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常用实验动物全身性麻醉药物的使用
    卢晓, 于灵芝, 周聪颖, 李如颖, 陈文君, 江善祥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2, 42 (1): 18-26.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2.011
    摘要1887)   HTML279)    PDF (903KB)(5726)    收藏

    实验动物全身性麻醉药物多为管制药品,在国内受到严格的监管。经典文献上推荐的多数实验动物全身性麻醉药物,在市面往往购买不到,或者购买时间非常长,以至于在实际的临床应用时可选择的麻醉药物非常有限。加之部分实验动物兽医师对不同种属实验动物全身性麻醉药物的选择和使用缺乏相应的经验,导致目前实验动物全身性麻醉成为限制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本文系统总结了市面上常见全身性麻醉药物的属性以及使用注意事项,并在此基础上归纳了常见实验动物种属全身麻醉的注意事项。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肾脏间质纤维化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赖灿, 李乐乐, 胡塔拉, 孟彦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3, 43 (2): 163-172.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2.171
    摘要503)   HTML21)    PDF (817KB)(5069)    收藏

    肾脏间质纤维化是许多肾脏疾病不断进展的共同路径。不管是各种慢性肾脏病,或是各种因素所引起的无法完全恢复的急性肾损伤,其进展过程多数是在经过肾脏间质纤维化后进入终末期肾功能衰竭。肾脏间质纤维化的动物模型是探索肾脏间质纤维化发生机制和新诊断治疗方法的主要研究工具。不同的动物模型各有特色,研究者可依据个人经验及实验目的建立不同的模型,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科学研究,为肾脏疾病的防治提供更多新方法、新思路。本文着重综合阐述目前常见的几种肾脏间质纤维化动物模型,包括单侧输尿管梗阻、缺血?再灌注损伤、肾大部切除、微栓塞诱导形成的手术模型,环孢素A、阿霉素、马兜铃酸、氯化汞、庆大霉素、马兜铃酸、顺铂、腺嘌呤诱导形成的化学模型,转基因杂交、肾损伤因子?1诱导形成的转基因修饰模型,双侧缺血?再灌注损伤术联合庆大霉素、单侧肾切除联合血管紧张素Ⅱ、单侧缺血?再灌注损伤术联合pLVX-shTNC质粒诱导形成的复合模型,以供相关研究人员了解和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小鼠模型在消化道黏膜免疫及感染性疾病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于士颜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2, 42 (1): 3-10.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1.170
    摘要579)   HTML253)    PDF (918KB)(4370)    收藏

    机体的消化道黏膜定殖着巨量的共生微生物,这些微生物通过与宿主相互作用,影响宿主的健康与疾病。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与培养组学等技术的发展,大量与健康或疾病相关但以前未充分研究的微生物被鉴定出来。研究这些微生物对宿主黏膜免疫生理与病理生理的影响及相关分子机制,对防治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小鼠模型是系统性研究宿主与微生物相互作用的重要平台。本文介绍近年来利用小鼠模型在消化道黏膜免疫及感染性疾病研究中的部分重要进展与挑战,并展望综合利用遗传工程与菌群移植或环境暴露等优化小鼠模型的研究前景,以期促进与微生物紧密相关的健康与疾病的转化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国内无菌动物无菌检查的现状与分析
    戴方伟1, 周莎桑2, 柯贤福2, 徐智3, 萨晓婴2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06, 26 (4): 261-264.  
    摘要2002)      PDF (11172KB)(4140)    收藏
    无菌动物已应用到医学和生物学研究的各个领域。本文简要介绍了国内无菌动物无菌检查方法的现状,并结合现行国内实验动物微生物检测标准与一些国家药典的无菌检查方法,阐述现行方法的局限性及无菌动物无菌检查中的影响因素。提出目前我国无菌动物的无菌检查技术在取样、培养基的选择与灵敏度、环境与人员控制,以及结果判断等方面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与改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感染性疾病动物模型标准化应用问题探讨
    魏强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10, 30 (6): 397-400.  
    摘要2649)      PDF (249KB)(3613)    附件资料 (164KB)    收藏
    图表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II型糖尿病模型C57BL/KsJ-db/db小鼠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唐慧青, 陈立新, 梁磊, 符杰, 顾坚忠, 徐平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11, 31 (1): 62-65.   DOI: 10.3969/j.issn.1674-5817.2011.01.013
    摘要352)      PDF (259KB)(3579)    收藏
    目的 对C57BL/KsJ-db/db小鼠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满足国内糖尿病研究者的需要。 方法 随机选取实验鼠进行繁殖性状数据及生长数据测试; 并测定其空腹、随机血糖,以及进行糖耐量试验。 结果 C57BL/KsJ-db/db小鼠从3周龄开始体重迅速增加,显示过度肥胖和糖尿病症兆,并且随年龄增加血糖逐步升高。 结论 对C57BL/KsJ-db/db小鼠所做的相关生物学特性检测,可供糖尿病研究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缺血性脑卒中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董波, 刘嘉欣, 熊伟, 唐宋琪, 黄巍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2, 42 (1): 54-61.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1.049
    摘要929)   HTML54)    PDF (970KB)(3378)    收藏

