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部公告
第八届编委会编委、青年编委招募公告
喜讯:LACM成功被Scopus数据库收录
2025年专题征稿启事
致谢2024年审稿专家
致谢2024年支持单位
中国动物实验与比较医学研究论文出版规范清单出版
2025年9月份主编定稿会终审稿件名单
2025年 第45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5-10-25
上一期   
人类疾病动物模型
衰老抑制C57BL/6J小鼠肺部CD8+ T细胞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记忆性免疫应答
王超, 李顺, 任晓楠, 杨华, 陈丽香, 徐春华, 周晓辉
2025, 45(5):  515-523.  doi:10.12300/j.issn.1674-5817.2025.066
摘要 ( 133 )   HTML ( 77)   PDF (1456KB) ( 221 )  
图表数据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比较年轻与老年C57BL/6J小鼠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后肺组织中CD8+ T细胞在收缩期及记忆性免疫应答期的功能差异。 方法 摘取未行流感病毒感染的年轻(3月龄)与老年(24月龄)雌性C57BL/6J小鼠肺组织,制备单细胞悬液,分别用佛波酯(phorbol 12-myristate 13-acetate,PMA)/离子霉素或分化簇(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CD)3/CD28抗体(T细胞抗原受体/共刺激信号)进行非特异性抗原刺激,通过流式细胞术对肺CD8+T细胞行细胞内细胞因子染色(flow cytometry intracellular cytokine staining,ICS)以检测其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的能力。以490 PFU PR8流感病毒滴鼻感染年轻和老年C57BL/6J小鼠,28天后进行同源流感病毒的二次感染,于初次感染后第28天(收缩期)、第32天(记忆性免疫应答期)分离肺组织,采用流感病毒特异性MHC-Ⅰ四聚体染色法检测病毒特异性CD8+ T细胞在肺组织CD8+ T细胞中的比例,ICS法分析CD8+CD44high T细胞亚群TNF-α、IFN-γ及颗粒酶B(granzyme B)的表达。 结果 非特异性抗原刺激后,老年组小鼠的肺组织CD8+ T细胞中TNF-α、IFN-γ分泌能力显著高于年轻组(P<0.05)。病毒特异性抗原刺激后,收缩期的两组小鼠间病毒特异性CD8+ T细胞比例以及TNF-α、IFN-γ、granzyme B的表达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记忆性免疫应答期,老年组小鼠的病毒特异性CD8+ T细胞比例以及TNF-α、IFN-γ、granzyme B的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年轻组(P<0.05)。 结论 老年小鼠肺部CD8+ T细胞在非特异性抗原刺激下免疫相关因子表达功能正常,但在抗原特异性记忆免疫应答阶段的免疫相关因子表达功能受损,提示衰老导致CD8+ T细胞免疫记忆形成或维持发生缺陷。

椎间盘退行性病变的临床前研究动物模型选择指南(2025年版)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医学动物实验专家委员会,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再生与组织器官损伤修复专业委员会, 中国解剖学会工程解剖学分会, 李忠海, 李斌, 赵杰, 杨操, 李英俊
2025, 45(5):  524-541.  doi:10.12300/j.issn.1674-5817.2025.048
摘要 ( 100 )   HTML ( 16)   PDF (1174KB) ( 34 )  
图表数据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的高发疾病,而作为其关键病理基础的椎间盘退行性病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是一个以细胞外基质进行性降解、结构破坏与生物力学功能丧失为特征的复杂病理过程,不仅在人群中呈现出更高的患病率,更是导致全球人类慢性腰背痛与功能障碍的首要原因,造成了巨大的社会经济负担。尽管构建IDD动物模型对探索该疾病病理机制与推动转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关于IDD 的病因与病理生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且人类与常见实验动物在脊柱解剖、生物力学及退变病程上存在显著差异,加之现有的IDD动物模型繁杂多样且缺乏统一标准。