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5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5-08-25
    上一期   
    人类疾病动物模型
    GTKO/hCD55基因编辑异种器官移植供体猪的构建及功能验证
    王娇祥, 张璐, 陈姝含, 角德灵, 赵恒, 魏太云, 郭建雄, 徐凯祥, 魏红江
    2025, 45(4):  379-392.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5.024
    摘要 ( 275 )   HTML ( 17)   PDF (3294KB) ( 546 )  
    图表数据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开发α-1,3半乳糖苷转移酶基因敲除(α-1,3-galactosyltransferase gene-knockout,GTKO)/人CD55(human CD55,hCD55)转基因的基因编辑异种器官移植供体猪并进行功能验证。 方法 利用成簇的规律间隔的短回文重复序列(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CRISPR相关蛋白核酸酶9(CRISPR-associated nuclease 9,Cas9)、PiggyBac转座子技术和体细胞克隆技术,构建GTKO/hCD55基因编辑的滇南小耳猪,通过Sanger测序、实时荧光定量PCR、流式细胞术、免疫荧光实验、重亚硫酸盐测序、抗原抗体结合实验和补体依赖的细胞毒性实验分析其表型及功能。 结果 将基因编辑载体PX458和PiggyBac转染至野生型胎猪成纤维细胞后,经嘌呤霉素药物筛选获得48个单细胞克隆,挑选2个单细胞克隆进行体细胞克隆,获得2个妊娠33 d的胎猪。F01胎猪的α-1,3-半乳糖基转移酶(α-1,3-galactosyltransferase,GGTA1)基因型为-17 bp和野生型(wild type,WT),F02胎猪的GGTA1基因型为-26 bp/+2 bp和-3 bp。两个胎猪的hCD55 mRNA表达量均显著高于WT猪(P<0.01),以F02胎猪作为供体细胞来源进行连续克隆后获得11头存活仔猪,鉴定均为GTKO/hCD55基因编辑猪。这些猪的α-Gal抗原表达缺失,但hCD55出现弱表达或不表达的情况。因此,对hCD55基因的CpG岛进行甲基化分析,结果表明在不表达hCD55的肾脏组织中hCD55基因的CpG岛被高甲基化,而表达hCD55的肾脏组织中hCD55基因的CpG岛未被甲基化或部分被甲基化。对hCD55基因的CpG岛进行密码子优化降低CG含量后,可实现hCD55基因的稳定表达。此外,抗原抗体结合实验表明人IgM结合到GTKO/hCD55基因编辑猪成纤维细胞的数量显著小于WT猪(P<0.01);补体依赖的细胞毒性实验表明GTKO/hCD55猪的成纤维细胞成活率明显高于WT猪(P<0.01)。 结论 成功获得了GTKO/hCD55基因编辑异种器官移植供体猪,并通过密码子优化降低了hCD55基因CpG岛的CG含量,从而有效避免甲基化导致的基因表达沉默。本研究可为供体猪的开发提供借鉴,将指导后续异种器官移植研究。

    两种浓度乙醇溶液灌注建立小鼠宫腔粘连模型的组织病理和分子病理表型比较
    姜娟, 宋宁, 连文博, 邵丛丛, 顾文文, 石燕
    2025, 45(4):  393-402.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4.183
    摘要 ( 87 )   HTML ( 2)   PDF (2290KB) ( 466 )  
    图表数据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采用两种浓度的乙醇溶液损伤构建宫腔粘连(intrauterine adhesions,IUA)小鼠模型,通过表型比较优化更稳定的IUA造模方法。 方法 将20只8周龄的雌性C57BL/6N小鼠随机分为2组,即95%乙醇损伤组和50%乙醇损伤组。利用自身对照法,向左侧子宫角灌注乙醇溶液制作IUA模型,向右侧灌注生理盐水作为假手术。每组分别于造模后第7天和第15天各安乐术处死5只小鼠,摘取子宫,通过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观察子宫内膜病理变化,Masson染色观察子宫内膜纤维化程度。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子宫组织中纤维化标志物和促炎因子的表达情况。 