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三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肾脏间质纤维化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赖灿, 李乐乐, 胡塔拉, 孟彦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3, 43 (2): 163-172.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2.171
    摘要503)   HTML21)    PDF (817KB)(5078)    收藏

    肾脏间质纤维化是许多肾脏疾病不断进展的共同路径。不管是各种慢性肾脏病,或是各种因素所引起的无法完全恢复的急性肾损伤,其进展过程多数是在经过肾脏间质纤维化后进入终末期肾功能衰竭。肾脏间质纤维化的动物模型是探索肾脏间质纤维化发生机制和新诊断治疗方法的主要研究工具。不同的动物模型各有特色,研究者可依据个人经验及实验目的建立不同的模型,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科学研究,为肾脏疾病的防治提供更多新方法、新思路。本文着重综合阐述目前常见的几种肾脏间质纤维化动物模型,包括单侧输尿管梗阻、缺血?再灌注损伤、肾大部切除、微栓塞诱导形成的手术模型,环孢素A、阿霉素、马兜铃酸、氯化汞、庆大霉素、马兜铃酸、顺铂、腺嘌呤诱导形成的化学模型,转基因杂交、肾损伤因子?1诱导形成的转基因修饰模型,双侧缺血?再灌注损伤术联合庆大霉素、单侧肾切除联合血管紧张素Ⅱ、单侧缺血?再灌注损伤术联合pLVX-shTNC质粒诱导形成的复合模型,以供相关研究人员了解和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动物研究:体内实验报告》即ARRIVE 2.0指南的解释与阐述(三)
    刘晓宇, 卢选成, 师晓萌, 张雨舟, 吕超, 陈国元, 卢晓, 白玉, 高静, 李垚, 刘永刚, 陶雨风, 庞万勇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3, 43 (4): 446-456.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3.039
    摘要462)   HTML39)    PDF (1578KB)(3249)    收藏

    提高生物医学研究结果的可重复性是一项重大挑战,研究人员透明且准确地报告其研究过程有利于读者对该研究结果的可靠性进行评估,进而重复该实验或在该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ARRIVE 2.0指南是英国国家3Rs中心(NC3Rs)于2019年组织发布的一份适用于任何与活体动物研究报告相关的指导性清单,用以提高动物体内实验设计、实验实施和实验报告的规范性,以及动物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可重复性和临床转化率。ARRIVE 2.0指南的使用不仅可以丰富动物实验研究报告的细节,确保动物实验结果信息被充分评估和利用,还可以使读者准确且清晰地了解作者所表述的内容,促进基础研究评审过程的透明化和完整性。目前,ARRIVE 2.0指南已经被国际生物医学期刊广泛采纳。本文是在国际期刊遵循ARRIVE 2.0指南的最佳实践基础上,对2020年发表于PLoS Biology期刊上的ARRIVE 2.0指南完整解读版(原文请见 https://arriveguidelines.org )进行中文编译(第三部分包括“关键10条”里的第8~10条:“实验动物”、“实验步骤”和“结果”部分),以期促进国内研究人员充分理解并使用ARRIVE 2.0指南,提高实验动物研究及报告的规范性,助推我国实验动物科技与比较医学研究的高质量发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动物研究:体内实验报告》即ARRIVE 2.0指南的解释和阐述(一)
    王剑, 卢今, 马政文, 陈国元, 卢晓, 白玉, 刘晓宇, 卢选成, 高静, 李垚, 庞万勇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3, 43 (2): 213-224.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3.043
    摘要1780)   HTML75)    PDF (1622KB)(3227)    收藏

    提高生物医学研究结果的可重复性是一项重大挑战,研究人员透明且准确地报告其研究过程有利于读者对该研究结果的可靠性进行评估,进而重复该实验或在该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ARRIVE 2.0指南是2019年英国国家3Rs中心(NC3Rs)组织发布的一份适用于任何与活体动物研究报告相关的指导性清单,用以提高动物体内实验设计、实验实施和实验报告的规范性,以及动物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可重复性和临床转化率。ARRIVE 2.0指南的使用不仅可以丰富动物实验研究报告的细节,确保动物实验结果信息被充分评估和利用,还可以使读者准确且清晰地了解作者所表述的内容,促进基础研究评审过程的透明化和完整性。目前,ARRIVE 2.0指南已经被国际生物医学期刊广泛采纳。本文是在国际期刊遵循ARRIVE 2.0指南的最佳实践基础上,对2020年发表于PLoS Biology期刊上的ARRIVE 2.0指南完整解读版(原文请见 https://arriveguidelines.org )进行中文编译(第一部分包括前言和“关键10条”里的“研究设计”“样本量”“纳入和排除标准”),以期促进国内研究人员充分理解并使用ARRIVE 2.0指南,提高实验动物研究及报告的规范性,助推我国实验动物科技与比较医学研究的高质量发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阿尔茨海默病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盛哲津, 李利妹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2, 42 (4): 342-350.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1.122
    摘要715)   HTML377)    PDF (833KB)(3112)    收藏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最常见的老年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之一,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健康。目前被批准用于治疗AD的药物只能缓解AD的症状,不能治愈AD或阻止其恶化。近40年来,虽然AD的治疗方法层出不穷,包括阻止脑淀粉样蛋白沉积或清除已有淀粉样蛋白斑块的化合物,但是它们的临床疗效并不显著。因此,需要更多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来深入探讨AD疾病生物学机制。实验动物模型不仅对AD发病机制的研究,还对AD药物的开发都非常重要。本综述从AD病理组织学特征和遗传因素出发,论述已有的AD动物模型以及其评价方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胎儿宫内生长受限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胡祺雯, 毕正, 刘海萍, 董志华, 朱燕林, 王进华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2, 42 (5): 423-431.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2.063
    摘要578)   HTML42)    PDF (883KB)(3069)    收藏

