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5年 第35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5-10-25
       
    论著
    应用活体生物发光成像技术研究纳米雄黄的抗小鼠恶性黑色素瘤肝肺转移作用
    席晓霞, 席栋宾, 范临兰, 魏虎来
    2015, 35(5):  345-350.  DOI: 10.3969/j.issn.1674-5817.2015.05.001
    摘要 ( 201 )   PDF (1989KB) ( 2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采用小动物活体成像技术研究纳米雄黄对小鼠B16-luc恶性黑色素瘤的抗转移作用和机制。方法 以萤火虫荧光素酶(luciferase, luc)基因标志小鼠B16黑色素瘤细胞(B16-luc), BALB/c小鼠的尾静脉注射B16-luc细胞制作小鼠黑色素瘤肺转移瘤模型, 每日4 mg/kg和8 mg/kg纳米雄黄灌胃24 d, 阳性对照组隔日腹腔注射顺铂(DDP) 2 mg/kg,阴性对照组灌胃生理盐水0.02 L/kg。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动态观察肿瘤细胞转移情况。治疗末期处死动物,取出肺和肝,置活体成像系统下直接成像,并肉眼观察肺和肝表面转移瘤结节形成; 另对肺、肝肿瘤组织作HE染色,光镜下观察组织形态变化。结果 活体成像显示纳米雄黄可显著抑制小鼠黑色素瘤细胞在肺和肝中的转移(P<0.05),解剖肉眼可见肝、肺表面转移灶显著减少或消失,病理学检查显示纳米雄黄治疗组小鼠的肺脏内转移瘤结节小、数量较少,大多数瘤结节中央呈坏死液化改变,肝脏内未见到转移瘤结节。结论 纳米雄黄可有效抑制小鼠恶性黑色素瘤B16-luc细胞的肺转移和肝转移能力。
    两种大鼠骺板损伤模型的比较
    景金珠, 李清海, 吕学敏, 梁震, 王猛
    2015, 35(5):  351-355.  DOI: 10.3969/j.issn.1674-5817.2015.05.002
    摘要 ( 168 )   PDF (2130KB) ( 17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比较直接刮除法和手动成角法制备的骺板损伤模型的差别,为更好地研究骺板损伤的病变进程、治疗和预后提供实验基础。方法 4~5周龄Wistar大鼠45只,分为3组, 第1组为对照组,不作处理,正常饲养; 第2组为直接刮除组,直接切除胫骨上端前内侧骺板制作骺板损伤模型; 第3组为手动成角组,采用外翻用力,并适当加用剪切力使骨骺在骺板软骨水平与干骺端分离制作骺板损伤模型。均于术后4 d、10 d和21 d处死,取双侧胫骨。行Micro-CT扫描,用系统分析软件CTAn(comprehensive TeX archive network)测量各时间点双侧胫骨长度、胫骨粗隆宽度以及胫腓骨之间最宽距离的差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织学切片HE染色,观察损伤骺板在各时间点的形态学特征。结果 直接刮除法与手动成角法Micro-CT、HE染色检测显示,二者在术后4 d均见到骺板宽度增加,前者出现周围骨质密度减低和幼稚软骨细胞; 术后10 d,前者出现骺板变窄,后者开始出现周围骨质密度减低;术后21 d,前者有明确的骨桥形成,骺早闭出现,后者仅见细小新生骨质。标本大体测量结果显示,术后各时间点两种方法胫骨长度差值、胫骨粗隆宽度差值以及胫腓骨之间最宽距离的差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术后21 d,直接刮除组数据均大于手动成角组(P<0.05); 术后4 d和10 d,两种方法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直接刮除法制作的大鼠骺板损伤模型,具有相对明确的均一性和稳定的造模成功率,更适合于对骺板损伤的机制探讨等基础性研究。
    dl -扁桃酸阴道热敏凝胶剂对小型猪阴道黏膜刺激性的研究
    夏敏杰, 黄超, 田芳, 王玉柱, 职瑞娜, 丁训城, 严钱勤, 李卫华
    2015, 35(5):  356-361.  DOI: 10.3969/j.issn.1674-5817.2015.05.003
