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3年 第43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3-08-25
    华东会议优秀论文展
    实验动物微生物、寄生虫学等级及监测标准的变化及与国外标准的比较
    郭连香
    2023, 43(4):  339-346.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3.088
    摘要 ( 286 )   HTML ( 57)   PDF (859KB) ( 393 )  
    图表数据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23年7月1日,新的国家标准GB 14922—2022《实验动物 微生物、寄生虫学等级及监测》正式实施。本文是基于第十六届华东地区实验动物学术交流会上的报告演讲稿整理而成,内容主要是介绍和分析国家标准GB 14922—2022在修订前后的主要变化,同时将新的国家标准与国际上其他机构的实验动物质量控制标准或指南进行比较,并对我国实验动物设施运行主体在制定动物微生物质量监测方案时应该关注的重要问题做一简要讨论,以供同行交流与参考。

    供应商来源的实验大鼠和小鼠微生物监测结果分析:以复旦大学实验动物科学部为例
    黄缨, 韦思羽, 蔡莉, 强苏静, 李冬婷, 丁玉强
    2023, 43(4):  347-354.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3.060
    摘要 ( 228 )   HTML ( 34)   PDF (1153KB) ( 230 )  
    图表数据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对供应商来源的实验大鼠、小鼠进行常规微生物监测,为实验动物设施科学管理提供重要依据,确保相关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方法 以复旦大学实验动物科学部为例,在2021年4月到2023年4月间,按照单纯随机抽样原则,对来自7家供应商的大鼠、小鼠进行微生物质量抽检。具体参照国家标准中SPF级实验动物必须排除的微生物指标及其检测方法进行。 结果 抽检动物的检测总合格率为80.36%。其中SPF级大鼠抽检合格率为52.63%,SPF级近交系小鼠抽检合格率为82.76%,SPF级远交系小鼠抽检合格率为86.67%,SPF级免疫缺陷小鼠抽检合格率为86.36%。检测不合格的细菌学指标集中在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和啮齿杆菌H型,检出率分别为10.76%、3.16%、2.53%和0.63%。不合格的血清学指标为仙台病毒,发生率为2.53%。此外,除国家标准规定SPF级小鼠必须排除的微生物指标外,还在近交系小鼠中检测到阿米巴原虫和肠杆菌属菌株;在免疫缺陷小鼠中检测到产酸性克雷伯杆菌,检出率分别为1.15%、2.30%和4.55%。 结论 供应商来源的大小鼠动物中存在一定的病原体感染发生率,相关动物设施有必要强化实验动物微生物监测,确保接收和饲养动物的质量,这对提高实验结果准确性和保护实验动物从业人员的职业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食蟹猴分娩行为分析
    卞新彦, 陆勇, 王燕, 孙强
    2023, 43(4):  355-362.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3.086
    摘要 ( 140 )   HTML ( 18)   PDF (1036KB) ( 122 )  
    图表数据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分析食蟹猴分娩行为,建立食蟹猴分娩发生的判定标准,进而结合兽医助产以提高食蟹猴活产率。 方法 通过对2017—2021年112只孕期140 d以上的围产期食蟹猴的监控视频进行回溯分析,观察记录分娩时食蟹猴的主要行为学表现,包括努责、摸舔产道、趴卧或躺卧、身体辗转和翻滚等行为。在此基础上建立分娩相关的行为指标的权重,详尽分析30只食蟹猴围产期的行为表现,以进行分娩判定。 结果 30只食蟹猴的围产期行为学验证结果显示,努责、摸舔产道、趴卧或躺卧、身体辗转和翻滚的行为指标均以不同的频次出现,其中努责和趴卧/躺卧的权重最高,权重值分别为35.5%和27.2%。可以依据这两个行为对食蟹猴的分娩发生做出精准判定。精准判定分娩发生并经兽医助产的食蟹猴平均活产率达到87.1%,明显高于无辅助自然分娩的平均活产率63.5%,二者具有显著差异(P<0.05)。 结论 精准的食蟹猴分娩判定结合兽医助产可显著提高实验用食蟹猴的活产率。