    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而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功能缺损。该病是导致残疾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目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仍存在困难。为了研究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建立合适的动物模型至关重要。本文针对缺血性卒中动物模型的制备方法及其优缺点进行综述。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动物研究:体内实验报告》即ARRIVE 2.0指南的解释与阐述(三)
    刘晓宇, 卢选成, 师晓萌, 张雨舟, 吕超, 陈国元, 卢晓, 白玉, 高静, 李垚, 刘永刚, 陶雨风, 庞万勇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3, 43 (4): 446-456.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3.039
    摘要462)   HTML39)    PDF (1578KB)(3227)    收藏

    提高生物医学研究结果的可重复性是一项重大挑战,研究人员透明且准确地报告其研究过程有利于读者对该研究结果的可靠性进行评估,进而重复该实验或在该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ARRIVE 2.0指南是英国国家3Rs中心(NC3Rs)于2019年组织发布的一份适用于任何与活体动物研究报告相关的指导性清单,用以提高动物体内实验设计、实验实施和实验报告的规范性,以及动物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可重复性和临床转化率。ARRIVE 2.0指南的使用不仅可以丰富动物实验研究报告的细节,确保动物实验结果信息被充分评估和利用,还可以使读者准确且清晰地了解作者所表述的内容,促进基础研究评审过程的透明化和完整性。目前,ARRIVE 2.0指南已经被国际生物医学期刊广泛采纳。本文是在国际期刊遵循ARRIVE 2.0指南的最佳实践基础上,对2020年发表于PLoS Biology期刊上的ARRIVE 2.0指南完整解读版(原文请见 https://arriveguidelines.org )进行中文编译(第三部分包括“关键10条”里的第8~10条:“实验动物”、“实验步骤”和“结果”部分),以期促进国内研究人员充分理解并使用ARRIVE 2.0指南,提高实验动物研究及报告的规范性,助推我国实验动物科技与比较医学研究的高质量发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动物研究:体内实验报告》即ARRIVE 2.0指南的解释和阐述(一)
    王剑, 卢今, 马政文, 陈国元, 卢晓, 白玉, 刘晓宇, 卢选成, 高静, 李垚, 庞万勇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3, 43 (2): 213-224.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3.043
    摘要1780)   HTML75)    PDF (1622KB)(3224)    收藏

    提高生物医学研究结果的可重复性是一项重大挑战,研究人员透明且准确地报告其研究过程有利于读者对该研究结果的可靠性进行评估,进而重复该实验或在该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ARRIVE 2.0指南是2019年英国国家3Rs中心(NC3Rs)组织发布的一份适用于任何与活体动物研究报告相关的指导性清单,用以提高动物体内实验设计、实验实施和实验报告的规范性,以及动物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可重复性和临床转化率。ARRIVE 2.0指南的使用不仅可以丰富动物实验研究报告的细节,确保动物实验结果信息被充分评估和利用,还可以使读者准确且清晰地了解作者所表述的内容,促进基础研究评审过程的透明化和完整性。目前,ARRIVE 2.0指南已经被国际生物医学期刊广泛采纳。本文是在国际期刊遵循ARRIVE 2.0指南的最佳实践基础上,对2020年发表于PLoS Biology期刊上的ARRIVE 2.0指南完整解读版(原文请见 https://arriveguidelines.org )进行中文编译(第一部分包括前言和“关键10条”里的“研究设计”“样本量”“纳入和排除标准”),以期促进国内研究人员充分理解并使用ARRIVE 2.0指南,提高实验动物研究及报告的规范性,助推我国实验动物科技与比较医学研究的高质量发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阿尔茨海默病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盛哲津, 李利妹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2, 42 (4): 342-350.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1.122
    摘要714)   HTML377)    PDF (833KB)(3111)    收藏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最常见的老年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之一,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健康。目前被批准用于治疗AD的药物只能缓解AD的症状,不能治愈AD或阻止其恶化。近40年来,虽然AD的治疗方法层出不穷,包括阻止脑淀粉样蛋白沉积或清除已有淀粉样蛋白斑块的化合物,但是它们的临床疗效并不显著。因此,需要更多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来深入探讨AD疾病生物学机制。实验动物模型不仅对AD发病机制的研究,还对AD药物的开发都非常重要。本综述从AD病理组织学特征和遗传因素出发,论述已有的AD动物模型以及其评价方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胎儿宫内生长受限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胡祺雯, 毕正, 刘海萍, 董志华, 朱燕林, 王进华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2, 42 (5): 423-431.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2.063
    摘要578)   HTML42)    PDF (883KB)(3067)    收藏