    宫内生长受限(intrauterine growth restriction,IUGR)的发生可能与母体营养不良、胎盘功能异常、免疫异常、遗传相关问题以及其他疾病有关,但其机制尚不明确。因此,IUGR的研究以及其动物模型相关研究的发展是产科学中的关键问题。IUGR模型以实验啮齿类动物如小鼠、大鼠,以及部分哺乳类动物如猪、兔、羊为主要造模动物。本文介绍几种常用的IUGR模型,包括营养限制模型、高海拔妊娠模型、自然选择模型、尼古丁暴露模型等,并描述各种模型的构建方法,比较它们的优缺点。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精神分裂症动物模型的研究概述
    胡玲, 胡志斌, 胡筠卿, 丁玉强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3, 43 (2): 145-155.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2.174
    摘要827)   HTML54)    PDF (941KB)(2974)    收藏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一类极具破坏性的复杂精神疾病,伴有各种阳性和阴性症状以及认知障碍,给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在神经发育过程中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之间具有复杂的相互作用,使得精神分裂症病因的阐明和治疗的发展面临很大挑战。因此,制备合适的动物模型可帮助人们理解各种致病因素引起精神分裂症的神经生物学基础,为寻找新的治疗方法提供线索和理论依据。本文介绍了几种主要的精神分裂症动物模型的造模方式,包括神经发育模型、药物诱导模型和遗传模型;同时对精神分裂症动物的行为学评估、组织学分析以及可能的分子机制进行了概括,以期为精神分裂症动物模型的应用和改进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CNAS实验动物机构认可与AAALAC认证的比较分析
    吴孝槐, 肖巧喆, 庞万勇, 白玉, 李垚, 卢选成, 冯涛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2, 42 (3): 237-243.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2.033
    摘要1300)   HTML156)    PDF (821KB)(2957)    收藏

    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hina National Accreditation Service for Conformity Assessment,CNAS)实验动物机构认可是我国实验动物管理的重要制度,是致力于保障我国实验动物质量和福利的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第三方评价制度。美国实验动物饲养管理评估认证协会(Association for Assessment and Accreditation of Laboratory Animal Care,AAALAC)认证是为全球实验动物管理和使用机构提供动物福利和伦理认证服务的一种评价活动。本文从CNAS与AAALAC的性质、CNAS认可和AAALAC认证本质、评价依据和文件、评审流程、评审人员管理、结果采信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探讨两项实验动物机构评价制度的差异与特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胡宇, 兰昀羲, 陈晓晓, 熊伟, 唐宋琪, 贾波, 黄巍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2, 42 (3): 220-228.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1.155
    摘要721)   HTML35)    PDF (890KB)(2893)    收藏

    作为一种炎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发病机制尚未被完全揭示,其治疗策略仍需继续探索。动物模型是疾病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因此,建立与人类UC发病机制、病理表现类似的动物模型有利于对该疾病进行充分研究。本文梳理了UC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发现化学药物诱导是迄今为止最常用的UC造模方法;基于基因组学技术的发展,基因编辑或基因敲除诱导的自发性结肠炎则是未来动物模型研究的重要方向;评价UC动物模型造模结果的指标仍需进一步探索。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脓毒症动物模型的制备方法及影响因素
    李潇, 颜海鹏, 肖政辉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2, 42 (3): 207-212.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1.121
    摘要575)   HTML38)    PDF (676KB)(2868)    收藏

    脓毒症是常见的急危重症,其致病机制复杂,常涉及全身多个器官、系统,其中炎性反应、免疫功能紊乱、凝血功能障碍等多种因素联结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网络系统,加重病情进展。目前脓毒症病死率约25%,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建立稳定可靠的脓毒症实验动物模型是了解感染早期宿主防御调控机制、病情进展期宿主反应失调机制及研究新型药物治疗效果的重要手段。目前脓毒症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种类繁多,且影响因素较多。本文就脓毒症动物模型的制备方法及影响因素进行综述,以期为研究者选择合适的动物模型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不同方法建立大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模型的比较研究
    卢心鹏, 刘蓉, 黄文博, 赵瑾, 李洪涛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2, 42 (3): 201-206.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1.118
    摘要626)   HTML60)    PDF (1271KB)(2814)    收藏

    目的 比较烟草烟雾暴露(cigarette smoke exposure,CSE)及其联合细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气道内滴注两种方法建立大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模型的效果及特点。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SE组和CSE+LPS组,每组10只,分别给予正常环境饲养、熏烟箱CSE、熏烟箱CSE联合LPS气道内滴注。建立大鼠COPD模型后24周检测大鼠肺功能,HE染色观察气道和肺组织病理变化,ELISA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和肿瘤坏死因子-ɑ(tumor necrosis factor ɑ,TNF-ɑ)含量。结果 CSE+LPS组和CSE组大鼠肺功能结果显示,气道阻力、静态肺顺应性、功能残气量均高于对照组,而潮气量、每分钟通气量、第50 ms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呼气容积比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而CSE+LPS组比CSE组大鼠的肺功能明显下降(均P<0.05)。CSE组和CSE+LPS组肺泡腔均呈代偿性扩张,LPS+CSE组可见部分间隔变薄、断裂,形成肺大泡。CSE+LPS组和CSE组大鼠血清IL-8和TNF-ɑ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而且CSE+LPS组大鼠TNF-ɑ表达水平明显高于CSE组(P<0.05)。结论 应用CSE联合气管滴注LPS的方法建立的COPD大鼠模型更接近于人类疾病的临床表现,CSE+LPS联合方法优于单纯CSE的方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动物研究:体内实验报告》即ARRIVE 2.0指南的解释和阐述(二)
    陈国元, 卢晓, 白玉, 于灵芝, 乔颖, 王剑, 卢今, 刘晓宇, 卢选成, 高静, 李垚, 庞万勇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3, 43 (3): 323-331.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3.042
    摘要694)   HTML53)    PDF (1187KB)(2734)    收藏

    提高生物医学研究结果的可重复性是一项重大挑战,研究人员透明且准确地报告其研究过程有利于读者评估该研究结果的可靠性,进而重复该实验或在该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ARRIVE 2.0指南是英国国家3Rs中心(NC3Rs)于2019年组织发布的一份适用于任何与活体动物研究报告相关的指导性清单,用以提高动物体内实验设计、实验实施和实验报告的规范性,以及动物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可重复性和临床转化率。ARRIVE 2.0指南的使用不仅可以丰富动物实验研究报告的细节,确保动物实验结果信息被充分评估和利用,还可以使读者准确且清晰地了解作者所表述的内容,促进基础研究评审过程的透明化和完整性。目前,ARRIVE 2.0指南已经被国际生物医学期刊广泛采纳。本文是在国际期刊遵循ARRIVE 2.0指南的最佳实践基础上,对2020年发表于PLoS Biology期刊上的ARRIVE 2.0指南完整解读版(原文请见 https://arriveguidelines.org )进行中文编译(第二部分包括“关键10条”里的第4~7条:“随机化”、“盲法”、“结果测量”和“统计方法”等部分),以期促进国内研究人员充分理解并使用ARRIVE 2.0指南,提高实验动物研究及报告的规范性,助推我国实验动物科技与比较医学研究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成年斑马鱼体肾的微细结构及其外泌体的分布鉴定
    林金杏, 王新栋, 白雪兵, 冯丽萍, 谢淑武, 陈秋生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3, 43 (5): 531-540.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3.070
    摘要455)   HTML134)    PDF (3115KB)(2571)    收藏