    BALB/cA.Cg.SHJH hr 小鼠的培育及其相关遗传学特性分析
    谈小倩, 杨颢, 唐慧青, 瞿伟, 李亮, 钱珍, 顾坚忠, 徐平, 肖君华
    2023, 43(4):  363-370.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3.055
    摘要 ( 146 )   HTML ( 31)   PDF (1768KB) ( 116 )  
    图表数据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将自发突变培育的SHJH hr 小鼠的突变Hr基因导入到遗传背景清晰的BALB/cAShjh近交系小鼠,通过突变基因筛查和遗传学特性分析为后续研究Hr基因突变导致异常表型的分子机制以及该模型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在表型监测指导下回交-互交的育种方法,将自发突变培育的SHJH hr 小鼠的突变基因以同源突变导入方式导入到近交系BALB/cAShjh小鼠,经10代后培育成BALB/cA.Cg.SHJH hr (简称C.Cg.SHJH hr )小鼠。通过多重PCR建库后二代测序的方法,分析C.Cg.SHJH hr 小鼠中随机分布于基因组上的90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检测位点基因型。然后按照GB/T 14927.1—2008的方法,对C.Cg.SHJH hr 小鼠中14个生化位点标记基因进行检测。最后利用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技术,检测该小鼠的突变基因。 结果 自2018年5月至2022年3月,共进行了10代的回交-互交,完成了C.Cg.SHJH hr 小鼠品系的构建。在检测的90个SNP位点中,除了rs13484115、rs13484116两个位点不同外,C.Cg.SHJH hr 小鼠的其他位点基因型均与受体小鼠BALB/cAShjh相同;生化位点标记基因检测结果显示,C.Cg.SHJH hr 小鼠的14个位点全部与受体小鼠相同;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发现,该小鼠相比受体小鼠品系存在109个位点突变,包括同义突变71个,终止密码子增加1个,错义突变37个,涉及蛋白质序列改变的基因20个(包括已报告的Hr基因)。 结论 成功培育了突变导入系C.Cg.SHJH hr 小鼠,通过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分析发现了3个主要引起表型变异的Hr突变基因及关联突变基因,为该小鼠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拓展应用提供了基础数据。

    山羊先兆子痫疾病模型的构建及母体生物学特性评价
    卢今, 王剑, 朱莲, 严国锋, 马政文, 李垚, 戴建军, 朱寅秋, 周晶
    2023, 43(4):  371-380.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3.036
    摘要 ( 117 )   HTML ( 14)   PDF (2128KB) ( 111 )  
    图表数据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建立山羊先兆子痫动物模型,并收集该疾病模型各项生理指标和母体的生物学特性数据,与人类该疾病的发生发展特征相对照,为防治人类先兆子痫疾病的发生提供参考。 方法 将23头雌性崇明白山羊分为3组,其中对照组妊娠母羊临产期前不进行任何手术操作;假手术组在母羊妊娠(100±5)d时行先兆子痫假手术造模,仅暴露并游离其子宫体动脉;手术组于母羊妊娠(100±5)d时,在其一侧子宫体动脉上放置银质血管夹,夹闭动脉部分内径,制作先兆子痫模型。对妊娠100~140 d的对照组和手术组母羊连续监测其心率和后肢血压,并利用血流仪结合血流探头、动物生理信号采集仪采集假手术组母羊的子宫动脉侧支内血流数据,以及手术组母羊在放置血管夹前后子宫动脉侧支内的血流变化情况。在预期分娩日期前,取母羊颈静脉血进行血常规、肌酐、尿素氮和血液离子分析;同时采集各组母羊尿液,进行尿蛋白、尿肌酐分析。所有实验组均于母羊妊娠(140±5)d时行剖宫取胎术,然后取各组母羊的肝、肾、子宫和胎盘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以进行病理学观察。 结果 手术造模15 min后手术组母羊的子宫体动脉血流量保持稳定,血流流量差相对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均降低(P<0.05,P<0.01)。相较于对照组,手术组母羊在产前出现血清渗透压升高、血红蛋白降低、血糖和血清尿素氮值升高,以及钙、钠、氯离子含量增高等变化(均P<0.05),并出现蛋白尿,尿肌酐及尿蛋白肌酐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均P<0.05)。手术组动物的手术侧子宫体动脉弹力层较对侧增厚,但结构松散;手术侧胎盘出现细胞间质肿胀、炎性细胞浸润等病理变化。以上生理指标特征均与人类先兆子痫的临床指标较为一致。 结论 通过血流仪验证,以及妊娠后期母羊各项生理指标检测证明,本实验成功构建了山羊先兆子痫模型,并获得了该模型的相关生理指标数据,进一步验证了先兆子痫疾病与子宫动脉病变的相关性。