    宫内生长受限(intrauterine growth restriction,IUGR)的发生可能与母体营养不良、胎盘功能异常、免疫异常、遗传相关问题以及其他疾病有关,但其机制尚不明确。因此,IUGR的研究以及其动物模型相关研究的发展是产科学中的关键问题。IUGR模型以实验啮齿类动物如小鼠、大鼠,以及部分哺乳类动物如猪、兔、羊为主要造模动物。本文介绍几种常用的IUGR模型,包括营养限制模型、高海拔妊娠模型、自然选择模型、尼古丁暴露模型等,并描述各种模型的构建方法,比较它们的优缺点。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精神分裂症动物模型的研究概述
    胡玲, 胡志斌, 胡筠卿, 丁玉强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3, 43 (2): 145-155.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2.174
    摘要826)   HTML54)    PDF (941KB)(2974)    收藏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一类极具破坏性的复杂精神疾病,伴有各种阳性和阴性症状以及认知障碍,给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在神经发育过程中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之间具有复杂的相互作用,使得精神分裂症病因的阐明和治疗的发展面临很大挑战。因此,制备合适的动物模型可帮助人们理解各种致病因素引起精神分裂症的神经生物学基础,为寻找新的治疗方法提供线索和理论依据。本文介绍了几种主要的精神分裂症动物模型的造模方式,包括神经发育模型、药物诱导模型和遗传模型;同时对精神分裂症动物的行为学评估、组织学分析以及可能的分子机制进行了概括,以期为精神分裂症动物模型的应用和改进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CNAS实验动物机构认可与AAALAC认证的比较分析
    吴孝槐, 肖巧喆, 庞万勇, 白玉, 李垚, 卢选成, 冯涛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2, 42 (3): 237-243.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2.033
    摘要1300)   HTML156)    PDF (821KB)(2957)    收藏

    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hina National Accreditation Service for Conformity Assessment,CNAS)实验动物机构认可是我国实验动物管理的重要制度,是致力于保障我国实验动物质量和福利的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第三方评价制度。美国实验动物饲养管理评估认证协会(Association for Assessment and Accreditation of Laboratory Animal Care,AAALAC)认证是为全球实验动物管理和使用机构提供动物福利和伦理认证服务的一种评价活动。本文从CNAS与AAALAC的性质、CNAS认可和AAALAC认证本质、评价依据和文件、评审流程、评审人员管理、结果采信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探讨两项实验动物机构评价制度的差异与特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胡宇, 兰昀羲, 陈晓晓, 熊伟, 唐宋琪, 贾波, 黄巍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2, 42 (3): 220-228.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1.155
    摘要721)   HTML35)    PDF (890KB)(2891)    收藏

    作为一种炎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发病机制尚未被完全揭示,其治疗策略仍需继续探索。动物模型是疾病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因此,建立与人类UC发病机制、病理表现类似的动物模型有利于对该疾病进行充分研究。本文梳理了UC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发现化学药物诱导是迄今为止最常用的UC造模方法;基于基因组学技术的发展,基因编辑或基因敲除诱导的自发性结肠炎则是未来动物模型研究的重要方向;评价UC动物模型造模结果的指标仍需进一步探索。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脓毒症动物模型的制备方法及影响因素
    李潇, 颜海鹏, 肖政辉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2, 42 (3): 207-212.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1.121
    摘要575)   HTML38)    PDF (676KB)(2868)    收藏

    脓毒症是常见的急危重症,其致病机制复杂,常涉及全身多个器官、系统,其中炎性反应、免疫功能紊乱、凝血功能障碍等多种因素联结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网络系统,加重病情进展。目前脓毒症病死率约25%,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建立稳定可靠的脓毒症实验动物模型是了解感染早期宿主防御调控机制、病情进展期宿主反应失调机制及研究新型药物治疗效果的重要手段。目前脓毒症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种类繁多,且影响因素较多。本文就脓毒症动物模型的制备方法及影响因素进行综述,以期为研究者选择合适的动物模型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不同方法建立大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模型的比较研究
    卢心鹏, 刘蓉, 黄文博, 赵瑾, 李洪涛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2, 42 (3): 201-206.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1.118
    摘要626)   HTML60)    PDF (1271KB)(2814)    收藏

    目的 比较烟草烟雾暴露(cigarette smoke exposure,CSE)及其联合细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气道内滴注两种方法建立大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模型的效果及特点。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SE组和CSE+LPS组,每组10只,分别给予正常环境饲养、熏烟箱CSE、熏烟箱CSE联合LPS气道内滴注。建立大鼠COPD模型后24周检测大鼠肺功能,HE染色观察气道和肺组织病理变化,ELISA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和肿瘤坏死因子-ɑ(tumor necrosis factor ɑ,TNF-ɑ)含量。结果 CSE+LPS组和CSE组大鼠肺功能结果显示,气道阻力、静态肺顺应性、功能残气量均高于对照组,而潮气量、每分钟通气量、第50 ms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呼气容积比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而CSE+LPS组比CSE组大鼠的肺功能明显下降(均P<0.05)。CSE组和CSE+LPS组肺泡腔均呈代偿性扩张,LPS+CSE组可见部分间隔变薄、断裂,形成肺大泡。CSE+LPS组和CSE组大鼠血清IL-8和TNF-ɑ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而且CSE+LPS组大鼠TNF-ɑ表达水平明显高于CSE组(P<0.05)。结论 应用CSE联合气管滴注LPS的方法建立的COPD大鼠模型更接近于人类疾病的临床表现,CSE+LPS联合方法优于单纯CSE的方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动物研究:体内实验报告》即ARRIVE 2.0指南的解释和阐述(二)
    陈国元, 卢晓, 白玉, 于灵芝, 乔颖, 王剑, 卢今, 刘晓宇, 卢选成, 高静, 李垚, 庞万勇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3, 43 (3): 323-331.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3.042
    摘要694)   HTML53)    PDF (1187KB)(2730)    收藏

