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年兔桡骨骨缺损模型的骨缺损长度探讨
- 宋子鉴, 郑欣, 王进, 张星晨, 郭开今
-
2018, 38(3):
182-187.
DOI: 10.3969/j.issn.1674-5817.2018.03.004
-
摘要
(
526 )
PDF (2277KB)
(
482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建立成年兔桡骨不同尺寸骨缺损模型,确定成年兔桡骨临界性骨缺损长度。方法 选取8月龄雄性新西兰兔18只,随机分为3组,根据骨缺损长度记为A、B和C组,缺损长度依次为 10 mm、12 mm和15 mm, 每组6只,行双侧手术,共计12侧。分别于术后当日,术后4周、8周和12 周行 CT检查,应用CT-Hedberg评分评价骨缺损愈合情况。于术后 12 周处死实验兔,取出尺桡骨标本,通过大体观察及HE染色组织学观察分析缺损区骨愈合情况。结果 术后所有兔均存活,术后12周大体观察见A组中12例(100%)桡骨断端均有连续性骨痂生成,新生骨表面光滑,塑形良好。B组中11例(91.7%)桡骨断端有连续性骨痂生成。C组缺损断端髓腔封闭,缺损区由纤维组织填充。CT图像显示术后4周C组出现5例尺骨骨折现象,骨折侧未计入统计,12周CT图像可见A组和B组完全桥接的桡骨已形成再通的髓腔,C组断端及缺损尺侧仅有少量新骨生成,髓腔封闭。术后各时间点CT-Hedberg评分: C组(1.14±0.38, 1.29±0.49, 1.57±0.53)明显低于A组(2.42±0.51, 3.17±0.58, 3.75±0.45)和B组(2.25±0.45, 2.67±0.78, 3.50±0.67),(P<0.05), 但A组与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结果示A组和B组缺损已修复完全,髓腔再通,C组缺损区由纤维组织填充。结论 在进行成年兔骨缺损研究时,可选择8月龄雄性新西兰兔桡骨构建15 mm长骨缺损,但同时应注意由于体质量较大带来的易骨折等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