    摘要 ( 141 )   PDF (1914KB) ( 19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dl-扁桃酸阴道热敏凝胶剂对小型猪阴道黏膜的刺激性。方法 将9只雌性小型猪按体质量随机分为空白胶组、dl-扁桃酸阴道热敏凝胶剂组和市售壬苯醇醚凝胶(N-9凝胶)组, 肌肉注射苯甲酸雌二醇400 μg/kg(促发情), 12 d后建立小型猪阴道刺激性试验模型,阴道给予5 mL凝胶, 每日一次, 连续给药7 d, 在给药前和末次给药后的24 h与72 h,收集阴道灌流(CVL)液, 流式细胞仪计数炎性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数目; 末次给药72 h后处死小型猪, 取阴道组织, 观察阴道黏膜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 dl-扁桃酸阴道热敏凝胶剂组CVL液中炎性细胞、中性粒细胞数目明显低于N-9 凝胶组(P<0.05)。小型猪阴道黏膜组织HE染色显示, dl-扁桃酸阴道热敏凝胶剂处理组阴道黏膜无明显上皮破损、血管充血以及炎症细胞浸润, 其刺激性评分(5.10±0.47), 与空白胶组(3.30±1.60)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明显低于N-9 凝胶组(20.50±3.50)(P<0.05)。结论 dl-扁桃酸阴道热敏凝胶剂对小型猪阴道黏膜刺激性较小。
    阿霉素致斑马鱼心血管毒性模型的建立
    张城达, 张丽丽, 张立将, 陈云祥
    2015, 35(5):  362-366.  DOI: 10.3969/j.issn.1674-5817.2015.05.004
    摘要 ( 239 )   PDF (1008KB) ( 20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采用阿霉素(doxorubicin, DOX)作为阳性药物建立斑马鱼的心血管毒性模型。方法 确定DOX的10%致死浓度(LC10)与最大非致死浓度(MNLC), 设置4个不同浓度的DOX溶液组(浓度: MNLC/10、MNLC/3、MNLC和LC10)、空白对照组(养鱼水处理组)和溶剂对照组(0.9%NaCl注射液)处理一定阶段的野生型AB系斑马鱼幼鱼至实验终点受精后72 h(72 hpf)。在72 hpf处收集药物处理的斑马鱼,Western blotting分析心肌肌钙蛋白T(cTnT)和肌红蛋白(Mb)的表达,在立体解剖显微镜下观察心血管系统的形态学改变,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斑马鱼组织中miRNA146a的表达。结果 在浓度≤MNLC/10时, DOX不诱发斑马鱼心血管毒性; 当浓度≥MNLC/3时,可诱发斑马鱼心血管毒性,表现为血流变慢、血流缺失、静脉窦处瘀血和静脉窦处水肿,且具有剂量相关性。荧光定量RT-PCR结果显示,DOX的三个剂量MNLC/3、MNLC、LC10均显著提高miRNA146a的表达(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1),且存在一定的剂量关系。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 DOX模型组的cTnT和Mb蛋白表达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均未见明显变化(P>0.05)。结论 DOX对斑马鱼的心血管毒性作用明显, 可以作为药物评价的心血管毒性模型。
    PFC体内递增诱导建立S180肿瘤多药耐药模型及其稳定性观察
    顾云浩, 曹晨洁, 胡碧原, 王俊, 韩东冬, 许爱华
    2015, 35(5):  367-373.  DOI: 10.3969/j.issn.1674-5817.2015.05.005
    摘要 ( 185 )   PDF (1552KB) ( 25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小鼠体内诱导建立获得性S180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 MDR)模型及其稳定性观察。方法 模拟临床顺铂+氟尿嘧啶+环磷酰胺(PFC)化疗方案给药, 分三个阶段剂量递增法诱导S180腹水瘤小鼠, 建立获得性S180MDR实验模型。采用噻唑蓝(MTT)法、流式细胞术动态检测各阶段所诱导细胞对化疗药物的耐药倍数、细胞内药物积累量及细胞膜P-糖蛋白(P-glycoprotein, P-gp)功能活性,并通过检测以上指标观察各阶段所诱导细胞停药后的耐药稳定性;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各阶段所诱导细胞MDR-1 mRNA、多药耐药相关蛋白-1(multidrug resistance-associated protein 1,MRP-1) mRNA的表达量。