼠出生率。对12种不同品系的8~18月龄不孕雌性小鼠实施优化的卵巢移植技术,即选取相同背景的6周龄雌性小鼠作为受体小鼠,摘除受体小鼠一侧完整的卵巢并结扎其另一侧输卵管,然后分离出供体小鼠一侧卵巢,将其原位植入受体小鼠摘除卵巢的一侧。术后21 d将受体小鼠与相同背景的8周龄野生型雄性小鼠合笼繁育,待仔鼠出生后,统计卵巢移植受体妊娠率、受体活产率等数据。 结果 利用IVF-ET技术成功挽救28种小鼠品系,雄性小鼠最大年龄为18月龄。首轮IVF-ET实验成功率为89.29%(25/28)。生殖障碍雄性小鼠IVF的平均受精率为(51.01±14.97)%,异形卵率为(9.03±5.28)%,仔鼠出生率(18.60±7.03)%。40只卵巢移植受体小鼠中39只存活,卵巢移植受体妊娠率为33.33%(13/39),卵巢移植后受体活产率为17.95%(7/39)。采用卵巢移植技术成功挽救4种小鼠品系,其中雌性小鼠最大年龄为18月龄;另外,8种品系因最终未获得存活至性成熟的子代小鼠而未被挽救。 结论 针对不同原因引起的生殖障碍雄性小鼠,特别是对于错过最佳繁育年龄的小鼠,IVF-ET技术可有效进行品系挽救,获得子代小鼠。针对老龄雌性小鼠的品系挽救,卵巢移植技术可作为重要备选方案,但成功率相对IVF-ET技术较低,存在一定实验风险。

实验动物设施及管理
实验动物设施换气次数检测能力验证结果评价
刘巍, 张心妍, 侯丰田, 许中衎, 马丽颖
2025, 45(1):  87-95.  doi:10.12300/j.issn.1674-5817.2024.101
摘要 ( 100 )   HTML ( 7)   PDF (1178KB) ( 125 )  
图表数据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组织实施换气次数检测实验室能力验证计划,探索实验动物设施环境领域能力验证方式,初步了解相关实验室在标准应用及检测水平的现状,规范换气次数检测方法,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方法 2023年9—11月,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负责组织开展实验动物设施换气次数检测的实验室能力验证计划(编号NIFDC-PT-417)。此次能力验证计划的现场测试分为两个部分:笔试和实际操作。笔试采用开卷形式,判断题着重考察参加者对标准条款的掌握情况,应用题则是通过构建模拟检测场景考察实验人员对数据处理的应用;实际操作按照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hina National Accreditation Service for Conformity Assessment,CNAS)相关准则,通过分割水平样品对的形式,准备2个实验房间作为能力验证样品。2个房间均按照CNAS相关要求,经过均匀性、稳定性测试,并且测试结果合格。参与能力验证的实验室需要对这2个实验间各进行3次测试,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换气次数的检测和计算,并提交本次检测的结果报告单和原始记录。 结果 共有27家实验室报名并参加本次能力验证,均在规定时间内反馈结果,所有参测实验室的结果均被评定为满意。 结论 本次能力验证客观且科学地评估了国内部分实验室在换气次数方面的检测能力,有效地促进了行业整体检测水平的提升,为监管部门规范检测机构提供了技术支撑,为委托单位购买检测服务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通过本次能力验证,组织方发现部分实验室对仪器的校准及校准结果的利用不够充分,未来需进一步完善相关标准,以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实验动物屏障环境设施安全准入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南京大学仙林校区为例
侯冬霞, 铁祚庥, 陆勇, 南盼盼, 鲍洁
2025, 45(1):  96-100.  doi:10.12300/j.issn.1674-5817.2024.106
摘要 ( 142 )   HTML ( 7)   PDF (905KB) ( 240 )  
图表数据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实验动物在高校进行的科学研究和实验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是顺利开展相关研究和教学工作必不可少的支撑条件。高校开展生命科学、医学、药学、化学、生物医学工程等学科的科研和教学工作,都离不开动物实验。规范化运行的实验动物屏障环境设施(barrier environmental facility for laboratory animal)是保障动物实验结果稳定、科学和可靠的重要平台。加强实验动物屏障设施准入的科学管理,是保障实验动物屏障设施规范化运行、控制实验动物质量和稳定性、避免实验动物和工作人员遭受病原微生物污染,甚至避免暴发人兽共患病等生物安全事故的重要防线。本文以南京大学仙林校区2019年开始运行的3个实验大鼠、小鼠小型实验动物屏障设施为例,针对屏障设施的安全准入管理体系,根据近5年来实验动物屏障设施运行的实际情况,并结合这些年在不断探索和优化其准入管理体系过程中的经验,从管理制度建设和标准操作规程(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制订与执行角度出发,探讨了以下5个方面:屏障设施人员、动物、物品和仪器设备准入管理,以及屏障系统空气进出控制管理;同时,对这5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地梳理、总结,以期能为学校动物实验平台的建设和管理起到有益的借鉴作用,并对后续开展科学研究、保障公共卫生安全和确保实验人员健康提供支持。

比较医学研究与报告规范
提高动物实验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证据确定性:GRADE方法的实证研究
李腾飞, 郑卿勇, 许建国, 李艺羿, 周泳佳, 徐彩花, 张明悦, 田杰祥, 王钢, 田金徽
2025, 45(1):  101-111.  doi:10.12300/j.issn.1674-5817.2024.109
摘要 ( 178 )   HTML ( 7)   PDF (1114KB) ( 274 )  
图表数据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动物实验是生物医学研究中的重要手段,是连接基础研究与临床试验的桥梁。动物实验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systematic review/meta-analysis,SRs/MAs)是整合动物实验证据的重要手段,能够促进成果向临床研究转化,降低转化风险,并推动基础研究的资源整合。随着证据推荐分级的评估、制订与评价(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GRADE)方法的不断发展,其在动物实验SRs/MAs中的应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首先阐述了GRADE方法在动物实验SRs/MAs中的应用原理及具体应用类型,包括定性描述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及网状Meta分析;接着深入分析了GRADE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误用情况,主要包括未正确进行证据体分级、证据体分级不当、误用于定性系统评价、升降级过程记录与结果不一致,以及误用于提供推荐意见;此外,还全面探讨了GRADE方法在动物实验SRs/MAs中的证据确信度升降级因素,包括偏倚风险、间接性、不一致性、不精确性和发表偏倚对证据降级的影响,以及大效应量和跨物种一致性对证据升级的作用;最后,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改进策略,包括进一步研究与优化GRADE方法在动物实验SRs/MAs中的应用细节、制定符合动物实验研究特点的SRs/MAs报告规范,以及加强研究人员在GRADE方法上的专业培训等。本文旨在通过提升动物实验SRs/MAs的证据质量,增强其在临床决策中的可靠性,促进动物实验研究成果更高效地转化为临床实践。

科普讲坛
人源化小鼠模型培育史
孙强
2025, 45(1):  112-116.  doi:10.12300/j.issn.1674-5817.2024.154
摘要 ( 129 )   HTML ( 6)   PDF (859KB) ( 172 )  
图表数据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附录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稿约(2025年版)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编辑部
2025, 45(1):  117-118. 
摘要 ( 154 )   HTML ( 15)   PDF (426KB) ( 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广告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