结果 造模后第7天,与假手术侧相比,小鼠损伤侧子宫明显失去弹性,炎症浸润显著增强,且纤维化程度显著增高(P<0.05);95%乙醇损伤组小鼠的右侧子宫内膜厚度显著下降(P<0.05),而50%乙醇损伤组小鼠的右侧内膜厚度无明显改变(P>0.05);50%乙醇损伤组的右侧子宫组织纤维化标志分子Ⅳ型胶原α1链(collagen type Ⅳ alpha 1 chain,Col4A1)、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 smooth muscle actin,α-SMA)、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以及促炎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的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而95%乙醇损伤组的右侧子宫组织相同指标虽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第15天,与假手术侧相比,两个乙醇损伤组的子宫组织病理学变化均不明显;50%乙醇损伤组子宫组织中Col4A1、TGF-β、TNF-α和IL-1β的表达水平仍显著升高(P<0.05),而95%乙醇损伤组子宫组织仅IL-1β显著升高(P<0.05)。 结论 向子宫角灌注95%乙醇溶液制作IUA小鼠模型的子宫组织病理学改变比50%乙醇损伤组明显,适合进行组织病理学研究。但灌注50%乙醇溶液后小鼠子宫组织中纤维化标志物和促炎因子表达水平升高较95%乙醇损伤组更明显,提示50%乙醇溶液构建的IUA小鼠模型更适合分子病理学研究。

    不同浓度环磷酰胺诱导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小鼠模型及作用机制研究
    贡磊磊, 王晓霞, 封学伟, 李心蕾, 赵涵, 张雪艳, 冯欣
    2025, 45(4):  403-410.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4.194
    摘要 ( 144 )   HTML ( 3)   PDF (1198KB) ( 253 )  
    图表数据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比较不同浓度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 CTX)诱导小鼠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remature ovarian insufficiency,POI)模型的效果并探讨损伤机制。 方法 32只6~8周龄的C57BL/6J雌性小鼠按体重随机区组法分为4组,每组8只,分别用75 mg/kg CTX、120 mg/kg CTX、120 mg/kg CTX+12 mg/kg 白消安(Busulfan)和同体积生理盐水腹腔单次注射来建立POI模型,测定每组小鼠的卵巢系数、血清中雌二醇(estradiol,E2)和卵泡刺激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水平,并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不同造模浓度条件下卵巢组织内NAD依赖性蛋白脱酰酶5(NAD-dependent deacetylase sirtuin-5,SIRT5)和叉头框蛋白O3a(forkhead box protein O3a,FOXO3a)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规律。筛选最佳造模浓度后,将40只6~8周龄的C57BL/6J雌性小鼠按体重随机区组法分为5组,每组8只;以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用120 mg/kg CTX造模后第1、2、7、14天,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不同造模时间内卵巢组织中SIRT5和FOXO3a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规律。 结果 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不同浓度的CTX(75 mg/kg和120 mg/kg)和120 mg/kg CTX+12 mg/kg Busulfan均可以诱导小鼠出现POI损伤,其中120 mg/kg CTX造模小鼠的卵巢系数(P<0.001)和E2水平变化较小(P<0.05),120 mg/kg CTX+12 mg/kg Busulfan组小鼠被毛粗糙,光泽度下降,反应迟钝,状态最差。