    提高生物医学研究结果的可重复性是一项重大挑战,研究人员透明且准确地报告其研究过程有利于读者评估该研究结果的可靠性,进而重复该实验或在该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ARRIVE 2.0指南是英国国家3Rs中心(NC3Rs)于2019年组织发布的一份适用于任何与活体动物研究报告相关的指导性清单,用以提高动物体内实验设计、实验实施和实验报告的规范性,以及动物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可重复性和临床转化率。ARRIVE 2.0指南的使用不仅可以丰富动物实验研究报告的细节,确保动物实验结果信息被充分评估和利用,还可以使读者准确且清晰地了解作者所表述的内容,促进基础研究评审过程的透明化和完整性。目前,ARRIVE 2.0指南已经被国际生物医学期刊广泛采纳。本文是在国际期刊遵循ARRIVE 2.0指南的最佳实践基础上,对2020年发表于PLoS Biology期刊上的ARRIVE 2.0指南完整解读版(原文请见 https://arriveguidelines.org )进行中文编译(第二部分包括“关键10条”里的第4~7条:“随机化”、“盲法”、“结果测量”和“统计方法”等部分),以期促进国内研究人员充分理解并使用ARRIVE 2.0指南,提高实验动物研究及报告的规范性,助推我国实验动物科技与比较医学研究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大、小鼠甲状腺和甲状旁腺的解剖
    卢文丽1,潘志强1,方肇勤1,郭春荣2,蔡西晨2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09, 29 (5): 310-312.  
    摘要4786)      PDF (184KB)(2686)    收藏
    目的 明确大鼠、小鼠甲状腺及甲状旁腺的解剖位置和取材方法。方法 采用KM小鼠和SD大鼠,进行解剖和组织学观察。结果 大鼠、小鼠甲状腺位于甲状软骨下方和气管上端两侧外缘,甲状旁腺依附在甲状腺的外侧后缘。小鼠甲状腺于会厌、甲状软骨向气管方向1 mm处开始出现,长约2 mm,左右两侧不完全对称:大鼠相应略大。结论 解剖时肉眼难以分辨大鼠、小鼠甲状腺和甲状旁腺:采用注射器针头挑取是甲状腺取材的便捷方法 ,但不易彻底取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实验动物屏障设施管理中面临的生物安全问题及对策探讨
    杨玉琴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2, 42 (2): 95-101.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1.164
    摘要753)   HTML154)    PDF (798KB)(2663)    收藏

    生物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控制实验动物生物危害是使用实验动物的基础。本文从实验动物设施管理者的角度,以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实验动物中心的生物安全管理经验为基础,分析了目前实验动物屏障设施在保证动物实验顺利开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潜在生物安全威胁,并探讨了降低此类风险的相关对策,以期为良好控制动物实验中生物安全问题提供借鉴。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国内外动物福利的比较与伦理学思考
    顾为望,于娟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08, 28 (4): 199-203.  
    摘要1648)      PDF (331KB)(2621)    收藏
    从动物福利基本理论原则出发,系统比较了国内外关于家畜、野生动物以及实验动物福利状况,并从伦理学范畴阐述人类给予动物福利不仅基于现实社会利益的驱动,更是文明的体现,道德的完善和伦理的诉求.且动物福利问题事关中国作为国际社会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标志中华民族文明程度.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成年斑马鱼体肾的微细结构及其外泌体的分布鉴定
    林金杏, 王新栋, 白雪兵, 冯丽萍, 谢淑武, 陈秋生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3, 43 (5): 531-540.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3.070
    摘要455)   HTML134)    PDF (3115KB)(2563)    收藏

