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验动物资源开发与利用

    实验动物资源开发与利用
    (特邀云学术编辑罕园园博士整理)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作为中国实验动物科学领域内第一本专业学术期刊,持续追踪实验动物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发展和变化情况,关注实验动物质量检测评价与科学监管、实验动物资源保存、共享和新资源动物的开发与利用,以及实验动物的生物学特征和特性的深入研究,致力于面向作者和读者宣传实验动物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法规、认可制度和管理要求。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至今,本刊发表了多篇以深入研究实验动物生物学特性、新型实验动物资源开发和利用为目的的研究论文、管理论文和综述类论。现将相关论文汇总为专题,以期对我国实验动物科研及管理工作有所帮助,共同促进我国实验动物资源开发和利用更上一层楼。

    默认 最新文章 浏览次数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东方田鼠作为一种实验动物新资源的研究进展报告
    谢建芸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3, 43 (5): 482-491.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3.114
    摘要470)   HTML137)    PDF (1243KB)(986)    收藏

    东方田鼠是已知的唯一一种天然抗日本血吸虫病的哺乳动物。来源于血吸虫病疫区和非疫区以及实验室培育的东方田鼠对日本血吸虫有着相同的抗性。野生东方田鼠经过30多年的实验室培育,已经实现了实验动物化。同时,研究人员对东方田鼠的生长发育、生殖生理、血清生化、血液学指标、组织解剖等生物学性状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并且进一步深入探讨了东方田鼠的抗血吸虫病特性及机制。上海实验动物研究中心培育的洞庭湖东方田鼠封闭种群(S:DTMF)在2021年经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实验动物资源与评价工作委员会认定为中国实验动物资源。本综述着重总结近10年,特别是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实施中在东方田鼠生物学特性、标准化、基因组以及抗血吸虫病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SHJH hr 小鼠部分生物学特性及衰老表型的测定与分析
    唐慧青, 常书福, 于志锋, 张雷, 谈小倩, 瞿伟, 李亮, 钱珍, 顾坚忠, 徐平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3, 43 (1): 44-52.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2.069
    摘要666)   HTML37)    PDF (2106KB)(797)    收藏

    目的 测定与分析SHJH hr 小鼠的部分生物学特性及衰老表型,为该小鼠模型用于衰老机制研究、抗衰老药物研发等提供基础数据。 方法 以对应同周龄段的ICR小鼠为对照,测定SHJH hr 小鼠3~16周龄体质量生长数据、1~4胎繁育能力以及生命周期;测定6周龄SHJH hr 小鼠的血常规(30项)和血清生化指标(25项);采集8周龄SHJH hr 小鼠静脉血进行流式细胞分析,测定免疫细胞含量;利用显微CT测量4、8、26周龄SHJH hr 小鼠松质骨衰老骨结构与骨密度;组织学观察8周龄小鼠骨和关节组织病理学变化。 结果 与ICR小鼠相比, SHJH hr 小鼠16周龄时雌雄体质量均明显偏低(P<0.05),母鼠繁育性能低下(P<0.01)或不具备正常的繁育性能。SHJH hr 小鼠的生存时间最短57周龄,最长为71周龄,较正常ICR小鼠短,表现出明显的快速衰老现象;同时,部分血液生理生化指标、骨与软骨组织病理变化均显示SHJH hr 小鼠生理机能加速衰老与异常。 结论 SHJH hr 小鼠符合快速衰老的部分特性,并伴有因衰老而导致的某些生理病理变化。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SPF级雄性SD大鼠回肠与结肠菌群结构比较分析
    许琴, 倪艳, 是文辉, 李建瑛, 刘江伟, 赵红琼, 徐新明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3, 43 (1): 53-60.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2.103
    摘要505)   HTML12)    PDF (1853KB)(774)    收藏

    目的 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SPF级雄性SD大鼠回肠与结肠菌群结构与丰度。 方法 收集30只SPF级雄性SD大鼠的回肠及结肠腔内容物,提取内容物中细菌总DNA并进行PCR扩增。使用Ilumina NovaSeq测序平台对样本中细菌16S rRNA的V3-V4区进行测序。然后基于有效数据在门、属水平上分析肠道菌群的物种结构和丰度,采用QIIME软件(扩增子)分析工具分析回肠和结肠菌群的多样性及差异,同时应用Tax4Fun程序预测回肠及结肠菌群的优势基因富集通路。 结果 在门水平上,雄性SD大鼠回肠内微生物优势菌群主要是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占比超过98%;结肠内微生物优势菌群主要是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占比超过95%。在属水平上,回肠以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和另枝菌属(Alistipes)为主要优势菌群,结肠以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及罗姆布茨菌属(Romboutsia)为优势菌群。在菌群多样性方面,结肠菌群的α多样性包括丰富度指数(Chao1指数)及多样性指数(香农指数Shannon index)都显著高于回肠(P<0.01),其菌群物种的组成结构差异性比回肠小;回肠菌群结构差异性显著的主要是厚壁菌门(Firmicutes)、罗姆布茨菌属(Romboutsia)和消化链球菌科(Peptostreptococcaceae),而结肠菌群结构差异性显著的是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拟杆菌纲(Bacteroidia)和拟杆菌目(Bacteroidales)。在菌群功能方面,回肠菌群优势基因显著富集于类脂物代谢、多酮代谢、膜运输、生物降解等通路,而结肠菌群优势基因显著富集于甘聚糖生物合成代谢、能量代谢、辅助因子和维生素及其他产物的生物合成等通路。 结论 SPF级雄性SD大鼠回肠与结肠菌群在结构与丰度上存在显著差异,结肠菌群的丰富度及多样性高于回肠。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不同月龄长爪沙鼠的肾脏组织学特征
    卢领群, 郭红刚, 石巧娟, 戴方伟, 褚晓峰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3, 43 (1): 61-66.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2.130
    摘要690)   HTML20)    PDF (1354KB)(1151)    收藏