    目的 观察和分析斑马鱼体肾的微细结构,并对其分泌的外泌体进行分离鉴定。 方法 应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技术系统观察斑马鱼体肾的显微结构和超微结构,用纳米颗粒跟踪分析(nanoparticle tracking analysis,NTA)技术检测外泌体粒径大小。 结果 斑马鱼体肾紧贴并平行于脊椎,肾单位由肾小管和肾小体组成,其中肾小管可细分为近曲小管、远曲小管及颈段3种类型,肾小体由肾小球和肾小囊构成;经高碘酸-希夫(periodic acid-Schiff,PAS)染色后,可见近曲小管富含糖原颗粒,其游离面有明显的刷状缘结构。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在肾小管的管腔观察到外泌体分布,上皮细胞游离面的胞质有少量多囊泡体和大量的晚期内涵体分布,肾小管的顶端和肾小球足细胞中亦观察到少量多囊泡体分布。通过CD9、CD63和TSG101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检测显示,多囊泡体及其外泌体在肾小管管腔的游离面高表达,在肾小体和管腔内表达较弱。NTA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分离获得的斑马鱼体肾外泌体呈茶托状,粒径众数为144.4 nm,符合外泌体形态和直径大小特征。 结论 斑马鱼体肾具有哺乳动物肾脏的典型结构,为体内的泌尿器官。肾小管具有分泌外泌体的能力,其形成是多囊泡体向细胞游离面释放到胞外的过程。本研究结果为水生实验动物泌尿器官的功能研究及相关模型的开发应用奠定了形态学基础。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动物衰老模型的研究进展
    尹丹阳, 胡怡, 史仍飞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3, 43 (2): 156-162.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2.094
    摘要922)   HTML46)    PDF (751KB)(2504)    收藏

    随着全球老龄化日益严重,衰老相关问题成了健康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近年来,动物衰老模型得到广泛开发与应用,在衰老机制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其中,线虫和果蝇等寿命较短的动物在衰老研究中具有天然优势;各类大鼠、小鼠衰老模型被用于多种衰老研究;同时,非洲青鳉鱼等新型动物衰老模型也相继得以开发应用。本文回顾了目前在衰老研究中使用的主要动物模型,并对各模型的建立方法、模型成功与否的评价指标、优缺点进行分析,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皮肤致敏性替代试验方法的研究进展
    黄静怡, 李培宁, 刘香梅, 刘忠华, 黄宇锋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2, 42 (4): 313-321.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1.173
    摘要451)   HTML611)    PDF (787KB)(2487)    收藏

    过敏性接触性皮炎是皮肤反复接触某种物质后所引起的Ⅳ型超敏反应,也是常见的公共健康问题。传统皮肤致敏性测试以豚鼠最大值试验、封闭斑贴等动物实验为主。近年来,随着动物伦理不断被人们重视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皮肤致敏试验替代方法相继出现。根据原理不同,这些替代方法分为体内替代法、几类基于有害结局通路的体外替代法、基因组过敏原快速检测法等。本文将对这些皮肤致敏试验替代方法的研究进展以及几类基于有害结局通路的整合测试与评估方法进行综述。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实验动物微生物、寄生虫学等级及监测标准的变化及与国外标准的比较
    郭连香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3, 43 (4): 339-346.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3.088
    摘要785)   HTML98)    PDF (859KB)(2443)    收藏

    2023年7月1日,新的国家标准GB 14922—2022《实验动物 微生物、寄生虫学等级及监测》正式实施。本文是基于第十六届华东地区实验动物学术交流会上的报告演讲稿整理而成,内容主要是介绍和分析国家标准GB 14922—2022在修订前后的主要变化,同时将新的国家标准与国际上其他机构的实验动物质量控制标准或指南进行比较,并对我国实验动物设施运行主体在制定动物微生物质量监测方案时应该关注的重要问题做一简要讨论,以供同行交流与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神经母细胞瘤动物模型研究进展与应用
    谭志刚, 刘锦信, 郑楚雅, 廖文峰, 冯露平, 彭红丽, 严秀, 卓振建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3, 43 (3): 288-296.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2.194
    摘要413)   HTML20)    PDF (1067KB)(2407)    收藏

    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是儿童最常见的实体恶性肿瘤,居我国儿童肿瘤发病率第四位,占儿童肿瘤死亡人数的15%,高危患者存活率低。目前对于NB的发病及药物治疗机制知之甚少。NB动物模型可以表征NB发展特征,是研究预防和治疗NB的重要工具,然而尚未有一种动物模型可以模拟人类NB的所有特征。本文介绍了当前研究较多的几种NB动物模型(小鼠模型、鸡胚绒毛尿囊膜模型和斑马鱼模型),并对每种NB动物模型的种类、构建方法、特征、优缺点及研究进展做了详细阐述,同时对NB的应用方向及前景进行概括,以期为NB动物模型构建和NB治疗等提供理论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脊髓CD11c +小胶质细胞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最新功能研究进展
    彭长庚, 富研, 朱冯婷, 夏瑞龙, 夏玮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2, 42 (3): 171-176.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2.073
    摘要633)   HTML123)    PDF (1644KB)(2217)    收藏