    目的 观察和分析斑马鱼体肾的微细结构,并对其分泌的外泌体进行分离鉴定。 方法 应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技术系统观察斑马鱼体肾的显微结构和超微结构,用纳米颗粒跟踪分析(nanoparticle tracking analysis,NTA)技术检测外泌体粒径大小。 结果 斑马鱼体肾紧贴并平行于脊椎,肾单位由肾小管和肾小体组成,其中肾小管可细分为近曲小管、远曲小管及颈段3种类型,肾小体由肾小球和肾小囊构成;经高碘酸-希夫(periodic acid-Schiff,PAS)染色后,可见近曲小管富含糖原颗粒,其游离面有明显的刷状缘结构。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在肾小管的管腔观察到外泌体分布,上皮细胞游离面的胞质有少量多囊泡体和大量的晚期内涵体分布,肾小管的顶端和肾小球足细胞中亦观察到少量多囊泡体分布。通过CD9、CD63和TSG101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检测显示,多囊泡体及其外泌体在肾小管管腔的游离面高表达,在肾小体和管腔内表达较弱。NTA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分离获得的斑马鱼体肾外泌体呈茶托状,粒径众数为144.4 nm,符合外泌体形态和直径大小特征。 结论 斑马鱼体肾具有哺乳动物肾脏的典型结构,为体内的泌尿器官。肾小管具有分泌外泌体的能力,其形成是多囊泡体向细胞游离面释放到胞外的过程。本研究结果为水生实验动物泌尿器官的功能研究及相关模型的开发应用奠定了形态学基础。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阿尔茨海默病动物模型研究
    骆庆和, 赵文娟, 殷明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12, 32 (1): 80-88.   DOI: 10.3969/j.issn.1674-5817.2012.01.020
    摘要174)      PDF (343KB)(2544)    收藏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主要是随着年龄增长,学习能力逐渐低下及行为、表达能力等出现障碍。模拟AD疾病病理发展的动物模型是研究此疾病的必要工具。目前已经成功建立了很多转基因动物模型,包括APPPS1,PS1/PS1,Tau蛋白转基因小鼠及快速老化SAMP8小鼠模型。合适的动物模型在AD的病理机制研究及药物研发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综述目前最常见的AD动物模型以及其在药物研发的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动物衰老模型的研究进展
    尹丹阳, 胡怡, 史仍飞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3, 43 (2): 156-162.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2.094
    摘要922)   HTML46)    PDF (751KB)(2504)    收藏

    随着全球老龄化日益严重,衰老相关问题成了健康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近年来,动物衰老模型得到广泛开发与应用,在衰老机制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其中,线虫和果蝇等寿命较短的动物在衰老研究中具有天然优势;各类大鼠、小鼠衰老模型被用于多种衰老研究;同时,非洲青鳉鱼等新型动物衰老模型也相继得以开发应用。本文回顾了目前在衰老研究中使用的主要动物模型,并对各模型的建立方法、模型成功与否的评价指标、优缺点进行分析,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皮肤致敏性替代试验方法的研究进展
    黄静怡, 李培宁, 刘香梅, 刘忠华, 黄宇锋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2, 42 (4): 313-321.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1.173
    摘要451)   HTML611)    PDF (787KB)(2481)    收藏

    过敏性接触性皮炎是皮肤反复接触某种物质后所引起的Ⅳ型超敏反应,也是常见的公共健康问题。传统皮肤致敏性测试以豚鼠最大值试验、封闭斑贴等动物实验为主。近年来,随着动物伦理不断被人们重视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皮肤致敏试验替代方法相继出现。根据原理不同,这些替代方法分为体内替代法、几类基于有害结局通路的体外替代法、基因组过敏原快速检测法等。本文将对这些皮肤致敏试验替代方法的研究进展以及几类基于有害结局通路的整合测试与评估方法进行综述。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实验动物微生物、寄生虫学等级及监测标准的变化及与国外标准的比较
    郭连香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3, 43 (4): 339-346.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3.088
    摘要785)   HTML98)    PDF (859KB)(2441)    收藏

    2023年7月1日,新的国家标准GB 14922—2022《实验动物 微生物、寄生虫学等级及监测》正式实施。本文是基于第十六届华东地区实验动物学术交流会上的报告演讲稿整理而成,内容主要是介绍和分析国家标准GB 14922—2022在修订前后的主要变化,同时将新的国家标准与国际上其他机构的实验动物质量控制标准或指南进行比较,并对我国实验动物设施运行主体在制定动物微生物质量监测方案时应该关注的重要问题做一简要讨论,以供同行交流与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神经母细胞瘤动物模型研究进展与应用
    谭志刚, 刘锦信, 郑楚雅, 廖文峰, 冯露平, 彭红丽, 严秀, 卓振建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3, 43 (3): 288-296.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2.194
    摘要413)   HTML20)    PDF (1067KB)(2405)    收藏

