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动态观察经大鼠足背静脉注射长春瑞滨溶液诱导静脉炎模型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方法 28只11周龄雄性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20只)和对照组(8只):模型组经右后肢足背静脉单次注射0.1 mL长春瑞滨溶液(4 mg/mL),对照组同法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每日观察两组大鼠的静脉炎发生情况并记录其分级,采用排水法测量患肢体积并计算肿胀率,双足平衡测痛仪测试患肢承重占比,红外热像仪检测患肢皮肤温度,连续9 d。模型组从第1天起隔日处死3只大鼠,取从注射点至向心端1 cm处的静脉组织,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静脉组织病理学改变,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血管内膜表面微观结构变化。 结果 与对照组大鼠比较,模型组大鼠第1天出现红肿,至第3天肿胀率达到(81.89±15.75)%(P<0.001),而后红肿逐渐缓解,至第9天降至(15.41±0.33)%(P<0.01);模型组大鼠患肢第1天出现痛觉,至第3天明显加剧,承重占比降低至(36.35±4.91)%(P<0.001),同时患肢病灶皮肤发热,第5天明显升高至(36.36±0.40)℃(P<0.001),痛觉和发热在第9天均基本恢复至正常。模型组大鼠患肢静脉炎分级显示,第1天Ⅱ级占75.0%;第3天Ⅲ级、Ⅳ级各占37.5%;第5 ~ 9天多数出现条索状静脉,以Ⅲ级为主。患肢静脉组织从第1天的周围水肿和炎性细胞浸润,逐渐进展为第3 ~ 9天的内膜破溃、管壁增厚,甚至管腔狭窄;同时静脉内膜亦从内皮细胞紧密连接破坏、血细胞粘附,进展为内膜表面粗糙、褶皱及隆起。 结论 经后肢足背静脉单次注射0.1 mL长春瑞滨溶液(4 mg/mL)建立的静脉炎大鼠模型在第3 ~ 5天以局部红、肿、热、痛为典型特征,至第9天基本消退,但仍可见条索状静脉;随病程延长,静脉组织出现水肿、管壁增厚及管腔狭窄,静脉内膜破溃、表面粗糙甚至完全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