    神经病理性疼痛困扰约10%的人群,治疗该疾病的方法和药物效果均有限。脊髓中小胶质细胞在外周神经损伤诱导的神经病理性疼痛中起着重要而又相互矛盾的作用,既有促进神经病理性疼痛发展的作用,又有减缓疼痛的效果。2022年4月,Science杂志发表了Keita Kohno等的一项研究成果,提示外周神经损伤后小鼠脊髓中出现的CD11c+小胶质细胞是起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和抑制疼痛复发作用的一类小胶质细胞。本文对这类镇痛小胶质细胞亚群的重要发现进行文献点评,并对后续相关工作进行展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顺铂对小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性腺轴功能的损伤作用及脱氢表雄酮的干预效应
    潘志强, 农淄心, 谢海纳, 彭佩克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3, 43 (3): 229-242.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2.182
    摘要419)   HTML56)    PDF (3170KB)(2176)    收藏

    目的 研究顺铂(又名顺式-二氯二氨合铂,cis-dichlorodiamineplatinum,DDP)抑制小鼠类固醇激素合成的作用途径,并观察脱氢表雄酮(dehydroepiandrosterone,DHEA)的干预效应。 方法 将60只成年ICR小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DDP建模组、DHEA治疗组,每组10只雄性和10只雌性小鼠。DDP建模组小鼠按2.5 mg·kg-1·d-1剂量腹腔注射DDP溶液,每3 d注射1次,共7次;造模同日,对照组小鼠腹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而DEHA治疗组小鼠在予以DDP处理的同时,按8.3 mg·kg-1·d-1剂量给予DHEA灌胃,连续给药21 d。通过旷场、抓力和转棒试验观察小鼠疲劳指标的变化,采用常规组织切片的HE染色法观察肾上腺、睾丸与卵巢组织形态的变化,运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方法检测小鼠血清类固醇激素的含量,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质印迹技术检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睾丸和卵巢组织中相关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DDP建模组雄性与雌性小鼠的体重以及旷场运动能力均显著下降(P<0.05),同时雌性小鼠的抓力和转棒时间也均显著下降(P<0.05);而DHEA治疗组小鼠的上述疲劳指标均显著改善(P<0.05)。DDP建模组雄性小鼠睾丸组织中各级生精细胞排列紊乱且睾丸间质水肿,雌性小鼠卵巢组织中大量原始卵泡被激活,闭锁卵泡增多,卵泡颗粒细胞减少;而DHEA治疗组小鼠睾丸和卵巢受损伤表型均得到显著改善。与对照组比较,DDP建模组雄性与雌性小鼠血清睾酮、二氢睾酮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雄性小鼠血清孕烯醇酮含量下降而皮质酮含量显著升高(P<0.05),雌性小鼠血清皮质酮含量显著降低(P<0.05);与DDP建模组比较,DHEA治疗组雄性小鼠的孕烯醇酮含量和雌性小鼠的孕酮含量均显著增高(P<0.05),而雌性小鼠的孕烯醇酮含量和雄性小鼠的孕酮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DDP建模组雄性与雌性小鼠的肾上腺Cyp21a1、Cyp11a1基因和下丘脑Gnrh基因表达均显著下调(P<0.05);雌性小鼠肾上腺Hsd3b2基因,卵巢StarCyp11a1、Lhr基因,下丘脑Crh、垂体PomcLhb基因表达均显著下调(P<0.05);雄性小鼠睾丸Star基因及StAR蛋白以及垂体FshbLhb基因表达均显著下调(P<0.05)。与DDP建模组比较,补充DHEA后,雄性小鼠肾上腺Cyp17a1基因和睾丸Cyp17a1、Lhr、Fshr基因表达均显著下调(P<0.05);雌性小鼠肾上腺Cyp11a1基因表达显著下调(P<0.05),而肾上腺Hsd3b2基因和卵巢StarCyp11a1、Hsd3b2、Lhr基因,以及垂体Lhb基因表达均上调(P<0.05)。 结论 DDP间断给药可以抑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与性腺轴功能,并且雌性受抑制更显著;补充DHEA有助于调节体内类固醇激素水平的自身稳态。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上海交通大学实验动物中心
    马倩, 戚梦婷, 王朝霞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3, 43 (4): 457-458.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3.084
    摘要245)   HTML23)    PDF (959KB)(2147)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动物研究:体内实验报告》即ARRIVE 2.0指南的解释和阐述(四)
    李夏莹, 田永路, 刘晓宇, 卢选成, 陈国元, 卢晓, 白玉, 高静, 李垚, 韦玉生, 庞万勇, 陶雨风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3, 43 (6): 659-668.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3.142
    摘要395)   HTML54)    PDF (1188KB)(2117)    收藏

    提高生物医学研究结果的可重复性是一项重大挑战,研究人员透明且准确地报告其研究过程有利于读者对该研究结果的可靠性进行评估,进而重复该实验或在该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ARRIVE 2.0指南是英国国家3Rs中心(NC3Rs)于2019年组织发布的一份适用于任何与活体动物研究报告相关的指导性清单,用以提高动物体内实验设计、实验实施和实验报告的规范性,以及动物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可重复性和临床转化率。ARRIVE 2.0指南的使用不仅可以丰富动物实验研究报告的细节,确保动物实验结果信息被充分评估和利用,还可以使读者准确且清晰地了解作者所表述的内容,促进基础研究评审过程的透明化和完整性。本文是在国际期刊遵循ARRIVE 2.0指南的最佳实践基础上,对2020 年发表于PLoS Biology期刊上的ARRIVE 2.0指南完整解读版( https://arriveguidelines.org )第四部分包括“推荐11条”里的第1~5条:“摘要”、“研究背景”、“研究目标”、“伦理声明”和“饲养场所和饲养”等内容进行了编译、解释和阐述,以期促进国内研究人员充分理解并使用ARRIVE 2.0指南,提高实验动物研究及报告的规范性,助推我国实验动物科技与比较医学研究的高质量发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模式动物疾病模型在结直肠癌医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陈艳娟, 沈如凌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3, 43 (5): 512-523.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3.076
    摘要440)   HTML147)    PDF (1046KB)(2056)    收藏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全球第三大常见的恶性肿瘤,最新统计数据显示CRC发病人数占全球癌症病例总数的10%,为癌症死亡的第二大主因。CRC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疾病,其发生发展是由多个基因表达突变引起功能异常或表观遗传变化所驱动,并经过不同途径发展为肿瘤。由于遗传、环境、伦理以及患者本身个体差异等复杂因素限制了CRC在人体上的研究,动物疾病模型已成为研究该疾病必不可少的工具,在预防、治疗、临床前研究和基础性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CRC疾病模型种类丰富,其中小鼠模型应用最为广泛,根据造模方式不同分为自发性、化学诱导、移植瘤和基因工程小鼠模型,各有其不同特点及应用前景。本文重点阐述CRC小鼠模型,同时介绍大鼠、实验猪、斑马鱼等动物模型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CRC动物模型的选择和应用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阿尔茨海默病转基因小鼠模型特点和应用进展
    魏枫, 程维维, 尹雅芙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2, 42 (5): 432-439.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1.182
    摘要438)   HTML26)    PDF (748KB)(1982)    收藏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记忆能力丧失和整体认知能力下降。两种典型的病理特征为在脑内检测到的老年斑和神经纤维缠结,分别由大量沉淀的淀粉样蛋白肽和过度磷酸化的Tau蛋白组成。除此之外还有神经炎性反应以及神经元广泛丢失等其他病理特征。在过去的几十年间虽然人们已经对阿尔茨海默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明确,至今也没有理想的治疗药物和根治方法。本综述介绍在临床前研究中使用的各种转基因动物模型的各自特点,及其目前在临床前研究中的应用情况,为未来的实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痤疮动物模型建立及评价研究进展
    张睿, 吕美豫, 张建军, 刘金莲, 陈彦, 黄志强, 刘尧, 周澜华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3, 43 (4): 398-405.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3.021
    摘要762)   HTML46)    PDF (808KB)(1926)    收藏