    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是儿童最常见的实体恶性肿瘤,居我国儿童肿瘤发病率第四位,占儿童肿瘤死亡人数的15%,高危患者存活率低。目前对于NB的发病及药物治疗机制知之甚少。NB动物模型可以表征NB发展特征,是研究预防和治疗NB的重要工具,然而尚未有一种动物模型可以模拟人类NB的所有特征。本文介绍了当前研究较多的几种NB动物模型(小鼠模型、鸡胚绒毛尿囊膜模型和斑马鱼模型),并对每种NB动物模型的种类、构建方法、特征、优缺点及研究进展做了详细阐述,同时对NB的应用方向及前景进行概括,以期为NB动物模型构建和NB治疗等提供理论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大鼠在体脑组织灌流方法的比较
    季正剑,张冬霞,张立波,邢华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09, 29 (6): 390-392.  
    摘要1274)      PDF (343KB)(2389)    收藏
    目的 获得更好的大鼠固定脑组织从而进行脑组织切片的观察,对麻醉状态下的大鼠采用几种不同方法筛选脑组织灌流合适的操作方法。方法 三组大鼠先进行麻醉,按不同方式依次从心脏灌注生理盐水和灌注4%多聚甲醛固定脑组织。切取其脑组织,对实验中所需的生理盐水的量、时间以及操作中的难易程度等进行比较。结果 三组灌流所需的生理盐水的量和时间分别为127±4.3 ml,13 min;148±5.8 ml,15 min;195±12.7 ml,20 min.结论 通过从大鼠心尖进针通过左心室向主动脉插管,同时结扎大鼠腹主动脉的灌流方式所需的生理盐水的量和时间均最少,且操作过程较容易,效果明显好于其他组别,是大鼠通过在体心脏灌流以固定脑组织的良好方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人源肿瘤异种移植动物模型在癌症精准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宋伟杰, 周岩, 牛瑞芳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1, 41 (6): 493-500.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1-027
    摘要644)   HTML31)    PDF (1170KB)(2305)    收藏
    人类疾病实验动物模型对于临床转化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生物科学、医药化学和生命健康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癌症领域,动物模型常被用作研究癌症发生、发展和转移的有效工具。近年来,人源肿瘤异种移植(patient-derived tumor xenograft,PDX)模型在癌症治疗药物研发和个体化治疗方案制定方面的应用不断普及。本文从实验动物肿瘤模型的发展、免疫缺陷动物的使用角度出发,围绕不同类型动物模型的特点,综述了PDX模型在精准医学领域的应用现状、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Ⅱ型糖尿病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李娜,曲卉,曹宇立,张周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09, 29 (1): 66-66.  
    摘要1008)      PDF (347KB)(2302)    收藏
    人类糖尿病是一个复杂的代谢性疾病,尤其是Ⅱ型糖尿病。而合适的糖尿病动物模型则 是糖尿病研究的重要基础,Ⅱ型糖尿病动物模型主要分为实验性糖尿病动物模型、自发性糖尿病 动物模型、转基因糖尿病动物模型和胰岛素抵抗的细胞模型等。文章主要从糖尿病动物模型的发 病机理和临床表现出发,对各种模型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并展望其前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可视化核酸检测技术RPA-LFD的研究和应用进展
    于灵芝, 陶凌云, 魏晓锋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1, 41 (6): 547-553.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1.019
    摘要995)   HTML35)    PDF (1922KB)(2244)    收藏
    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recombinase ploymerase amplication,RPA)是一种新型恒温核酸扩增技术,与PCR相比,操作简便,反应快速,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无需精密仪器,是一种可以替代PCR的核酸检测技术,被认为是目前最有潜力成为快速分子诊断的工具。RPA与横向流动试纸条(lateral flow dipstick, LFD)结合的RPA-LFD技术,可实现扩增产物的可视化检测,在病原体现场核酸快速检测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这为实验动物的质量监督检验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本文对RPA-LFD这一新型核酸检测方法的技术原理、研究现状、技术瓶颈及用于现场核酸提取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糖尿病动物皮肤损伤模型制备要素和受试物数据的文献分析
    林江, 骆飞, 刘鹏, 韩丝银, 陈振兴, 梁忠秀, 兰太进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1, 41 (6): 515-520.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1.025
    摘要545)   HTML29)    PDF (1184KB)(2242)    收藏
    目前,多种药物或方法已用于糖尿病创面不愈的治疗,包括中药、西药、生物制剂、物理疗法等,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但长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另外,糖尿病创面不愈是多种细胞及细胞因子相互作用的结果,单一疗法往往效果不显著。因此,在建立稳定可靠的动物模型基础上,通过药理学研究明确各药物或治疗手段的作用机制,可为后续临床联合应用提供治疗依据,以此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本文收集国内外24年来有关糖尿病动物皮肤损伤模型的文献,统计分析模型制备要素及受试物(药物或治疗手段)数据,以期为提高造模效率和科学评价受试物提供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小型猪心血管系统疾病动物模型研究现状及趋势
    刘宇, 魏泓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11, 31 (5): 322-329.   DOI: 10.3969/j.issn.1674-5817.2011.05.004
    摘要364)      PDF (343KB)(2223)    收藏
    小型猪在心血管系统动物模型制备方面具有诸多优势,一直是人类心血管疾病模型制备研究的最适动物。国内外已经具有丰富的小型猪心血管疾病模型资源,具备较系统的基本实验技术体系,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和数据。本文就小型猪心血管系统疾病动物模型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总结。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脊髓CD11c +小胶质细胞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最新功能研究进展
    彭长庚, 富研, 朱冯婷, 夏瑞龙, 夏玮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2, 42 (3): 171-176.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2.073
    摘要633)   HTML123)    PDF (1644KB)(2217)    收藏

    神经病理性疼痛困扰约10%的人群,治疗该疾病的方法和药物效果均有限。脊髓中小胶质细胞在外周神经损伤诱导的神经病理性疼痛中起着重要而又相互矛盾的作用,既有促进神经病理性疼痛发展的作用,又有减缓疼痛的效果。2022年4月,Science杂志发表了Keita Kohno等的一项研究成果,提示外周神经损伤后小鼠脊髓中出现的CD11c+小胶质细胞是起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和抑制疼痛复发作用的一类小胶质细胞。本文对这类镇痛小胶质细胞亚群的重要发现进行文献点评,并对后续相关工作进行展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顺铂对小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性腺轴功能的损伤作用及脱氢表雄酮的干预效应
    潘志强, 农淄心, 谢海纳, 彭佩克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3, 43 (3): 229-242.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2.182
    摘要419)   HTML56)    PDF (3170KB)(2176)    收藏

