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部公告
喜讯:LACM成功被Scopus数据库收录
2025年专题征稿启事
致谢2024年审稿专家
致谢2024年支持单位
中国动物实验与比较医学研究论文出版规范清单出版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关于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政策...
第5届(2022—2024年)优秀论文获奖名单
2025年 第45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5-06-25
上一期   
人类疾病动物模型
长春瑞滨诱导大鼠足背静脉炎模型的动态评价
姜萌, 郝淑兰, 仝立国, 仲启明, 高振飞, 王永辉, 王晞星, 吉海杰
2025, 45(3):  251-258.  doi:10.12300/j.issn.1674-5817.2024.163
摘要 ( 65 )   HTML ( 6)   PDF (2038KB) ( 88 )  
图表数据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动态观察经大鼠足背静脉注射长春瑞滨溶液诱导静脉炎模型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方法 28只11周龄雄性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20只)和对照组(8只):模型组经右后肢足背静脉单次注射0.1 mL长春瑞滨溶液(4 mg/mL),对照组同法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每日观察两组大鼠的静脉炎发生情况并记录其分级,采用排水法测量患肢体积并计算肿胀率,双足平衡测痛仪测试患肢承重占比,红外热像仪检测患肢皮肤温度,连续9 d。模型组从第1天起隔日处死3只大鼠,取从注射点至向心端1 cm处的静脉组织,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静脉组织病理学改变,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血管内膜表面微观结构变化。 结果 与对照组大鼠比较,模型组大鼠第1天出现红肿,至第3天肿胀率达到(81.89±15.75)%(P<0.001),而后红肿逐渐缓解,至第9天降至(15.41±0.33)%(P<0.01);模型组大鼠患肢第1天出现痛觉,至第3天明显加剧,承重占比降低至(36.35±4.91)%(P<0.001),同时患肢病灶皮肤发热,第5天明显升高至(36.36±0.40)℃(P<0.001),痛觉和发热在第9天均基本恢复至正常。模型组大鼠患肢静脉炎分级显示,第1天Ⅱ级占75.0%;第3天Ⅲ级、Ⅳ级各占37.5%;第5 ~ 9天多数出现条索状静脉,以Ⅲ级为主。患肢静脉组织从第1天的周围水肿和炎性细胞浸润,逐渐进展为第3 ~ 9天的内膜破溃、管壁增厚,甚至管腔狭窄;同时静脉内膜亦从内皮细胞紧密连接破坏、血细胞粘附,进展为内膜表面粗糙、褶皱及隆起。 结论 经后肢足背静脉单次注射0.1 mL长春瑞滨溶液(4 mg/mL)建立的静脉炎大鼠模型在第3 ~ 5天以局部红、肿、热、痛为典型特征,至第9天基本消退,但仍可见条索状静脉;随病程延长,静脉组织出现水肿、管壁增厚及管腔狭窄,静脉内膜破溃、表面粗糙甚至完全缺失。

秦皮素对碘乙酸钠诱导骨关节炎模型大鼠的软骨保护与抗炎作用
刘智伟, 杨然, 连浩, 张玉, 金立伦
2025, 45(3):  259-268.  doi:10.12300/j.issn.1674-5817.2024.165
摘要 ( 156 )   HTML ( 12)   PDF (2277KB) ( 173 )  
图表数据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建立大鼠骨关节炎模型,研究秦皮素对骨关节炎大鼠的抗炎作用及机制。 方法 18只8周龄雄性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空白组大鼠右膝关节腔注射50 μL生理盐水并连续1周;模型组和干预组大鼠右膝关节腔注射碘乙酸钠(monosodium iodoacetate,MIA)造模,干预组再注射秦皮素(5 mg·kg-1·d-1)并连续干预1周。药物干预后4周,采集腹主动脉血,安乐死动物后采集膝关节软骨。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番红O-固绿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进行膝关节软骨的组织病理学观察以及Mankin和OARSI评分,并用micro-CT扫描系统比较分析每组膝关节的骨体积分数、骨表面积密度和骨小梁数目。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多种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以及软骨寡聚基质蛋白(cartilage oligomeric matrix protein,COMP)的表达。