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动物在基础科学和临床医学研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常用的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恒河猴和食蟹猴因与人类高度相似,长期以来备受关注。中国的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产业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从初期的无序扩张逐渐迈向标准化和精细化的成熟阶段。然而,近年来全球生物医药研发势头迅猛,导致对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的需求急剧上升,加之一些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生产企业缺少长远考虑而致繁殖种群老化严重,繁殖力急剧下降,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的供给缺口进一步扩大。在需求上升和供给下降的双重压力下,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的价格急剧上涨。虽然近年来随着生物医药产业周期性下调,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被需求的趋势有所放缓,其价格已有较大回落,但仍处于高位。同时,在价格高企的大背景下,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产业内出现了种群繁殖能力退化加剧、微生物质量控制要求降低、遗传质量控制缺失和盲目投资建场等问题。本研究系统地回顾了中国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重点是实验猴)产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探讨了当前行业格局的成因,以及面临的潜在挑战与机遇,期望能为中国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产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
动物实验伦理审查是基于动物实验的必要性、科学性以及实验人员专业技能和科研条件等因素,对动物实验做出可为或不可为的伦理判定。由于文化传统、宗教信仰、人格特质以及在动物实验过程中分工角色等的不同,人们对待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态度也存在较大差异。动物实验伦理如何与生命科技发展方骖并路,并始终发挥科技伦理的前瞻引导作用和底线保障功能,是需要不断探索、实践和研究的课题。目前,保障实验动物福利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伦理共识。但是,对待不同类别动物实验的态度和原则理念,以及在开展活体动物实验过程中如何真正有效地保证动物福利质量,则更应该纳入实验动物科技伦理管理范畴。本文基于生物技术在实验动物领域的深度应用,考量动物实验行为对科技伦理理念发展的促进作用,系统阐释了实验动物的特殊生命价值地位以及实验动物与生物安全、生态安全的关系,并列举了不同种类实验动物的福利质量评估方法,证明生命价值观的哲学思想是动物实验伦理的核心,动物实验的质量和意义决定着实验动物生命价值实现的伦理水平,动物福利技术则为动物实验提供高水平的伦理保障。伦理学理论与实验动物生命科技的紧密结合是动物实验伦理的客观要求。生命价值、动物福利与风险防范共同构成了动物实验伦理审查的核心内容,是提高动物实验伦理审查质量,避免出现伦理偏差的根本因素。
目的 通过模拟高催乳素血症及免疫炎症状态,建立非哺乳期乳腺炎(non-puerperal mastitis,NPM)大鼠模型,评价其乳腺局部炎症特征,为乳腺疑难疾病的诊疗研究提供依据。 方法 选用SPF级Wistar雌性大鼠12只,均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实验期间,对照组未接受任何实验性操作和药物处理;模型组连续7 d每日皮下注射1次盐酸甲氧氯普胺注射液100 mg/kg,在注射首日后第10、20、30天分别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催乳素水平。注射7 d后,将200 μL哺乳期SD母鼠乳汁混合200 μL完全弗氏佐剂制备为油包水乳剂,多点皮下注射至模型组大鼠背部进行首次免疫。首次免疫7 d后,再将油包水乳剂经多点皮下注射至大鼠第3、4、5对乳房进行末次免疫。末次免疫后连续观察乳房外观28 d,计算乳腺结节大小;并于第3、7、14、28天,通过HE染色分析乳腺组织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D138表达水平,ELISA法测定乳腺组织中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IL-1β、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含量,以综合评价造模情况。 结果 模型组大鼠可见乳腺皮肤破溃,并于破溃处闻及恶臭味,触诊及超声下可见乳腺结节形成。HE染色显示,末次免疫后第3天大鼠乳腺组织中正常导管及小叶结构消失,并见大量浆细胞浸润;第7天可见乳腺导管扩张,导管上皮坏死脱落,管周浆细胞、淋巴细胞(以T淋巴细胞为主)浸润明显;第14天时可见大量纤维脂肪组织、小血管及肉芽组织增生,间质内可见散在浆细胞;第28天时炎性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增生现象减轻,肉芽肿形成。大鼠在造模成功后第10天、第20天催乳素水平逐渐升高(P<0.05,P<0.001);模型组大鼠在末次免疫后第3、7、14、28天时,乳腺组织中IL-6和TNF-α含量均较对照组升高(P<0.05);IL-1β含量在末次免疫后第3、7、14天时较对照组升高(P<0.01),第28天时略低于对照组(P>0.05);iNOS在末次免疫后第7天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 结论 成功构建大鼠NPM模型,其乳房局部具有肿块、脓肿、溃疡等表现以及乳腺导管扩张和浆细胞浸润的典型病理特征,可为该临床疑难疾病的诊疗研究奠定基础。
目的 建立大鼠中重度膝骨关节炎模型,为中重度膝关节炎发病机制及其防治方法研究奠定基础。 方法 选用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模型8周组、模型20周组,每组各10只。模型8周组和模型20周组大鼠通过手术切断右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和内侧副韧带,去除内外侧半月板,术后大鼠可自由活动。假手术组大鼠仅切开皮肤,暴露关节,不进行手术处理。分别于术后8周和20周进行Micro-CT观察,分析大鼠股骨骨质疏松情况;大鼠安乐死后,对膝关节面进行大体观察,并采用Pelletier评分表对关节面软骨进行评分。膝关节取材,进行HE染色和番红O-固绿染色,观察软骨形态变化,并使用改良Mankin's评分法对关节面组织病理情况进行评分。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Ⅱ型胶原和基质金属蛋白酶13(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13,MMP13)表达情况,以此反映膝关节软骨的合成分解代谢情况。 结果 模型8周组和模型20周组大鼠膝关节的关节面软骨破坏严重,Pelletier评分及改良Mankin's评分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均P<0.01)。模型20周组大鼠的Pelletier评分及改良Mankin's评分均明显高于模型8周组(P<0.01)。模型8周组和模型20周组大鼠经Micro-CT观察可见膝关节面不平整,骨赘形成,出现骨质疏松的表现;且模型20周组大鼠的膝关节周围有较多游离体形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提示模型组大鼠的膝关节组织中MMP13表达量增多,Ⅱ型胶原表达量减少,提示关节软骨合成分解代谢平衡被破坏。 