    近年来学者们根据对痤疮发生机制的认识建立了痤疮炎症动物模型、移植人皮痤疮动物模型和天然痤疮动物模型,其中炎症模型主要由细菌感染、化学药物涂抹和异物注射诱导,天然痤疮动物模型包括某些对激素敏感的动物和某些具有类似痤疮临床表现的动物。选择合适的模型动物和造模方法,对不同程度、不同机制的痤疮干预产品研发很有必要。目前我国的祛痤疮保健功能只有人体评价标准,无动物评价标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痤疮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以及祛痤疮产品的研发进度。本文对痤疮产生的条件、人类皮肤特点、痤疮丙酸杆菌对人体皮肤的双向作用、痤疮动物模型、常用的观察与评价指标进行归纳总结,为痤疮发病机制研究、祛痤疮保健和治疗产品研发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实验动物中心
    潘洪玉, 柴文君, 闫明霞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3, 43 (3): 334-335.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3.018
    摘要393)   HTML16)    PDF (1793KB)(1827)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雄性不育药物研发相关实验动物模型建立和应用进展
    谢淑武, 沈如凌, 林金杏, 范春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3, 43 (5): 504-511.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3.120
    摘要388)   HTML160)    PDF (853KB)(1823)    收藏

    近年来男性不育发病率不断上升,急需开展雄性不育发病机制和相应药物研发,以应对我国人口出生率下降和老龄化等新问题。雄性不育动物模型的构建和应用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环,它对于准确评价不育治疗药物的药效及作用机制等都具有重要作用。合适的不育动物模型不仅可以减少药物药效的重复评价,降低动物使用和新药研发成本,而且对于后续临床试验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雄性不育动物模型可以通过化学、物理、内分泌、环境雌激素、基因修饰和免疫等方法构建。本文主要介绍了现有的雄性不育药物研发相关实验动物模型,并对各模型应用现状进行了简要介绍,以期为雄性不育药物研发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实验动物管理工作的沿革与展望——以上海市近10年发展为例
    赵勇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3, 43 (5): 492-503.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3.134
    摘要551)   HTML174)    PDF (1101KB)(1760)    收藏

    世界各国的文化信仰、发展历程和科技水平存在差异,实验动物工作的管理模式也不尽相同。2001年科学技术部等七部委联合颁布《实验动物许可证管理办法》,这是我国实验动物专项管理制度的创新。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立足实验动物福利和科研需求,发布了一系列实验动物相关的国家标准,各省市也成立了地方性实验动物管理机构、实验动物质量检测机构和实验动物专业人才培训基地等,为实验动物科学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本文回顾上海市近10年的实验动物管理工作进展,反映近年来国家实验动物管理工作沿革,指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并对实验动物工作的创新发展提出建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日本实验动物发展现状分析
    苟欢, 安新颖, 童俞嘉, 王琰, 杨爽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3, 43 (2): 194-204.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2.141
    摘要538)   HTML50)    PDF (1190KB)(1745)    收藏

    实验动物为人类医学研究和生命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过去数十年,日本实验动物科学发展较为迅速,为世界实验动物领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因此,了解日本实验动物的管理模式、资源存储情况,分析日本实验动物发展的优势,提出强化我国实验动物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文献调研,首先分析了日本实验动物管理体系,包括法规政策、科研经费管理、实验动物管理、人才培养,以及标准与规范体系等;然后梳理了日本实验动物研究现状,包括实验动物资源、主要研究机构和生产企业等;在此基础上总结发现,目前日本实验动物研究领域呈现出政策体系完备、管理方式灵活、资源储备丰富和产业规模化发展的特点;最后针对国内现存问题,提出中国实验动物科技领域发展建议:(1)借鉴日本实验动物法制化管理方式,加强与完善我国实验动物立法和管理模式;(2)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发挥研究机构、学会、行业的作用,推进实验动物资源增量建设和产业化发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实验动物饲料标准化工作现状及发展探讨
    罗建波, 李军晖, 周佳, 何勇, 付敏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2, 42 (5): 458-465.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2.019
    摘要439)   HTML28)    PDF (765KB)(1681)    收藏

    实验动物标准化是获得准确、稳定的实验数据,得出客观、可靠的实验结论的基础。饲料标准化是实验动物标准化的组成部分,是实现实验动物标准化的重要支撑。本文梳理和对比了国外与国内实验动物饲料标准化的历史进程,概括了当前国内饲料标准化工作存在的关键性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以期为我国实验动物饲料标准化工作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实验用英国短毛猫的组织结构特征及背景病变
    王宇, 高丹, 彭娜娜, 航艾, 沈斌, 黄坚, 唐黎明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2, 42 (3): 229-236.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1.151
    摘要738)   HTML38)    PDF (2890KB)(1681)    收藏

