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基本信息
历史沿革
创刊40周年
编委会
现任编委
历任编委
青年编委
审稿专家
期刊政策
投稿指南
伦理道德
编辑与评审
更正与撤稿
开放获取
版权与存储
投稿必看
稿件要求细则
伦理道德细则
附件模板下载
在线期刊
当期文献
过刊浏览
重点文章
多媒体
视频
合作服务
科研通讯
刊务理事单位
广告合作
期刊订阅
纸质订阅
电子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在线办公
作者投稿
专家审稿
主编审稿
编辑办公
主管:上海科学院
主办:上海市实验动物学会
上海实验动物研究中心
主编:王 健
邮发代号:4-789
国际刊号:ISSN 1674-5817
国内刊号:CN 31-1954/Q
检索
文章检索
年期检索
高级检索
友情链接
中国实验动物信息网
上海市实验动物学会
上海实验动物研究中心
上海科学院
中国知网
万方医学网
PubMed
DOAJ
Laboratory Animals
Comparative Medicine
动物模型与实验医学(英文)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
术语在线
更多>>
刊务理事单位
更多>>
当期目录
2015年 第35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5-06-25
上一期
下一期
论著
Hnrnpu
+/-
小鼠表现出发育迟缓、活动水平下降和糖代谢异常
孙敏, 沙海波, 屠鑫, 邹耩欢, 赖贝贝, 高翔, 齐心
2015, 35(3): 175-181. DOI:
10.3969/j.issn.1674-5817.2015.03.001
摘要
(
282
)
PDF
(858KB) (
3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建立核异质核糖核蛋白U(hnRNP U)基因全身性敲除小鼠模型,研究该基因在小鼠体内的功能。
方法
通过同源重组的方法建立hnRNP U全身性敲除的小鼠模型。观察统计小鼠的出生以及生长情况,检查其组织器官发育,通过代谢笼检测其代谢水平,并用糖耐量试验检测其糖代谢变化。
结果
hnRNP U全身性敲除纯合子小鼠(Hnrnpu
-/-
)死于胚胎期7.5 d前,而其杂合子小鼠也有部分在胚胎期死亡,出生的杂合子小鼠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部分组织的重量减轻、骨密度降低以及肌肉含量减少。进一步实验表明,Hnrnpu
+/-
小鼠夜间进食量、活动水平和产热量等降低,糖代谢能力下降。
结论
通过同源重组方法成功建立hnRNP U全身性敲除小鼠模型,并在整体水平证实了该基因在小鼠发育和代谢稳态调节中起重要作用。
改良大鼠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模型的建立及病理形态初步观察
洪景芳, 徐维华, 王守森
2015, 35(3): 182-187. DOI:
10.3969/j.issn.1674-5817.2015.03.002
摘要
(
320
)
PDF
(1343KB) (
3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使用改良方法建立一种稳定可靠的大鼠内膜剥脱术(CEA)模型,观察术后组织形态学变化及平滑肌细胞增殖情况。
方法
将48只SD大鼠分为改良组和常规组, 每组24只; 通过切开前穿刺血管前壁和预先留置缝线建立改良CEA模型, 比较两组建模成功率及建模手术时间, HE染色观察术后3 d、14 d和28 d血管壁厚度动态变化,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量不同时期血管壁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情况。
结果
