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动物研究:体内实验报告》即ARRIVE 2.0指南的解释和阐述(四)
    李夏莹, 田永路, 刘晓宇, 卢选成, 陈国元, 卢晓, 白玉, 高静, 李垚, 韦玉生, 庞万勇, 陶雨风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3, 43 (6): 659-668.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3.142
    摘要144)   HTML27)    PDF (1188KB)(269)    收藏

    提高生物医学研究结果的可重复性是一项重大挑战,研究人员透明且准确地报告其研究过程有利于读者对该研究结果的可靠性进行评估,进而重复该实验或在该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ARRIVE 2.0指南是英国国家3Rs中心(NC3Rs)于2019年组织发布的一份适用于任何与活体动物研究报告相关的指导性清单,用以提高动物体内实验设计、实验实施和实验报告的规范性,以及动物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可重复性和临床转化率。ARRIVE 2.0指南的使用不仅可以丰富动物实验研究报告的细节,确保动物实验结果信息被充分评估和利用,还可以使读者准确且清晰地了解作者所表述的内容,促进基础研究评审过程的透明化和完整性。本文是在国际期刊遵循ARRIVE 2.0指南的最佳实践基础上,对2020 年发表于PLoS Biology期刊上的ARRIVE 2.0指南完整解读版( https://arriveguidelines.org )第四部分包括“推荐11条”里的第1~5条:“摘要”、“研究背景”、“研究目标”、“伦理声明”和“饲养场所和饲养”等内容进行了编译、解释和阐述,以期促进国内研究人员充分理解并使用ARRIVE 2.0指南,提高实验动物研究及报告的规范性,助推我国实验动物科技与比较医学研究的高质量发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实验动物中心
    潘洪玉, 柴文君, 闫明霞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3, 43 (3): 334-335.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3.018
    摘要211)   HTML11)    PDF (1793KB)(340)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空军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
    张彩勤, 师长宏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3, 43 (2): 225-226.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3.049
    摘要454)   HTML23)    PDF (1181KB)(318)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日本实验动物发展现状分析
    苟欢, 安新颖, 童俞嘉, 王琰, 杨爽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3, 43 (2): 194-204.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2.141
    摘要275)   HTML38)    PDF (1190KB)(461)    收藏

    实验动物为人类医学研究和生命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过去数十年,日本实验动物科学发展较为迅速,为世界实验动物领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因此,了解日本实验动物的管理模式、资源存储情况,分析日本实验动物发展的优势,提出强化我国实验动物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文献调研,首先分析了日本实验动物管理体系,包括法规政策、科研经费管理、实验动物管理、人才培养,以及标准与规范体系等;然后梳理了日本实验动物研究现状,包括实验动物资源、主要研究机构和生产企业等;在此基础上总结发现,目前日本实验动物研究领域呈现出政策体系完备、管理方式灵活、资源储备丰富和产业规模化发展的特点;最后针对国内现存问题,提出中国实验动物科技领域发展建议:(1)借鉴日本实验动物法制化管理方式,加强与完善我国实验动物立法和管理模式;(2)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发挥研究机构、学会、行业的作用,推进实验动物资源增量建设和产业化发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常用实验动物全身性麻醉药物的使用
    卢晓, 于灵芝, 周聪颖, 李如颖, 陈文君, 江善祥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2, 42 (1): 18-26.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2.011
    摘要1423)   HTML222)    PDF (903KB)(2589)    收藏

    实验动物全身性麻醉药物多为管制药品,在国内受到严格的监管。经典文献上推荐的多数实验动物全身性麻醉药物,在市面往往购买不到,或者购买时间非常长,以至于在实际的临床应用时可选择的麻醉药物非常有限。加之部分实验动物兽医师对不同种属实验动物全身性麻醉药物的选择和使用缺乏相应的经验,导致目前实验动物全身性麻醉成为限制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本文系统总结了市面上常见全身性麻醉药物的属性以及使用注意事项,并在此基础上归纳了常见实验动物种属全身麻醉的注意事项。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动物研究:体内实验报告》即ARRIVE 2.0指南的解释与阐述(三)
    刘晓宇, 卢选成, 师晓萌, 张雨舟, 吕超, 陈国元, 卢晓, 白玉, 高静, 李垚, 刘永刚, 陶雨风, 庞万勇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3, 43 (4): 446-456.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3.039
    摘要199)   HTML25)    PDF (1578KB)(303)    收藏

    提高生物医学研究结果的可重复性是一项重大挑战,研究人员透明且准确地报告其研究过程有利于读者对该研究结果的可靠性进行评估,进而重复该实验或在该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ARRIVE 2.0指南是英国国家3Rs中心(NC3Rs)于2019年组织发布的一份适用于任何与活体动物研究报告相关的指导性清单,用以提高动物体内实验设计、实验实施和实验报告的规范性,以及动物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可重复性和临床转化率。ARRIVE 2.0指南的使用不仅可以丰富动物实验研究报告的细节,确保动物实验结果信息被充分评估和利用,还可以使读者准确且清晰地了解作者所表述的内容,促进基础研究评审过程的透明化和完整性。目前,ARRIVE 2.0指南已经被国际生物医学期刊广泛采纳。本文是在国际期刊遵循ARRIVE 2.0指南的最佳实践基础上,对2020年发表于PLoS Biology期刊上的ARRIVE 2.0指南完整解读版(原文请见 https://arriveguidelines.org )进行中文编译(第三部分包括“关键10条”里的第8~10条:“实验动物”、“实验步骤”和“结果”部分),以期促进国内研究人员充分理解并使用ARRIVE 2.0指南,提高实验动物研究及报告的规范性,助推我国实验动物科技与比较医学研究的高质量发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动物研究:体内实验报告》即ARRIVE 2.0指南的解释和阐述(一)
    王剑, 卢今, 马政文, 陈国元, 卢晓, 白玉, 刘晓宇, 卢选成, 高静, 李垚, 庞万勇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3, 43 (2): 213-224.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3.043
    摘要833)   HTML50)    PDF (1622KB)(430)    收藏