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测定膝关节软骨中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p38,p38 MAPK)、磷酸化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phosphorylation-p38 MAPK,p-p38 MAPK)、c-Jun氨基末端激酶(c-Jun N-terminal kinase,JNK)、磷酸化JNK氨基末端激酶(phosphorylation-JNK,p-JNK)的表达。 结果 大鼠膝关节软骨切片染色显示,模型组的关节面缺损严重,干预组的软骨破坏相对减轻。micro-CT显示,干预组的骨体积分数、骨表面积密度和骨小梁数目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的Mankin评分明显高于空白组(P<0.05),干预组的Mankin评分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而干预组的OARSI评分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血清中TNF-α、IL-1β、IL-6和COMP含量均明显高于空白组(均P<0.05),而干预组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均P<0.05)。蛋白质印迹结果显示,干预组膝关节软骨组织中p-p38 MAPK和p-JNK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均P<0.05),而模型组的p-p38 MAPK和p-JNK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空白组(均P<0.05)。 结论 秦皮素药物干预可能通过p38 MAPK通路对碘乙酸钠诱导的骨关节炎模型大鼠发挥治疗作用。

利用脑立体定位技术将人源三突变APP基因导入海马区构建阿尔茨海默病大鼠模型
肖林林, 杨逸萱, 黎珊杉, 罗兰诗雨, 尹思威, 孙俊铭, 施维, 欧阳轶强, 李习艺
2025, 45(3):  269-278.  doi:10.12300/j.issn.1674-5817.2025.030
摘要 ( 60 )   HTML ( 2)   PDF (2291KB) ( 63 )  
图表数据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构建脑海马区表达人源三突变淀粉样前体蛋白(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APP)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大鼠模型,为疾病机制和药物研究奠定基础。 方法 将24只12周龄SPF级雌性SD大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空载病毒组和实验组,每组8只;其中,实验组通过脑立体定位在海马区注射携带人源三突变APP和NanoLuc萤光素酶基因的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AAV)进行造模。采用活体成像法观察各组大鼠脑内的病毒表达情况,新事物识别实验检测各组大鼠的认知记忆能力,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APP基因表达水平,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采用尼氏染色观察海马区病变情况,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β-淀粉样蛋白(amyloid β-protein,Aβ)沉积情况。 结果 活体成像显示实验组与空载病毒组大鼠脑部均检测到报告荧光。新事物识别实验发现实验组大鼠的认知记忆能力比对照组显著下降(P<0.01)。荧光定量PCR显示APP基因在实验组大鼠脑内表达水平显著增高(P<0.01)。重组AAV感染大鼠6个月后,脑组织HE染色和尼氏染色显示,实验组大鼠海马体CA1区神经元细胞和尼氏体数量减少而且排列混乱;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实验组大鼠海马CA1区及锥形细胞层可以看到明显的棕褐色沉淀,提示产生了Aβ沉积。 结论 通过脑立体定位技术联合AAV转入人源三突变APP基因成功构建的大鼠模型可体现出典型AD特征,该模型可为基于Aβ沉积的AD病理研究和药物治疗研究提供动物模型并奠定基础。

慢性肾脏病大鼠主动脉钙化模型的术式优化及效果评价
潘颐聪, 蒋汶洪, 胡明, 覃晓
2025, 45(3):  279-289.  doi:10.12300/j.issn.1674-5817.2024.128
摘要 ( 228 )   HTML ( 6)   PDF (2015KB) ( 168 )  