因此,本指南系统梳理了啮齿类动物、非人灵长类动物以及兔、绵羊/山羊、猪、犬等不同动物的IDD模型,重点阐述三类主流模型的建模原理:诱发性模型(如纤维环/髓核/终板损伤和机械力学损伤)可控性强、周期短,适用于模拟急性损伤与快速筛选疗法;自发性模型能更好地模拟人类与年龄相关的自然退变进程;基因修饰模型则为解析特定分子通路提供了有力工具。指南深入剖析了这些模型的关键技术要点、可重复性与临床相关性,并比较其优势、局限及适用研究场景,旨在引导研究者进行“以科学问题为导向”的精准模型选择。同时,为提升研究结果的深度与可比性,本指南提出了涵盖影像学、组织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力学及疼痛行为学等多维度的IDD动物模型实验终点评估体系与推荐观察时间窗,并明确了贯穿实验全程的“替代、减少、优化(replacement,reduction,refinement,3Rs)”伦理原则与动物福利要求。此外,指南还展望了结合单细胞组学、多尺度力学分析及加强疼痛表型评估等未来研究方向。本指南旨在为研究者在具体科学问题与资源条件约束下,如何规范化选择与应用IDD动物模型提供一套系统化、标准化的方法学框架,以期减少研究间的异质性,提升临床前研究成果的转化效率,促进本领域的高质量发展,最终为开发延缓乃至逆转IDD的创新疗法提供坚实的科学基础。

大鼠血管重构模型的应用进展与分类分析
高超奇, 祝志波, 孙显东
2025, 45(5):  542-550.  doi:10.12300/j.issn.1674-5817.2025.045
摘要 ( 112 )   HTML ( 3)   PDF (964KB) ( 223 )  
图表数据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s, CVD)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等特点,是全球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血管重构是指在生理或病理条件下血管结构和功能的改变,通常发生在机体受损修复、疾病发展等过程。通过探究血管重构的机制有助于人们深入了解CVD的演变过程,从而开发出更为有效的早期诊疗方案,为CVD的防治提供新思路。血管重构的造模方法是研究血管重构的基石,血管重构模型用于多种疾病机制研究已取得了显著进展,尤其在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及血管重构等领域的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常见的血管重构模型动物包括大鼠、小鼠、猪等,研究手段涵盖了机械损伤、药物干预、遗传改造等。不同类型的动物模型各有优势,如小鼠和大鼠模型适用于基因研究和高通量筛选,兔和猴模型因其接近人类病理而更有助于模拟临床条件下的血管重构。其中,大鼠模型因具有经济、易操作等特点而活跃在医疗保卫战的“一线”。当前血管重构模型主要依赖于经典方法(如颈动脉球囊损伤法、结扎法和动脉钳夹术),并联合新兴的饮食法(如高脂饮食、高盐饮食)来构建。根据不同的实验需求选择不同的大鼠建模方法并结合使用可以有效模拟血管重构的不同机制,为CVD的研究提供可靠的动物模型。此外,这些大鼠模型能够反映不同病理状态下的血管反应,为药物研发和疾病治疗策略的制定提供重要的实验依据。尽管这些大鼠模型为血管重构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工具,但仍面临模型差异性大、可重复性差及与临床表现存在差异等问题,未来的研究应致力于改进现有模型的精确性和可靠性,以发展新的动物模型。本文以大鼠为例总结了目前血管重构模型的研究进展、模型类型以及其在实验中的应用,特别是在CVD和血管重构研究中的价值,并且通过回顾不同大鼠血管重构模型的优缺点,为未来血管重构相关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实验动物与中医药学专题
特络细胞介导肥胖症大鼠膏摩寡肽中草药复合制剂的减肥作用及其机制
罗一凡, 张臻玮, 梅璐, 史叶萍, 邢艺彤, 张泽奇, 李楚欣, 韩春霞, 杨平顺, 陈秋生
2025, 45(5):  551-560.  doi:10.12300/j.issn.1674-5817.2025.058
摘要 ( 72 )   HTML ( 88)   PDF (2318KB) ( 163 )  
图表数据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寡肽中草药复合制剂的减肥功效及其机制,为肥胖治疗提供新思路。 方法 将23只SPF级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3只)和造模组(20只),对照组连续6周饲喂普通饲料,造模组连续6周高脂饮食诱导构建单纯性肥胖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将造模组分为模型组(10只)和治疗组(10只),治疗组开始通过膏摩寡肽中草药复合制剂(3 g/只/次,1天1次,1次20 min)记作第1天,对照组和模型组不作寡肽中草药复合制剂处理但施以相同的按摩处理,并分别继续饲喂普通饲料和高脂饲料。