    提高生物医学研究结果的可重复性是一项重大挑战,研究人员透明且准确地报告其研究过程有利于读者对该研究结果的可靠性进行评估,进而重复该实验或在该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ARRIVE 2.0指南是2019年英国国家3Rs中心(NC3Rs)组织发布的一份适用于任何与活体动物研究报告相关的指导性清单,用以提高动物体内实验设计、实验实施和实验报告的规范性,以及动物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可重复性和临床转化率。ARRIVE 2.0指南的使用不仅可以丰富动物实验研究报告的细节,确保动物实验结果信息被充分评估和利用,还可以使读者准确且清晰地了解作者所表述的内容,促进基础研究评审过程的透明化和完整性。目前,ARRIVE 2.0指南已经被国际生物医学期刊广泛采纳。本文是在国际期刊遵循ARRIVE 2.0指南的最佳实践基础上,对2020年发表于PLoS Biology期刊上的ARRIVE 2.0指南完整解读版(原文请见 https://arriveguidelines.org )进行中文编译(第一部分包括前言和“关键10条”里的“研究设计”“样本量”“纳入和排除标准”),以期促进国内研究人员充分理解并使用ARRIVE 2.0指南,提高实验动物研究及报告的规范性,助推我国实验动物科技与比较医学研究的高质量发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2020版美国兽医协会动物安乐死指南解析
    卢今, 张颖, 潘学营, 王剑, 严国锋, 周晶, 朱莲, 陈学进, 李垚, 庞万勇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1, 41 (3): 195-206.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1.086
    摘要1531)   HTML419)    PDF (963KB)(1002)    收藏
    巴比妥酸盐及其衍生物的过量注射是绝大多数动物种类首选的安乐死方法,然而在此类药物不能或很难获得时,兽医可参考美国兽医协会现行版《动物安乐死指南》(AVMA Guidelines for the Euthanasia of Animals)(简称《指南》)选用其他合适的安乐死方法。2020版《指南》根据最新的研究文献,对现有的安乐死方法、技术和药物进行补充及修改。本文总结了2020版《指南》的更新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列举了适用于常见实验动物种类的首选安乐死方法、条件性接受安乐死方法和不可接受的安乐死方法,另外简述了实施动物安乐死的基本原则和注意事项。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肾脏间质纤维化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赖灿, 李乐乐, 胡塔拉, 孟彦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3, 43 (2): 163-172.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2.171
    摘要203)   HTML9)    PDF (817KB)(437)    收藏

    肾脏间质纤维化是许多肾脏疾病不断进展的共同路径。不管是各种慢性肾脏病,或是各种因素所引起的无法完全恢复的急性肾损伤,其进展过程多数是在经过肾脏间质纤维化后进入终末期肾功能衰竭。肾脏间质纤维化的动物模型是探索肾脏间质纤维化发生机制和新诊断治疗方法的主要研究工具。不同的动物模型各有特色,研究者可依据个人经验及实验目的建立不同的模型,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科学研究,为肾脏疾病的防治提供更多新方法、新思路。本文着重综合阐述目前常见的几种肾脏间质纤维化动物模型,包括单侧输尿管梗阻、缺血?再灌注损伤、肾大部切除、微栓塞诱导形成的手术模型,环孢素A、阿霉素、马兜铃酸、氯化汞、庆大霉素、马兜铃酸、顺铂、腺嘌呤诱导形成的化学模型,转基因杂交、肾损伤因子?1诱导形成的转基因修饰模型,双侧缺血?再灌注损伤术联合庆大霉素、单侧肾切除联合血管紧张素Ⅱ、单侧缺血?再灌注损伤术联合pLVX-shTNC质粒诱导形成的复合模型,以供相关研究人员了解和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精神分裂症动物模型的研究概述
    胡玲, 胡志斌, 胡筠卿, 丁玉强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3, 43 (2): 145-155.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2.174
    摘要392)   HTML30)    PDF (941KB)(426)    收藏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一类极具破坏性的复杂精神疾病,伴有各种阳性和阴性症状以及认知障碍,给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在神经发育过程中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之间具有复杂的相互作用,使得精神分裂症病因的阐明和治疗的发展面临很大挑战。因此,制备合适的动物模型可帮助人们理解各种致病因素引起精神分裂症的神经生物学基础,为寻找新的治疗方法提供线索和理论依据。本文介绍了几种主要的精神分裂症动物模型的造模方式,包括神经发育模型、药物诱导模型和遗传模型;同时对精神分裂症动物的行为学评估、组织学分析以及可能的分子机制进行了概括,以期为精神分裂症动物模型的应用和改进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动物研究:体内实验报告》即ARRIVE 2.0指南的解释和阐述(二)
    陈国元, 卢晓, 白玉, 于灵芝, 乔颖, 王剑, 卢今, 刘晓宇, 卢选成, 高静, 李垚, 庞万勇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3, 43 (3): 323-331.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3.042
    摘要314)   HTML30)    PDF (1187KB)(357)    收藏

