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3年 第43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3-06-25
    实验动物与比较药理
    顺铂对小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性腺轴功能的损伤作用及脱氢表雄酮的干预效应
    潘志强, 农淄心, 谢海纳, 彭佩克
    2023, 43(3):  229-242.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2.182
    摘要 ( 196 )   HTML ( 39)   PDF (3170KB) ( 471 )  
    图表数据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顺铂(又名顺式-二氯二氨合铂,cis-dichlorodiamineplatinum,DDP)抑制小鼠类固醇激素合成的作用途径,并观察脱氢表雄酮(dehydroepiandrosterone,DHEA)的干预效应。 方法 将60只成年ICR小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DDP建模组、DHEA治疗组,每组10只雄性和10只雌性小鼠。DDP建模组小鼠按2.5 mg·kg-1·d-1剂量腹腔注射DDP溶液,每3 d注射1次,共7次;造模同日,对照组小鼠腹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而DEHA治疗组小鼠在予以DDP处理的同时,按8.3 mg·kg-1·d-1剂量给予DHEA灌胃,连续给药21 d。通过旷场、抓力和转棒试验观察小鼠疲劳指标的变化,采用常规组织切片的HE染色法观察肾上腺、睾丸与卵巢组织形态的变化,运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方法检测小鼠血清类固醇激素的含量,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质印迹技术检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睾丸和卵巢组织中相关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DDP建模组雄性与雌性小鼠的体重以及旷场运动能力均显著下降(P<0.05),同时雌性小鼠的抓力和转棒时间也均显著下降(P<0.05);而DHEA治疗组小鼠的上述疲劳指标均显著改善(P<0.05)。DDP建模组雄性小鼠睾丸组织中各级生精细胞排列紊乱且睾丸间质水肿,雌性小鼠卵巢组织中大量原始卵泡被激活,闭锁卵泡增多,卵泡颗粒细胞减少;而DHEA治疗组小鼠睾丸和卵巢受损伤表型均得到显著改善。与对照组比较,DDP建模组雄性与雌性小鼠血清睾酮、二氢睾酮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雄性小鼠血清孕烯醇酮含量下降而皮质酮含量显著升高(P<0.05),雌性小鼠血清皮质酮含量显著降低(P<0.05);与DDP建模组比较,DHEA治疗组雄性小鼠的孕烯醇酮含量和雌性小鼠的孕酮含量均显著增高(P<0.05),而雌性小鼠的孕烯醇酮含量和雄性小鼠的孕酮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DDP建模组雄性与雌性小鼠的肾上腺Cyp21a1、Cyp11a1基因和下丘脑Gnrh基因表达均显著下调(P<0.05);雌性小鼠肾上腺Hsd3b2基因,卵巢StarCyp11a1、Lhr基因,下丘脑Crh、垂体PomcLhb基因表达均显著下调(P<0.05);雄性小鼠睾丸Star基因及StAR蛋白以及垂体FshbLhb基因表达均显著下调(P<0.05)。与DDP建模组比较,补充DHEA后,雄性小鼠肾上腺Cyp17a1基因和睾丸Cyp17a1、Lhr、Fshr基因表达均显著下调(P<0.05);雌性小鼠肾上腺Cyp11a1基因表达显著下调(P<0.05),而肾上腺Hsd3b2基因和卵巢StarCyp11a1、Hsd3b2、Lhr基因,以及垂体Lhb基因表达均上调(P<0.05)。 结论 DDP间断给药可以抑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与性腺轴功能,并且雌性受抑制更显著;补充DHEA有助于调节体内类固醇激素水平的自身稳态。

    人参皂苷Rg1在小鼠创伤性脑损伤修复中的作用
    郭文文, 赵亚, 王颖花, 刘可, 葛煦, 张延英, 汪永锋, 师长宏
    2023, 43(3):  243-252.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2.187