图表数据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不同的肾脏切除手术方法建立SD大鼠慢性肾脏病主动脉钙化模型,并进行手术时间及存活时间比较和效果评价,以探索更优化的建模方法。 方法 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分为腹腔入路先切2/3左肾后二期右全肾切除组(A组)、腹腔入路2/3左肾及右全肾同时切除组(B组)、背入路先切右全肾后二期2/3左肾切除组(C组)、背入路先切2/3左肾后二期切除右全肾组(D组)共4组,比较腹腔入路及背入路、分期及一次性肾脏切除术的SD大鼠生存曲线确定最优的肾脏切除手术方式后,选取24只8周龄雄性SPF级SD大鼠进行肾脏切除联合骨化三醇钙化诱导:其中实验组12只大鼠行背入路的左侧2/3肾切除后右侧全肾切除术,1周后腹腔注射骨化三醇溶液1 μg/kg,以进行主动脉钙化诱导;对照组12只大鼠行假手术后1周,腹腔注射含1%DMSO的生理盐水250 μL/kg。腹腔注射药物3个月后,观察各组大鼠的存活情况。麻醉状态下,采集各组大鼠的血液样本,测定血清磷和钙离子浓度、血清尿素氮和肌酐含量。安乐死大鼠后进行剖检,肉眼观察残余肾脏形态,HE染色观察肾冠状切面的病理学变化。另外取各组大鼠的全主动脉,茜素红S及von Kossa染色观察主动脉钙化程度,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大鼠主动脉组织中平滑肌肌动蛋白相关蛋白α (smooth muscle actin-associated protein α ,Sm22)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2,Runx2)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基因表达情况,以评价建模效果。 结果 不同术式优化探索实验发现,背入路先切除2/3左肾再切除右侧全肾的D组大鼠的存活率最高,提示该术式是建立肾功能不全的慢性肾脏病模型的最佳手术方式。运用该术式联合高剂量骨化三醇注射的实验组大鼠血清钙离子浓度显著低于假手术对照组(P<0.05),而血清磷离子浓度、血清肌酐及血清尿素氮含量则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肾脏HE染色可见实验组大鼠肾脏发生明显器质性改变,其中实验组大鼠的肾小球计数比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提示肾衰竭模型成功建立。茜素红S染色可见实验组大鼠的主动脉中膜中有明显的色素沉着,von Kossa染色可见实验组大鼠的主动脉中膜层明显有硝酸银沉积,符合肾衰竭主动脉钙化的表现。实时荧光定量PCR表明,实验组大鼠的主动脉组织中Sm22表达水平下降(P<0.05),OPN和Runx2表达水平上升(P<0.05),提示主动脉平滑肌细胞由平滑肌表型向骨样表型转变,主动脉钙化模型诱导成功。 结论 采用背入路先切除2/3左肾,再进行右侧全肾切除,联合高剂量骨化三醇溶液摄入的方法,可成功建立SD大鼠慢性肾脏病主动脉钙化模型。该方案能缩短手术时间,提高建模成功率和动物存活率。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小鼠模型研究进展
罗莲莲, 袁艳春, 王俊岭, 时广森
2025, 45(3):  290-299.  doi:10.12300/j.issn.1674-5817.2024.161
摘要 ( 133 )   HTML ( 6)   PDF (816KB) ( 102 )  
图表数据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是一种不可逆的致死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其发病率与人口老龄化进程呈正相关。ALS以运动神经元的渐进性丧失为特征,导致患者肌肉无力、萎缩直至呼吸衰竭。ALS的致病机制涉及遗传和环境等多种因素,其中遗传因素尤为重要。目前已发现多个与ALS相关的致病基因,如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1编码基因(Cu/Zn superoxide dismutase,Cu/Zn SOD1,又称SOD1)、转录反应DNA结合蛋白43编码基因(transactive response DNA-binding protein 43,TDP-43)、肉瘤融合蛋白基因(fused in sarcoma,FUS)、9号染色体开放阅读框72基因(chromosome open reading frame 72,C9orf72)等,这些基因的突变不仅见于家族性ALS中,也在散发性ALS中被发现。基于发现的ALS风险基因,通过多种方式建立了ALS动物模型,如转基因模型、基因敲入或敲除模型和腺相关病毒过表达模型,这些模型模拟了包括运动神经元丢失、泛素化包涵体形成及神经肌肉接头退变等人类ALS部分典型病理特征,但这些模型仍存在局限性:(1)单一基因突变模型难以全面模拟临床上散发性ALS的复杂多因子致病特征;(2)模式动物与人类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微环境调节机制和病变速率上存在明显差异,这可能影响疾病表型的准确重现和药物效果的评估。为更全面地研究ALS的病理机制并推动有效药物的研发,构建和优化ALS疾病动物模型显得尤为关键。本综述归纳常用的ALS基因突变小鼠模型,分析各类基因修饰小鼠模型的表型和病理特征,包括常见转基因、基因点突变敲入、基因敲除以及通过腺相关病毒载体介导的过表达小鼠模型等;通过对比上述模型的优缺点,进一步讨论了其在ALS病理机制研究和药物开发中的具体应用情况,以期为ALS研究的模型选择提供参考。