    提高生物医学研究结果的可重复性是一项重大挑战,研究人员透明且准确地报告其研究过程有利于读者评估该研究结果的可靠性,进而重复该实验或在该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ARRIVE 2.0指南是英国国家3Rs中心(NC3Rs)于2019年组织发布的一份适用于任何与活体动物研究报告相关的指导性清单,用以提高动物体内实验设计、实验实施和实验报告的规范性,以及动物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可重复性和临床转化率。ARRIVE 2.0指南的使用不仅可以丰富动物实验研究报告的细节,确保动物实验结果信息被充分评估和利用,还可以使读者准确且清晰地了解作者所表述的内容,促进基础研究评审过程的透明化和完整性。目前,ARRIVE 2.0指南已经被国际生物医学期刊广泛采纳。本文是在国际期刊遵循ARRIVE 2.0指南的最佳实践基础上,对2020年发表于PLoS Biology期刊上的ARRIVE 2.0指南完整解读版(原文请见 https://arriveguidelines.org )进行中文编译(第二部分包括“关键10条”里的第4~7条:“随机化”、“盲法”、“结果测量”和“统计方法”等部分),以期促进国内研究人员充分理解并使用ARRIVE 2.0指南,提高实验动物研究及报告的规范性,助推我国实验动物科技与比较医学研究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普通环境设施内微屏障笼具饲养和维持清洁级小鼠初探
    任琦, 李艳东, 孙强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2, 42 (5): 440-447.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2.129
    摘要560)   HTML63)    PDF (1562KB)(445)    附件资料 (455KB)    收藏

    目的 探讨在普通环境设施内用微屏障笼具饲养和维持清洁级小鼠的可行性。 方法 在普通环境内采用正压微屏障笼具饲养和维持清洁级小鼠,其间以每个季度一次对微屏障内动物的微生物状况进行第三方抽样检测。 结果 自2020年6月开始用微屏障笼具饲养清洁级小鼠,至2022年7月文章成稿时,在连续两年的抽样检测中没有检出国家标准中要求清洁级小鼠必须排除的微生物。 结论 微屏障笼具可以在普通环境设施内实现清洁级小鼠的饲养和维持。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缺血性脑卒中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董波, 刘嘉欣, 熊伟, 唐宋琪, 黄巍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2, 42 (1): 54-61.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1.049
    摘要478)   HTML40)    PDF (970KB)(1290)    收藏

    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而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功能缺损。该病是导致残疾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目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仍存在困难。为了研究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建立合适的动物模型至关重要。本文针对缺血性卒中动物模型的制备方法及其优缺点进行综述。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夯实生命科学和生物医药发展基础——回顾上海实验动物研究中心40年之路
    范春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3, 43 (5): 461-463.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3.139
    摘要174)   HTML200)    PDF (514KB)(140)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痤疮动物模型建立及评价研究进展
    张睿, 吕美豫, 张建军, 刘金莲, 陈彦, 黄志强, 刘尧, 周澜华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3, 43 (4): 398-405.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3.021
    摘要193)   HTML16)    PDF (808KB)(250)    收藏

    近年来学者们根据对痤疮发生机制的认识建立了痤疮炎症动物模型、移植人皮痤疮动物模型和天然痤疮动物模型,其中炎症模型主要由细菌感染、化学药物涂抹和异物注射诱导,天然痤疮动物模型包括某些对激素敏感的动物和某些具有类似痤疮临床表现的动物。选择合适的模型动物和造模方法,对不同程度、不同机制的痤疮干预产品研发很有必要。目前我国的祛痤疮保健功能只有人体评价标准,无动物评价标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痤疮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以及祛痤疮产品的研发进度。本文对痤疮产生的条件、人类皮肤特点、痤疮丙酸杆菌对人体皮肤的双向作用、痤疮动物模型、常用的观察与评价指标进行归纳总结,为痤疮发病机制研究、祛痤疮保健和治疗产品研发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自发性脑出血动物模型选择及临床前药物试验指南(2024年版)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医学动物实验专家委员会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4, 44 (1): 3-30.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4.001
    摘要115)   HTML180)    PDF (1252KB)(90)    收藏

    自发性脑出血(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sICH)是最常见和致死性最高的卒中类型,其特征是脑实质的自发性出血,目前尚无有效的防治方法。现有的sICH动物模型可以概括为三大类:(1)诱导性脑出血模型,主要有自体血注入、胶原酶注射、微气球充盈、高血糖诱导的sICH血肿扩大模型;(2)自发性高血压脑出血模型,主要有易卒中性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和易卒中性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模型;(3)基因修饰模型,主要有高血压脑出血转基因模型、脑淀粉样血管病转基因模型、脑动静脉畸形病变相关基因修饰模型、脑海绵状血管畸形相关基因修饰模型及胶原蛋白相关基因修饰模型。这些模型不仅帮助我们了解sICH的发病机制、探索预防或治疗的方法,也可用于临床前药物试验,促进sICH新药研发工作。本指南系统总结了sICH的发病机制,详细介绍了不同种属建模动物的优劣性、不同sICH动物模型的建模原理和方法、建模技术细节、模拟的病理生理机制及其临床相关性以及sICH动物模型神经行为评价技术,并比较了各种sICH模型的优缺点及其适用的研究范围,最后重点概括了sICH相关的临床前药物试验设计要点。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小鼠模型在消化道黏膜免疫及感染性疾病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于士颜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2, 42 (1): 3-10.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1.170
    摘要412)   HTML230)    PDF (918KB)(910)    收藏