    摘要 ( 181 )   HTML ( 20)   PDF (2002KB) ( 159 )  
    图表数据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人参皂苷Rg1在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小鼠模型血脑屏障、神经炎症、行为学功能等方面的作用。 方法 实验分2部分。第一部分是将27只SPF级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TBI模型组,每组9只;TBI模型组开颅后采用受控皮质冲击(controlled cortical impact,CCI)方式造模,假手术组只开颅不进行打击,空白组不经任何处理;手术后进行造模效果评价。第二部分是将40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3个剂量的人参皂苷Rg1治疗组和溶剂DMSO对照组,每组8只小鼠。Rg1治疗组在TBI建模成功后6 h腹腔注射剂量分别为10、20、40 mg/kg的人参皂苷Rg1,而DMSO对照组给予等量的1% DMSO,持续给药1周,每天2次。于造模后1、3、7、14 d分别进行改良的神经损伤严重程度评分(modified 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s,mNSS);取造模后第3天的小鼠脑组织,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血脑屏障渗漏情况;第14、16天分别采用高架十字迷宫实验、水迷宫实验检测小鼠神经行为功能;第28天麻醉、灌注后取脑,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等神经炎症。 结果 人参皂苷Rg1治疗组的血脑屏障标志物MMP-9表达量减少(P<0.01),小胶质细胞(Iba-1阳性表达)和星形胶质细胞(GFAP阳性表达)数量均明显减少(P<0.05),提示神经炎症得到抑制,且以20 mg/kg剂量效果最好(P<0.01)。人参皂苷Rg1治疗组小鼠的mNSS评分显著低于溶剂DMSO对照组(P<0.01),进入开放臂次数比例显著高于DMSO对照组(P<0.05);其在水迷宫实验平台所在象限的时间比及穿越平台的次数均显著多于DMSO对照组(P<0.05),且均以20 mg/kg剂量效果最佳。 结论 成功构建TBI小鼠模型并用于人参皂苷Rg1的损伤修复研究。人参皂苷Rg1能够显著改善TBI模型小鼠血脑屏障,减轻神经炎症,发挥改善神经行为功能的作用,且以20 mg/kg剂量作用效果最为显著。

    广藿香对贵州小型猪血清代谢组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
    陆涛峰, 张慧, 周洁, 李倩, 吴曙光, 吴延军
    2023, 43(3):  253-261.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2.186
    摘要 ( 149 )   HTML ( 16)   PDF (1940KB) ( 167 )  
    图表数据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基于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ormetry,LC-MS/MS)技术研究广藿香对贵州小型猪血清代谢的影响,探讨其药理学作用机制。 方法 将9头贵州小型猪随机分为广藿香给药组(5头)和对照组(4头)。广藿香给药组按0.5 g·头-1·d-1剂量通过拌料经口饲喂广藿香中药配方颗粒,连续给药8 d;对照组正常饲喂,不额外给药。用药结束后采集各组动物的血清样品,采用LC-MS/MS技术分析各组样品的血清代谢物,对代谢组数据进行注释并与KEGG、HMDB和Lipidmaps数据库比对,通过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组间聚类、差异代谢物分析和功能富集等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筛选差异代谢生物标志物及其可能的代谢通路。 结果 在广藿香给药组和对照组的血清样本中共鉴定出443个血清代谢物,筛选出44个差异显著(P<0.05)的代谢物,其中显著上调(P<0.01)的代谢物为肉桂酰甘氨酸、N-苄基-N-异丙基-N'-(4-三氟甲基)苯尿素、亚牛磺酸、D-葡萄糖-6-磷酸、顺-2-癸烯酸、二十碳二烯酸(顺-11,14)、前列腺素A2和10-羟基癸烯酸,显著下调(P<0.01)的代谢物为溶血磷脂酰胆碱22∶5、溶血磷脂酸22∶6和溶血磷脂酸22∶5。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在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通路(MapID:map00250),以及牛磺酸和亚牛磺酸代谢通路(MapID:map00430)。 结论 广藿香能显著影响贵州小型猪的溶血磷脂酸类物质的代谢,可能通过影响天冬氨酸-谷氨酸代谢通路、牛磺酸-亚牛磺酸代谢通路,起到缓解机体氨基酸代谢紊乱、调节炎性反应发生等功能。