疾病动物模型数字化图谱数据库平台的构建与初步应用
李会萍, 高洪彬, 温金银, 杨锦淳
2025, 45(3):  300-308.  doi:10.12300/j.issn.1674-5817.2024.158
摘要 ( 60 )   HTML ( 5)   PDF (1848KB) ( 182 )  
图表数据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国内研究机构及研究者们建立了丰富的疾病动物模型,并在模型研发过程中积累了大量极具专业性、特色性和针对性的图谱数据,这些图谱数据具有极高的开发和应用价值。为此,开发一个专业且完整的疾病动物模型数字化图谱数据库平台非常必要,可实现动物模型图谱数据的开放共享,以实现国内相关机构所持有的疾病动物模型图谱资源的整合与优化。 方法 笔者单位基于B/S架构,采用Java为主要开发语言,使用Oracle数据库系统及相关辅助工具搭建疾病动物模型数字化图谱数据库。数据库平台在Linux环境下运行,用户通过Web浏览器可访问该平台。目前该平台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广东省内动物模型资源单位汇交的图谱资源。 结果 2024年8月,按系统疾病、动物种属、资源单位3个维度的图谱分类结构,构建了疾病动物模型数字化图谱数据库平台。该平台可实现图谱数据的收集、管理、检索和查看等功能。截至2025年1月,该平台已有4个资源单位汇交了动物模型图谱数据61幅,共610个数据项。 结论 动物模型数字化图谱数据库平台已构建并实现初步应用,虽然平台的数据规模尚小,但基本可以实现动物模型图谱资源数据的集成和开放共享功能。相信未来随着图谱数据的不断丰富,该平台有望为实验动物学科发展以及比较医学研究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从而推动科研资源的高效利用。

动物实验技术与方法
重塑细胞间互动:类器官共培养模型赋能疾病机制与治疗探索
谭邓旭, 马一凡, 刘可, 张延英, 师长宏
2025, 45(3):  309-317.  doi:10.12300/j.issn.1674-5817.2024.164
摘要 ( 88 )   HTML ( 4)   PDF (1242KB) ( 211 )  
图表数据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类器官共培养模型(organoid co-culture model)作为一种重现三维微环境以研究细胞间相互作用的新型工具,近年来在生物医学研究中展现了显著的应用潜力。该模型通过模拟体内组织的微环境,能够为研究细胞间复杂互动提供更为精准的实验平台,尤其在肿瘤免疫逃逸机制、药物敏感性测试、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病理特征揭示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然而,类器官共培养模型在标准化操作、规模化培养、伦理规范和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特别是在实验动物学领域,如何有效地将类器官与传统实验动物模型相结合,以及如何在不同研究需求中选择合适的模型并探索其替代潜能,仍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伦理审批和动物实验替代方面,类器官共培养模型提供了一种更加符合“替代、减少、优化(replacement,reduction,refinement,3R)”原则的实验方案,可能成为替代传统实验动物模型的重要工具。为此,本文回顾了该领域的最新进展与面临的关键挑战,详细描述了类器官共培养模型的构建方法,并阐述了其在发病机制研究和药物筛选中的应用。文章还系统比较了类器官共培养模型与传统实验动物模型的差异,探讨了二者在具体应用场景中的选择依据。此外,本文讨论了类器官共培养模型在实验动物替代中的潜在价值,并展望了该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通过这些讨论,本文旨在推动类器官共培养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并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科学依据。

生物3D打印研究及与临床前动物模型的交叉应用展望
胡敏, 董乐轩, 高怡, 奚子芪, 沈子皓, 唐瑞阳, 栾鑫, 汤忞, 张卫东
2025, 45(3):  318-330. 