将模型组和治疗组各10只大鼠分别分为3组,每组为3、3、4只,分别于治疗后第3、6、9天将3组大鼠经异氟烷呼吸麻醉后称重并行心脏采血,继续心脏放血法安乐死后采集腹部皮下脂肪组织(abdominal subcutaneous adipose tissue,aSAT)和肾周白色脂肪组织(perirenal white adipose tissue,pWAT)样本并称重。检测血清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水平。用Image J软件测量腹部皮下脂肪组织厚度、肾周白色脂肪细胞以及腹部皮下脂肪细胞直径和面积;通过免疫荧光技术观察腹部皮下脂肪组织单位面积的特络细胞(telocytes,TCs)、细胞连接、外泌体数量;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统计腹部皮肤真皮及皮下TCs突起(telopodes,Tps)长度,并观测外泌体囊泡、粗面内质网、线粒体、细胞连接的分布。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造模组大鼠的体重显著增加(P<0.05)。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TG水平显著升高,HDL-C水平显著降低,肾周白色脂肪组织质量显著增加(均P<0.05)。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大鼠的体重下降率显著增高,肾周白色脂肪组织质量显著降低,血清TG水平显著降低,HDL-C水平显著升高(均P<0.05)。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腹部皮下脂肪组织厚度、腹部皮下脂肪与肾周白色脂肪组织的细胞直径和面积显著减小(均P<0.05)。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腹部皮下脂肪组织单位面积TCs数量、腹部皮下脂肪组织TCs外泌体数量、Tps长度显著增加(均P<0.05);治疗组TCs细胞内线粒体、粗面内质网,细胞连接数均有增多趋势。 结论 膏摩寡肽中草药复合制剂通过调节TCs及其细胞间通讯,有效改善肥胖大鼠的血脂紊乱和脂肪堆积等肥胖相关症状。

黄芪或其成分治疗急性胰腺炎的动物实验Meta分析
曹星新, 李艾亦, 侯婧涵, 李明学, 李艳艳, 靳玮华, 杨凤梅, 段素琴, 和占龙
2025, 45(5):  561-573.  doi:10.12300/j.issn.1674-5817.2025.026
摘要 ( 149 )   HTML ( 6)   PDF (3080KB) ( 172 )  
图表数据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基于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优先报告条目(Preferred Reporting Items for Systematic reviews and Meta-Analyses,PRISMA)指南,利用Meta分析(Meta-analysis)对文献报告中利用动物实验研究黄芪(纯黄芪制剂)或其成分治疗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的药理药效结果进行定量合并,以获得精准可靠的综合效应结论。 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 Database for Chinese Technical Periodicals,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 Knowledge Service Platform)、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hina Biomedical Literature Database,CBMdisc)、PubMed以及 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中从建库初始到2025年3月关于黄芪(纯黄芪制剂)或其成分治疗AP的动物实验相关文献。使用SYRCLE工具对纳入文献进行偏倚风险评估;对于各研究间的异质性评估遵循Cochrane手册,采用Cochrane's Q检验和I2统计量进行评价;采用留一法进行敏感性分析,并使用Egger's test检验检测发表偏倚风险。 结果 本文共检索得到297篇文献,经筛选及评价后,最终纳入19项动物实验进行Meta分析。这19篇文献涵盖了SD大鼠,以及C57BL/6小鼠、BALB/c小鼠和昆明小鼠3个品种的小鼠,SYRCLE评分为3~4分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未发现有能显著影响异质性指标的研究;Egger's test检验结果为P<0.05,显示研究间存在一定的发表偏倚;Cochrane's Q检验和I2统计量显示研究间异质性较大。19项动物实验相关文献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纯黄芪制剂(黄芪注射液)能降低AP特异性指标血清淀粉酶(serum amylase,AMY)的水平;黄芪成分可使AMY与脂肪酶(lipase,LPS)的水平降低。