    奥氮平诱导体重增加小鼠的全脑转录组学分析
    张渊, 李晗, 张成芳
    2023, 43(3):  262-270.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3.006
    摘要 ( 116 )   HTML ( 9)   PDF (1961KB) ( 114 )  
    图表数据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奥氮平给药组与对照组的小鼠脑组织的转录组测序结果,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探索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奥氮平导致体重增加的潜在作用靶点。 方法 20只雌性C57BL/6小鼠被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奥氮平给药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和奥氮平溶液灌胃,8周后留取全脑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transcriptome sequencing,RNA-Seq)。通过对测序结果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功能注释分析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nomes,KEGG)途径富集分析以及蛋白互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分析等,寻找奥氮平诱导体重增加的可能靶点,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法进行验证。 结果 对照组和奥氮平给药组的差异表达基因共591个,其中上调基因251个,下调基因340个。GO分析显示差异基因广泛参与转录过程,其中消化系统的调节和冷诱导的产热相关基因表达属于显著富集项目。KEGG分析显示差异基因广泛参与神经活性物质与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差异基因显著富集在催产素信号、脂肪的消化吸收以及胆固醇代谢通路。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富集在摄食调控、胃运动、产热、脂肪代谢等过程的基因(Oxt、Trpv1、Adipoq、Phox2b、Abcg5、Mogat2、Dbh、Plac8、Neurog1)以及PPI网络中的枢纽基因(Fos、Dusp1、Egr2)的表达改变与RNA-Seq趋势一致。 结论 奥氮平给药导致小鼠中枢的摄食调控、胃肠运动、产热等生理过程发生改变,这些改变可能参与了奥氮平诱导的体重增加。

    模式动物与动物模型
    hil-1基因通过饮食限制通路调节秀丽隐杆线虫寿命
    成慧, 方菲, 石嘉豪, 杨桦, 张梦杰, 杨平, 费俭
    2023, 43(3):  271-281.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2.183
    摘要 ( 228 )   HTML ( 12)   PDF (1521KB) ( 178 )  
    图表数据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揭示H1连接子组蛋白基因(H1 linker histone gene,hil-1)的生理学功能,以及其调控线虫寿命的分子机制。 方法 以秀丽隐杆线虫为模式生物,采用RNA干扰菌喂食、hil-1(gk229)突变体回交纯化以及过表达质粒显微注射技术来敲降、敲除以及过表达hil-1基因,然后观察线虫存活寿命及产卵情况,通过热耐受实验、百草枯应激实验和重金属Cr6+应激实验评价hil-1(gk229)突变体的抗逆性,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以及构建双突变体线虫进一步确定hil-1调控寿命所关联的信号通路和作用靶点。 结果 与野生型N2线虫相比,RNA干扰后的线虫寿命以及hil-1(gk229)突变体线虫寿命明显缩短(P<0.001),而hil-1全身性过表达后线虫寿命延长(P<0.05)。