结果 与亲本细胞对照组比较,各阶段所诱导S180细胞对化疗药物的耐药倍数随着诱导时间延长和剂量增高而逐渐增大, 细胞内阿霉素(adriamycin, ADR)积累量逐渐减少, 细胞P-gp功能活性逐渐增强; 各阶段所诱导S180细胞MDR-1 mRNA、MRP-1 mRNA的表达量也与诱导时间和给药剂量呈正相关; 第一、二和三阶段所诱导细胞的稳定耐药时间分别为1周、2周和3周左右。结论 模拟临床PFC化疗方案给药,采用分阶段剂量递增小鼠体内诱导法可建立耐药强度高、稳定时间长的获得性S180MDR实验模型。
    改良小鼠肾移植模型的建立
    黄健兵, 丁芳宝, 刘浩, 梅举
    2015, 35(5):  374-377.  DOI: 10.3969/j.issn.1674-5817.2015.05.006
    摘要 ( 295 )   PDF (659KB) ( 2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改进小鼠腹腔肾脏移植的手术方法,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 选用25对C57BL/6小鼠行同种同品系肾脏移植手术,8只C57BL/6小鼠切除肾脏作对照。简化供体肾获取方法,从供体肾背侧开始分离,并减少肾动静脉游离范围,肾动脉开口以血管片方式获取。改进动静脉吻合技术,将供体肾动、静脉分别与受体腹主动脉、下腔静脉行端侧吻合。尿道重建将供体肾输尿管末端引入膀胱内,固定输尿管壁于膀胱外膜。分两期切除受体自身肾脏。结果 手术成功率为92%,总手术时间为47.6±8.7 min,热缺血时间3~5 s,冷缺血时间31.1±6.3 min。结论 小鼠腹腔异位肾脏移植手术方法的改进能提高手术成功率,易于学习掌握,值得推广应用。
    亚高原习服大、小鼠消化管组织学观察
    徐文漭, 王媛媛, 黎贵芸, 李涛, 蔡琳, 王力, 崔静, 李霞
    2015, 35(5):  378-382.  DOI: 10.3969/j.issn.1674-5817.2015.05.007
    摘要 ( 139 )   PDF (11307KB) ( 1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亚高原习服SD大鼠及KM小鼠消化管的组织学特征,为毒理学、新药安全性评价等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按照现行实验动物质量国家检测标准检测合格的SD大鼠20只、KM小鼠20只, 按饲养地区分为平原组及亚高原组各10只, 分别处死并剖检。选取消化管组织经体积分数10%甲醛固定, 常规石蜡切片, HE染色, 显微镜下观察组织结构和细胞的异同。结果 (1)炎症是消化管普通存在的自发性病变,亚高原组炎症反应较平原组重。(2)亚高原组舌肌内链核增多,肌间隙增宽。(3)亚高原组小肠上皮黏膜内有杯状细胞化生。(4)亚高原组肌胃内更容易观察到肥大细胞浸润。其余组织学结构未见明显差异。结论 SD大鼠与KM小鼠消化管组织学结构基本相同。亚高原组与平原组在消化管的组织学结构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为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性反应,研究人员在进行实验研究、药物安全性评价时应予充分考虑。
    前肢畸形WHBE兔前肢骨密度检测及降钙素、骨钙素蛋白表达
    陈方明, 林琳, 蔡月琴, 陈诚, 陈民利
    2015, 35(5):  383-389.  DOI: 10.3969/j.issn.1674-5817.2015.05.008
    摘要 ( 225 )   PDF (2055KB) ( 26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前肢畸形的WHBE (FMWHBE) 兔前肢骨密度和降钙素(CT)、骨钙素(又称γ-羧基谷氨酸蛋白, BGP)蛋白表达水平,探讨前肢畸形的可能成因及作为骨生物力学研究的模型动物的可能性。方法 分别选取1、2、3、4月龄FMWHBE兔、WHBE兔和日本大耳白兔,每个月龄阶段各6只。所有实验兔称体质量后耳动脉取血检测血清CT、BGP含量,用小动物成像系统测量前肢肱骨、桡骨、尺骨近心端、中段、远心端骨密度,并经脱钙后进行CT、BG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结果 各组实验兔各月龄体质量无显著差异。