    目的 对实验用英国短毛猫(简称英短猫)解剖结构特征和背景病变进行收集与分析,为该类动物的实验研究、标准建立和商业应用提供有效依据。方法 对14只英短猫(雌雄各半)进行大体系统剖检和组织病理学检查,收集并分析其区别于其他实验动物的组织结构特征和背景病变数据。结果 大体剖检发现成年雄性英短猫体质量高于雌性(P<0.05),雌性英短猫脾脏脏器指数低于雄性(P<0.01),雌性英短猫胸腺和脑脏器指数高于雄性(P<0.05),英短猫睾丸、心脏、甲状腺、幕骨解剖结构与常用啮齿类及犬类动物有所不同。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英短猫心脏、胰腺和脾脏等器官的组织结构较上述常用实验动物有所差异,另可见英短猫多发肝脏肝细胞空泡变性(9/14),同时还发现部分动物偶发的肾脏、脑和淋巴组织等背景病变。结论 英短猫体质量、脾脏、胸腺和脑的脏器指数存在性别差异性,同时具有肝脏空泡变性和部分动物偶发的背景病理改变。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hKDR+/+ 人源化及 Rag1 -/-基因缺陷新型双靶点遗传修饰荷瘤小鼠模型的建立
    刘甦苏, 吴勇, 曹愿, 赵皓阳, 翟世杰, 孙晓炜, 李琳丽, 范昌发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3, 43 (2): 103-111.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2.154
    摘要552)   HTML79)    PDF (1947KB)(1640)    收藏

    目的 通过增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VEGFR)人源化小鼠(hKDR+/+)接纳不同来源的小鼠肿瘤细胞系的潜力,建立能支持多种肿瘤细胞系成瘤的、可评价针对VEGFR靶点药物的新型荷瘤小鼠模型。 方法 首先建立基于hKDR+/+人源化小鼠模型评价针对VEGFR靶点抗体体内活性的方法,同时采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重组激活基因1(recombination activating gene 1,Rag1)敲除的C57BL/6N小鼠(命名为Rag1-/-小鼠)。然后将Rag1-/-小鼠与hKDR+/+小鼠交配,筛选获得双基因纯合、双靶点基因修饰的hKDR+/+/Rag1-/-小鼠。最后在hKDR+/+Rag1-/-hKDR+/+/Rag1-/-和C57BL/6N小鼠上测试不同小鼠品系来源肿瘤细胞系的体内肿瘤生长差异。 结果 针对VEGFR靶点设计的抗体在hKDR+/+小鼠体内表现出明显的抗肿瘤活性,与PBS组相比,肿瘤体积明显减小(P<0.01),肿瘤质量明显减轻(P<0.05)。Rag1-/-小鼠、hKDR+/+/Rag1-/-小鼠的外周血B细胞和T细胞数量均明显减少(P<0.05,P<0.001)。C57BL/6小鼠来源的MC38细胞接种7 d后,在hKDR+/+/Rag1-/-Rag1-/-、C57BL/6N和hKDR+/+四组小鼠体内均可见肿瘤生长。BALB/c小鼠来源的CT26细胞接种10 d后,仅在hKDR+/+/Rag1-/-Rag1-/-小鼠体内见到肿瘤生长,在C57BL/6N及hKDR+/+小鼠中均未见肿瘤生长;接种后3周,hKDR+/+ /Rag1-/-小鼠的成瘤体积明显大于Rag1-/-小鼠(P<0.01)。 结论 获得了Rag1基因敲除小鼠,并进一步筛选获得新型hKDR+/+/Rag1-/-双靶点基因修饰小鼠模型;Rag1基因缺失时,不同品系小鼠来源的肿瘤细胞系更易成瘤。这提示可以通过降低hKDR+/+人源化小鼠的免疫反应能力,增强或扩大该模型小鼠接纳肿瘤细胞系的范围,构建多种可用于评价VEGFR靶点药物的荷瘤小鼠模型。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新型钠磷转运蛋白抑制剂DZ1462在5/6肾切除高磷血症模型大鼠中的药效研究
    卢晓, 张林, 季辉, 江善祥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2, 42 (3): 187-193.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1.138
    摘要588)   HTML118)    PDF (1451KB)(1500)    收藏

    目的 探讨新型肠道钠磷转运蛋白小分子抑制剂DZ1462在大鼠5/6肾切除高磷血症动物模型中的降磷效果。方法 首先随机选取156只Wistar大鼠,分为4组:第Ⅰ组6只为正常对照,饲喂正常饲料;第Ⅱ组60只,经过5/6肾切除后饲喂正常饲料;第Ⅲ组60只,经过5/6肾切除后饲喂高磷饲料;第Ⅳ组30只为假手术组,即只打开腹腔,不摘除肾脏,闭合伤口后饲喂高磷饲料。造模周期为10周。每两周检测各组大鼠血清磷含量,记录大鼠死亡数量,并进行HE染色观察肾脏病理变化,筛选高磷血症动物模型。选取符合入组标准的18只模型大鼠(均来源于第Ⅲ组),随机分为3组:模型对照组,记为G2组;DZ1462给药组(每次30 mg/kg,每日3次),记为G3组;商品化的降血磷药物碳酸司维拉姆片(Sevelamer) 给药组(每次250 mg/kg,每日3次),记为G4组。每组6只,连续给药21 d。另外设正常对照组,记为G1组。运用无机磷检测试剂盒分析各组大鼠的血清磷水平变化。结果 在手术建模后的第8周和第10周,5/6肾切除手术+高磷饲料饲喂的第Ⅲ组大鼠血清磷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第Ⅰ组(P<0.01);第Ⅲ组大鼠的肾脏出现了明显的肾小球硬化、肾小管萎缩、退化、间质炎症、纤维化和钙化,与人慢性肾病并发的高磷血症相似,提示肾性高磷血症动物模型建立成功。用药后,在各测量时间点上,DZ1462组大鼠的血清磷抑制率显著高于Sevelamer组(P<0.05)。结论 DZ1462作为一种新型肠道钠磷转运蛋白小分子抑制剂,在大鼠高磷血症模型中能够有效抑制肠道磷离子的吸收,有望成为临床上治疗高磷血症的一种潜在有效药物。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FDA现代化法案2.0给疾病动物模型发展带来的启示和思考
    万颖寒, 顾也欣, 袁雨浓, 汤忞, 鲁立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3, 43 (5): 472-481.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3.083
    摘要504)   HTML585)    PDF (1127KB)(1494)    收藏