    目的 探究不同月龄长爪沙鼠肾脏的组织学特征。 方法 选取2、6、12月龄长爪沙鼠各10只,雌雄各半。动物安乐死后取肾脏,制作石蜡切片,HE、MASSON和PAS染色后,数字扫描观察不同月龄长爪沙鼠的肾脏组织各部分结构差异,通过图像分析软件测量肾脏组织相关数据。 结果 长爪沙鼠的肾皮质和外髓质肾小管断面中近曲小管数量较远曲小管多;随着月龄增加,肾小球密度减少,肾小球直径增加,肾小管基膜增厚,肾小管间纤维成分增多。 结论 长爪沙鼠肾脏的组织结构随着月龄增长出现差异性变化,这种变化可能与肾小球硬化、实质性细胞减少有关,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实验用猫的驯化及繁殖方法初步研究
    何永平, 谢美贤, 庞智慧, 李庆秀, 何华红, 张讷敏, 李薇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3, 43 (1): 67-72.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2.118
    摘要621)   HTML30)    PDF (953KB)(1290)    收藏

    目的 开展家猫实验动物化的驯化饲养及繁殖,探索实验猫的饲养管理方法和繁殖技术。 方法 从广州市郊农村引进中华田园猫3窝计7只,建立繁育种子群,按实验动物饲养管理方法进行笼养驯化饲养和封闭繁殖、传代,统计种群繁殖情况、种猫年怀孕次数、产仔季节、仔猫出生和离乳体质量、离乳成活率等数据。 结果 幼年种猫能适应笼养饲养管理方式。在传代繁殖、扩大种群中,一年怀孕1胎、2胎、3胎的母猫只数占比分别为63.2%、26.3%和10.5%,1~4季度产仔胎数比例分别为20.7%、20.7%、27.6%和31.0%。19只母猫共计怀孕、产仔29胎次,产仔101只,每胎平均产仔(3.5±1.33)只。幼猫离乳成活67只,平均离乳成活率为60.86%。雌、雄猫的出生体质量分别为(89.31±13.69)g和(93.47±15.12)g,离乳体质量分别为(361.62±82.77)g和(376.0±91.71)g。 结论 家养中华田园猫能适应实验动物化饲养、繁殖方式,繁殖力较强,一年四季能正常怀孕、产仔;幼猫生长到5~6月龄时能够满足药品降压物质检查对猫的体质量要求,可被用作来源清楚的药品检验用实验猫。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实验用英国短毛猫的组织结构特征及背景病变
    王宇, 高丹, 彭娜娜, 航艾, 沈斌, 黄坚, 唐黎明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2, 42 (3): 229-236.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1.151
    摘要739)   HTML38)    PDF (2890KB)(1681)    收藏

    目的 对实验用英国短毛猫(简称英短猫)解剖结构特征和背景病变进行收集与分析,为该类动物的实验研究、标准建立和商业应用提供有效依据。方法 对14只英短猫(雌雄各半)进行大体系统剖检和组织病理学检查,收集并分析其区别于其他实验动物的组织结构特征和背景病变数据。结果 大体剖检发现成年雄性英短猫体质量高于雌性(P<0.05),雌性英短猫脾脏脏器指数低于雄性(P<0.01),雌性英短猫胸腺和脑脏器指数高于雄性(P<0.05),英短猫睾丸、心脏、甲状腺、幕骨解剖结构与常用啮齿类及犬类动物有所不同。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英短猫心脏、胰腺和脾脏等器官的组织结构较上述常用实验动物有所差异,另可见英短猫多发肝脏肝细胞空泡变性(9/14),同时还发现部分动物偶发的肾脏、脑和淋巴组织等背景病变。结论 英短猫体质量、脾脏、胸腺和脑的脏器指数存在性别差异性,同时具有肝脏空泡变性和部分动物偶发的背景病理改变。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小鼠模型在消化道黏膜免疫及感染性疾病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于士颜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2, 42 (1): 3-10.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1.170
    摘要579)   HTML253)    PDF (918KB)(4388)    收藏

    机体的消化道黏膜定殖着巨量的共生微生物,这些微生物通过与宿主相互作用,影响宿主的健康与疾病。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与培养组学等技术的发展,大量与健康或疾病相关但以前未充分研究的微生物被鉴定出来。研究这些微生物对宿主黏膜免疫生理与病理生理的影响及相关分子机制,对防治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小鼠模型是系统性研究宿主与微生物相互作用的重要平台。本文介绍近年来利用小鼠模型在消化道黏膜免疫及感染性疾病研究中的部分重要进展与挑战,并展望综合利用遗传工程与菌群移植或环境暴露等优化小鼠模型的研究前景,以期促进与微生物紧密相关的健康与疾病的转化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利用中国仓鼠制备疾病模型的优势与进展
    高继萍, 陈朝阳, 轩瑞晶, 张锐虎, 宋国华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1, 41 (5): 392-398.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1.009
    摘要783)   HTML71)    PDF (3619KB)(888)    收藏
    中国仓鼠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实验动物,在医学和生物学等实验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广泛用于遗传学、传染病学和组织培养等生命科学研究,尤其是在糖尿病与口腔癌等动物模型及机制研究方面独具特色。本文就中国仓鼠自被开发以来在疾病动物模型中的应用研究进行综述,探讨中国仓鼠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作用与面临的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树鼩脊髓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分离培养及EV71感染实验
    施梅言, 王璇, 王文广, 阮蕾颖, 代解杰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1, 41 (2): 148-154.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0.208
    摘要413)   HTML16)    PDF (1719KB)(607)    收藏
    目的 建立树鼩脊髓来源的微血管内皮细胞体外分离培养技术,用71型肠道病毒(enterovirus 71,EV71)感染该细胞,探讨其感染特性,为EV71损伤中枢神经系统机制的研究提供基础。 方法 采用Ⅱ型胶原酶、分散酶、DNase Ⅰ三酶联合两次消化树鼩脊髓组织后,获取微血管内皮细胞,并进行纯化和鉴定。用EV71感染树鼩脊髓微血管内皮细胞,测定感染不同时间点的细胞及其培养上清液中病毒载量。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中EV71标志蛋白的表达,以确定EV71对树鼩脊髓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感染性。 结果 分离培养获得的树鼩脊髓微血管内皮细胞呈典型的分支状和串珠状,经过嘌呤霉素纯化培养后的传代细胞主要是不规则的多角状细胞;细胞免疫荧光鉴定结果显示,微血管内皮细胞标志蛋白CD31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表达都呈阳性。用感染复数为1的EV71感染树鼩脊髓微血管内皮细胞,可见典型的细胞病变,且病毒滴度可达3.2×10 6 TCID 50/mL,表明EV71可成功感染树鼩脊髓微血管内皮细胞并有效增殖;而且在48h内,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病毒载量呈线性升高,而细胞中病毒载量在12h到达顶峰。间接免疫荧光法在EV71感染后12 h的树鼩脊髓微血管内皮细胞质中可检测到病毒颗粒。 结论 成功建立了树鼩脊髓微血管内皮细胞体外分离培养方法,确定了EV71对树鼩脊髓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感染性和病毒增殖特性,为开展EV71入侵中枢神经系统的机制研究提供了一定基础。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几种常用免疫缺陷小鼠的血液学及血液淋巴细胞亚群的测定与比较分析