    人类疾病动物模型
    肺动脉高压动物模型及其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俞佳慧, 巩倩, 庄乐南
    2023, 43(4):  381-397.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3.048
    摘要 ( 146 )   HTML ( 15)   PDF (1028KB) ( 196 )  
    图表数据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肺动脉高压是一种由肺血管重构引起血管阻力增大的临床综合征,若不治疗将导致右心衰竭,甚至死亡。目前关于肺动脉高压的病理机制尚未明确,且临床治疗方法未能有效改善预后或降低死亡率。为了深入研究肺动脉高压的发病机制并开发更加安全有效的药物,建立合适的疾病动物模型在临床前研究中必不可少。本文概述了肺动脉高压的病理特征,并总结了各类肺动脉高压动物模型,同时阐述了近5年内肺动脉高压动物模型在3种治疗途径及相关药物研究中的应用进展,以期为肺动脉高压动物模型的选择和研究应用提供参考。

    痤疮动物模型建立及评价研究进展
    张睿, 吕美豫, 张建军, 刘金莲, 陈彦, 黄志强, 刘尧, 周澜华
    2023, 43(4):  398-405.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3.021
    摘要 ( 196 )   HTML ( 17)   PDF (808KB) ( 340 )  
    图表数据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学者们根据对痤疮发生机制的认识建立了痤疮炎症动物模型、移植人皮痤疮动物模型和天然痤疮动物模型,其中炎症模型主要由细菌感染、化学药物涂抹和异物注射诱导,天然痤疮动物模型包括某些对激素敏感的动物和某些具有类似痤疮临床表现的动物。选择合适的模型动物和造模方法,对不同程度、不同机制的痤疮干预产品研发很有必要。目前我国的祛痤疮保健功能只有人体评价标准,无动物评价标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痤疮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以及祛痤疮产品的研发进度。本文对痤疮产生的条件、人类皮肤特点、痤疮丙酸杆菌对人体皮肤的双向作用、痤疮动物模型、常用的观察与评价指标进行归纳总结,为痤疮发病机制研究、祛痤疮保健和治疗产品研发提供参考。

    皮肤光老化动物模型制备要素和受试物数据的文献分析
    邓亚胜, 林江, 甘池伶, 曾官凤, 黄嘉茵, 邓慧芳, 麻颖贤, 韩丝银
    2023, 43(4):  406-414.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3.026
    摘要 ( 99 )   HTML ( 3)   PDF (805KB) ( 105 )  
    图表数据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皮肤光老化动物模型的造模要素和受试物情况,为该动物模型的制备和完善提供参考,也为科学评价受试物提供依据。 方法 通过在中国知网、万方、PubMed数据库中检索收集2010—2022年皮肤光老化动物模型制备的相关文献,对文献中记载的模型动物种类、性别、造模方法、造模周期、辐射光源与造模部位距离、累计辐射量、检测指标、受试物(药物或治疗手段)内容进行整理归纳,建立数据库后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筛选出257篇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其中模型动物使用最多的是SKH-1无毛小鼠,其次为SD大鼠和KM小鼠;动物的性别选择以单一雌性为主,常采用中波紫外线(ultraviolet B,UVB)作为辐射光源,辐射光源与造模部位的距离多为30 cm,造模周期多控制在40~60 d;长波紫外线(ultraviolet A,UVA)累计照射剂量在100~150 J/cm2的所占比例最大,中波紫外线(ultraviolet B,UVB)累计照射剂量在5~10 J/cm2的所占比例最大。模型建立后采用的检测指标为皮肤组织病理检查、皮肤组织匀浆、纤维染色、免疫印迹检查等。受试物包括中药、中药提取物、中成药、中药复方、化学药、生物制剂以及其他治疗手段,同时皮肤光老化动物模型还应用于中医外治、物理疗法、阳性对照药方面的临床疗效研究。 结论 皮肤光老化动物实验常选用SKH-1雌性无毛小鼠,采用UVB作为辐射光源,造模周期多控制在40~60 d,UVB累计照射剂量在0~10 J/cm2,按照最小红斑量(minimum erythema dose,MED)逐周递增方式进行造模,具有成模率高、重现性好以及与临床疾病高度吻合等优点。