    实验动物是生命科学研究和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科学探索和医疗健康事业中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撑。科学地开发疾病动物模型对生物医药科研和产业发展意义重大。但鉴于多种新兴体外建模技术在过去十年中的蓬勃发展,2022年美国国会全票通过了FDA Modernization Act 2.0(即《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现代化法案2.0》,简称FDA现代化法案2.0),取消了自1938年以来实施的FDA批准新药进入人体临床试验前必须经过动物实验的联邦强制要求,并正式提出体外疾病模型也可以被运用在临床前试验中,但并未禁止开展动物实验。本文解读了FDA现代化法案2.0的由来,介绍了细胞培养、类器官、器官芯片、生物3D打印模型和计算机模型这5种体外建模方式在科研、生物化工和制药业中的最新应用及其各自的优缺点,同时概括了实验动物和疾病动物模型发展的新趋势,并关注各种模型之间的交叉应用,旨在为我国今后的疾病动物模型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动物实验研究报告的国际指南ARRIVE 2.0介绍及期刊实施计划
    张俊彦, 刘晓宇, 李垚, 陈国元, 卢晓, 白玉, 卢选成, 庞万勇, 吴宝金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3, 43 (1): 86-94.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3.014
    摘要829)   HTML80)    PDF (1381KB)(1481)    收藏

    动物实验在生物医药科学研究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转化的必要途径。动物实验研究及报告的规范性决定了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也是其研究成果能够向临床试验转化应用的关键。针对如何更加规范地设计、实施动物实验,撰写动物实验报告,以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期刊从2023年起推出“比较医学研究及报告规范”专栏,重点推介并解读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相关的国际通用规范,如ARRIVE 2.0等。本文对动物实验研究报告的国际指南ARRIVE 2.0的制定和使用、基本内容和优先级别,以及国际生物医学期刊实施ARRIVE 2.0指南的计划方案进行了重点介绍,并说明《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期刊遵循ARRIVE 2.0指南的目前情况及未来计划。动物实验医学研究及报告遵循ARRIVE 2.0指南等国际规范是助推我国实验动物科学与生物医药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也是落实3R原则和提高实验动物福利强有力的一种手段,广大科研工作者和期刊工作者均应该高度重视并积极践行。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大鼠急性牙髓炎痛敏模型的疼痛效应评价
    赵斯佳, 何新宇, 景泉, 马林, 郭春岚, 万阔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2, 42 (4): 333-341.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1.171
    摘要662)   HTML367)    PDF (1551KB)(1479)    收藏

    目的 采用大鼠上颌磨牙开髓暂封脂多糖处理的方法诱导急性牙髓炎模型,并对造模后大鼠出现的急性疼痛和牙髓炎症状态进行分析和评价,探究急性牙髓炎模型大鼠的痛阈改变。 方法 将45只成年雄性SD大鼠分为脂多糖(LPS)组、生理盐水(NS)组和空白对照(SHAM)组,每组15只。LPS组大鼠右上第一磨牙开髓后暂封LPS,制备大鼠急性牙髓炎模型;NS组开髓暂封生理盐水;SHAM组仅进行诱导麻醉。在造模前及造模后的2 h、24 h、48 h和72 h,分别检测3组大鼠的疼痛行为学指标,包括自发性疼痛行为评分、足机械刺激后的50%缩足反射阈值(paw withdrawal threshold,PWT)、舌机械刺激后的头部退缩反射阈值(head withdrawal threshold,HWT)、冷刺激后的缩足反射潜伏期(paw withdrawal latency,PWL)以及牙齿冷刺激后的头部退缩反射潜伏期(head withdrawal latency,HWL);麻醉处死大鼠后,HE染色观察牙髓组织病理学变化,ELISA法测定大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 结果 在自发性疼痛行为方面,造模后LPS组大鼠面部梳理时间明显多于NS组(P<0.05),且随造模后时间延长而不断增加,而大鼠活动时间未见明显差异。在机械痛敏方面,造模后2 h、24 h及48 h的LPS组HWT明显低于NS组(P<0.05);LPS组和NS组大鼠的50% PWT分别较SHAM组明显降低(P<0.05),但LPS组与NS组间未见明显差异。在冷刺激痛敏方面,LPS组较NS组大鼠的HWL在造模后2 h和48 h明显降低(P<0.05);造模后72 h,LPS组的PWL较NS组明显降低(P<0.05)。LPS及NS组大鼠血清中IL-1β和TNF-α水平在造模后2 h开始升高,并于48 h达到峰值,组间差异明显(P<0.01或P<0.05)。病理学结果显示,自造模后24 h至72 h,LPS组中性粒细胞浸润区逐渐由穿髓点依次扩大至冠髓及上段根髓,NS组较LPS组的炎症表现程度较轻。 结论 基于大鼠行为学观察、牙髓病理学特征改变及血清炎性因子检测,LPS诱导急性牙髓炎模型可导致大鼠出现病理性疼痛和痛阈改变。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不同剂量氯胺酮与赛拉嗪复合用于巴马小型猪短时间麻醉效果观察
    申晨, 张宝杰, 王学民, 朱瑾彦, 张敏, 李彬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2, 42 (3): 262-265.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1.127
    摘要554)   HTML24)    PDF (636KB)(1468)    收藏

    目的 对小型猪行盐酸氯胺酮及赛拉嗪复合麻醉,并分析药物剂量高低对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36头巴马小型猪随机分为3组:A组应用氯胺酮10 mg/kg+赛拉嗪2 mg/kg行肌内注射麻醉;B组应用氯胺酮10 mg/kg +赛拉嗪1.5 mg/kg行肌内注射麻醉;C组应用氯胺酮5 mg/kg+赛拉嗪2 mg/kg行肌内注射,然后记录麻醉监测指标。结果 A组及B两组之间麻醉起效时间和清醒时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A组及B组麻醉清醒时间明显长于C组(P<0.05)。结论 应用氯胺酮10 mg/kg复合赛拉嗪1.5~2 mg/kg肌内注射麻醉,起效较快,麻醉深度稳定,体动不明显,安全性满意,可应用于短时间的手术和诊疗处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两株CRISPR工程大肠埃希菌在小鼠体内的定植实验研究
    任晨吟, 高思琦, 李浩, 唐标, 杨华, 刘月环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2, 42 (6): 541-550.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2.088
    摘要526)   HTML23)    PDF (1807KB)(1455)    收藏