    谈小倩, 瞿伟, 李亮, 钱珍, 顾坚忠, 徐平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1, 41 (2): 155-160.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0.123
    摘要1166)   HTML31)    PDF (405KB)(783)    收藏
    目的 测定与比较分析几种常用免疫缺陷小鼠的血液学(血常规与血清生化)指标和血液淋巴细胞亚群百分率,为肿瘤、免疫学等研究和应用提供基础数据。 方法 (1) BALB/cA-nude、SCID、NOD-SCID和NPSG共4个免疫缺陷小鼠品系,每品系取6周龄小鼠各20只(雌雄各半),同周龄近交系BALB/cA小鼠作对照,采血后测定血常规(30项)和血清生化(25项)指标;(2)4种免疫缺陷小鼠6周龄,每品系雌雄随机各取2只,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分析淋巴细胞亚群,同周龄近交系BALB/cA小鼠作对照。 结果 (1)免疫缺陷小鼠的白细胞数(WBC)、淋巴细胞数(LYMPH)、淋巴细胞百分率(LYMPH%)和中性粒细胞数(NEUT)低于BALB/cA小鼠(P<0.01),中性粒细胞百分率(NEUT%)和网织红细胞数高于BALB/cA小鼠(P<0.05,P<0.01);SCID、NOD-SCID、NPSG小鼠的WBC、LYMPH和LYMPH%显著低于BALB/cA-nude小鼠(P<0.05),NEUT%高于BALB/cA-nude小鼠(P<0.05)。(2)NOD-SCID和NPSG小鼠的血糖、三酰甘油水平低于BALB/cA小鼠(P<0.01),而尿酸水平相对偏高(P<0.05)。(3)BALB/cA-nude小鼠T细胞严重缺失,B细胞和自然杀伤(NK)细胞活性降低;SCID和NOD-SCID小鼠T细胞缺失,B细胞和NK细胞活性降低更加明显;NPSG小鼠T细胞、B细胞和NK细胞均表现为缺失。 结论 BALB/cA-nude、SCID、NOD-SCID和NPSG小鼠的血液学性状和血液淋巴细胞亚群的百分率均符合相应免疫缺陷小鼠的品系特征。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正常成年雄性食蟹猴部分免疫功能指标观测
    韦毅, 符明泰, 阳明, 黄卫宣, 蓝娇, 覃喜军, 玉宁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18, 38 (3): 236-238.   DOI: 10.3969/j.issn.1674-5817.2018.03.014
    摘要618)      PDF (337KB)(524)    收藏
    目的 提供实验用正常雄性食蟹猴血液免疫功能的部分指标参考值。 方法 选取人工饲养成年雄性食蟹猴36只,体质量3.5±0.5 kg,检测其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免疫球蛋白(IgG、IgA、IgM)、补体(C3、C4)以及γ-干扰素(IFN-γ)、白介素-2(IL-2)、白介素-5(IL-5)、白介素-6(IL-6)、 白介素-10(IL-10)、 白介素-18(IL-18)等细胞因子。 结果 获得了正常成年雄性食蟹猴细胞免疫、体液免疫部分相关正常参考值,结果表明正常成年雄性食蟹猴的血液学、T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和补体等指标均比较稳定。 结论 提供了正常成年雄性食蟹猴血液免疫学相关的背景数据,为其在免疫领域的研究应用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哺乳仔鼠数量控制对KM小鼠生长发育和繁殖性能影响初探
    杨健莉, 王猛, 李兆阳, 郑志红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18, 38 (3): 239-241.   DOI: 10.3969/j.issn.1674-5817.2018.03.015
    摘要277)      PDF (291KB)(397)    收藏
    目的 探讨控制封闭群KM雌鼠带仔数量对小鼠繁殖性能和生长发育的影响。 方法 选取6~8周龄 KM小鼠70对,随机分2组,每组35对,按雌雄1∶1长期同居方式交配,通过对其雌鼠带仔数量进行控制的方式,观测其对雌鼠子代的生长发育以及自身繁殖性能的影响。 结果 实验组小鼠的出生体质量与对照组相比较,第1胎无差异,第2胎和第3胎比较存在差异(P<0.05); 1~3胎实验组产仔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实验组仔鼠的离乳体质量、离乳存活率、胎间隔与对照组比较均存在差异(P<0.05)。 结论 控制雌鼠带仔数量对封闭群KM小鼠繁殖性能和生长发育有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五黑鸡血液生理和生化指标的测定
    袁进, 吴清洪, 罗烘权, 刘闻, 陈傍柱, 顾为望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18, 38 (3): 242-244.   DOI: 10.3969/j.issn.1674-5817.2018.03.016
    摘要406)      PDF (257KB)(465)    收藏
    目的 测定五黑鸡正常血液生理和生化指标的基础数据。 方法 采集五黑鸡的血液样品,应用全自动五分类血球仪和血液生化分析仪分别检测其血液生理和生化指标,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公鸡的红细胞总数、血红蛋白、红细胞比积、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显著高于母鸡(P<0.01或P<0.05); (2)公鸡的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显著低于母鸡(P<0.01或P<0.05); (3)公鸡的钙显著高于母鸡(P<0.01); (4)公鸡的甘油三酯白蛋白、总胆固醇、总胆红素、总蛋白、球蛋白显著低于母鸡(P<0.01或P<0.05); (5)其它生理和生化指标公母之间差异不显著。 结论 获得了广东地区五黑鸡12项血液生理和15项生化指标的正常参考值,为其应用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畜禽疫病防控用SPF猪的开发
    高彩霞, 辛畅, 陈洪岩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18, 38 (4): 245-249.   DOI: 10.3969/j.issn.1674-5817.2018.04.001
    摘要351)      PDF (789KB)(434)    收藏
    本文就SPF猪在畜禽疫病防控研究中的重要性和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介绍了培育标准化SPF猪种群常用的方法,并探讨了SPF猪的应用前景,旨在为畜禽疫病防控研究用实验动物的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SCID小鼠脏器质量和部分血液生理生化及免疫指标测定