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75 mg/kg CTX造模组小鼠的卵巢组织中FOXO3a表达显著下调(P<0.05),SIRT5表达没有显著变化(P>0.05),而120 mg/kg CTX造模组的SIRT5(P<0.05)和FOXO3a(P<0.05)表达均显著下调。120 mg/kg CTX造模后第2和7天,SIRT5(P<0.01)和FOXO3a(P<0.001)表达均显著下调,且第7天时表达水平变化最大(SIRT5,P<0.000 1;FOXO3a,P<0.000 1)。 结论 120 mg/kg CTX诱导小鼠POI模型的卵巢损伤小于75 mg/kg CTX诱导的POI模型,并且120 mg/kg CTX造模第7天的SIRT5和FOXO3a表达变化最为显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SIRT5-FOXO3a通路活性受抑制相关。

    心气阴两虚证动物模型的构建方法与评价进展
    刘亚益, 贾云凤, 左一鸣, 张军平, 吕仕超
    2025, 45(4):  411-421.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4.176
    摘要 ( 181 )   HTML ( 4)   PDF (921KB) ( 390 )  
    图表数据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是探究中医证候本质的重要研究工具。目前,动物模型的构建手段、评价方法等已初步具备规范化发展的基础条件。气阴两虚证是心血管疾病中常见的中医证型,是致使心血管疾病发生、病理产物产生的重要病因,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缠绵难愈,甚至诱发他病的重要病机。建立具有气阴两虚证特色的心血管疾病动物模型以及客观规范的评价体系,已成为现代心血管疾病研究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关于心气阴两虚证动物模型的构建和评价研究有所增长,但是其构建方法和评价标准却各不相同,且与其他动物模型相比,心气阴两虚证动物模型的构建和评价研究的文献量较少,缺乏统计与整体性分析。因此,从心气阴两虚证的科学内涵出发,本文系统综述了该证候动物模型的评价体系,涵盖宏观表征评估、理化指标与客观评价、以方测证等多维度方法;阐述了具体的模型构建策略,包括单因素诱导法(睡眠剥夺法、慢性间歇性缺氧法、动脉阻塞法、高盐饲料喂养法)及复合因素诱导法(睡眠剥夺联合药物法、慢性间歇性缺氧联合药物法、力竭游泳联合药物法);同时列举了各模型在研究中的应用实例,深入分析了当前模型构建与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方向,例如推广复合因素诱导策略、提升评价标准的客观性等。本文旨在为构建符合中医特色的心气阴两虚证动物模型提供理论参考,进而为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奠定科学基础。

    斑马鱼在炎症性肠病机制及药物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赵鑫, 王晨曦, 石文清, 娄月芬
    2025, 45(4):  422-431.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4.170
    摘要 ( 178 )   HTML ( 9)   PDF (831KB) ( 1001 )  
    图表数据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类由遗传、免疫、环境等多因素共同驱动的慢性复发性肠道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2种类型。当前的IBD疾病研究中,小鼠与斑马鱼是最常用的实验动物。其中,斑马鱼凭借其独特优势成为理想模型。相较于啮齿类动物,斑马鱼具有生长周期短、繁殖能力强、体型小巧及胚胎透明等特点,不仅便于动态追踪连续性病理变化,还能高效实现高通量药物筛选。斑马鱼的基因与人类同源性达70%以上,肠道细胞组成及发育过程与人类高度相似,且其肠道菌群与人类肠道微生态特征接近,为研究肠道菌群与IBD的关联奠定了良好基础。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基于化学诱导和基因工程构建的斑马鱼IBD模型,可精准模拟人类IBD的核心病理特征,如肠壁增厚、炎性细胞浸润、促炎因子表达升高等,该模型在揭示发病机制和开发靶向药物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本文首先阐述斑马鱼的肠道特征及IBD模型特点,进而从遗传、免疫、环境与饮食、感染等维度深入剖析其在IBD发病机制研究中的应用,同时综述其在抗炎药物、益生菌、中药等治疗药物开发中的研究进展,旨在为科研工作者在临床前研究的各阶段合理运用斑马鱼模型提供参考,以推动IBD基础研究领域的深入发展,并期望能加速该领域的突破。