与野生型N2线虫相比,hil-1(gk229)突变体线虫对热压力和氧化压力的耐受性明显降低(P<0.001,P<0.05),而对重金属的耐受能力无差异(P>0.05)。并且,相比于野生型N2线虫,hil-1(gk229)突变体线虫的发育周期缩短(P<0.001),产卵提前(P<0.001),但产卵总量没有显著变化(P>0.05)。给eat-2(ad465)突变体线虫喂食hil-1 RNA干扰菌后,hil-1表达下调不影响eat-2(ad465)突变体线虫的寿命(P>0.05)。相较于野生型N2线虫,hil-1(gk229)突变体线虫中daf-16表达水平明显下调(P<0.001),其下游基因mtl-1和ctl-1表达也下调(P<0.05,P<0.001)。与daf-2(e1370)突变体相比,daf-2(e1370);hil-1(gk229)双突变体线虫的寿命无明显变化(P>0.05);而与daf-16(mu 86)突变体相比,daf-16(mu86);hil-1(gk229)双突变线虫的寿命明显缩短(P<0.001)。与对照组相比,在表皮和肠道中RNA干扰hil-1基因表达后线虫寿命明显缩短(P<0.001)。 结论 hil-1基因缺失明显缩短线虫寿命,同时使线虫对热压力和氧化压力的耐受性降低。hil-1基因可能通过饮食限制信号通路调控秀丽隐杆线虫的寿命,且该作用主要在表皮和肠道。

    Micall2a基因表达下调抑制斑马鱼血管发育
    杨晋娴, 王淑娟, 翟金云, 朱顺星
    2023, 43(3):  282-287.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2.166
    摘要 ( 158 )   HTML ( 16)   PDF (1075KB) ( 152 )  
    图表数据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究斑马鱼胚胎早期发育过程中Micall2a基因的表达模式,以及该基因对斑马鱼血管发育的影响。 方法 使用Tgfli:GFP)转基因斑马鱼(用绿色荧光蛋白标记血管)和野生型斑马鱼(AB),采用全胚胎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其早期胚胎不同发育阶段的Micall2a基因表达水平。通过显微注射吗啉反义寡核苷酸下调Micall2a基因,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该基因在斑马鱼胚胎不同发育阶段mRNA表达水平。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成像技术,观察并分析Micall2a基因下调后斑马鱼的血管表型变化。 结果 受精后24 h(24 hours post-fertilization,24 hpf)、36 hpf和48 hpf的斑马鱼早期胚胎的脑、心脏、血管系统中均有Micall2a基因表达。显微注射吗啉反义寡核苷酸后Micall2a基因的mRNA水平增加,抑制斑马鱼胚胎的血管发育,导致斑马鱼节间血管发育缺陷。 结论 Micall2a基因表达下调可以抑制斑马鱼血管的发育。

    神经母细胞瘤动物模型研究进展与应用
    谭志刚, 刘锦信, 郑楚雅, 廖文峰, 冯露平, 彭红丽, 严秀, 卓振建
    2023, 43(3):  288-296.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2.194
    摘要 ( 145 )   HTML ( 6)   PDF (1067KB) ( 253 )  
    图表数据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是儿童最常见的实体恶性肿瘤,居我国儿童肿瘤发病率第四位,占儿童肿瘤死亡人数的15%,高危患者存活率低。目前对于NB的发病及药物治疗机制知之甚少。NB动物模型可以表征NB发展特征,是研究预防和治疗NB的重要工具,然而尚未有一种动物模型可以模拟人类NB的所有特征。本文介绍了当前研究较多的几种NB动物模型(小鼠模型、鸡胚绒毛尿囊膜模型和斑马鱼模型),并对每种NB动物模型的种类、构建方法、特征、优缺点及研究进展做了详细阐述,同时对NB的应用方向及前景进行概括,以期为NB动物模型构建和NB治疗等提供理论依据。

    动物实验技术与方法
    一种显著提高实验用斑马鱼繁殖效率和使用寿命的优化养殖方案
    金仕容, 华叶, 訾化星, 杜旭飞, 卜纪雯
    2023, 43(3):  297-306.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3.004
    摘要 ( 186 )   HTML ( 29)   PDF (1580KB) ( 204 )  