黄芪注射液或黄芪成分可使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IL-1β的水平降低,使IL-10的水平升高;并使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与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的水平升高,使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水平降低。黄芪注射液或黄芪成分的高剂量组相较低剂量组更能降低AMY、TNF-α和IL-6的水平,同时升高SOD的水平,但未证明剂量对MDA水平的影响。 结论 动物实验结果的循证学分析显示,在SD大鼠、C57BL/6小鼠、BALB/c小鼠、昆明小鼠等多种动物模型中,黄芪注射液或黄芪成分能有效降低AP特异性指标(AMY、LPS)的表达或分泌水平,其机制可能与部分炎症介质有关,包括降低TNF-α、IL-6和IL-1β的水平,升高IL-10的水平;同时也可能干预氧化/抗氧化平衡过程,如升高SOD和GSH-Px的水平,降低MDA的水平;除MDA外,黄芪注射液或黄芪成分对于降低AMY、TNF-α和IL-6水平以及升高SOD水平呈现剂量相关性。但由于现有研究中存在异质性较高、发表偏倚风险、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之间的种属差异等问题,未来仍需进一步开展高质量的临床试验或动物实验研究。

脾胃虚寒型胃溃疡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刘子琪, 李云英, 李钦, 李元涵, 何芳雁, 温伟波
2025, 45(5):  574-585.  doi:10.12300/j.issn.1674-5817.2025.015
摘要 ( 184 )   HTML ( 2)   PDF (919KB) ( 1415 )  
图表数据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胃溃疡(gastric ulcer,GU)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和顽固性疾病之一。脾胃虚寒是GU最常见且难以治愈的一种证型,是医学研究领域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构建科学合理且符合临床实际的脾胃虚寒型GU动物模型并制定客观有效的评价标准,对于深入研究GU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系统梳理相关文献,对脾胃虚寒型GU动物模型的制备方法进行了全面介绍:首先介绍西医GU病理模型的构建方法,如幽门结扎法、水浸-束缚应激法、乙醇诱导法、乙酸诱导法等;阐述中医脾胃虚寒证候模型的建立方法,包括饮食失节法、苦寒泻下法、过度劳倦法、耗气破气法和过食酸味法等;重点讲述脾胃虚寒型GU病证结合模型的构建方法,包括双因素造模法和三因素造模法。同时,从多个角度总结了脾胃虚寒型GU动物模型的评价指标,包括动物体征表征(外观症状、动物行为和代谢指标)、组织形态与分子生物学相关指标(胃功能、氧化应激、炎性因子、其他细胞因子、凝血4项、肠道菌群检测),力求构建一个综合性的评价体系。本文进一步从方药反证的角度,通过分析方剂的药物组成和药理作用效果,推断其治疗的疾病动物模型所属的证型,从而验证动物模型是否构建成功。通过本文综述,以期为构建与临床实际高度契合、体现中医药特色的GU中医证候动物模型提供有力参考,从而推动GU中医证候研究和中医药治疗GU方法的深入探索,促进中医药在GU治疗中的应用和发展。

中医病症结合的围绝经期综合征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刘洋, 程来洋, 郭中坤
2025, 45(5):  586-595.  doi:10.12300/j.issn.1674-5817.2025.023
摘要 ( 51 )   HTML ( 3)   PDF (870KB) ( 16 )  
图表数据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围绝经期综合征(perimenopausal syndrome,PS)是女性在绝经前后因雌激素水平减少或波动而出现的月经紊乱、烘热汗出、焦虑抑郁、头痛失眠等一系列生理和心理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目前,针对PS的治疗方式主要为绝经激素治疗和中医治疗2种。其中,绝经激素治疗起效速度快,但常常受激素治疗禁忌证和患者接受度的制约。中医治疗则通过整体调节及个体化治疗,在改善潮热、情绪障碍等症状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为不愿或不宜接受绝经激素治疗的患者提供了有效替代选择。然而,中医治疗PS及其并发症的机制阐释不清、循证证据薄弱等问题,限制了其在PS中的进一步应用。因此,构建既能精准模拟复杂证候演变规律,又能系统解析中药多靶点调控机制的病证结合PS 动物模型,对于探究PS发生机制、药物的筛选评价,以及中药复方、中药单体和针灸治疗的效果评估尤为重要。本文从PS的中医病因病机、治疗方法与效果,PS动物模型的建模方法与评价指标,以及动物模型在PS中医治疗中的应用3个方面,对近年来中医病证结合PS 动物模型的最新研究进行总结与分析,不仅为后期应用PS动物模型开展的实验研究提供了科学支撑,而且有助于深化人们对中医治疗PS效果及其作用机制的理解。