    袁水娟, 施国君, 唐慧青, 施美莲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18, 38 (4): 288-292.   DOI: 10.3969/j.issn.1674-5817.2018.04.009
    摘要503)      PDF (578KB)(598)    收藏
    目的 测定SCID小鼠主要脏器质量、血液生理生化、免疫球蛋白、补体及免疫细胞数据。 方法 选择4周龄、8周龄、16周龄的SCID小鼠20只(雌雄各半),测定主要脏器质量、血液生理生化、免疫球蛋白、补体数据;选择8周龄的SCID小鼠20只(雌雄各半),测定T细胞及亚群、B细胞、NK细胞免疫指标。 结果 SCID小鼠的胸腺质量与性别、周龄均无关,各数据间无显著差异。4周龄SCID小鼠的红细胞(RBC)、淋巴细胞(LYM)、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水平显著大于8周龄、16周龄的SCID的小鼠。用脾脏采样分离的T细胞、B细胞、NK细胞在性别上无显著差异,CD3+在整体免疫细胞占比最小,B220+占比最大。 结论 SCID小鼠表现为T、B细胞免疫缺陷,本实验测定的生理生化数据与国外SCID小鼠数据基本符合,表明该品系自引种以来未发生生物学特性明显改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肥胖大鼠的胰岛素抵抗指数与血脂的相关性观测
    盛译萱, 曾国威, 姚亮亮, 李冰涛, 姜丽, 张启云, 徐国良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18, 38 (6): 417-421.   DOI: 10.3969/j.issn.1674-5817.2018.06.003
    摘要482)      PDF (384KB)(556)    收藏
    目的 通过高脂饮食诱导建立肥胖大鼠模型,观测肥胖大鼠血脂等生化指标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 方法 采用36%脂肪供能的高脂饲料持续喂养雄性SD大鼠12周,检测摄食量,观测大鼠体质量,计算Lee's 指数,多时间段收集血清测定血清胰岛素(Fins)、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求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聚类分析筛选产生胰岛素抵抗的大鼠,分析其生化指标与正常组的差异。 结果 高脂饲料诱导大鼠4周后产生肥胖,体质量、Lee's指数显著升高(P<0.01,P<0.05)。以肥胖大鼠12周末HOMA-IR为筛选条件,通过聚类分析选出产生胰岛素抵抗的大鼠16只,经统计学处理,与正常组相比,16只大鼠8周后即产生胰岛素抵抗(P<0.05),TC和HDL-C显著下降(P<0.05,P<0.01),但FBG、TG、LDL-C水平无显著改变。 结论 采用36%脂肪供能高脂饲料诱导的肥胖大鼠在8周末出现50%大鼠产生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大鼠的脂代谢发生明显紊乱。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英国短毛实验猫部分血液生理生化特性分析
    胡樱, 杨斐, 陈鸿婷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18, 38 (6): 450-454.   DOI: 10.3969/j.issn.1674-5817.2018.05.009
    摘要477)      PDF (363KB)(389)    收藏
    目的 测定分析英国短毛实验猫血液生理生化特性的性别差异和年龄差异,为血液生理生化相关研究提供依据。 方法 测定5月龄、11月龄英国短毛实验猫的血液学指标和血液生化指标,比较同月龄不同性别和同性别不同月龄间的差异。 结果 血液生理特性方面,雌猫的2项指标[血红蛋白(HGB)、红细胞比容(HCT)]和雄猫的5项指标[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红细胞数(RBC)、HGB、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均存在年龄差异,5月龄实验猫的2项指标[白细胞数(WBC)、淋巴细胞数(LYMPH)]和11月龄实验猫的3项指标[RBC、HGB、淋巴细胞百分比(LYMPH%)]存在性别差异。血液生化方面,雌猫的4项指标[碱性磷酸酶(ALKP)、磷(PHOS),胆固醇(CHOL)、肌酐(CREA)]和雄猫的3项指标[ALKP、PHOS、CREA]存在年龄差异,5月龄实验猫的CHOL以及11月龄实验猫的3项指标[白蛋白(ALB)、CREA,丙氨酸转移酶(ALT)]有性别差异。 结论 英国短毛实验猫在5月龄和11月龄时部分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存在性别差异和年龄差异,在确定血液生理生化参考值时应注意增龄性变化和性别的差别。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封闭群树鼩的微卫星遗传特性分析
    刘城秀, 李娜, 仝品芬, 王文广, 陆彩霞, 罕园园, 匡德宣, 孙晓梅, 代解杰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18, 38 (1): 1-9.   DOI: 10.3969/j.issn.1674-5817.2018.01.001
    摘要337)      PDF (812KB)(418)    收藏
    目的 比较分析远交繁殖的I~IV代次的滇西亚种树鼩群体的遗传差异和分化程度,为培育封闭群树鼩种群提供遗传学依据。 方法 提取I~IV四个代次共49只滇西亚种树鼩的全血基因组DNA,选取树鼩的18个微卫星位点,结合荧光标记(FAM) PCR扩增技术,通过毛细管电泳技术检测扩增产物,并利用POPGENE、FSTAT等软件比较各代次树鼩的遗传相关指标。 结果 四个代次的树鼩群体共检测到等位基因(Na)89个,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3.779,平均观察杂合度(Ho)为0.523,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613,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558,平均Shannon信息指数(I)为1.277,平均等位基因丰富度(AR)为2.938,遗传分化系数(Fst)平均值为0.046;其遗传距离及无偏遗传距离分别为0.049~0.159和0.022~0.109。 结论 培育的树鼩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丰富,且不存在较大的遗传差异和分化程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应用微卫星标记对两个SD大鼠封闭群的遗传分析
    洪杨, 袁明铭, 周静, 张磊, 董涵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18, 38 (1): 10-15.   DOI: 10.3969/j.issn.1674-5817.2018.01.002
    摘要282)      PDF (582KB)(506)    收藏