FMWHBE兔肱骨1月龄全段和2月龄近心端、中段及3月龄肱骨远心端,桡骨1月龄中段和远心端及2、3月龄的远心端,尺骨1、2月龄全段及3月龄远心端骨密度均显著低于WHBE兔和日本大耳白兔组(P<0.05或P<0.01)。1月龄FMWHBE兔血清CT、BGP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2月龄BGP显著高于日本大耳白兔(P<0.01),3月龄CT 显著高于WHBE兔(P<0.05)。CT、BG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FMWHBE兔CT表达阳性部位较少,阳性较弱,BGP表达稍弱于WHBE兔和日本大耳白兔。结论 FMWHBE兔发生前肢畸形和骨密度变化可能与其生长发育过程中趴卧姿态导致的前肢骨特殊应力及CT、BGP的表达特点有关。
    利用羟基磷灰石纳米管修复大鼠颅骨骨缺损实验观察
    朱彦丞, 郑欣, 陈一心, 王晓波, 邱旭升, 施鸿飞, 王骏飞, 桂雪洋
    2015, 35(5):  390-393.  DOI: 10.3969/j.issn.1674-5817.2015.05.009
    摘要 ( 207 )   PDF (821KB) ( 19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羟基磷灰石纳米管(HANT)对大鼠颅骨缺损修复成骨的作用。方法 采用自主合成的HANT(专利号: Zl201010123277.5),选用12只3月龄SD大鼠,在其双侧颅骨顶部对称部位各建立直径为5 mm的缺损。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 在大鼠左侧颅骨缺损内植入0.5 g HANT粉末为实验侧, 右侧为空白对照侧, 单纯制作颅骨缺损, 不植入任何材料。在术后的12周进行CT的影像学观察分析,术后12周处死大鼠,取出颅骨,行组织病理学分析。结果 术后大鼠均未发生感染死亡; 术后各期植入区CT扫描实验侧颅骨缺损处均可见HANT粉末,密度较骨组织低; 病理学分析显示对照侧可见骨缺损处有纤维细胞填充,未见骨缺损愈合; 实验侧颅骨缺损内侧壁有少量软骨细胞生长,骨缺损处可见未降解HANT粉末,大量纤维细胞长入包裹材料。结论 HANT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但单纯应用HANT无法完全修复大鼠颅骨缺损,其成骨能力有待进一步实验改进及验证。
    肥胖及糖尿病食蟹猴全天血糖、胰岛素值及相关生理指标观测
    韦祝梅, 杨波, 李振明, 韩银华, 苏科龙, 杨继红
    2015, 35(5):  394-397.  DOI: 10.3969/j.issn.1674-5817.2015.05.010
    摘要 ( 359 )   PDF (337KB) ( 2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肥胖及糖尿病食蟹猴全天24 h血糖、胰岛素变化情况及相关生理指标。方法 选择36只成年雄性食蟹猴, 其中正常、肥胖和糖尿病食蟹猴各12只。测量每只食蟹猴体质量、腹围、皮脂, 计算体质量指数(BMI); 并检测各食蟹猴心率、血压、呼吸及体温; 在24 h内,每1.5 h进行一次采血, 检测血糖、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及血脂四项。结果 正常、肥胖和糖尿病食蟹猴的血糖值分别为3.94±0.65 mmol/L、4.33±0.84 mmol/L和12.09±4.58 mmol/L; 糖尿病食蟹猴在21∶00~ 22∶30时间段血糖值最高为13.68±0.55 mmol/L,18∶00~19∶30血糖值最低为10.94±0.49 mmol/L。正常、肥胖和糖尿病食蟹猴24 h胰岛素值为(29.50±12.36) mU/L~(62.50±21.98) mU/L、(31.21±0.98) mU/L ~(123.42±3.38) mU/L和(12.60±3.16) mU/L~(30.62±3.16) mU/L; 糖尿病食蟹猴9∶00~10∶30胰岛素值最大, 为30.62±11.71 mU/L, 03∶00~04∶30胰岛素值最低, 为12.60±3.16 mU/L。结论 食蟹猴基础血糖值和胰岛素值的调查为糖尿病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相关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参考。
    2010~2013年上海地区实验大鼠小鼠病原体感染情况分析
    冯丽萍, 陶凌云, 冯洁, 谢建云, 林金杏, 王胜昌, 周洁, 魏晓锋, 高诚, 邢正弘