结论 通过手术切断大鼠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和内侧副韧带并去除内外侧半月板的方法可成功构建中重度膝关节炎大鼠模型,影像学检查发现膝关节骨赘、骨质疏松及游离体,病理学观察发现关节软骨减少甚至消失,而且软骨合成分解代谢平衡破坏。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苏州市实验动物产业经历了起步、兴起、壮大、转型、规模化五个阶段。始于实验动物的笼器具,从最初的引进模仿到自主创新,规模从零星工厂走向集聚化、集团化的企业,产业逐渐兴起壮大,并打开了我国笼器具出口的大门。21世纪产业升级转型,净化工程和配套产品开始发展,行业组织诞生。随着我国现代化水平的提升,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的潮流带来了企业的科技创新和实验动物行业各项外包服务的涌现,产业链的发展走向规模化。经过了近半个世纪的成长,苏州市实验动物产业已形成了包括实验动物、笼器具、饲料垫料生产,实验动物设施设计与施工,实验动物与环境质量检测,动物实验等服务在内的完整产业链。实验动物饲养设备作为苏州市实验动物产业核心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产业规模和影响力在国内同类行业中独树一帜。与此同时,21世纪以来,生物医药成为苏州大力发展的“一号产业”。在政府的支持、地方经济的引领、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助力下,动物实验服务外包行业开始集聚苏州,CRO机构的不断涌入促使大规模实验动物设施纷纷新建,重点研发项目先后立项、研发能力大幅提升。苏州市实验动物产业与“一号产业”同频共振快速扩张,走出了一条实验动物的“苏州之路”。在将近五十载的岁月中,苏州市实验动物产业支撑着苏州乃至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
猫冠状病毒(feline coronavirus,FCoV)的生物型分为猫传染性腹膜炎病毒(feline infectious peritonitis virus,FIPV)、猫肠道冠状病毒(feline enteric coronavirus,FECV)两种。FIPV和FECV可能通过基因重组、突变等方式进行进化和变异,产生新的亚型和变种。本文着重阐述猫冠状病毒的基因组结构和生物分型,FIPV和FECV的感染特征以及FECV向FIPV转变的机制,提示它们的基因组构造基本类似,但存在高效感染单核细胞/巨噬细胞能力的差异,这些差异可能与它们的病原性和传播特征有关,并可能导致FIPV具有更强的致病性。另外,从FIPV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3/7以及N/S的序列关系分析发现,FIPV的非结构蛋白可能与其对宿主免疫系统的调控有关,使得FIPV感染后能够逃避宿主的免疫应答,从而导致更严重的疾病。这种基因组的变异性是研究FIPV和FECV病原性和流行病学特征的重要基础,也为病毒检测及药物研发提供了参考。
脓毒症是机体因感染和免疫失调引起的多脏器功能衰竭综合征,影响心脏、肺脏、肾脏、肝脏、大脑等多个重要器官,致死率极高。建立各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相应的动物模型是明确其发病机制、研究潜在有效药物及评估治疗方案有效性与安全性不可或缺的一环。本文首先对脓毒症相关脏器损伤的经典造模方式进行总结,指出脓毒症的经典造模方式包括破坏肠道屏障组织完整性和植入病原体或毒性药物。前者主要包括盲肠结扎穿刺法、升结肠植入支架法和盲肠结扎切口法,后者根据模拟临床感染途径的不同分为腹腔注射、静脉注射和气道内给药,其中以盲肠结扎穿刺法和脂多糖腹腔注射最为常见。其次,本文归纳总结了脓毒症致心肌损伤、急性肺损伤、急性肾损伤、急性肝损伤、脓毒症相关脑病的动物模型常见的造模方法和模型评估方法,指出几乎所有器官损伤都用到了经典造模方式,对不同器官损伤模型根据发病机制的不同进行了相应的补充。比如,除经典造模方式外,气管内滴注脂多糖进行脓毒症致急性肺损伤的造模方式更能模拟肺屏障功能损伤;盲肠结扎穿刺法后气管内给予假单胞菌进行二次打击的脓毒症致急性肾损伤造模方式能表现出更严重的急性肾损伤;半乳糖胺腹腔注射是较为成熟的脓毒症致急性肝损伤的造模方式;颅内注射脂多糖是脓毒症致脑功能障碍可行的造模方式。另外,除造模方式不同外,根据实验目的的不同,给药时间、给药剂量和实验时间节点也均存在差异。本综述通过对脓毒症致心肌病、急性肺损伤、急性肾损伤、急性肝损伤、脑功能障碍的动物模型研究进展进行介绍,以期为动物模型的选择和实验设计的优化提供一定参考。
目的 探究盆腔炎性疾病(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PID)动物模型的造模要素和评价指标,为改进PID动物模型的造模方法、完善PID动物模型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以“盆腔炎”并且“动物模型”或“鼠”或“豚鼠”或“兔”或“犬”或“猪”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PubMed中检索2013—2023年发表的PID动物模型相关文献,对文献中记载的实验动物种类、造模方法、造模周期、检测指标、阳性对照用药和给药时间等内容进行整理归纳,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检索筛选出214篇符合纳入标准的PID动物模型文献。其中,模型动物种类选用最多的是SD大鼠,其次为Wistar大鼠;最常用的造模方式是机械损伤联合细菌感染法,其次是苯酚胶浆法;急性盆腔炎(acute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APID)和慢性盆腔炎(chronic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CPID)/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sequelae of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SPID)动物造模周期频次最高的是8~14 d,其他不明确分期PID造模周期频数最高的是7 d;高频检测指标包括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组织病理、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相关指标、肉眼观察组织外观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子宫组织中相关蛋白表达和病理评分等;阳性对照药物应用频次最高的是妇科千金片,其次是金刚藤胶囊;APID给药时间频数最高的是7 d,CPID/SPID动物模型给药时间频次最多的是15~21 d。 结论 目前SD大鼠和Wistar大鼠是制备PID模型常用的实验动物,采用机械损伤加混合细菌感染双重造模法与临床发病机制吻合度较高,可建立术后宫腔感染引起的PID模型;根据研究目的不同,可选取不同的阳性对照药物和检测指标进行整体评价。现有的PID动物模型研究大都以西医诊断为标准,对中医症候动物模型的研究较少,需结合中医理论病因病机,构建更符合中医临床病证的PID动物模型。