    目的 检测来自北京和上海两个单位SD大鼠封闭群的遗传多样性与遗传关系。 方法 利用微卫星标记技术,采用7对微卫星引物对两个群体60个个体进行Hardy-Weinberg平衡(HWE)检验,统计每个微卫星位点的基因频率、基因杂合度、多态信息含量(PIC)、遗传距离等信息。 结果 两个种群平均观测等位基因数(Na)分别为4.857 1、5.142 9, 平均观测杂合度(Ho)为0.647 6、0.585 7。7个位点平均PIC为0.644 5、0.667 6,北京某单位SD大鼠有3个位点HWE检验显著偏离HWE(P<0.05),上海某单位SD大鼠有2个位点显著偏离HWE(P<0.05)。两个种群的Nei(1978)无偏遗传距离为0.158 2。 结论 北京和上海两个单位SD大鼠群体均具有较好的遗传多样性,两群体间具有中等水平的遗传差异和分化程度;微卫星标记技术或可作为封闭群SD大鼠遗传检测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一种体内实时观察黑色素瘤的斑马鱼模型
    周斌, 盛哲津, 冯琛卓, 李利妹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18, 38 (1): 22-28.   DOI: 10.3969/j.issn.1674-5817.2018.01.004
    摘要493)      PDF (8120KB)(304)    收藏
    目的 建立一种在体内实时观察黑色素瘤发生发展的斑马鱼模型, 为黑色素瘤的相关研究提供一个便捷的活体模型。 方法 构建红色荧光蛋白标记的黑色素瘤表达系统pMITFa1-RedV12/hRas, 利用小鼠B16黑色素细胞验证其表达效果。再将pMITFa1-RedV12/hRas载体导入1-细胞期的斑马鱼受精卵中, 采用活体成像系统实时观察黑色素瘤在斑马鱼体内的形成过程。 结果 pMITFa1-RedV12/hRas载体在B16细胞中成功表达。显微注射pMITFa1-RedV12/hRas载体到1-cell期的斑马鱼受精卵3 d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荧光标记的黑色素瘤;8周后,肉眼可以明显观察到黑色素瘤。黑色瘤的成瘤率达100%。pMITFa1-RedV12/hRas载体被显微注射到TG(zlyz:EGFP)转基因斑马鱼的受精卵中后,在活体成像系统下清晰地观察到红色荧光标记的黑色素瘤细胞与绿色荧光标记的巨噬细胞的相互作用。 结论 成功构建了经济简便、易操作的在体内实时观察黑色素瘤的斑马鱼模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长爪沙鼠近交系培育中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
    李迎, 杜小燕, 崔晓霞, 马兰芝, 尚世臣, 何晓亚, 黄斌, 赵权, 李桂军, 王冬平, 陈振文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18, 38 (1): 48-53.   DOI: 10.3969/j.issn.1674-5817.2018.01.009
    摘要345)      PDF (1413KB)(540)    收藏
    目的 探讨脑缺血模型长爪沙鼠近交系培育过程中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动态变化。 方法 应用Beckman全自动生化分析仪(CX5)和日本光电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MEK-7222K)对近交第11至20代(F11到F20)近交系长爪沙鼠17项血液生化和22项血常规指标进行检测。 结果 F11~20长爪沙鼠的尿酸(URIC)、乳酸脱氢酶(LD)、肌酸激酶(CK)、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D)、镁(MG)、红细胞(RBC)、白细胞(WBC)、嗜酸性粒细胞(EOS)、中性粒细胞(NEUT)、单核细胞(MON)、嗜碱性粒细胞(BAS)、血小板(PLT)、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血红蛋白(HGB)、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呈现上升趋势,淋巴细胞(LYM)、肌酐(CRE)、尿素氮(BUN)、碱性磷酸酶(ALP)、葡萄糖(GLU)呈现下降趋势;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趋势平稳,多数指标F17后趋于平稳。 结论 长爪沙鼠近交培育对其多数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具有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CMU/1和CMU/2长爪沙鼠繁殖性能与生长发育观测
    李迎, 杜小燕, 崔晓霞, 马兰芝, 尚世臣, 黄斌, 赵权, 李桂军, 王冬平, 陈振文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18, 38 (1): 54-56.   DOI: 10.3969/j.issn.1674-5817.2018.01.010
    摘要564)      PDF (518KB)(470)    收藏
    目的 探讨CMU/1和CMU/2长爪沙鼠生长繁殖性能,为其近交系应用、保种和生产繁殖提供基础数据。 方法 选择F20~F22代种鼠,按照近交系动物配对方式进行繁育,观测统计1~5胎的胎间隔、窝产仔数、离乳数,生长发育等数据。 结果 CMU/1和CMU/2初生体质量为2.5~3.4 g,窝产仔数最少1只, 最多9只, 离乳成活率为65%~75%, 胎间隔最短14 d, 最长171 d。2~6周龄体质量增长较快。 结论 CMU/1及CMU/2长爪沙鼠窝产仔数差异显著,胎间隔大多数在21~70 d。两个品系长爪沙鼠繁殖性能无明显差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CMU/1和CMU/2长爪沙鼠与F344大鼠及BALB/c小鼠4项凝血指标分析
    李迎, 杜小燕, 崔晓霞, 马兰芝, 尚世臣, 赵志兵, 赵权, 李桂军, 王冬平, 陈振文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18, 38 (1): 57-59.   DOI: 10.3969/j.issn.1674-5817.2018.01.011
    摘要392)      PDF (456KB)(471)    收藏
    目的 测定近交系CMU/1和CMU/2长爪沙鼠和近交系F344大鼠及BALB/c小鼠4项凝血指标, 比较不同动物间差异, 明确脑缺血模型近交系长爪沙鼠的凝血特性。 方法 采用MC-4000四通道血凝仪检测4组动物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凝血酶时间(TT)。应用SPSS2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CMU/1的APTT、FIB和CMU/2的FIB标准差较大;CMU/1和CMU/2的PT、FIB与F344大鼠差异显著,APTT与BALB/c小鼠和F344大鼠差异显著。 结论 脑缺血模型长爪沙鼠近交系动物凝血4项指标与近交系BALB/c小鼠接近,与近交系F344大鼠差异显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Rncat小鼠不同交配方式的繁殖性能及晶状体浑浊度比较
    张燕, 王莹, 袁江玲, 燕顺生, 陈欣如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18, 38 (1): 60-62.   DOI: 10.3969/j.issn.1674-5817.2018.01.012
    摘要274)      PDF (448KB)(373)    收藏
    目的 研究不同交配方式SPF级Rncat先天性白内障小鼠繁殖学及晶状体浑浊度特征。 方法 以背景品种昆明小鼠为对照组,以Rncat先天性白内障小鼠近亲交配和最佳避免近交法交配为实验组,分别测定连续繁殖5代的繁殖性能及眼部晶状体浑浊度。 结果 与近亲交配的Rncat先天性白内障小鼠相比,最佳避免近交法交配的Rncat先天性白内障小鼠、昆明小鼠的繁殖性能、晶状体浑浊度差异显著(P<0.05或 P<0.01)。 结论 近亲交配的Rncat先天性白内障小鼠和最佳避免近交法交配的Rncat先天性白内障小鼠繁殖性能和晶状体浑浊程度有一定差异,可以为实验人员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东方田鼠在医学生物学研究与应用进展