    机体的消化道黏膜定殖着巨量的共生微生物,这些微生物通过与宿主相互作用,影响宿主的健康与疾病。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与培养组学等技术的发展,大量与健康或疾病相关但以前未充分研究的微生物被鉴定出来。研究这些微生物对宿主黏膜免疫生理与病理生理的影响及相关分子机制,对防治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小鼠模型是系统性研究宿主与微生物相互作用的重要平台。本文介绍近年来利用小鼠模型在消化道黏膜免疫及感染性疾病研究中的部分重要进展与挑战,并展望综合利用遗传工程与菌群移植或环境暴露等优化小鼠模型的研究前景,以期促进与微生物紧密相关的健康与疾病的转化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脊髓CD11c +小胶质细胞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最新功能研究进展
    彭长庚, 富研, 朱冯婷, 夏瑞龙, 夏玮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2, 42 (3): 171-176.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2.073
    摘要492)   HTML120)    PDF (1644KB)(501)    收藏

    神经病理性疼痛困扰约10%的人群,治疗该疾病的方法和药物效果均有限。脊髓中小胶质细胞在外周神经损伤诱导的神经病理性疼痛中起着重要而又相互矛盾的作用,既有促进神经病理性疼痛发展的作用,又有减缓疼痛的效果。2022年4月,Science杂志发表了Keita Kohno等的一项研究成果,提示外周神经损伤后小鼠脊髓中出现的CD11c+小胶质细胞是起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和抑制疼痛复发作用的一类小胶质细胞。本文对这类镇痛小胶质细胞亚群的重要发现进行文献点评,并对后续相关工作进行展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肺动脉高压动物模型及其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俞佳慧, 巩倩, 庄乐南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3, 43 (4): 381-397.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3.048
    摘要144)   HTML15)    PDF (1028KB)(189)    收藏

    肺动脉高压是一种由肺血管重构引起血管阻力增大的临床综合征,若不治疗将导致右心衰竭,甚至死亡。目前关于肺动脉高压的病理机制尚未明确,且临床治疗方法未能有效改善预后或降低死亡率。为了深入研究肺动脉高压的发病机制并开发更加安全有效的药物,建立合适的疾病动物模型在临床前研究中必不可少。本文概述了肺动脉高压的病理特征,并总结了各类肺动脉高压动物模型,同时阐述了近5年内肺动脉高压动物模型在3种治疗途径及相关药物研究中的应用进展,以期为肺动脉高压动物模型的选择和研究应用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实验动物屏障设施管理中面临的生物安全问题及对策探讨
    杨玉琴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2, 42 (2): 95-101.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1.164
    摘要544)   HTML142)    PDF (798KB)(1047)    收藏

    生物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控制实验动物生物危害是使用实验动物的基础。本文从实验动物设施管理者的角度,以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实验动物中心的生物安全管理经验为基础,分析了目前实验动物屏障设施在保证动物实验顺利开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潜在生物安全威胁,并探讨了降低此类风险的相关对策,以期为良好控制动物实验中生物安全问题提供借鉴。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脓毒症动物模型的制备方法及影响因素
    李潇, 颜海鹏, 肖政辉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2, 42 (3): 207-212.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1.121
    摘要323)   HTML30)    PDF (676KB)(704)    收藏

    脓毒症是常见的急危重症,其致病机制复杂,常涉及全身多个器官、系统,其中炎性反应、免疫功能紊乱、凝血功能障碍等多种因素联结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网络系统,加重病情进展。目前脓毒症病死率约25%,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建立稳定可靠的脓毒症实验动物模型是了解感染早期宿主防御调控机制、病情进展期宿主反应失调机制及研究新型药物治疗效果的重要手段。目前脓毒症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种类繁多,且影响因素较多。本文就脓毒症动物模型的制备方法及影响因素进行综述,以期为研究者选择合适的动物模型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野生和实验室树鼩营养状况的对比分析
    角建林, 李波, 李进涛, 曾河, 陈丽玲, 沈培清, 郑红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11, 31 (4): 290-292.   DOI: 10.3969/j.issn.1674-5817.2011.04.015
    摘要88)      PDF (240KB)(263)    收藏
    目的 分析树鼩营养状况,筛选满足树鼩生长发育需求的饲料。 方法 对野生成年、驯养180 d和实验室繁殖子代树鼩的血液学指标,消化道长度的观察,分析人工喂养树鼩营养状况。 结果 3组树鼩血清总蛋白和血红蛋白、红细胞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驯养树鼩组的血清总胆固醇显著高于野生树鼩(P<0.05)。 3组树鼩小肠长度、大肠与小肠总长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野生树鼩的大肠显著长于驯养树鼩(P<0.05)。 结论 通过比对树鼩消化道长度,并结合血液生理生化指标,表明实验室树鼩营养状况与野生树鼩接近,初步确定作者研制的颗粒饲料能满足树鼩的生长发育要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阿尔茨海默病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盛哲津, 李利妹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2, 42 (4): 342-350.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1.122
    摘要447)   HTML369)    PDF (833KB)(534)    收藏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最常见的老年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之一,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健康。目前被批准用于治疗AD的药物只能缓解AD的症状,不能治愈AD或阻止其恶化。近40年来,虽然AD的治疗方法层出不穷,包括阻止脑淀粉样蛋白沉积或清除已有淀粉样蛋白斑块的化合物,但是它们的临床疗效并不显著。因此,需要更多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来深入探讨AD疾病生物学机制。实验动物模型不仅对AD发病机制的研究,还对AD药物的开发都非常重要。本综述从AD病理组织学特征和遗传因素出发,论述已有的AD动物模型以及其评价方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动物衰老模型的研究进展
    尹丹阳, 胡怡, 史仍飞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3, 43 (2): 156-162.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2.094
    摘要383)   HTML18)    PDF (751KB)(352)    收藏