    目的 研究顺铂(又名顺式-二氯二氨合铂,cis-dichlorodiamineplatinum,DDP)抑制小鼠类固醇激素合成的作用途径,并观察脱氢表雄酮(dehydroepiandrosterone,DHEA)的干预效应。 方法 将60只成年ICR小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DDP建模组、DHEA治疗组,每组10只雄性和10只雌性小鼠。DDP建模组小鼠按2.5 mg·kg-1·d-1剂量腹腔注射DDP溶液,每3 d注射1次,共7次;造模同日,对照组小鼠腹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而DEHA治疗组小鼠在予以DDP处理的同时,按8.3 mg·kg-1·d-1剂量给予DHEA灌胃,连续给药21 d。通过旷场、抓力和转棒试验观察小鼠疲劳指标的变化,采用常规组织切片的HE染色法观察肾上腺、睾丸与卵巢组织形态的变化,运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方法检测小鼠血清类固醇激素的含量,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质印迹技术检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睾丸和卵巢组织中相关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DDP建模组雄性与雌性小鼠的体重以及旷场运动能力均显著下降(P<0.05),同时雌性小鼠的抓力和转棒时间也均显著下降(P<0.05);而DHEA治疗组小鼠的上述疲劳指标均显著改善(P<0.05)。DDP建模组雄性小鼠睾丸组织中各级生精细胞排列紊乱且睾丸间质水肿,雌性小鼠卵巢组织中大量原始卵泡被激活,闭锁卵泡增多,卵泡颗粒细胞减少;而DHEA治疗组小鼠睾丸和卵巢受损伤表型均得到显著改善。与对照组比较,DDP建模组雄性与雌性小鼠血清睾酮、二氢睾酮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雄性小鼠血清孕烯醇酮含量下降而皮质酮含量显著升高(P<0.05),雌性小鼠血清皮质酮含量显著降低(P<0.05);与DDP建模组比较,DHEA治疗组雄性小鼠的孕烯醇酮含量和雌性小鼠的孕酮含量均显著增高(P<0.05),而雌性小鼠的孕烯醇酮含量和雄性小鼠的孕酮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DDP建模组雄性与雌性小鼠的肾上腺Cyp21a1、Cyp11a1基因和下丘脑Gnrh基因表达均显著下调(P<0.05);雌性小鼠肾上腺Hsd3b2基因,卵巢StarCyp11a1、Lhr基因,下丘脑Crh、垂体PomcLhb基因表达均显著下调(P<0.05);雄性小鼠睾丸Star基因及StAR蛋白以及垂体FshbLhb基因表达均显著下调(P<0.05)。与DDP建模组比较,补充DHEA后,雄性小鼠肾上腺Cyp17a1基因和睾丸Cyp17a1、Lhr、Fshr基因表达均显著下调(P<0.05);雌性小鼠肾上腺Cyp11a1基因表达显著下调(P<0.05),而肾上腺Hsd3b2基因和卵巢StarCyp11a1、Hsd3b2、Lhr基因,以及垂体Lhb基因表达均上调(P<0.05)。 结论 DDP间断给药可以抑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与性腺轴功能,并且雌性受抑制更显著;补充DHEA有助于调节体内类固醇激素水平的自身稳态。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上海交通大学实验动物中心
    马倩, 戚梦婷, 王朝霞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3, 43 (4): 457-458.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3.084
    摘要245)   HTML23)    PDF (959KB)(2147)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动物研究:体内实验报告》即ARRIVE 2.0指南的解释和阐述(四)
    李夏莹, 田永路, 刘晓宇, 卢选成, 陈国元, 卢晓, 白玉, 高静, 李垚, 韦玉生, 庞万勇, 陶雨风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3, 43 (6): 659-668.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3.142
    摘要395)   HTML54)    PDF (1188KB)(2116)    收藏