    柴淑梅, 傅志强, 谢建芸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18, 38 (1): 72-77.   DOI: 10.3969/j.issn.1674-5817.2018.01.016
    摘要457)      PDF (875KB)(392)    收藏
    东方田鼠具有天然抗日本血吸虫的特性,是我国特有的血吸虫病抗性模型动物,也可作为糖尿病、卵巢癌、非酒精性脂肪肝等研究的模型动物。本文综述了东方田鼠的分类与分布、形态、生物学特性及其作为抗日本血吸虫病、糖尿病、卵巢癌、非酒精性脂肪肝等医学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雌性侏儒症大鼠繁殖性能初探
    焦淑凡, 徐龙妹, 华征宇, 姚菊芳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1, 41 (1): 40-45.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0.166
    摘要583)   HTML24)    PDF (1703KB)(618)    收藏
    目的 初步探讨自发侏儒症Wistar大鼠(spontaneous dwarfism Wistar rat,SDWR)的繁殖性能及其低下的原因。 方法 SDWR大鼠组和Wistar大鼠对照组分别选12周龄雌鼠及雄鼠各50只,按1♀∶1♂进行交配,测定SDWR、Wistar大鼠第1~4胎妊娠率、窝产仔数、初生窝重、离乳率、离乳重;选取8周龄雌性SDWR大鼠和5周龄雌性Wistar大鼠各20只,阴道脱落细胞涂片法评估两组大鼠性成熟期及动情周期;6~8周龄雌性SDWR及Wistar大鼠各20只,分别采用200 U/kg、300 U/kg、400 U/kg剂量的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腹腔注射进行超排卵实验,比较促排卵效果;6~8 周龄Wistar、SDWR及SDWR 超排组各20只,通过HE染色分析比较卵巢组织形态改变。 结果 SDWR组1~4胎妊娠率、窝产仔数、初生窝重、离乳重及离乳率显著低于Wistar组(P<0.05);SDWR组性成熟[(12.15±0.81)周]比Wistar[(8.05±0.76)周]明显推迟;Wistar组保持4~5 d规律的动情周期,而SDWR出现动情周期延长及紊乱,7~8d一个周期,动情期缩短,动情间期延长;超排结果显示:SDWR组卵细胞数量均显著少于Wistar组(P<0.01)。卵巢组织HE染色结果显示,Wistar组卵巢各级卵泡生长活跃,颗粒细胞及黄体结构正常,而SDWR组卵巢总卵泡及各级卵泡数量均明显减少,卵巢皮质纤维化,颗粒细胞排列紊乱。 结论 侏儒症SDWR大鼠繁殖率低下可能与性成熟晚、动情周期延长及紊乱、卵巢功能减退有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Tg2576小鼠的行为和病理特征观察
    关雅伦, 刘书华, 黄忠强, 李韵峰, 李雪娇, 李舸, 张钰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19, 39 (4): 267-273.   DOI: 10.3969/j.issn.1674-5817.2019.04.003
    摘要776)      PDF (1065KB)(640)    收藏
    目的 针对阿尔茨海默症(AD)研究中常用的具有C57BL/6和SJL杂交背景的Tg2576转基因小鼠,初步探讨长期繁殖可能对该小鼠AD表型产生的影响。 方法 选取本实验室引进并长期繁育使用的Tg2576小鼠种群,利用Morris水迷宫、免疫组织化学、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免疫荧光技术,研究大鼠AD行为和病理表型。 结果 与对照小鼠相比,长期传代繁育的Tg2576小鼠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水迷宫测试中仍然出现学习记忆能力的显著下降;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小鼠脑皮层出现典型的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且Aβ在脑组织中的含量较野生型小鼠显著升高;免疫荧光分析表明,在皮层Aβ斑块周围出现大量星形胶质细胞聚集的现象。 结论 长期繁育的Tg2576小鼠仍具有AD小鼠典型的疾病临床和病理特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近交系中国仓鼠遗传质量标准的建立
    续国强, 高继萍, 刘茂林, 陈朝阳, 宋国华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19, 39 (4): 305-309.   DOI: 10.3969/j.issn.1674-5817.2019.04.009
    摘要356)      PDF (442KB)(898)    收藏
    目的 建立近交系中国仓鼠遗传质量标准。 方法 在查阅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后,按照实验动物哺乳类实验动物遗传质量控制标准(GB14923-2010),根据群体遗传学的相关理论建立近交系中国仓鼠遗传质量标准。构建中国仓鼠基因组富集文库的方法获得微卫星位点并开发相应的微卫星引物,应用微卫星遗传标记进行遗传质量检测。 结果 初步建立了中国仓鼠近交系遗传检测方法和质量标准。 结论 近交系中国仓鼠遗传质量标准的建立,可规范近交系中国仓鼠的饲养与繁殖,推动我国实验动物遗传质量标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树鼩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优势与挑战
    贾杰, 代解杰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19, 39 (1): 3-8.   DOI: 10.3969/j.issn.1674-5817.2019.01.002
    摘要548)      PDF (463KB)(628)    收藏
    动物模型是研究人类疾病发生机制和药物筛选及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的重要手段。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及对疾病分子遗传机制研究的深入,啮齿类动物与人类遗传背景、生理及代谢特征等方面的差异使得啮齿类动物很难体现人类疾病的复杂症状,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局限性日益突出。灵长类动物在进化上与人类更为接近,其生物学特性与人类非常相似,在生命科学研究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灵长类动物遗传操作困难、研究周期长、成本高。树鼩是一种在进化上比啮齿类更为接近灵长类的小型哺乳动物,其神经功能障碍和感染性疾病等多个系统的关键因子和信号通路与人有保守和独特的特征,同时与灵长类动物比较,具有易饲养、繁殖快、研究成本低等优点,目前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领域。本文基于树鼩在生理代谢过程和组织解剖结构方面的特点,分析其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优势与面临的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SPF金黄仓鼠种群的建立及质量控制