中医证候类动物模型构建方法概述
王笑铭, 孟晨晨, 范鹿, 李艳阳, 张军平, 吕仕超
2025, 45(5):  596-610.  doi:10.12300/j.issn.1674-5817.2025.038
摘要 ( 276 )   HTML ( 4)   PDF (1042KB) ( 291 )  
图表数据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探讨中医证候动物模型不同的构建方法及其优劣势,并针对现有构建方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策略,以期为构建既保有中医证候本质又符合现代科研规范的中医证候动物模型提供参考。本文以“中医”“证候”“动物模型”为关键词检索并阅览知网、万方以及维普数据库中有关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的文章,继而系统梳理了当前中医证候动物模型主要构建方法的理论依据、技术特点及存在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的构建方法包括中医病因病机构建法、现代医学病因病理构建法以及中西医病证结合构建法。中医病因病机构建法以整体观为指导,通过模拟六淫致病、情志失调等外因来构建证候模型;该方法虽契合中医理论内涵、操作简便且可控性强,但存在造模成功率低、病因-证候拟合度不足等问题。现代医学病因病理构建法基于微观病理机制,采用药物干预、手术建模等可控性强的技术手段;该方法虽具有客观指标明确、可重复性优的特点,但存在偏离中医“证”的本质、安全性不足等缺陷。中西医病证结合法在证候本质还原度与技术可行性上呈显著互补性,在方法论上实现了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辨证思维的系统融合,并整合现代医学的客观评价体系,提升了西医病理机制与中医证候演变规律的临床吻合度;然而,该方法仍面临证候辨识标准模糊、疾病进展模拟失真等共性挑战。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的构建虽面临理论适配性差、技术标准化欠佳等问题,但在验证方药疗效和推动中医药国际化方面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未来应通过优化动物选择、完善制备方法理论依据、规范造模因素设置、明确造模成功标准等措施优化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的构建。

动物实验技术与方法
树鼩Vasorin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应用探索
欧美珍, 李泳锋, 温莎, 廖舟翔, 黄雪静, 杨丽超, 何敏
2025, 45(5):  611-622.  doi:10.12300/j.issn.1674-5817.2025.027
摘要 ( 140 )   HTML ( 12)   PDF (1850KB) ( 214 )  
图表数据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原核表达和纯化得到树鼩Vasorin(VASN)重组蛋白,以此蛋白免疫小鼠制备抗树鼩VASN单克隆抗体,并初步评估其应用价值。 方法 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法体外扩增树鼩VASN基因全长序列,将树鼩VASN基因片段插入到pET-30a载体中,构建pET-30a-VASN重组质粒,用BamHⅠ和SalⅠ对重组质粒进行双酶切鉴定,并通过测序进一步鉴定其正确性;将测序正确的重组质粒转化至BL21(DE3)感受态细胞中,利用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sopropyl β-D-thiogalactoside,IPTG)诱导表达重组蛋白VASN;通过SDS-PAGE分离蛋白VASN,并利用KCl纯化重组蛋白VASN;用纯化的重组蛋白VASN对BALB/c小鼠进行4次免疫,并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小鼠血清抗体效价;取血清抗体效价达到1∶10 000以上的小鼠的脾脏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进行细胞融合,先利用含黄嘌呤、氨基蝶呤及胸腺嘧啶核苷(hypoxanthine-aminopterin-thymidine,HAT)的培养基筛选杂交瘤细胞,随后通过ELISA筛选出能够分泌特异性抗体的阳性杂交瘤细胞株,并通过有限稀释法进行亚克隆,获得单克隆杂交瘤细胞株;通过腹水诱生法制备大量VASN单克隆抗体,利用rProtein G纯化抗体,采用ELISA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单克隆抗体的结合常数和体外反应的特异性。 