    动物实验技术与方法
    大鼠胎儿期肺组织固定方法的探索
    刘力瑜, 嵇波, 刘小玄, 方洋, 张玲, 郭亭廷, 全烨, 李鹤文, 刘翼天
    2025, 45(4):  432-438.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5.053
    摘要 ( 68 )   HTML ( 5)   PDF (1914KB) ( 221 )  
    图表数据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基于胎鼠独特的肺组织生理结构和现有的大鼠肺组织固定方法,探索胎鼠肺组织病理学研究所需的取材与固定方法。 方法 对6只妊娠20.5 d的成年SD大鼠实行剖宫产,获得胎鼠。在每只孕鼠所产胎鼠中选取4只体重、生命体征与呼吸状态相近的健康存活胎鼠,按照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直接取肺浸润组、气管内灌注后取肺浸润组、胎鼠整体浸润组和气管内灌注后胎鼠整体浸润组。为系统对比分析不同固定方法下肺组织的解剖形态,对4组胎鼠的肺组织样本进行取材、灌注和固定处理后,观察各组肺组织的大体形态;经过石蜡切片及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肺整体、肺泡和肺支气管的组织学形态。 结果 胎鼠直接取肺浸润组的肺门不清晰、肺组织分叶不明显、形状不规则,肺内空腔小,肺泡与肺支气管皱缩。气管内灌注后取肺浸润组的肺门清晰,肺组织分叶明显、形状规则,肺内空腔大,肺泡与肺支气管饱满。胎鼠整体浸润组与气管内灌注后胎鼠整体浸润组均能看到肺脏、心脏和皮肤等器官,肺组织分叶明显、形状不规则,肺叶边缘有破损。其中胎鼠整体浸润组胎鼠胸廓扁平,肺内空腔小,肺泡与肺支气管皱缩;而气管内灌注后胎鼠整体浸润组胎鼠胸廓饱满,肺内空腔大,肺泡与肺支气管较饱满。 结论 气管内灌注后取肺浸润法在胎鼠肺组织原始形态还原度及石蜡切片、染色和组织病理学观察与分析等方面皆优于直接取肺浸润法、胎鼠整体浸润法和气管内灌注后胎鼠整体浸润法,且该方法中包埋、切片和染色等操作流程简便、耗材节省。因此,对于大鼠胎儿期的肺组织病理学观察,推荐使用气管内灌注后取肺浸润法进行固定。

    药物安全评价用SD大鼠90 d喂养试验的背景数据研究
    秦超, 李双星, 赵婷婷, 蒋晨晨, 赵晶, 杨艳伟, 林志, 王三龙, 文海若
    2025, 45(4):  439-448.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4.187
    摘要 ( 231 )   HTML ( 2)   PDF (1104KB) ( 314 )  
    图表数据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为保证研究数据的可靠性,建立SD大鼠90 d喂养试验的背景数据。 方法 汇总2020—2023年国家药物安全评价监测中心的6个独立的SD大鼠90 d喂养试验中空白对照组动物(120只SPF级4周龄SD大鼠,雌雄各半,仅给予普通鼠全价颗粒饲料)的背景数据。检疫期结束后,继续观察大鼠90 d,之后腹腔注射舒泰(50 mg/mL)麻醉、取血、处死并解剖。通过分析空白对照组数据,建立SD大鼠相关背景数据库。 结果 雄性和雌性大鼠的平均体重均稳步增长,雄性大鼠体重增长幅度更为明显。90 d内雄性和雌性大鼠平均体重分别增长至500 g和300 g以上。3周后,雄性大鼠每日平均摄食量基本稳定在25~28 g/只,雌性大鼠每日平均摄食量基本稳定在16~19 g/只。所有动物的食物利用率自实验第1周开始逐渐下降。白细胞分类计数结果中,雌性与雄性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eut)、淋巴细胞(lymphocyte,Lymph)、单核细胞(monocyte,Mono)的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但中性粒细胞百分率(neutrophil percentage,%Neut)、淋巴细胞百分率(lymphocyte percentage,%Lymph)、单核细胞百分率(monocyte percentage,%Mono)两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雄性动物的平均红细胞数(red blood cell count,RBC)、血红蛋白浓度(hemoglobin,HGB)、红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血小板数(platelet count,PL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和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高于雌性(P <0.05)。