    张华琼, 夏爽, 吴燕茹, 何凡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19, 39 (1): 56-60.   DOI: 10.3969/j.issn.1674-5817.2019.01.011
    摘要343)      PDF (518KB)(467)    收藏
    目的 为配合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世界卫生组织(WHO)预认证,建立高质量的SPF金黄仓鼠种群。 方法 通过剖宫产手术按照既定的配种方式建立SPF金黄仓鼠新种群,全面质量控制,定期抽样检测。 结果 建立了SPF金黄仓鼠核心群和生产群,19种病毒、6种寄生虫和17种细菌检测阴性。 结论 新建SPF金黄仓鼠种群质量符合WHO TRS 980的要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基因修饰家兔研究进展
    薛莹, 范江霖, 刘恩岐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19, 39 (3): 169-177.   DOI: 10.3969/j.issn.1674-5817.2019.03.001
    摘要530)      PDF (621KB)(450)    收藏
    基因修饰(GM)家兔是生物医学研究极其重要的动物模型,过表达人类基因的家兔模型已经广泛用于人类心血管疾病、艾滋病和肿瘤等研究领域。到目前为止,制作转基因家兔模型绝大多数使用显微注射的方法,使外源基因随机插入到家兔基因组中。基于胚胎干细胞(ES细胞)的基因打靶技术是实现基因敲除(KO)、研究基因功能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然而,家兔缺乏稳定、可商业化使用的ES细胞系,所以利用ES细胞对家兔基因组进行编辑修饰是不可能实现的。近年来,新发展起来的以CRISPR-Cas9为代表的新的基因编辑技术,使得我们对家兔基因定点打靶突变和基因定点导入成为可能,并且利用这些技术已经成功培育了一批基因敲除家兔模型。基于我们的研究经历,本文简要回顾了GM家兔模型发展历史、研究进展以及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的应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不同年龄SD大鼠脾脏组织显微结构观察
    黄静, 郭洋, 项涛, 吴大鹏, 陈丹, 杨正伟, 李阳友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19, 39 (5): 394-397.   DOI: 10.3969/j.issn.1674-5817.2019.05.010
    摘要784)      PDF (2055KB)(540)    收藏
    目的 观察不同年龄SD大鼠脾脏组织显微结构特点。 方法 从同群正常雄性SD大鼠在不同生长阶段(1日龄、1月龄、2月龄、3月龄、6月龄、12月龄、24月龄和36月龄)随机抽选7只。取完整的脾脏,切取组织块制作甲基丙烯酸树脂包埋切片,经过碘酸-席夫试剂和苏木精染色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脾脏组织显微结构。 结果 1日龄没有明显结构,脾脏由密集细胞构成,有脾索和动脉周围淋巴鞘; 1月龄血窦普遍存在,但与脾索界限不明显,边缘区清楚,巨核细胞数量多; 2月龄出现脾小结,主要结构发育完全,被膜增厚; 3月龄至12月龄,红白髓结构比例相对稳定; 24月龄至36月龄,各种结构之间的界限模糊。 结论 大鼠脾脏结构发育是一个不断建立、完善和消退的过程,在2月龄前迅速发育完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C57BL/6J、129/SvJ及其杂交一代小鼠的行为学比较研究
    万颖寒, 沈如凌, 王珏, 龚慧, 李俊, 董茹, 费俭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19, 39 (6): 429-436.   DOI: 10.3969/j.issn.1674-5817.2019.06.002
    摘要1198)      PDF (1081KB)(684)    收藏
    目的 比较C57BL/6J和129/SvJ两种不同遗传背景及其杂交一代(F1)在行为学表型上的差异。 方法 将C57BL/6J小鼠和129/SvJ小鼠交配繁育,得到两种F1小鼠129B6F1和B6129F1, 连同C57BL/6J和129/SvJ按照不同性别分为8组,每组小鼠数量n≥12,进行旷场活动、悬尾、水迷宫、被动回避、热板实验等行为学研究,分别从焦虑、抑郁、学习记忆、热痛四个方面比较C57BL/6J和129/SvJ小鼠及F1小鼠的行为表现。 结果 在旷场活动中,与129/SvJ比较,F1在外周、边缘的活动差异显著(P<0.01); 在悬尾活动中,F1的行为没有显著性差异; 在水迷宫和被动回避活动中,与C57BL/6J比较,F1寻找到平台的潜伏期和进入暗箱的潜伏期差异显著(P<0.05)。 结论 F1的不同行为表型受到亲代的不同遗传背景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幼龄SD大鼠自发性病变分析
    黄暨生, 吴淑仪, 詹锦河, 倪庆纯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0, 40 (2): 128-135.   DOI: 10.3969/j.issn.1674-5817.2020.02.007
    摘要568)      PDF (2439KB)(573)    收藏
    目的 研究幼龄SPF级SD大鼠自发性病变的发生情况,为药物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研究特别是儿科药物临床前评价研究提供资料。 方法 收集近2年幼龄SD大鼠药物重复给药毒性研究试验中出生51 d(PND51)、出生65 d(PND65)、出生111 d(PND111)、出生139 d(PND139)阴性对照组大鼠,制作病理切片,光学显微镜下观察SD大鼠病变的种类及组织形态学特点,并统计其病变发生率。 结果 分析报告了幼龄SPF级SD大鼠发育不同时间的自发性病变,主要有心脏、肝脏、肾脏等脏器病变,其中肝脏、心脏、肾脏自发性病变发生率及程度随着大鼠的发育有所提高和加深。 结论 幼龄SPF级SD大鼠发育不同时间的自发性病变及其发生率可为药物重复给药毒性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不同年龄段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脉搏波传导速度和动脉管壁结构的观察
    郭菁, 顾文勇, 吴永杰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0, 40 (2): 141-143.   DOI: 10.3969/j.issn.1674-5817.2020.02.009
    摘要698)      PDF (288KB)(432)    收藏
    目的 通过对不同年龄段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的脉搏波传导速度(PWV)的测定,以及同期SHR主动脉中膜横截面积 (MCSA)结构分析,揭示SHR不同生长阶段血管生理变化。 方法 使用彩色超声多普勒和测定血管病理分析对4月龄、6月龄、8月龄、10月龄、12月龄的SHR进行PWV测定及MCSA分析。 结果 随年龄的增长, SHR的PWV开始升高。12月龄SHR的PWV显著高于8月龄、6月龄及4月龄组大鼠(P<0.05)。10月龄SHR的PWV显著高于6月龄组和4月龄组大鼠(P<0.05)。MCSA分析显示,随着年龄的增加,SHR主动脉MCSA也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 结论 随着年龄的增长,SHR动脉顺应性变差,血管弹性功能降低,动脉硬化程度增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SPF金黄仓鼠乳主要营养成分及氨基酸组成分析