    2015, 35(5):  398-402.  DOI: 10.3969/j.issn.1674-5817.2015.05.011
    摘要 ( 162 )   PDF (432KB) ( 1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上海地区实验大鼠小鼠病原体感染情况。方法 对委托和抽样的上海地区清洁级和SPF级大鼠小鼠依据国家标准进行病毒、细菌和寄生虫检测。结果 2010~2013年,上海地区实验大鼠小鼠主要检出的病原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支原体和泰泽病原体;主要检出的病毒有小鼠肝炎病毒、仙台病毒等; 主要检出的寄生虫有蠕虫、鞭毛虫、体外寄生虫。尽管小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率呈现下降趋势,但是泰泽病原体和支原体的抗体阳性率都呈现增加趋势。大鼠泰泽病原体、仙台病毒抗体阳性率及大鼠蠕虫阳性率逐年增加。结论 从病原体感染情况来看,上海地区实验大鼠小鼠质量有待提高,实验动物监管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上海地区实验大鼠小鼠的管理和质量监测。
    白化喜马拉雅旱獭自然感染体外寄生虫监测与净化效果评价
    刘海青, 吴克梅, 张静宵, 刘玉芳, 范微, 刘巴睿, 陶元清
    2015, 35(5):  403-405.  DOI: 10.3969/j.issn.1674-5817.2015.05.012
    摘要 ( 164 )   PDF (545KB) ( 1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调查白化旱獭体外寄生虫的自然感染状况, 为建立白化旱獭质量控制标准提供依据。方法 对野生白化旱獭21只和白化旱獭原产地混生的正常毛色旱獭30只活体法检测体外寄生虫, 同时采用透明胶纸粘取法、手术刮取法、逆毛刷虫法、肉眼观察法和镜检等5种方法, 观察虫体和虫卵。结果 野生白化喜马拉雅旱獭和正常毛色旱獭自然感染体外寄生虫感染率分别为: 斧形盖蚤C.dolabris(85.7%/93.3%)、谢氏山蚤O.silantiewi(90.1%/90.0%)、腹窦纤蚤深广亚种R.Li ventricos(71.4%/96.7%)、古北拟额虱L.laeviusculus(85.7%/86.7%)和草原硬蜱I.crenulatus(100%/9.7%),白化和正常毛色旱獭体外寄生虫感染情况进行了统计学检验,两者除腹窦纤蚤深广亚种(P<0.05)感染率有显著性差异以外,其余4种体外寄生虫感染率无显著性差异; 应用溴氰菊酯和伊维菌素注射液进行了药物驱治和净化。结论 监测结果和驱治方法可作为白化喜马拉雅旱獭实验动物化的寄生虫质量监测指标和净化方法。
    经验交流
    二袖套法大鼠原位肝移植手术技巧探讨
    张杰, 都敏, 鲍兴, 戴璟瑜, 阎玉矿, 彭海峰
    2015, 35(5):  406-408.  DOI: 10.3969/j.issn.1674-5817.2015.05.013
    摘要 ( 115 )   PDF (424KB) ( 17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二袖套法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外科技巧。方法 在Kamada二袖套法基础上, 对供体静脉处理, 受体门静脉、肝上下腔的处理等手术方法作了改进。结果 共建立50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手术成功率92%, 7d存活率达88%。结论 在娴熟细致的外科操作基础上,精简术式,改进细节,可成功的建立起大鼠肝移植模型。
    两种饲养环境下新西兰兔两种常见病发生率和妊娠率比较
    王忠辉, 崇立明, 姜娟, 杨阳, 桂博, 潘琦, 周莉, 孙祖越
    2015, 35(5):  409-410.  DOI: 10.3969/j.issn.1674-5817.2015.05.014
    摘要 ( 221 )   PDF (328KB) ( 17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索两种饲养环境下对新西兰兔常见病发生率和妊娠率的影响。方法 使用两种不同的繁育饲养设施(设施I、设施II)对新西兰兔两种常见病(足癣、腹泻)发生率和妊娠率进行比较。结果 与设施I相比,设施II新西兰兔的足癣发生率和腹泻发生率明显降低(P<0.01); 妊娠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设施II在降低新西兰兔常见病发生率上明显优于设施I,且设施II能改善新西兰兔的生长情况。