雄性大鼠平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肌酸磷酸激酶(creatine phosphokinase,CK)、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葡萄糖(glucose,GLU)、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数值显著高于雌性(P <0.05)。雄性动物的尿pH值在5.0~8.5,雌性动物尿pH值在6.5~9.0。绝大多数雄性动物的尿比重低于1.020,绝大多数雌性动物的尿比重低于1.015。雄性动物各脏器(肾上腺、生殖器官除外)质量均高于雌性(P <0.001),而雌性动物的脏体比(肾脏、生殖器官除外)高于雄性(P <0.001)。 结论 总结国家药物安全评价监测中心6项90 d喂养试验中未给药对照组SPF级SD大鼠的体重、摄食量、血液学、血清生化各项指标的背景参考值范围,可为相关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数据。梳理大鼠背景性和自发性的组织病理学改变,有助于后续研究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以及对异常结果的评判分析。

    药物非临床生殖毒性试验中动物妊娠的主要难点及应对方法
    刘鹍, 兰青, 易兵, 谢晓婕
    2025, 45(4):  449-456.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4.177
    摘要 ( 114 )   HTML ( 3)   PDF (994KB) ( 587 )  
    图表数据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药物非临床生殖毒性试验多选用大鼠、家兔和食蟹猴等哺乳动物,而动物妊娠是目前影响非临床生殖毒性试验的关键环节,本文主要针对动物妊娠环节中存在的难点及应对方法进行讨论。大鼠可应用于生育力评估与早期胚胎发育毒性试验(Ⅰ段)、胚胎-胎仔发育毒性试验(Ⅱ段)和围产期毒性试验(Ⅲ段),可以通过阴道涂片法确定雌性大鼠的动情周期。在雌、雄大鼠按1∶1比例合笼过夜后,次日通过阴道栓检查来确认大鼠是否发生交配行为。家兔一般应用于胚胎-胎仔发育毒性试验(Ⅱ段),可通过观察雄性家兔和处于发情期的雌性家兔合笼后是否发生交配行为来确定受孕时间。家兔在生殖毒性动物试验中常出现雌兔发情不典型、不同批次间家兔发情情况差异显著、交配失败等问题,可通过延长光照时间、增加蛋白质摄入、选择合适的交配方式、改变饲养环境(雌兔和雄兔邻近饲养)等方式改善。非人灵长类动物一般应用于围产期毒性试验(Ⅲ段),准确判断雄性非人灵长类动物是否性成熟是其药物非临床生殖毒性试验的难点之一,可通过综合评估动物年龄、体重和睾丸体积等指标来判断它们是否性成熟。一般雄性猕猴年龄在4.5岁以上,体重大于4.5 kg,单侧睾丸体积超过10 mL,双侧睾丸总体积大于20 mL则表示性成熟。关于雌性非人灵长类动物是否妊娠,可通过超声检查是否能观察到明显孕囊进行判定,但这需要经验丰富的临床兽医制定完善的B超检查方法。综上所述,在非临床生殖毒性动物研究中,应根据不同种属动物的生殖系统解剖学特性,选择适合的检测/观察方法和结果判定标准,以确保动物成功交配,使非临床生殖毒性试验顺利开展。

    探头式激光共聚焦成像技术用于小鼠消化道组织形态特征分析
    刘月琴, 薛卫国, 王淑友, 申耀华, 贾术永, 王广军, 宋晓晶
    2025, 45(4):  457-465.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5.035
    摘要 ( 112 )   HTML ( 2)   PDF (2246KB) ( 254 )  