    目的 利用小鼠对2株大肠埃希菌工程菌Nissle1917和BW25113在肠道的定植能力与定植效率进行评价,以筛选出肠道定植效率高的菌株,为后续利用成簇的规律性间隔的短回文重复序列(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ers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及其相关蛋白(CRISPR associated protein,Cas)系统的工程菌消减体内耐药菌的研究奠定基础。 方法 每株工程菌的实验共取70只18~20 g的ICR小鼠,雌雄各半,操作时小鼠区分性别并随机分为7个处理组,每组10只(6只实验,4只对照)。实验组灌胃2×10 10个工程菌共200 μL,对照组灌胃等体积的PBS。灌胃后1、3、6、12、24、48、72 h分别取小鼠的肠系膜淋巴结、胃、回盲部、结肠组织及内容物,分别采用平板划线、荧光镜检和PCR法检测工程菌,比较Nissle1917和BW25113这2菌株在小鼠体内的定植能力与效率。 结果 灌胃后前6个时段(1、3、6、12、24、48 h)中,3种方法检测到2株菌在胃、回盲部、结肠组织有定植,淋巴结未检到目标菌株;而72 h有且仅有Nissle1917菌定植于回盲部和结肠组织,Nissle1917和BW25113两株菌的定植效率分别为100%和0。 结论 Nissle1917菌定植效率高于BW25113菌,且能较长时间定植于回盲部和结肠组织,提示其可作为防控耐药基因传播用CRISPR系统的备选载体菌。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疏肝解郁方对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模型的疗效及脑-肠轴功能的影响
    吴斌, 王旭, 付东旭, 朱宇均, 黄金路, 朱顺星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2, 42 (6): 551-559.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2.135
    摘要362)   HTML11)    PDF (1721KB)(1454)    收藏

    目的 观察疏肝解郁方对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constipation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C)大鼠模型的干预效果及对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orticotropin releasing hormone,CRH)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的影响,探讨其调控脑-肠轴功能的作用机制。 方法 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及中药疏肝解郁方低、高剂量组,每组10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采用冰水灌胃法制备IBS-C大鼠模型,待模型成功后低、高剂量中药组分别灌胃给予5 g/kg、20 g/kg的疏肝解郁方干预2周。观察各组大鼠体质量、粪便粒数及粪便含水量的变化情况,共28 d;末次给药后,取下腔静脉血收集血清,3%戊巴比妥钠溶液麻醉后截取结肠,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结肠组织形态学改变及肥大细胞(mast cells,MC)计数;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结肠组织中5-HT阳性表达量;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5-HT、CRH和ACTH的含量。 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IBS-C模型组大鼠体质量增加减缓,粪便粒数减少,粪便含水量降低(P<0.05),结肠组织形态学未见有异常病理改变,结肠组织中MC细胞数量和5-HT阳性表达量显著增加(P<0.05),血清中5-HT的含量显著增加,而ACTH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中药各剂量组大鼠体质量有所增加、粪便粒数及粪便含水量趋于正常,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中药各剂量组大鼠结肠组织结构正常,MC细胞数量和5-HT阳性表达量均显著降低(P<0.05),血清中5-HT含量显著降低,而ACTH含量显著增加(P<0.05)。中药各剂量组间量效关系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疏肝解郁方能有效改善IBS-C模型大鼠的脑-肠轴功能紊乱,对IBS-C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兽医病理学检测领域CNAS认可能力范围表述浅析
    于志强, 王晶晶, 富宏坤, 王翠娥, 陶雨风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2, 42 (6): 518-525.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2.177
    摘要524)   HTML25)    PDF (681KB)(1441)    收藏

    现阶段,由于兽医病理学检测认可能力范围表述存在一定差异,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hina National Accreditation Service for Conformity Assessment,CNAS)认可实验室在兽医病理学检测领域扩项申报过程及评审员评审过程中出现了不规范、不统一的情况,使很多从事实验动物病理学检测及科研工作的实验室无法获得相关资质。本文通过对兽医病理学检测领域CNAS认可能力范围表述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对比英国、美国、加拿大、新西兰、新加坡等国外实验室兽医病理学能力范围表述,以及CNAS和其他ISO/IEC 17025认可机构的医学病理学实验室检测能力范围表述,并结合我国兽医病理学实验室认可实践情况,提出了针对兽医病理学检测领域能力范围表述的建议,期望进一步统一和规范我国兽医病理学检测领域的认可能力范围表述,以提升我国认可制度的规范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动物实验伦理的三个维度:基于生命价值、动物福利和风险防范的阐析
    赵勇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4, 44 (4): 445-454.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4.108
    摘要582)   HTML52)    PDF (1033KB)(1440)    收藏

    动物实验伦理审查是基于动物实验的必要性、科学性以及实验人员专业技能和科研条件等因素,对动物实验做出可为或不可为的伦理判定。由于文化传统、宗教信仰、人格特质以及在动物实验过程中分工角色等的不同,人们对待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态度也存在较大差异。动物实验伦理如何与生命科技发展方骖并路,并始终发挥科技伦理的前瞻引导作用和底线保障功能,是需要不断探索、实践和研究的课题。目前,保障实验动物福利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伦理共识。但是,对待不同类别动物实验的态度和原则理念,以及在开展活体动物实验过程中如何真正有效地保证动物福利质量,则更应该纳入实验动物科技伦理管理范畴。本文基于生物技术在实验动物领域的深度应用,考量动物实验行为对科技伦理理念发展的促进作用,系统阐释了实验动物的特殊生命价值地位以及实验动物与生物安全、生态安全的关系,并列举了不同种类实验动物的福利质量评估方法,证明生命价值观的哲学思想是动物实验伦理的核心,动物实验的质量和意义决定着实验动物生命价值实现的伦理水平,动物福利技术则为动物实验提供高水平的伦理保障。伦理学理论与实验动物生命科技的紧密结合是动物实验伦理的客观要求。生命价值、动物福利与风险防范共同构成了动物实验伦理审查的核心内容,是提高动物实验伦理审查质量,避免出现伦理偏差的根本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空军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
    张彩勤, 师长宏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3, 43 (2): 225-226.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3.049
    摘要686)   HTML29)    PDF (1181KB)(1434)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