结果 成功扩增出树鼩VASN基因并构建了树鼩pET-30a-VASN重组质粒,重组质粒经测序得到的序列与树鼩VASN目的基因序列完全一致;重组蛋白VASN主要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纯化后的蛋白纯度达到90%,符合后续免疫实验的要求;利用重组蛋白VASN 4次免疫小鼠后,小鼠血清抗体效价达1∶729 000;利用杂交瘤技术及有限稀释法获得单克隆阳性杂交瘤细胞株,通过腹水诱生和纯化得到单克隆抗体,ELISA测定单克隆抗体的结合常数值达2.59×107 L/mol;蛋白质印迹法结果显示,树鼩VASN单克隆抗体能与树鼩VASN重组蛋白结合,与猪视黄醇结合蛋白4重组蛋白、人源VASN-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重组蛋白以及牛血清白蛋白均无结合反应;而抗树鼩VASN单克隆抗体能特异性识别树鼩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和肌肉组织中的VASN蛋白,且条带明显、背景清晰。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该单克隆抗体可以识别蛋白VASN mRNA表达水平较高的树鼩脾脏、肺脏和树鼩永生化成纤维细胞中的VASN蛋白。 结论 成功制备了抗树鼩VASN的单克隆抗体,该抗体可用于树鼩永生化成纤维细胞、树鼩脾脏组织和肺脏组织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为进一步探索VASN在树鼩模型中的功能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版纳微型猪近交系同种异体肾移植技术体系的建立
张滢, 彭自伟, 杨畅, 王晶, 赵红芳, 陈根, 赵红业, 魏红江
2025, 45(5):  623-633.  doi:10.12300/j.issn.1674-5817.2025.033
摘要 ( 45 )   HTML ( 3)   PDF (2469KB) ( 18 )  
图表数据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选用版纳微型猪近交系品系建立猪的同种异体肾脏移植手术技术体系,通过血常规检测、肝功能和肾功能检测评估受体猪的生理指标和移植肾脏的功能,为同种异体肾移植手术模型的制备提供参考数据。 方法 本研究共进行4例同种异体猪肾移植手术,其中1例为健康猪(R)接受单肾移植,2例为猪(DR1和DR2)单肾切除后肾移植,另1例为猪(DR3)双肾切除后肾移植。肾移植术前,采用交叉配血和补体依赖的细胞毒性(complement-dependent cytotoxicity,CDC)实验对供体猪与受体猪进行配型。肾移植术后,定期采集猪外周血样本进行血常规、肝功能和肾功能检测,并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测移植肾的血流供应情况。实验到达终点后,剖取猪DR1双肾和猪DR3左肾并进行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以评估未移植肾和移植肾的病理变化。 结果 受体猪DR1和DR3分别于术后17 d和30 d死亡,受体猪R和DR2在为期30 d的观察期内,状况良好。肝功能和肾功能检测结果显示,猪DR1术后1 d,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水平升高(>1 000 U/L),术后7 d达到高峰(1 300 U/L),术后1 d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即达到高峰(>3 000 U/L),术后17 d时ALT和AST的含量仍处于较高水平(ALT,500 U/L;AST,700 U/L);猪R、DR2和DR3的ALT和AST的含量均于17 d左右恢复到正常水平。猪R血清中的肌酐(creatinine,Crea)含量较为稳定,术后未有上升;猪DR1和DR2的Crea含量在术后第1天时有一过性升高,之后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100 μmol/L);猪DR3的Crea水平在术后2~10 d均低于500 μmol/L,术后11~28 d间Crea含量升高,最高达到1 500 μmol/L,表明其肾脏逐渐失去功能。超声结果显示,受体猪R的术前阻力指数(resistive index,RI)为0.91,术后24 d肾皮质、髓质血流信号丰富,RI值为0.88,与未移植前的RI值接近。猪DR2术后17 d时的RI值为0.89,肾皮质血流较差,肾髓质较好。猪DR1在术后17 d时,移植肾中未检测到血流信号。HE染色结果显示,猪DR1未移植的健康右肾结构正常,移植的左肾肾小球结构模糊,细胞核溶解,表明左肾在取出之前已失去功能。猪DR3移植的左肾肾小球和肾小管中可见大量红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表明该肾脏移植后可能出现了凝血功能异常和排斥反应。 结论 本研究以版纳微型猪近交系为实验动物,实施了4例猪-猪的同种异体肾移植手术,术后借助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以及病理学检测,对受体猪的生理指标和移植肾脏的功能展开监测。本研究构建的猪-猪同种异体肾移植技术体系,可为临床医生开展肾移植手术奠定基础。