    糖尿病小鼠模型的常见种类及其构建要素分析
    王雪, 呼永河
    2023, 43(4):  415-421.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3.031
    摘要 ( 149 )   HTML ( 10)   PDF (740KB) ( 117 )  
    图表数据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糖尿病是一种以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乏导致高血糖为特征的疾病,其高发病率和并发症对患者生活产生极大的影响。动物模型被广泛运用于研究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机制及治疗方案。由于糖尿病类型的不同,其发病机制和发病特征也不同,导致治疗方案不同。动物实验除了考虑动物的遗传因素与生理特征(性别、年龄)外,还需要考虑实验方案及各种应对方案,这些因素对实验数据、实验结果的可重复性和稳定性有着重要影响。因此,糖尿病研究需要选择合适的动物模型进行实验:1型糖尿病以胰岛素绝对缺乏为特征,现有的1型糖尿病小鼠模型包括化学(STZ诱导)诱导型和自发性糖尿病模型(NOD小鼠)等;2型糖尿病以胰岛素抵抗和葡萄糖耐量受损为主, 现有的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包括高脂饮食诱导型、自发性(包括单基因肥胖小鼠和多基因肥胖小鼠)模型和遗传修饰小鼠模型。本综述主要总结了糖尿病小鼠模型的常见种类和构建要素,以及选用时需考虑的关键因素,并探讨了这些因素对糖尿病研究的影响,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卵巢储备功能减退动物模型的造模方法评价与分析
    黄慧, 邓亚胜, 梁天薇, 郑艺清, 范燕萍, 荣娜, 林江
    2023, 43(4):  422-428.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3.032
    摘要 ( 74 )   HTML ( 4)   PDF (761KB) ( 78 )  
    图表数据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卵巢储备功能减退动物模型的造模特点,为卵巢储备功能减退动物模型制备的规范化提供参考。 方法 通过检索卵巢储备功能减退动物模型的相关文献,用Microsoft Excel 2010软件归纳文献中记载的实验动物种类、造模方法、造模周期、高频检测指标和阳性药物种类等,并通过NoteExpress软件对数据结果进行评价与分析。 结果 纳入符合标准的93篇卵巢储备功能减退动物模型相关文献,其中动物种类多选用SD大鼠(68次,73.12%),其次为C57BL/6小鼠(13次,13.98%);造模方法多选用雷公藤制剂造模法(38次,40.86%),其次为环磷酰胺造模法(28次,30.11%);高频检测指标为阴道脱落细胞学检测(93次,23.97%)、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变化(72次,18.56%);在含有阳性对照药物的64篇文献中,西药使用频数最多的是雌激素(50次,62.50%),中药以坤泰胶囊(2次,2.50%)用药频数最高。 结论 当前卵巢储备功能减退动物模型的建立多采用雷公藤制剂造模法和环磷酰胺造模法,模型动物常选取SD大鼠,能有效地提高实验效率;应综合卵巢组织病理、血清生化指标等多种检测结果进行模型评价。

    基于VOSviewer的肌少症动物模型研究可视化分析
    相磊, 景金珠, 梁震, 阎国强, 郭文峰, 张萌, 张威, 刘亚军
    2023, 43(4):  429-439.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3.015
    摘要 ( 84 )   HTML ( 1)   PDF (1675KB) ( 83 )  
    图表数据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肌少症动物模型研究的现状、热点及发展趋势,为肌少症动物模型研究提供方向与基础资料。 方法 检索 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数据库中1900-01-01至2022-12-31的肌少症动物模型研究英文文献,以及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1915—2022年的肌少症动物模型研究中文文献。应用文献计量分析软件VOSviewer分析发文量、发文国家/地区、机构、作者、期刊及关键词,以揭示该领域研究的主要国家和机构以及热点和前沿方向。 结果 从WOS核心合集数据库共检索到肌少症动物模型相关文献2 819篇,第1篇文献发表于1995年;美国是肌少症动物模型研究最多的国家,发文量为1 105篇;发文机构最多的是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发文量为69篇;香港大学是我国发文量最多的机构,共发文20篇;美国学者Holly V R的发文量最多,发表50篇;肌少症动物模型研究刊文量最多的学术期刊是美国的FASEB Journal,刊文量为196篇。CNKI数据库共检索到文献423篇,中文发文量最多的作者是李柱一,共发文19篇。WOS检索文献的关键词共现聚类分析发现,肌少症动物模型研究的热点可概括为肌少症与代谢相关性研究,肌少症动物模型细胞学及再生医学研究,肌少症动物模型与骨、肌肉和神经研究,以及肌少症与运动治疗研究。CNKI数据库检索发现失神经性肌少症模型研究最为广泛,中药对肌少症的作用研究也多有报告。文献阅读发现肌少症动物模型主要包括自然衰老模型、遗传修饰模型、高脂饮食诱导模型、失用性肌少症模型、激素诱导模型及其他疾病复合性的肌少症模型。 结论 肌少症动物模型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一个热点,文献计量分析在研究方向及热点、模式动物选择、动物模型制作、国内外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可为肌少症动物模型研究提供基础。