    范方玲, 夏爽, 甘露, 夏放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0, 40 (2): 144-148.   DOI: 10.3969/j.issn.1674-5817.2020.02.010
    摘要614)      PDF (387KB)(472)    收藏
    目的 了解SPF金黄仓鼠乳的组成成分,并与其他啮齿类动物(小鼠、大鼠、豚鼠)乳、兔乳、牛乳以及婴儿配方乳进行比较分析。 方法 按照国家标准,采用凯氏定氮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等测定金黄仓鼠乳中基本营养成分; 使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氨基酸含量。 结果 金黄仓鼠乳100 g主要营养成分含量如下: 水分86.4 g、蛋白质6.94 g、脂肪2.70 g、乳糖2.21g; 矿物质元素钙120.00 mg、镁20.10 mg、磷82.05 mg、锌1.470 mg等; 16种氨基酸,水解氨基酸总含量为61 mg/g,必需氨基酸含量24.4 mg/g,占氨基酸总量的40%。 结论 金黄仓鼠乳汁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低乳糖的特点,为无菌金黄仓鼠配方乳的配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老年SD大鼠自发性肿瘤的病理学观察
    周晓丽, 张 倩, 高 峥, 钱智勇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0, 40 (5): 420-.   DOI: 10.3969/j.issn.1674-5817.2020.05.010
    摘要493)      PDF (1437KB)(626)    收藏
    目的    观察SD大鼠自发性肿瘤发生情况,为开展新药致癌试验提供背景数据。方法    某项致癌试验正常对照组中4周龄SPF级SD大鼠共120只,雌雄各半,实验前观察1周,常规饲料饲养104周后实施安死术。对实验期间死亡大鼠和处死大鼠进行解剖后称量心、肺、肝、脾、肾、肾上腺、胸腺、脑、睾丸和附睾(或子宫)等器官,常规病理学取材制片后光学显微镜观察各脏器自发肿瘤的类型和发生率。结果    共观察了113只SD大鼠(试验过程中损失了7只),患瘤大鼠占66.4%(75/113),其中良性肿瘤占48.7%(55/113),恶性肿瘤占17.7%(20/113)。雄性大鼠发生肿瘤49.1%(28/57),其中良性肿瘤占50.9%(26/57),恶性肿瘤占3.5%(2/57);良性肿瘤主要是垂体腺瘤(36.8%)和肾上腺髓质腺瘤(7.0%),恶性肿瘤主要是甲状腺腺癌(1.8%)和纤维肉瘤(1.8%)。雌性大鼠发生肿瘤83.9%(47/56);其中良性肿瘤占51.8%(29/56),恶性肿瘤占32.1%(18/56);良性肿瘤主要是垂体腺瘤(50.0%)、乳腺纤维腺瘤(12.5%)和乳腺腺瘤(12.5%),恶性肿瘤主要是乳腺腺癌(25.0%)和纤维肉瘤(3.6%)。结论   正常饲养的2岁多的SD大鼠自发肿瘤发生率较高,且良性肿瘤发生率高于恶性肿瘤,可能与衰老、肿瘤以及个体差异有关。
    图表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西藏小型猪和五指山小型猪的生理特点及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特征比较研究
    陈民利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18, 38 (5): 325-328.   DOI: 10.3969/j.issn.1674-5817.2018.05.001
    摘要316)      PDF (646KB)(409)    收藏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冠心病和脑卒中发生的主要病因。人类AS的发病模式多种多样,在高血脂环境下,有肥胖导致胰岛素抵抗、共同促进AS形成,也有胰岛素抵抗导致高血压、加速AS形成,往往同时存在代谢综合征的一种或多种临床表象,其发生与发展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猪在循环系统、血小板凝聚系统、脂蛋白代谢及消化系统均与人类极为相似,其AS病变与人类AS病变的分布特点相一致,并具有人类成熟斑块的特点,是研究AS的一个重要模式动物。我国小型猪种质资源丰富,不同品种品系的小型猪具有不同种质特性和生物学功能。五指山小型猪、西藏小型猪尤如人类的两个不同类型的AS易感群体。本文就作者研究团队对五指山小型猪、西藏小型猪的AS形成和病症特点方面的研究作一回顾性的总结,为在心血管疾病研究中对小型猪品系的选择和应用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两种群东方田鼠生长发育及繁殖性能观测
    柏熊, 林金杏, 王晓东, 冯洁, 高捷, 谢建云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18, 38 (2): 135-140.   DOI: 10.3969/j.issn.1674-5817.2018.02.011
    摘要365)      PDF (624KB)(559)    收藏
    目的 测定和比较东方田鼠洞庭湖种群(DTH)(长江亚种)和青铜峡种群(QTX)(指名亚种)的繁殖及生长特性。 方法 东方田鼠雌雄1∶1长期同居法饲养繁殖,观察两种群东方田鼠的窝产仔数、胎间隔、初生体质量、离乳体质量等繁殖指标。两种群田鼠雌雄各选30只,测定不同时间点的体质量,并用Von Bertalanffy模型方程拟合其生长曲线。 结果 DTH窝产仔数(4.70±1.15)只,胎间隔(30.78±10.21) d,出生体质量(4.09±0.13) g,离乳体质量(27.31±1.10) g; QTX窝产仔数(3.58±1.00)只,胎间隔(35.60±12.48) d,初生体质量(4.37±0.09) g,离乳体质量(28.22±0.46) g。从生长曲线可见,两种群东方田鼠的体质量性二型分化分别出现在14 d和28 d,雄性田鼠的体质量显著高于雌鼠。拟合结果显示,两种群田鼠雌性体质量生长曲线体质量拐点出现时间比雄性鼠早。 结论 DTH田鼠繁殖能力较QTX高,两个种群田鼠雌雄鼠的体质量均有明显的性二型分化特征,雌体较雄体早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近交系长爪沙鼠生化标记遗传监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应用
    李迎, 陈振文, 马兰芝, 尚世臣, 尚玉璞, 赵权, 李桂军, 崔晓霞, 王冬平, 杜小燕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17, 37 (6): 442-447.   DOI: 10.3969/j.issn.1674-5817.2017.06.004
    摘要324)      PDF (7662KB)(257)    收藏
    目的 建立近交系长爪沙鼠生化标记遗传检测方法, 开展对长爪沙鼠脑缺血模型CMU/1和CMU/2近交系的纯合度进行分析,为判定其遗传状况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醋酸纤维板电泳法,选26个生化标记进行近交系长爪沙鼠各组织器官样品电泳,参考前期方法优化最佳电泳条件, 并对样品处理和染色的方法进行一定的改良后; 针对F21~23代77只CMU/1和44只CMU/2近交系动物26个生化标记的纯合度进行检测。 结果 在2个近交系长爪沙鼠共121只动物中均能成功检测到26个生化标记。其中有24个位点在CMU/1和CMU/2品系内和品系间均显示单态性,但是Es-3和Es-4位点在2个品系间有差异。 结论 建立了长爪沙鼠近交系生化标记遗传检测方法; 确定近交系CMU/1和CMU/2动物26个生化标记,其纯合度达到100%,说明2个近交系品系符合近交系动物的标准(GB14923-2010)。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