    随着全球老龄化日益严重,衰老相关问题成了健康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近年来,动物衰老模型得到广泛开发与应用,在衰老机制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其中,线虫和果蝇等寿命较短的动物在衰老研究中具有天然优势;各类大鼠、小鼠衰老模型被用于多种衰老研究;同时,非洲青鳉鱼等新型动物衰老模型也相继得以开发应用。本文回顾了目前在衰老研究中使用的主要动物模型,并对各模型的建立方法、模型成功与否的评价指标、优缺点进行分析,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小型猪心血管系统疾病动物模型研究现状及趋势
    刘宇, 魏泓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11, 31 (5): 322-329.   DOI: 10.3969/j.issn.1674-5817.2011.05.004
    摘要195)      PDF (343KB)(661)    收藏
    小型猪在心血管系统动物模型制备方面具有诸多优势,一直是人类心血管疾病模型制备研究的最适动物。国内外已经具有丰富的小型猪心血管疾病模型资源,具备较系统的基本实验技术体系,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和数据。本文就小型猪心血管系统疾病动物模型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总结。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我与上海实验动物研究中心40年
    富群华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3, 43 (5): 579-584.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3.125
    摘要118)   HTML124)    PDF (2771KB)(214)    收藏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不同剂量舒泰联合盐酸赛拉嗪对C57BL/6J小鼠的麻醉效果观察
    王成稷, 柴青, 龚慧, 王珏, 万颖寒, 顾正页, 暴旭, 沈如凌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2, 42 (1): 31-35.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1.064
    摘要1191)   HTML47)    PDF (883KB)(905)    收藏

    目的 使用不同剂量的舒泰联合盐酸赛拉嗪麻醉C57BL/6J小鼠,观察小鼠在不同麻醉剂量下的麻醉相关时间,为各类小鼠手术及相关实验设计提供参考。方法 100只C57BL/6J小鼠(雌雄各半)随机分成5组,每组20只(雌雄各半)。4个给药组小鼠分别按照舒泰55 mg/kg+盐酸赛拉嗪13.75 mg/kg、舒泰65 mg/kg+盐酸赛拉嗪16.25 mg/kg、舒泰75 mg/kg+盐酸赛拉嗪18.75 mg/kg、舒泰85 mg/kg+盐酸赛拉嗪21.25 mg/kg的剂量进行腹腔注射;小鼠翻正反射消失后,于双眼各滴注新乐敦滴眼液1滴(约20 μL),放置小鼠于保温垫上。对照组小鼠腹腔注射200 μL的0.9%氯化钠溶液。观察、记录并比较各组小鼠的麻醉诱导时间、麻醉维持时间、麻醉恢复时间。小鼠麻醉苏醒后饲养1 d,取血清,采用日立70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肝肾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肌酐。结果 舒泰联合盐酸赛拉嗪麻醉C57BL/6J小鼠的成功率为100%。当舒泰麻醉剂量在55~75 mg/kg时能迅速且安全地诱导小鼠麻醉,麻醉效果良好。麻醉维持时间与舒泰注射剂量成正比(雄鼠r2=0.827,雌鼠r2=0.841,P值均<0.05),麻醉诱导时间与注射剂量成反比(雄鼠r2=0.432,雌鼠r2=0.410,P值均<0.05)。麻醉苏醒后,各组小鼠的肝肾功能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使用55~75 mg/kg舒泰联合盐酸赛拉嗪麻醉C57BL/6J小鼠可得到较好的麻醉效果且安全,并且可通过调整麻醉药剂量控制麻醉时间,提示这是一种稳定可靠的麻醉方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光化学法与线栓法制作局灶性脑梗死大鼠模型的比较研究
    娄惠娟, 张红石, 王宇峰, 贾萌, 丛德毓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2, 42 (1): 48-53.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1.095
    摘要379)   HTML30)    PDF (1147KB)(920)    收藏