    两种血糖仪与全自动血生化仪测量糖尿病大鼠血糖的比较
    王艺, 彭国庆, 江新泉, 董灵芝, 宋文刚, 张秋玲
    2015, 35(5):  411-413.  DOI: 10.3969/j.issn.1674-5817.2015.05.015
    摘要 ( 206 )   PDF (345KB) ( 1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比较两种不同型号血糖仪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由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血糖的差异。方法 SD大鼠60只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12只)和 STZ造模组(48只),后者又分为3组(各16只),并在造模前3 d及造模后72 h、第4、8、12周分别用A、B两种血糖仪及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量各组大鼠空腹血糖(FBG)值。鉴定糖尿病大鼠造模成功率,进而判定三种不同仪器的准确性。结果 对同时间同一采血部位同一抽血样品血糖测量结果表明,A、B血糖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值间无统计学意义; A血糖仪测量值更接近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γ=1.00,P=0.000)。结论 两种血糖仪测量结果均是有效测量结果,A血糖仪测量值更近似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量值。
    综述
    鼠诺如病毒特性、免疫学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高洁, 贺争鸣
    2015, 35(5):  414-420.  DOI: 10.3969/j.issn.1674-5817.2015.05.016
    摘要 ( 215 )   PDF (467KB) ( 2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鼠诺如病毒(murine norovirus, MNV)是唯一可在体外有效扩增的诺如病毒, 其病毒株的分离及在鼠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的增殖成功为诺如病毒分子机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也为人类诺如病毒(HuNoVs)致病机制的研究和疫苗的制备提供了帮助。MNV是小鼠中传播最广泛的感染因子之一, 具嗜免疫细胞性, 对免疫缺陷小鼠可产生致死性, 加强该病毒感染的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小鼠肠道微生物的研究现状
    景亚星, 白鹭, 高焕云, 郑振宇
    2015, 35(5):  421-424.  DOI: 10.3969/j.issn.1674-5817.2015.05.017
    摘要 ( 132 )   PDF (432KB) ( 16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就影响实验小鼠肠道微生物菌群组成的因素以及无菌(GF)小鼠的肠道微生物研究现状作了概述,为进一步了解和研究人类和动物肠道微生物提供依据。
    动物偏侧性研究概况
    詹红微, 王爱国, 王亮, 邱泽文, 高文婷, 王福金, 王靖宇
    2015, 35(5):  425-430.  DOI: 10.3969/j.issn.1674-5817.2015.05.018
    摘要 ( 195 )   PDF (456KB) ( 1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偏侧性是由大脑左右半球的结构和功能差异引起的,广泛存在于人类及其它脊索动物间的一种普遍特征。本文对动物偏侧性的存在、左右脑半球功能的异同、偏侧性的种类、偏侧性的实际应用以及偏侧性的影响因素等进行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