目的 分析各个公共数据库中可感染人的冠状病毒感染动物模型的组学数据资源情况,包括数据分布、数据集数量、数据类型、物种、品系、研究内容等,从而深入理解冠状病毒的生物学特征和致病机制,为研究有效的治疗方案和预防措施奠定基础。 方法 定义特定病毒名称、时间范围和物种等检索策略与纳入排除标准,检索GEO、ArrayExpress等大型公共组学数据库。根据不同字段类型进行二次过滤,获取更精确的数据列表。建立组学数据文本库,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构建共现网络图,分析不同研究主题、技术方法和涉及物种之间的关联强度。同时,分析研究涉及的细胞类型、器官和参与的生物途径,以进一步阐明病原体与宿主之间的致病相互作用。 结果 含有冠状病毒组学数据的公共数据库有20余个,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组学数据为主。常用物种为人、小鼠、仓鼠和猴,常用病毒株为Wuhan-Hu-1和USA-WA1/2020。此外,人类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气道上皮细胞和Calu-3细胞,动物模型(如小鼠、猕猴与雪貂)则多采用肺组织。表达谱数据显示感染后参与炎症、细胞因子反应、补体途径、细胞损伤、增殖和分化等通路基因显著上调。蛋白组学研究揭示,在不同感染阶段的患者样本中磷酸化蛋白质组、泛素组和全蛋白质组具有显著变化。特定蛋白质类别,包括病毒受体和蛋白酶、转录因子、细胞因子、凝血系统相关蛋白、血管生成相关蛋白及纤维化标志物等六类蛋白均在冠状病毒感染后发生改变。此外,代谢组数据提示磷酸胆碱、磷酸乙醇胺、花生四烯酸和油酸可作为潜在的代谢标志物。表观组学研究结果显示,m6A甲基化在新冠病毒复制、感染和传播过程中发挥作用,并且对宿主细胞-病毒互作产生影响。N、S、非结构蛋白2和3泛素化最为显著。微生物组学研究趋势表明,肠道和废水中的微生物群落正在成为新的研究重点。 结论 冠状病毒组学数据类型丰富,模型与细胞类型多样。根据不同病毒的特征,造模物种和技术方法的选择具有差异性。研究冠状病毒感染动物模型的多组学数据可以揭示宿主-病原体之间的关键相互作用,发现生物标志物和潜在的治疗靶点,为深入理解冠状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和感染机制提供丰富信息。
目的 优化通过注射人肝肿瘤细胞株构建原位癌裸小鼠模型的条件,并探索适宜的给药治疗时间。 方法 选用稳定表达萤光素酶报告基因(LUC)的人肝细胞癌Hep3B与肝母细胞瘤HepG2细胞株,使用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分析萤光素酶发光强度与肝肿瘤细胞数量之间的线性相关性,验证人源肝肿瘤细胞的发光效率。在5周龄雌性BALB/c裸小鼠的肝叶原位接种不同浓度(8×106、2.4×107、7.2×107个/mL)、不同重悬介质(PBS、Matrigel)的人肝肿瘤细胞悬液HepG2-LUC和Hep3B-LUC(共12组,每组7只),分别构建人肝肿瘤裸小鼠原位癌模型。每7 d为1个周期记录各组小鼠体重,用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定期监测原位肿瘤的生长过程,观察肿瘤生长趋势。接种肿瘤细胞后第35天 剖取小鼠肝脏,制备病理切片,进行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 and eosin,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 结果 两种人肝肿瘤细胞株的发光强度均与细胞数量呈正相关(R2=0.983 1,R2=0.970 5),适宜用于原位癌模型的构建。HepG2-LUC高浓度组,HepG2-LUC+Matrigel低、中、高浓度组,Hep3B-LUC中、高浓度组与Hep3B-LUC+Matrigel低、中、高浓度组均成功造模。HepG2-LUC+Matrigel高浓度组较低浓度与中浓度组小鼠的体重显著下降(P<0.05),Hep3B-LUC+Matrigel高浓度组较低浓度与中浓度组小鼠的体重也显著下降(P<0.05)。成功造模组小鼠的荧光发光强度随时间呈指数型增长(R2>0.950 0),且在移植后14 d发光强度至少可达到1.0×107 p/(s·cm2·sr)。 HepG2-LUC低、中浓度组和Hep3B-LUC低浓度组小鼠肝脏未见明显的病理学变化,其余组肝脏肿瘤和肝细胞病变明显。 结论 对于HepG2-LUC细胞株,推荐肝叶原位注射2.4×107个/mL(50 μL)且与Matrigel重悬的混合细胞液体造模,并于造模后第7天给药或采取预后措施;而对于Hep3B-LUC细胞株,推荐肝叶原位注射7.2×107个/mL(50 μL)(不与Matrigel重悬混合)造模,并于造模后的第14天给药或采取预后措施。
实验动物既是国家战略资源,也是国家科技发展的重要支撑条件。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实验动物资源鉴定与评价工作委员会成立于2019年5月,是中国目前唯一的专门从事实验动物资源鉴定与评价的专业学术团体机构。本文首先论述了实验动物资源鉴定与评价的意义,总结了3种新的实验动物资源开发途径,包括将实验用动物(经济动物、观赏动物、农用动物、野生动物等)驯化和标准化、通过自然突变和人工诱变获得实验动物新品种(系)、应用基因编辑技术创制新的实验动物资源;然后介绍了实验动物资源鉴定与评价的工作流程(包括初审即形式审查、函审即专家审核、会审或现场考察、审定即投票表决并公示、发放鉴定证书)和所需提交的材料(包括申请书、总结报告、鉴定或研究报告、附录和其他必要材料);接着进一步论述了资源鉴定与评估的相关要求,包括种群、遗传学分类要求、生物学特性、遗传稳定、应用价值;最后,介绍了目前已经完成鉴定的实验动物资源新品种(系)情况,并分析了目前工作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措施,以期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目的 应用长链酰基辅酶A合成酶1(acyl-CoA synthetase long-chain family member 1,ACSL1)抑制剂Triacsin C联合高脂饮食建立新的高血糖肥胖小鼠心功能减退模型,以模拟肥胖相关2型糖尿病患者脂肪组织和心功能的变化。 方法 将20只SPF级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2组:Con组(对照组,腹腔注射柠檬酸-柠檬酸钠缓冲液)和TC组(实验组,腹腔注射Triacsin C)。连续注射4周后,2组小鼠均给予高脂饲料喂养,自实验开始每8周监测小鼠体重及糖耐量。以空腹血糖>8 mmol/L或餐后2 h血糖>15 mmol/L视为造模成功。观测2组小鼠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diameter,LVESD)、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end-diastolic interventricular septal thickness,EDIVS)、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和左心室短轴缩短分数(left ventricular short-axis fractional shortening,FS)等心功能指标的变化。HE染色后观测小鼠附睾白色脂肪组织(white adipose tissue,WAT)及背部棕色脂肪组织(brown adipose tissue,BAT)形态和面积的变化;采用免疫荧光法分析棕色脂肪组织血管内皮标志蛋白CD31和棕色脂肪组织标志蛋白UCP1的变化;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小鼠心肌组织中ACSL1表达的变化。 结果 Con组和TC组小鼠空腹血糖分别为(8.14±1.43)mmol/L和 (8.18±0.85)mmol/L(P>0.05),餐后2 h血糖浓度分别为(19.8±4.01)mmol/L和 (22.60±3.97)mmol/L(P<0.05),表明本研究中两组糖尿病小鼠模型均造模成功。与Con组相比,TC组小鼠葡萄糖耐量较差,LVEDD、LVEF和FS下降明显(P<0.05),WAT及BAT面积明显增大(P<0.05),CD31、UCP1的表达量明显减少(P<0.05),心肌组织ACSL1表达明显减少(P<0.05)。 结论 Triacsin C联合高脂饮食制备新型高血糖肥胖小鼠心功能减退模型是可行的,较单纯高脂饮食诱导2型糖尿病模型出现明显的棕色脂肪组织白色化、胰岛素抵抗及心功能减退现象。