    病例报告
    一例树鼩毛发上皮瘤的诊断及细胞生物学特性观察
    翟珊珊, 梁亮, 曹颖颖, 李竹欣, 王青, 陶俊宇, 运晨霞, 冷静, 唐海波
    2023, 43(4):  440-445.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2.173
    摘要 ( 104 )   HTML ( 6)   PDF (2689KB) ( 160 )  
    图表数据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实验动物树鼩的原发性肿瘤,为研究毛发上皮瘤的发生机制及防治措施提供基础。 方法 将常规自然饲养过程中发现胸腹部长有肿块的1例树鼩麻醉后,手术摘除肿块,肿块组织经石蜡切片后行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对肿瘤细胞进行分离和传代培养。分离获得的肿瘤细胞接种至健康树鼩及裸小鼠皮下。每天观察1次肿瘤细胞的体内成瘤情况,裸小鼠连续观察2个月,树鼩观察6个月以上。 结果 HE染色显示发病树鼩腹部肿块组织中真皮内基底样细胞整体排列似串花瓣样,形成巢状及条索状且边缘界限清晰的肿瘤;进一步放大倍数后观察发现肿瘤细胞呈栅栏状、基底状排列,核染色深,细胞质少。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肿瘤细胞中CK蛋白强阳性表达,ki-67蛋白呈低比例阳性表达;肿瘤细胞间质中Vimentin强阳性表达,Bcl2和CD10呈低比例阳性表达。分离获得的肿瘤细胞在含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中生长良好,可传代培养。健康树鼩及裸小鼠皮下接种肿瘤细胞后,均未见肿瘤形成。 结论 结合肿瘤发生部位、大体形态结构、病理切片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综合诊断该例树鼩胸腹部肿块为毛发上皮细胞瘤。

    比较医学研究与报告规范
    《动物研究:体内实验报告》即ARRIVE 2.0指南的解释与阐述(三)
    刘晓宇, 卢选成, 师晓萌, 张雨舟, 吕超, 陈国元, 卢晓, 白玉, 高静, 李垚, 刘永刚, 陶雨风, 庞万勇
    2023, 43(4):  446-456.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3.039
    摘要 ( 203 )   HTML ( 25)   PDF (1578KB) ( 323 )  
    图表数据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提高生物医学研究结果的可重复性是一项重大挑战,研究人员透明且准确地报告其研究过程有利于读者对该研究结果的可靠性进行评估,进而重复该实验或在该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ARRIVE 2.0指南是英国国家3Rs中心(NC3Rs)于2019年组织发布的一份适用于任何与活体动物研究报告相关的指导性清单,用以提高动物体内实验设计、实验实施和实验报告的规范性,以及动物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可重复性和临床转化率。ARRIVE 2.0指南的使用不仅可以丰富动物实验研究报告的细节,确保动物实验结果信息被充分评估和利用,还可以使读者准确且清晰地了解作者所表述的内容,促进基础研究评审过程的透明化和完整性。目前,ARRIVE 2.0指南已经被国际生物医学期刊广泛采纳。本文是在国际期刊遵循ARRIVE 2.0指南的最佳实践基础上,对2020年发表于PLoS Biology期刊上的ARRIVE 2.0指南完整解读版(原文请见https://arriveguidelines.org)进行中文编译(第三部分包括“关键10条”里的第8~10条:“实验动物”、“实验步骤”和“结果”部分),以期促进国内研究人员充分理解并使用ARRIVE 2.0指南,提高实验动物研究及报告的规范性,助推我国实验动物科技与比较医学研究的高质量发展。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科创团队推介
    上海交通大学实验动物中心
    马倩, 戚梦婷, 王朝霞
    2023, 43(4):  457-458.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3.084
    摘要 ( 115 )   HTML ( 15)   PDF (959KB) ( 1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山西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
    宋国华, 陈朝阳
    2023, 43(4):  459-460.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3.103
    摘要 ( 118 )   HTML ( 12)   PDF (986KB) ( 1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