    图表数据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活体探头式激光共聚焦成像(probe-based confocal laser endomicroscopy,pCLE)技术在快速检测与评估小鼠消化道组织形态特征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将12只6周龄的SPF级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两组,其中6只使用乙醇体积分数为52%的红星牌二锅头白酒进行灌胃造模,另外6只使用生理盐水灌胃作为对照。连续灌胃28 d后,每组随机选取3只,经3%异氟烷吸入深度麻醉后颈椎脱臼处死,即刻剖取胃、十二指肠、空肠和直肠组织,浸入1%荧光素钠溶液染色,采用pCLE技术观察各组织黏膜表面的微观结构。剩余模型组和对照组小鼠经3%异氟烷吸入深度麻醉后,先后使用生理盐水、4%多聚甲醛溶液进行心脏灌流,剪取胃、十二指肠、空肠及直肠各组织进行脱水、切片和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各节段组织的形态学变化。 结果 pCLE观察显示,对照组小鼠消化道黏膜组织表面荧光染色均匀,胃小凹、肠绒毛及肠隐窝形状完整,排列紧密,边缘结构清晰;而模型组小鼠消化道黏膜发生肿胀和变形,并伴有荧光染色不均匀和荧光素渗漏的现象。此外,部分组织出现缺损或细胞脱落,相邻特征结构(如胃小凹、肠隐窝)之间的边界模糊。HE染色观察显示,对照组小鼠消化道组织结构正常,细胞排列整齐、无缺损,黏膜下腺体大小一致且无增生性改变,无明显炎性细胞浸润;而模型组小鼠部分消化道组织结构缺损,细胞排列紊乱稀疏,黏膜下腺体萎缩,并伴有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pCLE观察结果与HE染色的组织学特征一致。 结论 pCLE能够实现对消化道黏膜结构特征的快速、实时、大范围、高分辨率显微成像,并且能更真实、全面地展示其生理及微观结构特征,该技术在小动物消化系统损伤的组织学评估研究中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和实际应用价值。

    椎体成形术用于实验猪体内骨水泥安全性及有效性评价
    林振华, 褚祥宇, 魏振西, 董传俊, 赵增琳, 孙晓霞, 李庆雨, 张琪
    2025, 45(4):  466-472.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5.006
    摘要 ( 106 )   HTML ( 1)   PDF (1400KB) ( 379 )  
    图表数据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椎体成形术全称为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是临床上向病变椎体内注入骨水泥以达到强化椎体的技术。骨水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是其临床应用的基础,本研究采用椎体成形术来评价和比较实验猪体内Tecres和不透射线骨水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确定适合猪的穿刺方法以及临床前评价骨水泥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方法。 方法 将24头实验用猪(体重60~80 kg)随机分为试验组(A组)和对照组(B组):A组为Tecres骨水泥组,B组为不透射线骨水泥组,每组12头。在C型臂X射线机的监视下,采用单侧椎弓根入路法经皮穿刺将Tecres骨水泥或不透射线骨水泥植入到猪的第1腰椎(L1)和第4腰椎(L4)中,分别于术后在4周和在26周采用安乐死的方法处死动物,取其L4椎体进行抗压强度测试,取其L1椎体进行硬组织病理学检查,观察植入部位的炎症反应、骨坏死情况以及骨整合程度。 结果 在骨水泥植入术后第4周和第26周时,A、B两组之间椎体抗压强度的测试结果均无显著差异(P>0.05)。光学显微镜下的(×100)观察结果显示,术后第4周时,A、B两组均可见骨水泥被增生的纤维组织包裹,周边有淋巴细胞浸润,骨水泥与骨组织结合,骨小梁排列紊乱,成骨细胞及少量类骨质形成。术后第26周时,A、B两组均可见骨水泥,以及新生骨组织矿化、骨小梁融合、骨小梁结构规整致密且连续性好,未见明显的炎症反应。 结论 在实验猪椎骨内,Tecres和不透射线骨水泥的抗压强度、引起的炎症反应、对骨的破坏以及与骨的整合程度均未见明显差异,均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成骨特性,表明用椎体成形术在猪体内评价骨水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是科学的。

    实验动物设施及管理
    基于人工智能的实验动物中心信息化升级及应用实践
    王庭君, 罗浩, 陈琦
    2025, 45(4):  473-482.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4.181