目的 将G0代普通型Wistar大鼠筛选并传代,分别得到低氧敏感型和低氧耐受型G1代大鼠,初步探讨G1代大鼠和普通型大鼠的低氧敏感性差异。 方法 取200只Wistar大鼠(雌雄各半)作为G0代,置于氧浓度控制系统中,记录G0代大鼠在3%氧气体积分数下从放入至濒死的时间(即耐低氧时间)。挑选耐低氧时间最短的30只大鼠(雌雄各半)进行交配传代,得到G1代低氧敏感型大鼠;挑选耐低氧时间最长的30只大鼠(雌雄各半)进行交配传代,得到G1代低氧耐受型大鼠。另取24只普通型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每组12只(雌雄各半)。空白对照组大鼠置于常氧环境,模型对照组大鼠、G1代低氧敏感型大鼠(即G1敏感组)和G1代低氧耐受型大鼠(即G1耐受组)一同置入低压低氧实验舱(模拟海拔5 000 m环境),12 h后检测或观察血气、血常规、血生化、病理切片和低氧相关基因等指标,比较4组动物的低氧敏感性差异。 结果 与G0代普通型大鼠相比,G1代耐受型大鼠的耐低氧时间显著延长(P<0.01)。相比于模型对照组,G1耐受组大鼠的氧饱和度(oxygen saturation,SatO2)显著升高(P<0.05);G1敏感组大鼠的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rophil,NEUT)、血红蛋白浓度(hemoglobin,HGB)、红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和肌酐(creatinine,Cr)水平显著升高(P<0.05或P<0.01),实际碳酸氢盐(actual bicarbonate,AB)含量显著降低(P<0.05),脑系数和肺系数显著升高(P<0.05)。此外,病理切片结果显示模型对照组、G1敏感组和G1耐受组大鼠的脑组织和肺组织均受到明显损伤,且3组大鼠脑组织中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VEGFA)基因的表达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 相比普通型大鼠,G1代低氧敏感型/耐受型大鼠表现出良好的低氧敏感/耐受性状趋势,但仍需通过不断近交筛选传代来纯化并稳固性状。
动物实验证据整合是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关键环节,为疾病机制的深入研究与新药开发等提供了重要的先验信息。目前,动物模型在模拟人类疾病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动物实验证据整合在实践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受重视程度不足、研究设计的异质性明显、高发表偏倚、与临床研究实践存在差距等。本文首先指出动物实验原始研究证据的现存问题,包括动物模型的选择和适用性、动物实验研究设计的考量、动物实验证据转化的影响因素等方面;然后介绍了多种动物实验证据整合方法的应用进展,如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系统评价再评价/伞形综述、范围综述、证据图谱等;最后探讨了目前动物实验证据整合面临的主要挑战以及针对性的改进策略,旨在提高动物实验研究成果向临床实践转化的效率,并推动循证医学的发展。未来,通过不断优化原始实验研究方案与证据整合实践,有望逐步构建一个更为科学、高效的动物实验证据综合环境,为临床试验与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实验动物微生物质量对科学研究数据的有效性和重复性以及人类健康和动物福利至关重要。目前,独立通风笼具(individual ventilation cage,IVC)已成为主流的啮齿类实验动物饲养系统。针对这种饲养方式的病原体监测方法最常用的是脏垫料哨兵动物法(soiled bedding sentinels,SBS),该方法是以间接接触和延迟反馈的方式监测鼠群的微生物携带状况,能有效监测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的病原体如小鼠肝炎病毒、呼肠孤病毒等。但这种方法难以监测到主要通过气溶胶、直接接触等途径传播的病原体,例如仙台病毒、嗜肺巴斯德杆菌等。排风粉尘(exhaust air dust,EAD)-PCR监测方法分为在IVC笼架排风管道中拭子采样,用以监测管道相对应的笼架;主机初效过滤前拭子采样,用以监测整个IVC笼架;EAD收集装置采样,用以监测同一个主机连接的所有笼架。不同IVC厂商针对各自的IVC系统开发了相应的EAD收集装置,使操作便捷,容易实现标准化。目前,与SBS方法相比,EAD-PCR方法的检出率和时效性都有显著提升,最快暴露一周就可检出,可作为SBS方法的补充或替代,有利于维护实验动物福利。本文对上述两种病原体监测方法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同时结合本实验室和送检单位EAD-PCR监测的实施情况,对该方法存在的局限性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EAD-PCR方法有助于减少活体哨兵动物的使用量,可以更好地维护实验动物福利的“3Rs”原则。
创伤性骨折及应力性骨折为骨科常见疾病,其愈合过程中的骨转换、骨修复以及促进骨折愈合的相关研究具有广泛的发展前景。基础医学实验常选用动物四肢长骨骨折模型来研究各种干预措施对骨折愈合的作用机制,而骨折愈合是一个受到多因素影响,并涉及多分子、多通路的复杂过程。因此,为了更深入地探究其作用机制、加速成果转化和提高临床疗效,在实验研究中选择适宜的动物骨折模型制造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本文对实验研究中常用作长骨骨折模型的动物种类和造模方法进行文献综述,归纳出骨缺损法、物理撞击法、力学弯折法、开放截骨法和钻孔法等5种方法,并对其优缺点及适用范围进行横向对比,旨在为骨折愈合干预机制研究提供适宜的骨折模型参考。
目的 制备基于近红外荧光(near-infrared fluorescence,NIRF)探针的新型化合物,通过活体成像实现对炎性脑水肿小鼠模型的动态监测,以及对治疗效果的实时评估。 方法 选择NIRF探针IR-783与临床脑水肿治疗药物呋塞米(furosemide,FSM)进行化学连接,获得新的化合物IR-783-FSM。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评价该化合物的紫外荧光特性;体外细胞学实验检测小鼠巨噬细胞RAW 264.7对该化合物的摄取情况;CCK8实验评价该化合物的细胞毒性。BALB/c小鼠腹腔注射脂多糖构建炎性脑水肿模型,通过HE染色和测量脑组织干湿重法确认建模成功;将脑水肿模型小鼠分为对照组、IR-783和IR-783-FSM治疗组,分别给予PBS、IR-783和IR-783-FSM腹腔注射后进行实时活体荧光成像,并在10 h后处死各组小鼠,进行脑部离体成像和干湿重测量,观察IR-783-FSM对炎性脑水肿模型的NIRF成像特性和治疗效果。 结果 新合成的化合物IR-783-FSM保留了IR-783优良的近红外荧光特征,可以靶向小鼠巨噬细胞,IC50为48.82 μmol/L。腹腔注射脂多糖可以成功构建炎性脑水肿模型,且其脑组织含水量较空白对照组小鼠明显升高(P<0.01);小鼠活体成像显示,与IR-783相比,IR-783-FSM在脑水肿模型中具有明显较强的荧光信号;与对照组相比,2、5和8 mmol/L IR-783-FSM治疗组小鼠的脑含水量均明显减少(P<0.01)。 结论 合成的新型NIRF探针IR-783-FSM可以实现对脑水肿的动态监测和对治疗效果的实时评估。
目的 通过慢性不可预知性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stress,CUS)联合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和福尔马林诱导建立妊娠期疼痛-抑郁共病小鼠动物模型,对其相关表型进行系统评价,并初步探究其共病的病理基础。 方法 选择8周龄的C57BL/6J雌性小鼠,依据糖水偏好实验数据,采用随机分层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妊娠前不干预)和CUS组(妊娠前予以CUS干预)。CUS造模完成后,将雌雄小鼠合笼配对,妊娠期小鼠分别于右后肢足底皮下注射50% CFA和5%福尔马林溶液,诱导建立妊娠期疼痛-抑郁共病小鼠模型。实验共分8组,即为对照-空白组、CUS-空白组、对照-CFA组、CUS-CFA组、对照-福尔马林组、CUS-福尔马林组、对照-CFA+福尔马林组、CUS-CFA+福尔马林组,每组10只。各组小鼠均在CUS干预前后、妊娠后和分娩后,通过糖水偏好实验、强迫游泳实验、悬尾实验和旷场实验评价行为学变化,并通过机械刺痛实验和热辐射痛实验测定各组小鼠对痛觉的敏感性变化;最后处死小鼠,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小鼠海马体中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以及血清皮质醇(cortisol)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的含量。 结果 与对照-空白组相比,CUS-空白组模型小鼠产生了明显的抑郁样行为,并伴随痛阈明显降低(P<0.001)。