    目的 本研究探讨光化学法和线栓法两种不同的局灶性脑梗死动物模型制作方法,通过调控不同实验参数,分析不同造模方法所致实验动物梗死体积与行为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将64只300~330 g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光化学组及线栓法致大脑中动脉阻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组,术后24 h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及行为学测试,然后麻醉处死取脑组织,进行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2,3,5-triphenyltetrazole chloride,TTC)染色,评估大鼠脑梗死体积。结果 光化学组和MCAO组SD大鼠脑组织均有体积不等的梗死灶。MCAO模型缺血部位涉及半脑大部分皮质、纹状体、丘脑、海马和脑室下带;神经功能评分及平衡木实验评分与梗死体积有良好的相关性。光化学法模型梗死灶在大脑皮层;神经行为异常与皮层梗死位置具有良好的相关性,与梗死体积之间的相关性相对较差。结论 线栓法建立MCAO模型后可观察到动物行为学评分与脑梗死体积密切相关;光化学法造模产生特定部位的病变和特定的行为变化,其行为学结果与梗死体积的相关性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大、小鼠甲状腺和甲状旁腺的解剖
    卢文丽1,潘志强1,方肇勤1,郭春荣2,蔡西晨2
       2009, 29 (5): 310-312.  
    摘要3600)      PDF (184KB)(1770)    收藏
    目的 明确大鼠、小鼠甲状腺及甲状旁腺的解剖位置和取材方法。方法 采用KM小鼠和SD大鼠,进行解剖和组织学观察。结果 大鼠、小鼠甲状腺位于甲状软骨下方和气管上端两侧外缘,甲状旁腺依附在甲状腺的外侧后缘。小鼠甲状腺于会厌、甲状软骨向气管方向1 mm处开始出现,长约2 mm,左右两侧不完全对称:大鼠相应略大。结论 解剖时肉眼难以分辨大鼠、小鼠甲状腺和甲状旁腺:采用注射器针头挑取是甲状腺取材的便捷方法 ,但不易彻底取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大鼠肠系膜淋巴液持续引流新方法的初步建立
    张笑瑞, 曹静, 吴倩倩, 康康, 陈国元, 吴宝金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2, 42 (4): 267-274.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2.024
    摘要849)   HTML643)    PDF (2951KB)(454)    附件资料 (229KB)    收藏

    目的 通过建立大鼠肠系膜淋巴管-颈静脉辅助回流方法,实现肠系膜淋巴液的持续引流。 方法 将1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2组。对照组大鼠进行十二指肠和肠系膜淋巴管双插管手术,术后收集肠系膜淋巴液。实验组大鼠进行颈静脉和肠系膜淋巴管双插管手术,建立肠系膜淋巴管-颈静脉循环模型。术后第7天利用清醒活动装置收集肠系膜淋巴液,记录各组大鼠的肠系膜淋巴液流量,检测其细胞成分及部分生化指标。 结果 成功建立了大鼠肠系膜淋巴管-颈静脉辅助回流方法,模型维持时间达7 d以上。实验组大鼠的肠系膜淋巴液流量多于对照组流量[(2.01±0.12)mL/h vs(0.92±0.09)mL/h,P<0.01]。实验组淋巴液中淋巴细胞数和淋巴细胞百分率高于对照组(P<0.01,P<0.05),而中性粒细胞比例和单核细胞比例均低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淋巴液中K+、Na+、CO2和尿素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而三酰甘油和P3+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 结论 肠系膜淋巴管-颈静脉辅助回流技术能够实现大鼠在清醒、不限制饮食和正常活动状态下,实时并长期收集淋巴液,避免了手术应激、全身麻醉或动物受限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实验动物设施运行维护和保养模式探讨
    黄跃, 董烨, 舒加乐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4, 44 (1): 92-96.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3.078
    摘要77)   HTML6)    PDF (697KB)(71)    收藏

    随着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蓬勃发展,实验动物行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相应的设施运行系统建设也更加自动化和智能化。与传统的实验动物设施相比,新设施在送排风、空调、自控及整个屏障的维护方面均需要更加专业的技术团队。临港实验室实验动物设施涵盖大、小动物饲养和实验等功能区域。该设施管理团队总结日常维护经验,并结合实验室运行特点,调研探索多种运行维护模式,然后通过分析3种常见模式的优劣势,为实验动物设施管理提出新的思路,也为同行选择最适合的专业维护保养模式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抑制磷脂酶D1活性可促进缺血性脑卒中模型小鼠神经功能恢复
    朱彦兵, 白帆, 陶少鑫, 潘雨花蕾, 王欢, 赵羽商, 王崧, 于艳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2, 42 (4): 322-332.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2.041
    摘要403)   HTML359)    PDF (1895KB)(224)    附件资料 (617KB)    收藏