摘要 ( 25 )   HTML ( 1)   PDF (1108KB) ( 3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动物实验在生物医药研究中广泛用于安全性评估、毒理学分析、疗效验证以及机制探索。近年来,由于动物实验伦理审查制度日趋严格、动物福利意识不断提升,同时为了推动更高效、低成本的药物研发,美国在2022年9月通过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现代化法案2.0,首次取消了新药临床前研究必须进行动物实验的联邦强制要求。2025年4月FDA进一步提出,将在单克隆抗体等药物研发中采用人工智能计算模型、类器官毒性测试、3D微生理系统等一系列“新的替代方法”,从而逐步取代传统的动物试验模式。在这些新兴技术中,生物3D打印模型因其高仿生、高重现性和可规模化等特性,逐渐成为动物模型的重要替代和补充手段。本综述系统梳理了生物3D打印技术在生物医药领域的研究与应用进展:首先概述了生物3D打印的关键组成,包括生物材料的选择与功能化设计、多种打印策略的原理及特点,分析其在构建多细胞空间结构、微环境调控和细胞命运引导方面的优势;其次,介绍了生物3D打印模型在药物研发中的典型应用,包括通过构建肿瘤、传染病和罕见病等疾病模型实现对药效的高通量筛选,以及通过构建肝脏、心脏等器官特异性模型进行药物毒理学研究;再者,进一步探讨了生物3D打印在组织工程领域的应用范围,涵盖骨/软骨、皮肤、血管等多种功能性组织的构建,以及在再生替代等方面的最新进展。此外,本文还分析了生物3D打印模型与动物模型在疾病发生发展和药物作用机制、精准医疗、药物研发以及组织再生研究等领域的互补优势,讨论了二者交叉应用在提升建模准确性与生理相关性方面的潜力与挑战。综上,生物3D打印作为一种新兴的体外造模与制造技术,正逐步建立起涵盖疾病建模、药物筛选、毒性预测与组织再生的完整应用体系。

降压物质检查结果超过质量标准规定的常见原因分析
童希洋, 阙昌田, 张峰, 赵璐, 王红平
2025, 45(3):  331-339.  doi:10.12300/j.issn.1674-5817.2024.143
摘要 ( 103 )   HTML ( 4)   PDF (1049KB) ( 386 )  
图表数据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四部通则1145,降压物质检查是通过比较组胺对照品与供试品引起麻醉猫的血压下降程度,判定供试品中所含降压物质的限度是否符合规定的一项常见药品检验方法。当降压物质检查结果超过质量标准规定(out of specification,OOS),可能是由药品本身质量风险引起,也可能是源于检验过程中的错误操作。因此,开展OOS原因分析对于确认试验结果、评价药品质量尤为重要。降压物质检查采用猫作为实验动物,其稳定性相对于常规实验动物更差,且手术难度大、试验流程复杂,这些因素导致调查降压物质检查出现OOS原因的难度较大。通过查阅资料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本文主要通过以下5方面分析降压物质检查出现OOS的原因:(1)从标准判定、标准内容以及标准起草3个方面分析了药品标准对OOS的影响;(2)人员资质,包括岗前培训、试验操作是否遵循标准操作规程,以及仪器操作的能力;(3)猫作为降压物质检查所用实验动物,其生理特性、遗传背景及试验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状态等因素;(4)标准品、试剂、受试物以及关键仪器多道生理信号仪;(5)包括动物麻醉、动静脉插管手术、给药、数据处理等试验操作。本文旨在为广大药品与生物制品检验同行,在分析药品降压物质检查过程中出现OOS的原因时,提供一些参考思路。

实验动物资源开发与利用
五指山猪MHCⅡ类分子基因鉴定与分析
刘园园, 辛文水, 晁哲, 曹宗喜, 蔡艺菲, 李强, 李凌伟, 刘光亮
2025, 45(3):  340-348.  doi:10.12300/j.issn.1674-5817.2024.135
摘要 ( 199 )   HTML ( 5)   PDF (1751KB) ( 500 )  