与对照-空白组相比,对照-CFA+福尔马林组在CFA注射与福尔马林注射后均出现痛阈下降(P<0.01)。与对照-空白组和对照-福尔马林组相比,CUS-福尔马林组的痛阈明显降低(P<0.01),且三者依次下降。与对照-空白组和对照-CFA组相比,CUS-CFA组的痛阈明显降低(P<0.001),且三者依次下降。与对照-空白组、对照-CFA+福尔马林组相比,CUS-CFA+福尔马林组小鼠的机械痛阈显著降低(P<0.001)且三者依次下降,热辐射耐受时间缩短(P<0.01)且三者依次缩短。与对照-CFA+福尔马林组和CUS-空白组小鼠相比,CUS-CFA+福尔马林组小鼠的糖水偏好百分比显著降低(P<0.001),强迫游泳时不动时间显著延长(P<0.001),悬尾时不动时间也显著延长(P<0.001),在旷场中央探索的时间显著缩短(P<0.001),旷场探索总路程显著缩短(P<0.001),中央探索路程占比减少(P<0.001)。与对照-CFA+福尔马林组和CUS-空白组相比,CUS-CFA+福尔马林组小鼠血清皮质醇和ACTH水平显著升高(P<0.01),海马体中IL-6、TNF-α水平升高(P<0.05)。 结论 CUS联合CFA和福尔马林注射可作为建立妊娠期疼痛-抑郁共病C57BL/6J小鼠模型的理想方法。该模型小鼠的行为学改变可能是通过调节海马区的炎症反应水平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HPA)轴的激素水平导致的。
《广东省实验动物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2010年10月正式颁布实施,明确授权广东省实验动物监测机构开展实验动物质量监测工作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明确了实验动物生产和使用规范,推动了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关注,标志着广东省实验动物管理工作进入了法制化管理的新阶段。通过制定《条例》配套文件,广东省积极推行行政执法工作规范化、标准化以及“放管服”措施,在促进广东省实验动物规范管理和支撑生物医药创新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实验动物科技平台建设、标准化工作、特色资源保存研制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然而,随着科技进步、社会经济发展和立法工作的深入,《条例》在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需要完善的内容,如实验动物福利内容规定需进一步明确、基因工程动物管理需加强具体指引、从业人员安全福利保障相关规定需完善、“一票否决制”需进一步细化落实、实验动物标准化建设仍需进一步推动、实验资源共享需探索有效机制。本文对《条例》的制度特点、立法后的实施情况和成效,以及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等方面进行梳理归纳,总结了广东省近10年的实验动物管理实践经验,以期为实验动物立法提供参考。
动物实验与比较医学研究论文的规范性、透明性和完整性直接关系到该研究成果的可信度、可重复性和临床转化率。国际上用以规范动物实验研究及报告的指导性文件有ARRIVE指南等,中国也已有较为完整的用于规范实验动物科技工作的相关法规条例和标准体系,然而这些已有文件对中国学者开展动物体内实验研究论文写作及出版工作仍缺少具体、可行的操作指导。因此,《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编辑委员会在借鉴ARRIVE 2.0指南和中国法规条例及标准的基础上,牵头制定了适合中国学者使用的动物实验与比较医学研究论文出版规范清单。该清单适用于作者撰稿及投稿时自查、同行专家评议时审查、期刊编辑出版前核查,以及发表后的读者评价等,可以有效促进中国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研究的规范化和高质量发展。
目的 通过小鼠肺炎病毒(pneumonia virus of mice,PVM)感染近交系BALB/c小鼠建立病毒感染肺炎动物模型,观察PVM感染过程中促炎症警报素分子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的变化,以及HMGB1抑制剂甘草酸(glycyrrhizic acid,GA)对小鼠肺脏感染损伤的在体干预作用。 方法 将3周龄的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一组未经PVM感染,作为对照组(Control);另外两组先以1×104半数组织培养感染剂量(50% tissue culture infective dose,TCID50)/25 μL剂量滴鼻接种PVM,然后分别给予GA生理盐水溶液灌胃(GA组)或单纯生理盐水灌胃(normal saline,NS组)处理,连续15 d。其间,观察并记录各组小鼠体重、外观等改变。在实验终点采集各组小鼠的肺脏组织样本,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小鼠肺脏组织内PVM和HMGB1蛋白的分布情况;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小鼠肺脏组织中HMGB1、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晚期糖基化终产物特异性受体(advanced glycosylation end-product-specific receptor,AGER),以及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IL-2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等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 结果 与Control组相比,NS组小鼠6 d后体重显著下降(P<0.05),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其肺脏有明显的炎症病变,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HMGB1从细胞核释放至细胞质,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HMGB1、IL-1β和IL-2的表达水平均显著上调(P<0.05);GA干预组的临床症状和体重无明显变化。而与NS组相比,GA干预组肺组织的病理损伤明显减轻,且肺组织中HMGB1、IL-1β、IL-2和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的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5),但AGER的表达水平显著增高(P<0.05)。 结论 PVM感染能引起明显的小鼠肺部炎症性病理损伤,而GA能有效减轻其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HMGB1信号通路相关。
无特定病原体(specific pathogen-free, SPF)鸡在禽病及疫苗研究中应用广泛。垂直传播性疾病以垂直传播的方式传递给雏鸡,降低雏鸡成活率、增加生产成本、给整个养殖行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的同时,严重影响SPF鸡的培育与使用。因此,需要加强研究及管理人员对鸡垂直传播性疫病病原的认识,并制定出行之有效的监测措施。质量监测是保证SPF鸡质量的重要环节,其中病原检测是首要环节。在此基础上,应结合净化方式以及生物安全防控手段来培育合格的SPF鸡群。本文综述了包括病毒性病原、细菌性病原和支原体在内的鸡主要垂直传播性病原和这些病原的检测方法,比较美国企业标准和中国国家标准中有关SPF鸡微生物检测项目及方法的差异。结果分析显示,在两种标准中,垂直传播性病原大肠埃希菌、奇异变形杆菌以及沙门菌、禽白血病等垂直传播性疾病均未被列入SPF鸡微生物检测项目。而这些病原存在混合感染特征,一旦爆发,将严重影响鸡群健康。为生产更高质量的SPF鸡群,有必要将其列入必检项目。本文旨在帮助人们了解SPF鸡微生物监测的相关标准以及垂直传播性病原的危害和防控策略,为SPF鸡病原检测及净化提供参考。