    摘要 ( 229 )   HTML ( 5)   PDF (1285KB) ( 661 )  
    图表数据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针对传统实验动物中心管理中存在的笼位调度效率低、人员行为监管不到位、设备老化难升级等问题,通过应用多模态大模型技术升级现有实验动物中心的信息系统,实现实验动物笼位状态的实时感知、实验人员行为的智能监管以及业务流程的自动化处理,从而提升管理效率与精细化水平。 方法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实验动物中心提出一个基于人工智能的实验动物中心信息化升级方式,能兼容不同饲养设备。该系统架构自下而上依次包括硬件设施层、核心算法层和应用功能层。硬件设施层配备摄像头和高速网络传输设备,用于笼位和人员信息采集;核心算法层通过多阶段图像预处理技术和多模态大模型识别技术,实现图片信息抽取和识别;应用功能层将识别结果和已有动物中心信息相整合,生成实时笼位占有热力图,直观、清晰地展示实验动物中心的笼位使用密度分布情况。 结果 基于人工智能的管理系统笼位识别准确率达98.5%,人员的实验服正确穿戴识别率为98.8%。每张图片平均处理时间约为3.7 s,笼位有效使用率提升23%,周转效率提高35%。此外,管理系统能够实时追踪并警告不规范行为,在通过智能化识别后,综合违规行为的发现次数暴露更多,违规行为发现率提升90.6%,持续使用3个月后,周平均违规行为较基线期下降54.0%。 结论 将多模态大模型应用于实验动物管理领域,可实现笼位标识实时监控与自动化管理,提升管理效率和精确度。系统整合视觉识别和行为分析等多源数据,可构建对实验人员的全方位智能监管体系,为科研机构提供高效、精准、价廉的管理工具,推动实验动物管理的智能化发展。

    四川省实验动物设施常见环境问题及检测经验
    刘文涛, 罗艳红, 龙永霞, 罗启慧, 陈正礼, 刘丽达
    2025, 45(4):  483-489.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4.142
    摘要 ( 106 )   HTML ( 7)   PDF (724KB) ( 270 )  
    图表数据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实验动物是医学研究的“活”工具,通过动物实验可以不断认识生命规律、揭示疾病本质、发现防治疾病的疫苗和药物,为人类相关领域的科技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实验动物所处的环境条件,对动物的健康和质量,以及对动物实验结果,有直接的影响。对环境条件控制程度越高,实验结果就越具有质量上的保证。因此,实验动物设施环境控制是保障实验动物享有所需环境条件及有效开展动物实验的重要一环。本文通过分析四川省内实验动物设施环境检测的现状,简要梳理了四川省内实验动物设施的数量、设施面积等基本情况,详细统计了四川省内各检测机构开展实验动物设施环境检测的能力,结合国家标准、主管部门要求及实验动物设施使用单位的质量控制需要,总结了实验动物设施环境的检测要求。在实验动物设施检测指标的分析中,从四川省40家实验动物设施屏障环境的检测数据可得出,静压差是最容易出现不合格情况的检测指标,其次是照度和换气次数。同时,本文以屏障环境为例,总结出实验动物设施环境检测过程中的检测人员、检测仪器、检测方法、技术材料、检测环境、检测报告6个方面的常见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建议。以上建议有助于更好地控制实验动物设施的环境,为行业内相关检测机构、实验动物生产和使用单位提供经验借鉴与参考。

    暖通系统暂停送风下实验动物设施氨浓度的动态监测与分析
    焦青贞, 吴桂华, 唐雯, 樊帆, 冯凯, 杨春响, 乔建, 邓素芳
    2025, 45(4):  490-495.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4.130
    摘要 ( 170 )   HTML ( 4)   PDF (668KB) ( 169 )  