    目的 探讨小鼠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不同时期病灶脑组织自噬的动态变化,以及抑制磷脂酶D(phospholipase D,PLD)1活性与自噬及神经功能的关系。 方法 先用21只8周龄成年雄性C57BL/6小鼠构建缺血性脑卒中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缺血性脑卒中后4 h、6 h、8 h、12 h、24 h、72 h组,每组各3只,采用蛋白质印迹法和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小鼠病灶脑组织中自噬相关蛋白LC3的表达及分布情况。另将36只8周龄成年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性脑卒中后腹腔注射PBS组和4个浓度(0.3、0.9、1.8和3.6 mg/kg)的PLD活性抑制剂FIPI组,每组各6只;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的第1、第3和第7天,分别通过贴纸去除实验、触须诱发前肢放置实验和TTC染色法评估抑制剂最佳浓度及其对神经功能和脑梗死面积的影响。再将9只8周龄成年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性脑卒中后立即腹腔注射PBS和0.9 mg/kg FIPI组,每组3只,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FIPI对自噬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最后将36只8周龄成年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性脑卒中后立即腹腔注射PBS组以及不同时间窗(术后立即和术后4 h、8 h、12 h)腹腔注射0.9 mg/kg FIPI组,每组各6只,通过行为学实验和TTC染色法评估缺血性脑卒中小鼠的神经功能和脑梗死面积。 结果 小鼠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病灶组织中LC3-Ⅱ相对表达水平开始升高,24 h达到峰值(P<0.05),然后逐渐下降。与PBS组相比,给予0.9 mg/kg的 PLD1活性抑制剂FIPI组能明显抑制小鼠缺血性脑卒中后病灶组织中LC3-Ⅱ相对表达水平(P<0.05),缩小梗死面积(P<0.05),促进损伤后神经功能的恢复(P<0.05)。与PBS组相比,除了缺血性脑卒中后立即给予FIPI组外,缺血性脑卒中后4 h、8 h和12 h腹腔给予FIPI也都可以明显缩小梗死面积(P<0.05),使小鼠神经功能得到明显恢复(P<0.05)。 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24 h病灶组织自噬最为明显,降低PLD1活性可以明显抑制自噬,从而促进缺血性脑卒中后神经功能的恢复。同时,除了缺血性脑卒中后立即给予FIPI外,延迟4~12 h给予FIPI也可以缩小梗死面积,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这拓宽了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窗口期,可能为临床治疗脑卒中提供新的策略。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山西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
    宋国华, 陈朝阳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3, 43 (4): 459-460.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3.103
    摘要116)   HTML12)    PDF (986KB)(133)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基于ΦC31整合酶和载体质粒pUASTattB的12株果蝇转基因阴性对照品系的建立
    徐龙梅, 沈如凌, 范春, 吴薇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3, 43 (5): 541-547.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3.100
    摘要137)   HTML121)    PDF (1374KB)(167)    收藏

    目的 构建基于ΦC31整合酶和载体质粒pUASTattB的果蝇转基因系统的阴性对照品系,为转基因果蝇研究实验提供更科学的阴性对照。 方法 用显微注射法将载体质粒pUASTattB(可携带目的基因完成定点插入的常用载体质粒)转入携带ΦC31整合酶的4种不同遗传背景的果蝇品系attP-25C6、attP-68A4、attP-75B1和attP-86F8胚胎中,培养获得G0代成虫后将每只G0代成虫分别与平衡子果蝇品系ywR13S做单管杂交(每管中G0代成虫1只与ywR13S 3只进行杂交),通过观察G1代果蝇的复眼颜色,判断是否有mini-White插入,计算成功插入的概率。再选取成功插入mini-White的G1代果蝇成虫与3种平衡子果蝇品系DB、ywR13S和yw122分别做单管杂交(1只G1代雄果蝇与3只平衡子品系处女蝇杂交),平衡保种。提取保种好的果蝇品系基因组DNA,用PCR法鉴定载体质粒pUASTattB转入情况。 结果 4种不同遗传背景的果蝇成功显微转入pUASTattB质粒后,再用3种平衡子果蝇品系进行平衡保种,得到12株果蝇品系,均为携带mini-White标记的红眼果蝇,PCR鉴定表明有pUASTattB序列插入。 结论 12株转基因果蝇品系可基本满足以pUASTattB为载体构建的转基因果蝇研究实验的阴性对照需求,丰富了国家果蝇资源中心的果蝇资源。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不同方法建立大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模型的比较研究
    卢心鹏, 刘蓉, 黄文博, 赵瑾, 李洪涛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2, 42 (3): 201-206.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1.118
    摘要374)   HTML47)    PDF (1271KB)(954)    收藏

    目的 比较烟草烟雾暴露(cigarette smoke exposure,CSE)及其联合细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气道内滴注两种方法建立大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模型的效果及特点。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SE组和CSE+LPS组,每组10只,分别给予正常环境饲养、熏烟箱CSE、熏烟箱CSE联合LPS气道内滴注。建立大鼠COPD模型后24周检测大鼠肺功能,HE染色观察气道和肺组织病理变化,ELISA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和肿瘤坏死因子-ɑ(tumor necrosis factor ɑ,TNF-ɑ)含量。结果 CSE+LPS组和CSE组大鼠肺功能结果显示,气道阻力、静态肺顺应性、功能残气量均高于对照组,而潮气量、每分钟通气量、第50 ms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呼气容积比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而CSE+LPS组比CSE组大鼠的肺功能明显下降(均P<0.05)。CSE组和CSE+LPS组肺泡腔均呈代偿性扩张,LPS+CSE组可见部分间隔变薄、断裂,形成肺大泡。CSE+LPS组和CSE组大鼠血清IL-8和TNF-ɑ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而且CSE+LPS组大鼠TNF-ɑ表达水平明显高于CSE组(P<0.05)。结论 应用CSE联合气管滴注LPS的方法建立的COPD大鼠模型更接近于人类疾病的临床表现,CSE+LPS联合方法优于单纯CSE的方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清华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小鼠自动饮水系统漏水情况统计分析
    唐倩倩, 张秀莉, 常在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4, 44 (1): 85-91.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3.132
    摘要96)   HTML11)    PDF (1306KB)(77)    收藏