大气细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 2.5,PM2.5)是雾霾的主要成分,对人类生殖健康的潜在影响已成为公共卫生领域的关注焦点。建立合适的动物模型对于深入开展PM2.5暴露所引起的生殖毒性及其机制研究尤为关键。本综述基于近年来发表的相关文献,总结了当前PM2.5生殖毒性研究的动物模型建立方法和应用评价指标。PM2.5暴露的建模方法主要有全身吸入暴露和气管内滴注暴露。其中,全身吸入暴露虽然能较好地模拟人体实际吸入环境,但对实验设备要求高;而气管内滴注方法虽然成本较低、操作简单,却难以精确模拟PM2.5在自然吸入过程中的分布和沉积。因此,研究者在选择暴露方式时需综合权衡,以提高造模的严谨性并尽可能真实地模拟人类暴露条件。本综述进一步总结PM2.5暴露生殖毒性的应用评价指标,发现雄性生殖毒性的评价指标主要有精子质量降低、睾丸组织结构损伤和激素水平失衡;雌性生殖毒性的评价指标主要有卵巢储备功能降低、内分泌功能失衡、子宫内膜受损和围产期不良反应等。此外,本综述提出:需要关注PM2.5的化合物成分分析,探索含有不同化学成分如重金属和多环芳烃等颗粒物对生殖系统的作用靶点及机制;还需要开展长期研究,评估PM2.5暴露对动物及其后代生殖健康的影响,以预测人类可能面临的长期风险;另外还应进行跨学科合作,鼓励环境科学、毒理学、生殖医学等多学科间协作,以综合评估PM2.5的环境健康风险并为制定综合性的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本综述通过总结PM2.5导致生殖功能异常的动物建模方法及其应用评价,可为PM2.5的生殖毒性研究提供方法学参考。
目的 构建1型糖尿病微型猪模型,并探索有效延长模型猪生存周期的术后护理方案。 方法 选取7头版纳微型猪进行胰腺切除手术。术后3~5 d通过补充葡萄糖、维生素及抗生素等方法帮助其恢复。每日早晚两次检测血糖、尿糖水平,据此调整胰岛素补充量。每日巡视模型猪并记录其饮食欲、精神状态、虚弱程度、皮肤破损情况、粪尿量等数据,每周称量体重,直至动物死亡。根据模型猪状态及时给予葡萄糖注射液和乳酸林格氏液等以补充营养并纠正电解质失衡。 结果 7头版纳微型猪在胰腺切除术后均表现为随机血糖浓度大于11.1 mmol/L,远超正常猪的平均血糖值(6.0 mmol/L),尿糖阳性,且其体重呈渐进性下降等典型的糖尿病临床表征,提示1型糖尿病模型构建成功。此外,存活时间超过8周的1型糖尿病猪还出现了渐进性被毛脱落及皮肤破溃的情况;在模型猪无法站立乃至无法自主进食时进行安乐死,并采集其肝脏、肾脏及皮肤等受累及的器官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切片及HE染色,病理组织切片也可见长期高血糖导致的肝脏淤血、肝糖原大量蓄积、肝细胞气球样变和渐进性肝脏纤维化,肾小球淤血、肾小管上皮细胞空泡变性和蛋白尿,真皮层出现淤血、血管壁变薄以及不同程度的角化不全和角化不良等肝脏、肾脏及皮肤组织病变。本研究构建的版纳微型猪糖尿病模型平均生存期为44 d,最长可生存121 d。 结论 通过胰腺切除术可成功建立版纳微型猪的1型糖尿病模型,进一步通过术后精心护理可获得并发症明显的长期1型糖尿病微型猪模型,这为1型糖尿病治疗策略研究提供了稳定的大动物模型。
目的 探究小鼠代谢笼实验中不同发育时期小鼠的最佳适应时间,以期为利用小鼠开展代谢研究提供参考。 方法 使用3个发育阶段(离乳期M1、青春期M2和成年期M3)的雄性C57BL/6J小鼠共80只进行为期7 d的代谢笼实验,每5 min记录小鼠摄食、饮水、能量消耗、呼吸商、体重和活动水平等数据。通过时间序列分解和综合聚类分析对数据进行处理,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法并结合t检验进行统计学差异比较,以推断最佳适应时间。 结果 不同发育阶段的小鼠代谢活动存在明显差异(P<0.01)。与M2和M3小鼠相比,M1小鼠的运动水平较低(P<0.01),并且昼夜节律不明显。M1小鼠具有更高的氧气消耗量、二氧化碳呼出量和能量消耗水平,以及较低的呼吸商(均P<0.001),表明其主要以脂肪作为能量来源。对摄食、饮水和能量消耗等因素进行分析后发现,各发育阶段的小鼠在第1个光周期(0~12 h)与 第2个光周期之间(24~36 h)存在明显差异(均P<0.05),而24 h后每日摄食量、饮水量不再有明显差异(均P>0.05)。综合多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后发现,小鼠在进入代谢笼的前24 h综合指标与后续6 d的综合指标不成簇,出现离群,表现出明显差异。 结论 小鼠代谢笼实验可以用于检测小鼠连续的生理学指标变化,结果提示小鼠进入代谢笼24 h就可以适应新的代谢笼环境,这为小鼠代谢实验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目的 研究不同颗粒饲料硬度对实验小鼠生长繁殖性能、饲料利用率和笼内环境粉尘的影响。 方法 选用3周龄的SPF级C57BL/6JGpt和ICR实验小鼠各150只,随机平均分成3组,雌雄各半,分别饲喂饲料硬度为18.62 kg(1 kg=9.8 N)、23.15 kg和 27.89 kg的日粮,记录并计算3~10周龄小鼠体重增加量、饲料利用率和笼盒内粉尘量。另外,两个品系各选取45只6周龄雄鼠和90只4周龄雌鼠,随机平均分为3组,分别饲喂3种不同硬度的颗粒饲料。饲喂同一种硬度饲料的同品系小鼠适应2周后,以1∶2的比例雄雌合笼饲养,3个月内每周统计每个繁殖笼内动物繁殖信息。 结果 C57BL/6JGpt小鼠4周龄时,饲料硬度23.15 kg组的雄鼠体重显著高于饲料硬度为18.62 kg和27.89 kg组(P<0.01),饲料硬度18.62 kg组的雌鼠体重显著高于27.89 kg组(P<0.05);不同饲料硬度组间3~10周龄ICR小鼠的体重无显著差异(P>0.05)。饲喂不同硬度饲料组中,两个品系各周龄雄鼠的饲料利用率均高于雌鼠(P<0.01)。与饲料硬度27.89 kg组相比,饲料硬度18.62 kg组和饲料硬度23.15 kg组4~8周龄(除7周龄C57BL/6JGpt小鼠外)两品系笼盒内50目粉尘量均显著增加(P<0.05)。C57BL/6JGpt和ICR小鼠在实验周期内初产胎间隔及月生产指数等基本繁育性能在3种不同硬度饲料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C57BL/6JGpt小鼠月生产指数随饲料硬度升高先增加后降低,ICR小鼠月生产指数则随饲料硬度升高而增加,但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不同品系、不同性别的实验小鼠对饲料硬度的耐受性不同,其中C57BL/6JGpt小鼠适合选择较低硬度的饲料,而ICR小鼠适合选择略高硬度的饲料。
目的 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ultra-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coupled with quadrupole electrostatic field orbital trap-mass spectrometry,UHPLC-QE-MS)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法探讨不同海拔高原鼠兔肾脏低氧适应性代谢变化的潜在机制。 方法 捕捉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星宿海地区海拔4 360 m(MD组)和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地区海拔2 900 m(MY组)处的高原鼠兔各10只,经麻醉后采集血清样本,经安死术后采集肾脏样本,分别进行一般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和代谢组学分析。其中一部分血清样本用于血液学分析,另一部分用于血气分析,剩余部分检测生化指标。肾组织样本中代谢物提取后,进行UHPLC-QE-MS分析,运用代谢组学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方法分析差异代谢物,筛选标准为变量投影重要度(variable Importance in the projection,VIP)>1.5且倍数变化(fold change,FC)>1.5或VIP>1.5且FC<1/1.5。利用相关性分析热力图、差异显著性分析火山图、信号通路识别气泡图和矩形图分别分析差异代谢物及相关信号通路。 结果 MD组高原鼠兔的红细胞计数、葡萄糖、尿素氮、尿酸和同型半胱氨酸含量高于MY组,而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肌酐和二氧化碳结合力低于MY组,这表明不同海拔的高原鼠兔血液携氧能力存在明显差异。经主成分模式识别分析和OPLS-DA置换检验显示,MD组和MY组高原鼠兔肾脏代谢物具有明显的聚类型分布(R2Y=0.930,Q2=0.655)。按照筛选标准,并经数据库比对发现,不同海拔高原鼠兔的肾脏代谢物差异分子有46个,其中MD组高原鼠兔的蟾蜍二烯羟酸内酯、腺苷、腺嘌呤、薯蓣皂苷、盐酸小檗碱、鼠尾草酚和虾青素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VIP>1.5,P<0. 05),花生四烯酸、组胺和香豆素水平显著下降(VIP>1.5,P<0.05)。相关信号通路分析显示,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生物合成通路具有最大影响因子(P<0.05),而泛酸盐和辅酶A生物合成通路呈现最显著富集(P<0.05)。 结论 不同海拔高原鼠兔肾脏差异代谢物氨基酸、泛酸盐及辅酶A通路可能参与高原鼠兔高原低氧适应代谢机制。