    提高生物医学研究结果的可重复性是一项重大挑战,研究人员透明且准确地报告其研究过程有利于读者对该研究结果的可靠性进行评估,进而重复该实验或在该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ARRIVE 2.0指南是英国国家3Rs中心(NC3Rs)于2019年组织发布的一份适用于任何与活体动物研究报告相关的指导性清单,用以提高动物体内实验设计、实验实施和实验报告的规范性,以及动物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可重复性和临床转化率。ARRIVE 2.0指南的使用不仅可以丰富动物实验研究报告的细节,确保动物实验结果信息被充分评估和利用,还可以使读者准确且清晰地了解作者所表述的内容,促进基础研究评审过程的透明化和完整性。本文是在国际期刊遵循ARRIVE 2.0指南的最佳实践基础上,对2020 年发表于PLoS Biology期刊上的ARRIVE 2.0指南完整解读版( https://arriveguidelines.org )第四部分包括“推荐11条”里的第1~5条:“摘要”、“研究背景”、“研究目标”、“伦理声明”和“饲养场所和饲养”等内容进行了编译、解释和阐述,以期促进国内研究人员充分理解并使用ARRIVE 2.0指南,提高实验动物研究及报告的规范性,助推我国实验动物科技与比较医学研究的高质量发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骨质疏松动物模型研究进展和展望
    乔伟伟, 赵先哲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11, 31 (1): 73-78.   DOI: 10.3969/j.issn.1674-5817.2011.01.016
    摘要206)      PDF (305KB)(2075)    收藏
    骨质疏松是一类多种病因引起的系统性疾病, 主要危害老年人人群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合适的骨质疏松动物模型是研究该疾病的重要基础。本文就一些经典的制作骨质疏松动物模型的方法作简要的回顾, 并对这些模型在实际应用中所发现的不足之处以及相应的改进作一概述, 同时对近几年新建立的制作骨质疏松动物模型的方法进行综述以及对转向大动物模型的趋势进行展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模式动物疾病模型在结直肠癌医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陈艳娟, 沈如凌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3, 43 (5): 512-523.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3.076
    摘要440)   HTML147)    PDF (1046KB)(2053)    收藏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全球第三大常见的恶性肿瘤,最新统计数据显示CRC发病人数占全球癌症病例总数的10%,为癌症死亡的第二大主因。CRC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疾病,其发生发展是由多个基因表达突变引起功能异常或表观遗传变化所驱动,并经过不同途径发展为肿瘤。由于遗传、环境、伦理以及患者本身个体差异等复杂因素限制了CRC在人体上的研究,动物疾病模型已成为研究该疾病必不可少的工具,在预防、治疗、临床前研究和基础性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CRC疾病模型种类丰富,其中小鼠模型应用最为广泛,根据造模方式不同分为自发性、化学诱导、移植瘤和基因工程小鼠模型,各有其不同特点及应用前景。本文重点阐述CRC小鼠模型,同时介绍大鼠、实验猪、斑马鱼等动物模型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CRC动物模型的选择和应用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不同剂量舒泰联合盐酸赛拉嗪对C57BL/6J小鼠的麻醉效果观察
    王成稷, 柴青, 龚慧, 王珏, 万颖寒, 顾正页, 暴旭, 沈如凌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2, 42 (1): 31-35.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1.064
    摘要1693)   HTML62)    PDF (883KB)(2042)    收藏

    目的 使用不同剂量的舒泰联合盐酸赛拉嗪麻醉C57BL/6J小鼠,观察小鼠在不同麻醉剂量下的麻醉相关时间,为各类小鼠手术及相关实验设计提供参考。方法 100只C57BL/6J小鼠(雌雄各半)随机分成5组,每组20只(雌雄各半)。4个给药组小鼠分别按照舒泰55 mg/kg+盐酸赛拉嗪13.75 mg/kg、舒泰65 mg/kg+盐酸赛拉嗪16.25 mg/kg、舒泰75 mg/kg+盐酸赛拉嗪18.75 mg/kg、舒泰85 mg/kg+盐酸赛拉嗪21.25 mg/kg的剂量进行腹腔注射;小鼠翻正反射消失后,于双眼各滴注新乐敦滴眼液1滴(约20 μL),放置小鼠于保温垫上。对照组小鼠腹腔注射200 μL的0.9%氯化钠溶液。观察、记录并比较各组小鼠的麻醉诱导时间、麻醉维持时间、麻醉恢复时间。小鼠麻醉苏醒后饲养1 d,取血清,采用日立70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肝肾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肌酐。结果 舒泰联合盐酸赛拉嗪麻醉C57BL/6J小鼠的成功率为100%。当舒泰麻醉剂量在55~75 mg/kg时能迅速且安全地诱导小鼠麻醉,麻醉效果良好。麻醉维持时间与舒泰注射剂量成正比(雄鼠r2=0.827,雌鼠r2=0.841,P值均<0.05),麻醉诱导时间与注射剂量成反比(雄鼠r2=0.432,雌鼠r2=0.410,P值均<0.05)。麻醉苏醒后,各组小鼠的肝肾功能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使用55~75 mg/kg舒泰联合盐酸赛拉嗪麻醉C57BL/6J小鼠可得到较好的麻醉效果且安全,并且可通过调整麻醉药剂量控制麻醉时间,提示这是一种稳定可靠的麻醉方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裸鼹鼠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进展
    赵善民, 崔淑芳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13, 33 (5): 400-405.   DOI: 10.3969/j.issn.1674-5817.2013.05.016
    摘要307)      PDF (305KB)(2030)    收藏
    裸鼹鼠是主要产于非洲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等地的啮齿类动物,它诸多奇特的生物学特性为医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型应用面较广的实验动物,尤其是其在肿瘤、衰老、老年病、心血管病的发病机制研究和止痛药的研发方面更是有着无以伦比的优势,是近些年在国内外备受关注的一种新型实验动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