图表数据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获得五指山猪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Ⅱ类分子基因序列,并分析其遗传信息,探究五指山猪MHC的生物学功能。 方法 采集3头成年雄性五指山猪的脾脏样本,根据MHC Ⅱ类分子基因序列设计引物,采用RT-PCR法扩增五指山猪MHC Ⅱ类分子基因的编码序列,通过Sanger测序确定MHC Ⅱ类分子基因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五指山猪MHC Ⅱ类分子基因的理化性质、系统进化关系、保守基序和结构域,以及染色体位置和共线性关系。 结果 共鉴定出8个五指山猪MHC Ⅱ类分子基因,分别为SLA-DRASLA-DQASLA-DQBSLA-DRBSLA-DOBSLA-DMBSLA-DMASLA-DOA。Sanger测序后确定MHC Ⅱ类分子基因序列,并将序列上传至GenBank获得登录号,分别为PQ182796、PQ182797、PQ182798、PQ182799、PQ182800、PQ182801、PQ182802和PQ164779。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五指山猪6个MHCⅡ类分子基因与杜洛克猪、梅山猪、大白猪和巴马猪等不同品种猪的MHC Ⅱ类分子基因不在同一个分支上。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MHC Ⅱ类分子大部分为疏水性蛋白,其相对分子质量为27 700 ~ 30 000,归于同一亚区的基因含有相似的保守基序,其中SLA-DQB、SLA-DRB、SLA-DOBSLA-DMB基因编码的4个MHC Ⅱ类分子包含MHC Ⅱβ保守结构域,SLA-DRA、SLA-DQA、SLA-DMA和SLA-DOA基因编码的4个MHC Ⅱ类分子包含MHC Ⅱɑ保守结构域。8个MHC Ⅱ类分子基因散在分布于五指山猪的7号染色体长臂上,与人的3个基因之间具有共线性关系,而与杜洛克猪的5个基因之间呈现共线性关系。 结论 五指山猪的MHC Ⅱ类分子基因可能具有特殊的遗传学起源。

实验动物肠道菌群特征分析及性别差异性的研究进展
沈黄奕, 黄宇飞, 杨云鹏
2025, 45(3):  349-359.  doi:10.12300/j.issn.1674-5817.2024.124
摘要 ( 137 )   HTML ( 5)   PDF (824KB) ( 109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实验动物是生命科学研究的基石,其作为人类生理、病理及疾病治疗的替代模型,在基础研究、药物开发和转化医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肠道菌群是由细菌、真菌、病毒以及单细胞生物等构成的复杂微生物类群,其定植于宿主肠道内,与宿主正常生理代谢功能的维持和生命健康密切相关。有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组成结构的紊乱可引发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炎症性肠病以及阿尔茨海默病等多种疾病。因此,针对实验动物开展肠道菌群的特征性分析不仅有助于提升实验结果的可靠性,而且将有助于动物实验结果的转化应用。性别差异是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变量,其对实验动物的生理功能、代谢特征及肠道菌群组成均具有显著影响。然而,研究人员在较多生物学研究中存在明显的实验动物性别偏好性,这极大地限制了研究结果的普适性。本文对小鼠、大鼠、豚鼠、仓鼠、兔、犬、猫、非人灵长类动物、小型猪和鸡这10种生命科学实验中常用的实验动物的肠道菌群组成结构特征进行归纳总结,并对部分实验动物肠道菌群的性别差异进行分析。此外,针对实验动物与人类肠道菌群的对比分析,还为基于实验动物的比较医学研究提供了新视角。综上,相关研究成果在加深科研人员对不同实验动物肠道菌群特征及其性别差异性认识的同时,也将为科学研究中实验动物的选用、性别特异性疾病动物模型的构建和结果分析提供指导和借鉴。

实验动物质量控制
2019年某实验猴养殖场食蟹猴犬瘟热暴发的诊断
王晨娟, 杨玲焰, 王立鹏, 孙雪萍, 李静文, 郭连香, 荣荣, 时长军
2025, 45(3):  360-367.  doi:10.12300/j.issn.1674-5817.2024.160
摘要 ( 116 )   HTML ( 7)   PDF (1701KB) ( 448 )  