目的 在普通环境实验动物设施中培养和繁育实验用猫,收集实验用猫的背景数据并与外购家猫进行比较,评估繁育实验用猫的可行性。 方法 引进本土猫种进行普通环境实验条件下的繁殖和种群扩大培养,记录仔猫存活率和生长曲线。检测F1代20只实验用猫(雌雄各半)的血常规、血生化、脏器质量、脏器系数、心率和血压等指标,并进行雌雄性别间比较;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第四部中降压物质检查法测量实验用猫的血压值及对组胺的灵敏度,并与同期使用的173只外购家猫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实验用猫对普通环境实验设施适应良好,仔猫8周龄存活率为77.08%。雄性实验用猫的血液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和血细胞比容均显著高于雌性(P<0.01),平均红细胞体积显著低于雌性(P<0.01)。雄性实验用猫的血清丙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肌酐、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和白蛋白/球蛋白比值显著高于雌性(P<0.05或P<0.01),胆固醇、球蛋白和总蛋白显著低于雌性(P<0.01)。雄性实验用猫的肝脏系数显著低于雌性(P<0.05),肾脏系数显著高于雌性(P<0.05);脾脏和肾脏的脏脑比显著高于雌性(P<0.05或P<0.01)。实验用猫的心律、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压及对组胺的灵敏度在不同性别间未见明显差异(P>0.05);与实验用猫比较,外购家猫的心律、收缩压和平均压均显著升高(P<0.01),中、高剂量组胺所致血压变化幅度明显降低(P<0.05或P<0.01)。 结论 在普通环境实验动物设施条件下培育实验用猫具有可行性,使用背景数据清晰且标准化的实验用猫进行科学研究可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目的 探讨基因编辑猪-猴异种组织器官移植围手术期的动物护理,为提高猪-猴异种组织器官移植实验的成功率提供帮助。 方法 2022年10月—2023年10月,对行基因编辑猪-猴异种组织器官移植的7只受体恒河猴进行围手术期护理和伤口保护。根据体型及手术区域,为受体猴定制伤口防护服以保护伤口,同时做好围手术期精细化护理。其中,术前护理包括术前准备、术前用药等;术中护理包括生理指标监护和麻醉手术护理等;术后护理包括伤口保护、观察监测、营养护理等。 结果 7只恒河猴的异种组织器官移植手术均获得成功。通过伤口防护服的保护和精细化护理,所有恒河猴手术伤口均一期愈合,术后恢复良好。 结论 做好猪-猴异种组织器官移植围手术期的护理和伤口保护,不仅能促进伤口愈合,还能减轻手术给动物带来的疼痛和伤害,这对猪-猴异种组织器官移植的实验研究进展和提升动物福利均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 总结目前国内外复发性流产(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RSA)动物模型的特点并进行评价,为RSA模型的标准化制备提供参考和指导。 方法 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以“复发性流产”等和“动物模型”为并列主题词,检索建库至2024年1月20日的RSA动物实验性文献,共收集相关文献1 411篇。从RSA动物模型构建方法及要素、RSA动物模型的造模过程及结果评定、RSA动物模型用于药理药效学研究等方面进行总结,并建立Excel表进行系统分析和讨论。 结果 筛选后共获得符合标准的实验性研究文献138篇。构建RSA动物模型时,西医动物模型中,免疫型模型最为广泛(96.92%),且以Clark模型为主(92.31%);中医模型中,肾虚-黄体抑制-病证结合型占70.00%,肾虚血瘀型占20.00%,虚热证型占10.00%。大部分动物周龄选择在6~8周龄(33.86%)和8周龄(32.28%)。动物合笼时间多选在合笼日18∶00。81.03%的文献仅合笼后次日对动物有无形成阴栓进行1次检查,几乎均在次日上午检查,具体时间8∶00排名靠前(17.02%)。最常用的受试药物给药周期是妊娠后连续灌胃14 d。受试药种类中,西药受试药以蛋白类药物为主(29.17%),中药受试药以中药汤剂为主(81.11%)。指标检测方法多为肉眼胚胎观察(22.54%)、蛋白质印迹(15.96%)、PCR(13.58%)、ELISA(12.91%)、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 and eosin,HE)染色(10.80%)和免疫组织化学(9.39%)等。 结论 由于RSA病因繁杂,针对不同病因应构建相应的动物模型。西医模型构建时多选用Clark模型,中医模型构建时以肾虚-黄体抑制-病症结合模型为主。RSA动物模型在相关研究中应用广泛,但需要加强系统性评价。
目的 利用小型猪多个系统组织结构和功能接近于人类的特性,建立模拟失重动物模型,观察其病理生理学变化,为航空航天失重环境研究提供新方法。 方法 选取9头普通级小型猪,随机分为实验组(n=7)和对照组(n=2)。实验组小型猪使用定制金属笼固定,帆布吊带悬挂使其后肢离地去负荷,身体与地面呈-20°角,模拟失重30 d(每天24 h)。通过采集不同时间点各组小型猪的体重、血容量、血生化指标等数据,对其基础体征的变化进行统计分析。实验结束后,对小型猪实施安乐死并解剖取材,对心血管、骨骼、骨骼肌等各系统组织脏器进行HE、Masson染色后的组织病理学观察,并对各动脉血管厚度、骨骼肌肌纤维直径进行统计分析。同时,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骨骼肌肌肉萎缩蛋白包括肌环指蛋白1(muscle-specific RING finger protein 1,MuRf-1)和肌萎缩素1(muscle atrophy F-box,MAFbx,又称Atrogin-1)的表达量,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脑内星形胶质细胞激活相关蛋白即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的表达量,以反映各系统的病理生理学功能变化。 结果 后肢去负荷造模后,实验组小型猪体重显著下降(P<0.001),血容量也显著下降(P<0.01)。实验期间,实验组小型猪的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和红细胞计数水平显著降低(P<0.05),随后逐渐恢复;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γ-谷氨酰转移酶表达水平呈现先下降(P<0.05)后回升的趋势,白蛋白水平显著下降(P<0.001),球蛋白水平显著上升(P<0.01),肌酐水平显著下降(P<0.05)。实验组小型猪腓肠肌的平均肌纤维直径显著缩短(P<0.05),肌纤维直径分布左移,小直径肌纤维增多;同时腓肠肌、椎旁肌肉Atrogin-1的表达水平显著增加(P<0.05)。这些变化与航天失重对人和动物的影响基本一致。此外,实验组小型猪的脑皮质顶叶、额叶和海马区域部分神经元变性,小脑区域浦肯野细胞数量轻度减少,而海马区的GFAP阳性信号显著增强(P<0.05)。 结论 -20°角后肢去负荷30 d的小型猪可作为一种新的模拟失重动物模型,用于航空航天领域相关研究。