    图表数据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解决实验用斑马鱼出现的生长发育滞后、产卵量不足等问题,以提高实验用斑马鱼的繁殖效率和使用寿命。 方法 取受精后2月龄的斑马鱼,以投喂商品化的观赏鱼专用颗粒饲料或冰冻成体卤虫为实验组,以投喂活的幼体卤虫为对照组。不同饵料投喂70 d内,通过测量体长和体重评估斑马鱼生长性能,通过统计产卵量和产卵率等评估斑马鱼繁殖性能。对甲状腺肿大病症明显的斑马鱼投喂颗粒饲料,通过测量其甲状腺肿大病灶直径大小变化评估颗粒饲料对该病症的抑制效果。将3种饲料配合使用,对饲养方案进行优化,通过繁殖性能测试验证其用于斑马鱼饲养的实际效果。 结果 从60 dpf开始投喂颗粒饲料直到111 dpf,颗粒饲料组的体长、体重均日渐优于对照组(P<0.000 1)。从60 dpf开始投喂成体卤虫直到96 dpf,成体卤虫组的体长增长趋势与对照组基本相同,而75~82 dpf时成体卤虫组的雌鱼体重极明显高于对照组的雌鱼(P<0.000 1)。成体卤虫组斑马鱼相比于对照组,雌雄间体色差异显著,在75 dpf时,已可以通过体色差异准确区分性别;而且成体卤虫组斑马鱼3月龄时产卵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4.44% vs 27.78%,P<0.05)。另外,投喂颗粒饲料130 d后,所有实验用斑马鱼的甲状腺肿大病灶均消失。根据以上结果,将3种饲料组合,优化大于2月龄的斑马鱼饲养方案为上午保持喂食幼体卤虫,下午用颗粒饲料和成体卤虫交替投喂,直至12月龄斑马鱼的产卵率可以保持70%,产卵量达到(233.6±3.95)颗,受精率和孵化率分别为97.47%和90.24%,均显著高于原方案饲养组(P<0.001或P=0.01)。 结论 相比幼体卤虫饵料,商品化的颗粒饲料能显著提升斑马鱼的生长性能,并对甲状腺肿大病症有治疗作用,而成体卤虫饵料能显著提高斑马鱼的早期繁殖性能。优化后的饲养方案成功提高了斑马鱼的产卵效率,并延长其繁殖使用寿命,能更好地保障相关科学研究的开展。

    兔眼角膜着染对眼刺激性试验结果评价的影响
    徐红花, 金天, 王海, 沈梦莹, 王瑞, 周艺佳, 谭莹
    2023, 43(3):  307-313.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2.169
    摘要 ( 140 )   HTML ( 16)   PDF (1439KB) ( 196 )  
    图表数据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正常实验兔眼经荧光素钠染色后的着染现象对眼刺激性试验结果评价的影响。 方法 在进行针对氯化钠滴眼液、四味珍层冰硼滴眼液、玻璃酸钠滴眼液、色甘酸钠滴眼液和复方门冬维甘滴眼液的实验兔眼刺激性试验(每组4只,雌雄各半)中,将给予生理盐水的兔左眼(自身阴性对照)和给予药物制剂的右眼(给药实验)进行1%荧光素钠染色,然后用裂隙灯显微镜连续31 d观察兔眼刺激反应并评分,记录兔角膜上皮着染的形态变化并计算着染发生率。观察结束后对眼球及哈氏腺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并将左眼着染发生率检查结果与给予相应药物的右眼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 结果 给予生理盐水的左眼和给予药物制剂的右眼均无眼刺激反应,评分均为0,角膜着染总发生率分别为3%、1%,左右眼每天和总着染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角膜上皮着染形态有单点状着染、散在点状着染、局限性着染和大片融合着染的无规律变化,眼球及哈氏腺未见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评价为无刺激性。 结论 实验兔眼无规律间断出现的角膜上皮着染对眼刺激性试验的结果评价无影响。

    大鼠血清尿酸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新方法的建立及比较研究
    夏子茵, 柴媛媛, 徐云霞, 俞沁玮, 黄鑫, 张陆勇, 江振洲
    2023, 43(3):  314-322.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2.189
    摘要 ( 142 )   HTML ( 15)   PDF (1203KB) ( 108 )  