成功构建改良大鼠CEA模型。改良组建模成功率(87.5%)与常规组(79.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 改良组手术时间(31.2±3.7 min)显著低于常规组(40.9±4.2 min)(P=0.00); 改良组术后28 d管壁厚度(258.4±20.9 μm)较术后3 d(116.3±14.6 μm)显著增厚(P<0.01); 改良组术后28 d管腔内径(309.6±32.8 μm)较术后3 d (602.8±40.5 μm)显著狭窄(P<0.01); PCNA表达在3 d为稍高表达, 14 d为高表达, 至28 d未见表达。
结论
改良的大鼠颈动脉内膜切除模型成模率高, 操作简单, 建模手术时间短, 稳定可靠, 适用于CEA术后再狭窄的研究。
Smads蛋白家族在大鼠放射性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的表达
高世乐, 胡宗涛, 秦峰, 朱杰, 黄德武, 董六一
2015, 35(3): 188-194. DOI:
10.3969/j.issn.1674-5817.2015.03.003
摘要
(
279
)
PDF
(2921KB) (
36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Smad2/3/7、TGF-β1蛋白在大鼠放射性肝纤维化(RHF)形成过程中的表达情况。
方法
建立雄性SD大鼠RHF模型。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照射组(2周、4周、8周、12周、26周),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制备成RHF模型。在照射后第2周、4周、8周、12周、26周末,分别剖检各组大鼠,取肝脏标本备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大鼠肝脏组织HE染色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大鼠肝脏组织Smad2/3/7、TGF-β1蛋白含量表达。
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照射组大鼠肝脏损伤及纤维化程度明显增加,肝脏组织免疫组织化学Smad2蛋白含量增加(P<0.05),Smad3、TGF-β1蛋白含量明显增加(P<0.01),Smad7蛋白含量明显减少(P<0.01)。
结论
随着大鼠RHF的加重, Smad2/3、TGF-β1蛋白表达增加, Smad7蛋白表达下调。
表达新城疫病毒血凝素神经氨酸酶(HN)基因重组鸭肠炎病毒的构建
梁殊林, 李慧昕, 陈洪岩, 刘胜旺
2015, 35(3): 195-201. DOI:
10.3969/j.issn.1674-5817.2015.03.004
摘要
(
225
)
PDF
(1712KB) (
35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构建表达新城疫病毒血凝素神经氨酸酶(HN)基因的重组鸭肠炎病毒(DEV)。
方法
利用同源重组技术,在DEV Clone-03基因组中胸苷激酶(TK)基因内部插入新城疫病毒HN基因。以本实验室已构建的rDEV TK-EGFP株为亲本病毒, 将病毒基因组与转移载体共转染及蚀斑纯化, 获得表达新城疫病毒HN基因的重组鸭肠炎病毒。
结果
重组病毒经基因水平和蛋白水平的鉴定, 证明新城疫病毒HN基因正确插入DEV基因组内部且有效表达; 复制动力学和遗传稳定性检测, 证明重组病毒rDEV TK-HN滴度略有下降, 但复制趋势与亲本病毒一致; 在鸡胚成纤维细胞(CEF)和SPF鸡胚连续传代20代, 表明HN基因随病毒传代而稳定遗传、表达。
结论
利用同源重组技术, 对鸭肠炎病毒基因组进行修饰, 构建了TK基因缺失表达新城疫病毒HN基因的重组鸭肠炎病毒, 该病毒能够携带HN基因稳定遗传和表达。
运动对肥胖易感和肥胖抵抗大鼠摄食量和身体成分的影响
李静静, 张云丽, 蔡明, 辛磊, 娄淑杰
2015, 35(3): 202-206. DOI:
10.3969/j.issn.1674-5817.2015.03.005
摘要
(
228
)
PDF
(530KB) (