目的 研究成年蜂猴的肠道菌群组成情况,以探讨人工圈养蜂猴的健康影响因素。 方法 采集4只成年雄性蜂猴的粪便样本,运用细菌16S rDNA通用引物扩增V4区,应用Illumina NovaSeq测序平台对蜂猴粪便微生物进行测序分析,并使用Qiime软件分析样本的复杂度和相似度。基于有效数据分析样本肠道菌群在门、属水平上的物种结构和丰度,同时应用PICRUSt软件进行菌群的代谢功能预测。 结果 年龄最小的蜂猴的肠道菌群多样性指数shannon高于其他蜂猴。PCoA分析显示4只蜂猴的样本菌群组成具有一定的相似度。4只蜂猴的粪便中细菌共鉴定出了12个门、18个纲、28个目、49个科、93个属和59个种。其中,优势菌门是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平均相对丰度分别为46%和28%;拟杆菌属(Bacteroides)、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和梭菌属(Fusobacterium)的丰度较高,平均相对丰度分别为33%、6%和6%;有益菌群双歧杆菌属在4个蜂猴粪便样本中都存在,且在年龄较小的蜂猴中相对丰度最高。PICRUSt功能预测分析显示,蜂猴粪便菌群中氨基酸转运和代谢、碳水化合物转运和代谢等功能基因的丰度相对较高。 结论 应用Illumina Nova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可以较全面地检测蜂猴的粪便菌群。蜂猴粪便中细菌组成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其中还有许多未被分类鉴定且相对丰度较高的细菌,需要进一步研究。
生殖毒理学是指应用毒理学方法研究外来物质干扰卵子或精子生成的机制及其有害作用对后代影响的学科,研究内容包括受试物对亲代生殖功能的损伤作用和对子代胚胎的毒性评价。人们每天会接触到各种药品、化学品和环境污染物,这些物质是否具有生殖毒性,关乎子孙后代的健康,这就需要通过生殖毒理学研究来进行评价。由于生殖毒性评价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国内外相关机构出台了相应的指导原则、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均涉及动物实验。在生殖系统疾病研究中,目前开发出了很多研究重要生殖器官的动物模型,如睾丸和卵巢研究用动物模型。每种模型均涉及动物的选择、方法的建立和评价指标的量化,且各有其优势和局限性,研究人员使用时要根据试验需求和模型特点来综合考量。本文针对生殖毒理学研究中常用的生殖与发育毒性评价动物模型,包括生育力与早期胚胎发育毒性评价大鼠模型、胚胎-胎仔发育毒性评价大鼠模型、胚胎-胎仔发育毒性评价兔模型、胚胎-胎仔发育毒性评价小型猪模型、围产期毒性评价大鼠模型、胚胎发育毒性评价斑马鱼模型,化学药物和放射疗法诱导、自身免疫性和卵巢切除等方式引起的卵巢毒性评价动物模型,以及化学药物和环境因素引起的睾丸毒性评价动物模型,对这些模型的建立方法、应用范围和特点进行总结,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应用提供参考。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是一种严重的X连锁隐性遗传疾病,由DMD基因突变引起,是最常见的遗传性肌营养不良类型之一。DMD基因是已知的人类基因组中最大的基因之一,编码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目前已知的DMD基因突变类型复杂多样,包括外显子的缺失、重复、点突变,以及小片段插入或缺失等,为DMD的治疗带来了巨大挑战。目前尚无根治DMD的方法,其主要治疗手段以症状管理为主,且无法逆转或阻止疾病的进展。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进步,核酸药物和基因治疗成为DMD治疗研究的前沿领域。此类治疗方法旨在通过修复或替代突变的基因来恢复抗肌萎缩蛋白的表达,从而改善肌肉功能或延缓肌肉退化。在临床前动物模型研究和前期临床试验中,这些治疗方法已显现出一定的疗效,为DMD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本文在简述DMD病理机制及遗传特征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DMD治疗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特别聚焦于DMD核酸药物(包括基于外显子跳跃疗法的反义寡核苷酸药物和核糖体跳跃促进剂)以及基因治疗方法(包括基因替代疗法和基因编辑疗法)。这些治疗方法的开发和应用不仅为DMD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也为其他遗传性疾病的治疗积累了宝贵经验。然而,DMD治疗的临床转化也面临诸多挑战,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优化现有的治疗方法,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和适用性,同时探索新的治疗策略,以期为DMD患者带来更有效且可持续的治疗方案。
疝是普外科常见病和多发病,指体内器官整体或一部分离开正常的解剖位置,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空隙进入其他部位。疝的发生机制复杂,与腹壁薄弱或腹腔内压增高等多种因素有关,临床表现多样,因类型、部位和严重程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异。随着老龄化社会进程不断加剧,疝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动物模型作为研究疝疾病的重要手段,一方面能够检验新修补材料和新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有助于临床医师探索新的手术方式,并对某些疝疾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机制和新疗法展开研究。由于不同类型的疝疾病在病理生理机制上存在显著差异,其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和评价标准也呈现出明显的多样性。此外,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与实验目的密切相关,不同的实验目的对动物模型的要求各不相同。因此,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精准选择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是确保研究顺利开展并取得可靠成果的关键。为此,本文综述了建立腹外疝(包括腹壁切口疝、腹股沟疝、脐疝、造口旁疝、嵌顿疝及盆底疝)、先天性膈疝、食管裂孔疝及脑疝动物模型的有效方法,详细分析了这些模型的优缺点及相关的评价标准;同时,总结了一些新型疝修补材料在临床前疝疾病动物模型研究中的应用,以期为疝疾病相关研究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湖南省实验动物生物安全应急管理工作是湖南省贯彻落实国家生物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加强实验动物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快速有效应对实验动物生物安全突发事件,最大限度减轻其对从业人员、公众健康、实验动物产业等造成的损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公共安全及社会稳定,湖南省制定了《湖南省实验动物生物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本文分析了应急预案编制的必要性、指导思想、原则和依据等,阐述了预案的主要内容,包括适用范围、事件分级、组织体系及职责、监测预警机制、应急报告、应急处置、后期评估和保障措施等,并对近年来湖南省实验动物生物安全应急管理工作进行了小结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