    图表数据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监测空调系统停止送风前、停止送风期间和恢复送风后,实验动物设施环境中氨浓度的实时变化,为制定空调系统停机应急预案提供依据和参考。 方法 以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实验动物室实验动物设施为研究对象,在设施空调系统由于检修等被动停机和维保主动停机时,使用氨浓度检测仪监测普通级兔生产设施、SPF级仓鼠生产设施、SPF级豚鼠实验设施的空调系统停机前后设施环境中的氨浓度,以及恢复送风后氨浓度恢复至日常水平的时间。 结果 空调系统在2种停机模式下,不同实验动物设施环境中的氨浓度变化趋势一致,表现为停机后快速上升,恢复送风后快速下降。在维保主动停机的情况下,普通级兔生产设施、SPF级仓鼠生产设施、SPF级豚鼠实验设施中氨浓度最高值分别为9.81 mg/m3、14.27 mg/m3、6.98 mg/m3;恢复送风后12 min内,氨浓度均可降至日常水平。在检修等被动长时间停机的情况下,氨浓度数值与停止送风时长成正相关,氨浓度随着停机时间的延长不断升高,3个设施中氨浓度最高值分别出现在停风后88 min(38.06 mg/m3)、停风后40 min(18.43 mg/m3)、停风后34 min(15.61 mg/m3);在恢复送风后11 min内,氨浓度可降至日常水平。 结论 空调系统停机会导致实验动物设施氨浓度快速上升,氨浓度的上升程度与停止送风时长成正相关。因此,在由于维修等原因需要进行空调系统应急停机时,应按照GB 50447—2008《实验动物设施建筑技术规范》要求,设置备用风机。对于老旧设施,相关人员需提前做好全面准备,并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急预案。

    比较医学研究与报告规范
    动物实验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报告的规范撰写建议
    郑卿勇, 杨冬华, 马智超, 周姿余, 陆洋, 王晶宇, 邢丽娜, 康迎英, 杜莉, 赵春香, 狄宝山, 田金徽
    2025, 45(4):  496-507.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5.017
    摘要 ( 191 )   HTML ( 9)   PDF (1130KB) ( 556 )  
    图表数据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动物实验是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的重要环节,但单一动物实验研究因样本量小、设计异质性高、重复性差等固有局限,其结果的外推性与可靠性常受到质疑,从而影响了研究成果向临床的有效转化。系统评价(systematic reviews,SR)和Meta分析(meta-analysis)是整合现有研究证据、提升结论稳健性的关键方法。然而,目前应用于动物实验领域的SR和Meta分析在实施过程与报告撰写上尚缺乏统一规范,导致其研究质量参差不齐,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证据价值。为解决此问题,本文系统梳理了动物实验SR与Meta分析的报告撰写流程,并提出一套兼顾科学性与实用性的规范化建议。文章内容覆盖了从研究前期准备[包括构建PICO(population, intervention, comparison and outcome)问题、评估可行性与方案预注册]到报告主体各部分的撰写要点。在核心的方法学章节,本文详细论述了如何基于PRISMA(Preferred Reporting Items for Systematic Reviews and Meta-analysis)声明,并结合ARRIVE指南(Animal Research: Reporting of in Vivo Experiments)、SYRCLE(Systematic Review Centre for Laboratory Animal Experimentation)动物实验风险评估工具等相关指南与工具,具体实施文献检索、纳入和排除标准制定、数据提取与偏倚风险评估等环节。对于结果呈现,文章提出了借助流程图与特征表进行清晰、透明化展示的策略。在讨论部分,本文重点探讨了如何科学解读合并效应、深入分析异质性来源和评估发表偏倚影响,并审慎论述动物实验结果向临床外推的有效性与局限性。此外,本文还建议引入GRADE(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方法对最终的证据质量进行综合分级。本文对报告撰写全流程进行了模块化解析,期望为相关领域研究者提供一份清晰、可行的实践指南,以促进动物实验SR和Meta分析的规范化发展,提升其在科研决策与转化医学中的应用价值。

    科普讲坛
    非动物实验替代知多少
    孙强
    2025, 45(4):  508-514.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5.117
    摘要 ( 29 )   HTML ( 1)   PDF (1019KB) ( 13 )  
    图表数据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