    目的 统计清华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小鼠自动饮水系统漏水情况,评估自动饮水设备安全性,为动物设施自动饮水系统的选用和使用维护管理提供参考。 方法 本文以清华大学实验动物中心二期动物设施南、北两个屏障饲养区的小鼠自动饮水系统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了为期3年、1年半的漏水情况监测记录。通过统计分析监测期内两个屏障饲养区漏水事件发生案例,将漏水原因分为人员误操作、动物行为、异物阻塞、配件变形4种,计算南、北区自动饮水系统因前述4种漏水原因造成的总日漏水率,以及因设备自身质量问题即异物阻塞和配件变形两种漏水原因造成的日漏水率,并进一步对漏水原因以及漏水给设施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讨论。同时,统计在监测期末,未使用自动饮水的一期设施和使用自动饮水系统的二期设施的动物饲养量和饲养人员数量,计算两种饲养模式下人均负责笼位数的差异。 结果 监测期内两个区域共发生漏水52起,总日漏水率为0.000 13%。其中,人员误操作导致的漏水有31起,约占漏水总发生量的60%,在加强培训、监督检查和有效提醒措施下,可降低人员误操作导致漏水的发生率;动物行为导致的漏水有2起;异物阻塞导致漏水0起;因设备质量原因导致的漏水有19起,日漏水率为0.000 07%。根据清华大学实验动物中心的运行数据统计,使用自动饮水系统的二期设施人均负责笼位数为908笼,而未使用自动饮水系统的一期设施人均负责笼位数为570笼,在使用自动饮水的条件下人均负责笼位数增加约59%。 结论 清华大学实验动物中心自动饮水系统日漏水率远低于设备理论设计值0.003%,进一步证明了自动饮水系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自动饮水系统的使用可以大幅提升饲养工作效率,除购入自动饮水系统需投入采购成本外,饲养用工成本将随着工作效率的提升而不断下降,从而降低设施整体运行成本。在现代化动物设施建设背景下,自动饮水系统将会成为动物设施设计和运行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首都医科大学实验动物部
    陈柏安, 卢 静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3, 43 (2): 227-228.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3.017
    摘要231)   HTML14)    PDF (1061KB)(210)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基于多重PCR-LDR技术建立近交系大鼠单核苷酸多态性遗传检测方案
    赵丽亚, 倪丽菊, 张彩勤, 汤建平, 姚养正, 聂艳艳, 顾晓雪, 赵莹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3, 43 (5): 548-558.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3.073
    摘要93)   HTML126)    PDF (1784KB)(149)    收藏

    目的 建立一套基于多重PCR-连接酶检测反应(ligase detection reaction,LDR)技术的近交系大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检测方案。 方法 在5个品系的SPF级近交系大鼠1~20号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上共选取40个大鼠SNP位点,将SNP位点随机分为4组,构建基于多重PCR-LDR技术的近交系大鼠4组SNP位点基因检测方案。采用本方案检测国内另两家大鼠供应商的9个常用大鼠品系。最后,通过第三方实验室对不同DNA聚合酶的扩增效果进行比对,验证本方案的可行性。 结果 用所构建的近交系大鼠SNP遗传检测方案测试5个大鼠品系时,各样本的所有位点均得到了良好的扩增结果。采用本方案检测国内另两家大鼠供应商的9个常用大鼠品系时也得到了良好的扩增结果,40个SNP位点在每个近交系大鼠中均为纯合。用3种来源不同的DNA聚合酶同时检测相同大鼠DNA样本的结果显示,Multiplex PCR Kit、AmpliTaq Gold? 360 DNA聚合酶、PlatinumⅡ Taq热启动DNA聚合酶在第1~3组SNP位点均有扩增产物的电泳峰,其中PlatinumⅡ Taq热启动DNA聚合酶在第4组SNP位点中少了一个扩增产物的电泳峰。另外,不同实验室间的比对结果显示,相同扩增体系的检测结果一致。 结论 基于多重PCR-LDR技术成功建立了一套覆盖所有常染色体与X染色体的大鼠SNP检测方案,该方法的稳定性和重复性俱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II型糖尿病模型C57BL/KsJ-db/db小鼠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唐慧青, 陈立新, 梁磊, 符杰, 顾坚忠, 徐平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11, 31 (1): 62-65.   DOI: 10.3969/j.issn.1674-5817.2011.01.013
    摘要162)      PDF (259KB)(1885)    收藏
    目的 对C57BL/KsJ-db/db小鼠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满足国内糖尿病研究者的需要。 方法 随机选取实验鼠进行繁殖性状数据及生长数据测试; 并测定其空腹、随机血糖,以及进行糖耐量试验。 结果 C57BL/KsJ-db/db小鼠从3周龄开始体重迅速增加,显示过度肥胖和糖尿病症兆,并且随年龄增加血糖逐步升高。 结论 对C57BL/KsJ-db/db小鼠所做的相关生物学特性检测,可供糖尿病研究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可视化核酸检测技术RPA-LFD的研究和应用进展
    于灵芝, 陶凌云, 魏晓锋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1, 41 (6): 547-553.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1.019
    摘要707)   HTML30)    PDF (1922KB)(582)    收藏
    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recombinase ploymerase amplication,RPA)是一种新型恒温核酸扩增技术,与PCR相比,操作简便,反应快速,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无需精密仪器,是一种可以替代PCR的核酸检测技术,被认为是目前最有潜力成为快速分子诊断的工具。RPA与横向流动试纸条(lateral flow dipstick, LFD)结合的RPA-LFD技术,可实现扩增产物的可视化检测,在病原体现场核酸快速检测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这为实验动物的质量监督检验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本文对RPA-LFD这一新型核酸检测方法的技术原理、研究现状、技术瓶颈及用于现场核酸提取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