3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运动对肥胖易感和肥胖抵抗大鼠摄食量和身体成分的影响,以期为运动健身和运动减肥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雄性SD大鼠70只,高脂饲料和普通饲料喂养8周后,根据体质量筛选出肥胖易感和肥胖抵抗大鼠; 并分为肥胖易感安静组(OP)、肥胖易感运动组(OPE)、肥胖抵抗安静组(OR)和肥胖抵抗运动组(ORE)四组,继续给予高脂饲料,运动组适应性运动一周后,进行8周跑台运动,采用Prodigy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大鼠身体成分。
结果
(1)与安静组相比,运动组大鼠摄食量显著下降; (2)与安静组相比,运动组大鼠体质量、脂肪组织量均显著下降,OPE组大鼠肌肉组织量显著上升,而ORE组大鼠肌肉组织量未发生显著性变化。
结论
同一强度运动可对肥胖易感和肥胖抵抗大鼠的肌肉组织量可产生不同的影响,提示运动健身时要充分考虑到运动强度和营养补充。
社会接触测试对导盲犬培训成功率的预测效果评价
周子娟, 张雅丽, 韩芳, 俞剑熊, 王亮, 姜新, 王爱国, 王福金, 王靖宇
2015, 35(3): 207-211. DOI:
10.3969/j.issn.1674-5817.2015.03.006
摘要
(
314
)
PDF
(466KB) (
29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建立社会接触测试,并探究其预测导盲犬培训成功率的有效性。
方法
通过对犬心理评估(DMA)测试方法进行改良,建立了犬社会接触测试方法及相应的详细评分标准。对中国导盲犬大连培训基地提供的17只培训成功的导盲犬和17只未培训成功的淘汰犬进行社会接触测试,考查和评估社会接触测试中问候、合作及触摸这3个行为变量对导盲犬培训成功率预测的有效性。
结果
问候变量,导盲犬与淘汰犬的得分没有显著差异(导盲犬:
x
- =3.29,淘汰犬:
x
- =3.18,P=0.716); 而合作和触摸变量,导盲犬的得分显著高于淘汰犬(合作: 导盲犬:
x
- =4.29,淘汰犬:
x
- =3.41,P=0.005; 触摸: 导盲犬:
x
- =3.59,淘汰犬:
x
- =3.00,P=0.049)。社会接触测试中,犬的品种和性别对各行为变量的得分没有显著影响(P>0.05)。
结论
成功建立了社会接触测试的方法及评分标准,其中合作和触摸可作为有效预测导盲犬成功率的行为变量。
游戏和被动测试对导盲犬培训成功率的预测效果评价
张雅丽, 周子娟, 俞剑熊, 韩芳, 王亮, 姜新, 艾博, 王爱国, 王福金, 王靖宇
2015, 35(3): 212-217. DOI:
10.3969/j.issn.1674-5817.2015.03.007
摘要
(
245
)
PDF
(684KB) (
30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建立导盲犬游戏和被动测试的方法和评分标准,并检验其对导盲犬培训成功率的预测效果。
方法
参照犬的普通气质测试的方法,结合导盲犬的行为特点,建立测定导盲犬行为的游戏和被动测试方法,采用5个检测行为变量并制定相应的评分标准,分别为游戏测试中的“游戏兴趣,抓取,拔河”与被动测试中的“活跃程度I,活跃程度II”。通过对中国导盲犬大连培训基地的17只导盲犬和17只淘汰犬进行游戏和被动测试,验证其对导盲犬培训成功率的预测效果。
结果
统计分析显示,导盲犬与淘汰犬在被动测试变量“活跃程度I”的得分具有极显著差异(P=0.003),在被动测试变量“活跃程度II”的得分具有显著差异(P=0.014); 而在游戏测试变量“游戏兴趣,抓取,拔河”的得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淘汰犬的“游戏兴趣”得分有高于导盲犬的趋势。导盲犬和淘汰犬在1~2分,3~4分和5分3个分数段的分布情况的分析结果表明:在“游戏兴趣”中,得分在1~2分的导盲犬多于淘汰犬,得分为5分的导盲犬少于淘汰犬;而“抓取”中,导盲犬与淘汰犬得分趋势相近;在“拔河”中,得分为1~2分和5分的淘汰犬均多于导盲犬;在“活跃程度I”与“活跃程度II”中,得分为1~2分的导盲犬均多于淘汰犬,得分为3~4分的导盲犬数量均少于淘汰犬。
结论
本文成功建立了游戏和被动测试的方法和评分标准,其中变量“活跃程度I”和“活跃程度II”可作为预测导盲犬培训成功率的有效指标。
PCR和限制性内切酶在uPA-SCID小鼠基因型鉴定中的应用