图表数据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报告2019年某实验猴养殖场中食蟹猴群暴发犬瘟热病毒的诊断情况。 方法 针对2019年底中国华南地区某实验猴养殖场送检的21只患病食蟹猴(出现面部红疹、皮屑、流鼻涕和腹泻等症状)的血清、皮肤红疹拭子和1只病死猴的抗凝全血、肝、肺、皮肤组织,共46份样品,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犬瘟热病毒基因片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肺组织中犬瘟热病毒核蛋白表达。将病死猴的皮肤组织研磨过筛,取滤液接种于单层MDCK细胞系中培养分离病毒,将分离的病毒进行全基因组测序鉴定,采用Clustal Omega工具对亚洲不同犬瘟热病毒分离株进行比对和同源性分析,构建遗传发育树,并对其进行遗传进化分析。 结果 经临床追溯,患病的食蟹猴出现了与麻疹病毒感染食蟹猴类似的症状,剖检病死猴可见肺部有红色病变,大肠黏膜有明显出血。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患病猴血清、皮肤红疹拭子及病死猴各组织样本中的犬瘟热病毒核酸结果均呈阳性,由标准曲线公式计算出皮肤组织中的病毒载量最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病死猴的肺组织显示犬瘟热病毒核蛋白聚集在肺泡上皮细胞、肺支气管和细支气管处;从病死猴皮肤组织中分离出1株犬瘟热病毒株,遗传进化分析表明其与越南犬中发现的亚洲1型CDV/dog/HCM/33/140816株亲缘关系最近,基因相似度达到98.86%。 结论 综合临床症状、核酸检测、病毒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法及全基因组测序分析结果,诊断该猴场的食蟹猴感染了犬瘟热病毒,建议将犬瘟热病毒纳为饲养猴群的监测项目之一。本研究还为进一步分析犬瘟热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性提供了基础。

鳞状皮屑裸小鼠木糖葡萄球菌的分离鉴定
孔志豪, 魏晓锋, 于灵芝, 冯丽萍, 朱琦, 施国君, 王晨
2025, 45(3):  368-375.  doi:10.12300/j.issn.1674-5817.2024.166
摘要 ( 88 )   HTML ( 10)   PDF (1627KB) ( 105 )  
图表数据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拟从鳞状皮屑裸小鼠的皮肤上分离病原菌,并进行病原鉴定、溯源分析和致病性研究,以期为鳞状皮屑裸小鼠的病原体诊断提供新的思路 。 方法 对1只患鳞状皮屑皮肤病的裸小鼠的皮肤进行拭子采样,通过核酸检测、细菌分离培养 、生化鉴定 、16S rDNA 基因扩增测序、全基因组测序构建系统进化树等方法鉴定菌株。然后取15只 BALB/c 裸小鼠,随机分为涂擦生理盐水的对照组、涂擦1.8×108 CFU/mL分离病菌液的高浓度组和涂擦1.8×107 CFU/mL分离病菌液的低浓度组,通过动物感染试验及HE染色观察皮肤组织病理学变化,进行该菌株的致病性分析。 结果 送检裸小鼠的皮肤拭子样本中牛棒状杆菌核酸阴性,排除了牛棒状杆菌的感染。进一步分离培养的病原菌经高盐甘露醇琼脂平板和血琼脂平板培养以及革兰染色提示为革兰阳性葡萄球菌。16S rDNA 测序和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鉴定结果显示,该菌株为木糖葡萄球菌。全基因组测序后的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该菌株与韩国叶菜分离株(GenBank GCA_00207825.1)的亲缘关系最近。动物感染试验显示,高浓度和低浓度分离菌液分别感染17 d和20 d时裸小鼠头颈部和背部开始出现鳞状皮屑,之后逐渐扩散至其他部位;而且两组的皮屑症状均表现为一过性,分别持续7 d和3 d皮屑消失;高浓度组和低浓度组的感染率均为33.33%。与对照组相比,感染后的裸小鼠皮肤组织病理学观察未发现明显异常,提示该菌株对裸小鼠的致病力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 结论 从患鳞状皮屑裸小鼠皮肤上分离鉴定出1株木糖葡萄球菌菌株。该菌株是一种机会性感染病原体,临床表现为一过性的鳞状皮屑症状,组织病理学并未发生明显改变,并且裸小鼠对该菌株的敏感性存在个体差异。本研究结果为免疫缺陷小鼠或基因敲除小鼠的病原体诊断提供了数据支撑。

科普讲坛
无替代,何谈取消
孙强
2025, 45(3):  376-378.  doi:10.12300/j.issn.1674-5817.2025.064
摘要 ( 22 )   HTML ( 2)   PDF (696KB) ( 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广告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