实验动物设施及管理
2024年各类实验动物设施检测机构的动物照度检测能力评价报告
刘巍, 许中衎, 侯丰田, 张心妍, 乔涵, 马丽颖
2025, 45(5):  634-641.  doi:10.12300/j.issn.1674-5817.2025.040
摘要 ( 133 )   HTML ( 3)   PDF (1308KB) ( 214 )  
图表数据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组织动物照度检测实验室能力评价的活动,评定参比实验室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并对检测方法提出建议。 方法 2024年9月,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简称“中检院”)采用公开报名的形式组织参比实验室开展现场检测,共有35家实验室参与、完成现场检测和提交报告。待测样品为中检院实验动物设施内相邻的2间豚鼠饲养间。为降低房间电压波动对动物照度的影响,使用稳压电源供电的板上芯片封装(chip on board)光源,通过调节电压输出来调整亮度。采用分割水平样品对的形式设定2个房间的动物照度,参比实验室参照《实验动物 环境及设施》(GB 14925—2023)进行检测。每个参比实验室被赋予了1个3位数随机代码,分别对2个饲养间进行2次测试,并提交现场检测报告、原始记录和照度计检定或校准证书。使用WPS表格 12.1汇总数据,通过格拉布斯(Grubbs)检验法(α=0.01)检查数据并剔除离群值,使用SPSS 26.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绘制图形。各参比实验室的中位值作为指定值,稳健标准差作为不确定度,采用稳健z比分数法(实验室内z比分数和实验室间z比分数)评价各实验室检测结果,并从人员、设备、操作环境等方面分析影响结果的因素。 结果 在检出水平α=0.01的条件下,未发现离群值,房间1指定值和房间2指定值分别为17.80 lx和19.00 lx。34家实验室结果被评定为“满意”,1家实验室结果为“不满意”。通过分析各家实验室的照度计计量证书,发现部分参比实验室照度计计量位点数量及范围不足,使检测结果未能准确反映设施的实际照度。 结论 本次活动发现人员、设备、操作环境等因素对动物照度检测具有不同影响。本次研究仅针对豚鼠饲养间的动物照度,房间内测试环境较昏暗,未来应开发更高效的检测位点筛选方法,并结合具备无线探头和存储功能的照度计来提高检测效率。

高校基因编辑小鼠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
聂永强, 王朝霞
2025, 45(5):  642-648.  doi:10.12300/j.issn.1674-5817.2025.036
摘要 ( 80 )   HTML ( 9)   PDF (904KB) ( 8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因编辑小鼠模型作为现代生物医学研究的核心工具,在疾病机制解析、药物研发及基因功能研究等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高校在基因编辑小鼠的制备、饲养和数据分析过程中常面临技术复杂、资源分散、管理效率低下等挑战。为解决上述问题,构建整合全链条技术服务与智能化管理体系的基因编辑小鼠一站式服务平台,已成为高校实验动物中心突破现有困境的必然选择。该平台须具备基因编辑小鼠构建、繁殖扩群、生物净化、品系保种、濒危品系拯救等核心功能,形成覆盖“靶点设计-模型构建-种群扩繁-遗传质量控制-生物样本保存”的全流程技术服务体系,以促进高校实验动物中心从提供“单一技术服务”向提供“全流程解决方案”的战略转型。以上海交通大学实验动物中心为例,该中心通过技术优化解决了显微操作成功率低与基因型鉴定缺乏标准化操作流程等技术缺陷,通过可追溯性管理和信息共享解决了课题组小鼠品系管理混乱与重复构建造成的科研经费浪费等问题,通过系统性整合与优化技术服务解决了以往服务体系碎片化可能导致的效率低下、资源浪费、协作困难等问题。本文从集约化管理、服务能力建设和支撑体系建设三个方面,系统探讨了基因编辑小鼠服务平台的建设路径与实践经验,以期为高校同类平台的建设提供可借鉴的管理模式和实施路径。

科普讲坛
类器官不是器官
孙强
2025, 45(5):  649-654.  doi:10.12300/j.issn.1674-5817.2025.148
摘要 ( 32 )   HTML ( 3)   PDF (815KB) ( 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广告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