    图表数据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建立更准确、灵敏的液相色谱紫外(liquid chromatography-ultraviolet,LC-UV)检测大鼠血清尿酸的方法,并将该方法与市售试剂盒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为氧嗪酸钾诱导的大鼠高尿酸血症模型中血清尿酸含量的准确测定提供新方法。 方法 采用向SPF级雄性SD大鼠腹腔注射氧嗪酸钾(300 mg/kg)的方法建立高尿酸血症大鼠模型,对照组给予等量的0.5%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经眼眶后静脉丛采血,离心获得大鼠血清样品,经0.1%三氟乙酸-乙腈(含内标3,4-二羟基苄胺氢溴酸盐)沉淀后,取上清液进样分析。采用Waters XBridge HILIC色谱柱(150 mm×4.6 mm,3.5 μm)对尿酸进行分离,使用乙腈(含0.5%甲酸与2 mmol/L甲酸铵)作为有机相,甲醇溶液(甲醇∶水=1∶1,含0.5%甲酸与2 mmol/L甲酸铵)作为水相,进行等度洗脱,于290 nm波长处进行检测。使用活性炭处理的血清样品作为空白生物基质,用于方法学验证。分别使用所建立的LC-UV方法与两种市售试剂盒(尿酸酶法和磷钨酸法)检测高尿酸血症模型大鼠的血清尿酸水平,并对3种检测方法的准确度进行比较。 结果 大鼠血清中的尿酸在10~200 μg/mL质量浓度内线性关系良好(R >0.999),定量下限为10 μg/mL,准确度为-2.17%~2.21%,批内精密度为0.52%~1.95%,批间精密度为3.04%~4.90%,提取回收率为83.12%~89.91%。在氧嗪酸钾诱导的大鼠高尿酸血症模型中,市售的磷钨酸法试剂盒测定结果显著高于LC-UV法测定结果,市售的尿酸酶法试剂盒测定结果显著低于LC-UV法测定结果,但LC-UV方法的加样回收率结果最佳(95.90%~99.96%)。 结论 所建立的LC-UV方法能够准确测定大鼠血清中尿酸含量,与市售试剂盒相比具有更高的准确度,推荐作为氧嗪酸钾诱导的大鼠高尿酸血症模型中血清尿酸含量的检测方法。

    比较医学研究与报告规范
    《动物研究:体内实验报告》即ARRIVE 2.0指南的解释和阐述(二)
    陈国元, 卢晓, 白玉, 于灵芝, 乔颖, 王剑, 卢今, 刘晓宇, 卢选成, 高静, 李垚, 庞万勇
    2023, 43(3):  323-331.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3.042
    摘要 ( 322 )   HTML ( 30)   PDF (1187KB) ( 39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提高生物医学研究结果的可重复性是一项重大挑战,研究人员透明且准确地报告其研究过程有利于读者评估该研究结果的可靠性,进而重复该实验或在该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ARRIVE 2.0指南是英国国家3Rs中心(NC3Rs)于2019年组织发布的一份适用于任何与活体动物研究报告相关的指导性清单,用以提高动物体内实验设计、实验实施和实验报告的规范性,以及动物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可重复性和临床转化率。ARRIVE 2.0指南的使用不仅可以丰富动物实验研究报告的细节,确保动物实验结果信息被充分评估和利用,还可以使读者准确且清晰地了解作者所表述的内容,促进基础研究评审过程的透明化和完整性。目前,ARRIVE 2.0指南已经被国际生物医学期刊广泛采纳。本文是在国际期刊遵循ARRIVE 2.0指南的最佳实践基础上,对2020年发表于PLoS Biology期刊上的ARRIVE 2.0指南完整解读版(原文请见https://arriveguidelines.org)进行中文编译(第二部分包括“关键10条”里的第4~7条:“随机化”、“盲法”、“结果测量”和“统计方法”等部分),以期促进国内研究人员充分理解并使用ARRIVE 2.0指南,提高实验动物研究及报告的规范性,助推我国实验动物科技与比较医学研究的高质量发展。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科创团队推介
    南方医科大学实验动物管理中心
    田雨光, 罗烘权, 袁进
    2023, 43(3):  332-333.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3.052
    摘要 ( 127 )   HTML ( 13)   PDF (1386KB) ( 19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实验动物中心
    潘洪玉, 柴文君, 闫明霞
    2023, 43(3):  334-335.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3.018
    摘要 ( 212 )   HTML ( 11)   PDF (1793KB) ( 3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