徐春华, 陈丽香, 任晓楠, 杨玉琴, 彭秀华, 蔡家麟, 周晓辉, 周文江
2015, 35(3): 218-221. DOI:
10.3969/j.issn.1674-5817.2015.03.008
摘要
(
270
)
PDF
(710KB) (
29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建立一种简便、快捷、准确的基因型鉴定方法用于uPA-SCID小鼠的基因型鉴定。
方法
应用PCR技术与限制性内切酶相结合的方法检测uPA-SCID小鼠的基因型。
结果
uPA-SCID小鼠的uPA基因型鉴定结果显示: uPA基因野生型在153 bp有条带,纯合子在337 bp有条带,杂合子在337 bp、153 bp有条带。uPA-SCID小鼠的SCID基因型鉴定结果显示: uPA-SCID小鼠SCID基因突变体在38 bp、26 bp有条带,杂合子在64 bp、38 bp、26 bp有条带,野生型在64 bp有条带。
结论
建立的基因型鉴定方法简便易行、可靠,通过该方法可以确定uPA-SCID小鼠的基因型,筛选出需要的纯合子uPA-SCID小鼠。
日本大耳白兔和新西兰兔体温周期变动规律的研究
王丰, 郝飞, 还红华, 张元鹏, 张波, 邵国青
2015, 35(3): 222-226. DOI:
10.3969/j.issn.1674-5817.2015.03.009
摘要
(
289
)
PDF
(673KB) (
30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生理状况下普通级日本大耳白兔和新西兰兔的体温变化规律。
方法
在23.5~28℃、相对湿度54%~65%的环境下,利用稻盛弘
TM
无线自动测温平台对处于自由状态下的家兔进行自动连续测温。对31.2万次形成12 480个家兔时点体温数据分析。
结果
早晚定时定量饲喂条件下,参试动物昼夜体温呈W型规律性波动,1∶00~6∶00、15∶00~18∶00为体温上升期,7∶00~11∶00、20∶00~0∶00为体温下降期,5∶00~8∶00、18∶00~20∶00为体温波峰期,23∶00~2∶00、11∶00~15∶00为体温波谷期。体温波动较大的区间集中在采食后5 h以内,4∶00~7∶00、8∶00~11∶00、16∶00~24∶00的14 h内每4 h体温变化较大。0∶00~4∶00、7∶00~8:00、11:00~16:00的10 h内体温变化较小,适合进行热原实验。
结论
家兔体温在采食后2~5 h呈体温下降趋势,23∶00~2∶00、11∶00~15∶00为体温波谷期。热原检查试验适合在0∶00~3∶00和12∶00~15∶00进行。目前生物制品所涉及动物实验中被广泛采用的按24 h平均时间间隔测温的方法或有商榷余地。
电子摄像技术在豚鼠全身主动过敏试验中的应用
顾筠莹, 印慧聪, 盛佳妮, 俞铭华, 蒋婉娟, 李英, 朱根麟
2015, 35(3): 227-229. DOI:
10.3969/j.issn.1674-5817.2015.03.010
摘要
(
207
)
PDF
(1522KB) (
35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在豚鼠全身主动过敏试验引入电子摄像(动态)技术及其适用性。
方法
以豚鼠全身主动过敏试验激发后过敏反应阶段,作为电子摄像内容,进行电子摄像(动态)记录、比较分析。
结果
初步建立电子摄像技术,记录豚鼠全身主动过敏试验激发后的过敏反应,可以对豚鼠激发后过敏反应的各种症状进行动态观察、分析,还对人工记录和电子摄像记录进行比较,分析了两种记录特点。
结论
在豚鼠全身主动过敏试验引入电子摄像(动态)技术可以对原试验记录(人工观察)进行补充、完善。将两者相结合,能够得到更真实、客观、完整、有效的试验原始记录。
两个群体巴马小型猪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比较
杨李厂, 丁隽, 周新初, 任伯民, 谢东, 杨伟敏
2015, 35(3): 230-233. DOI:
10.3969/j.issn.1674-5817.2015.03.011
摘要
(
266
)
PDF
(369KB) (
35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比较两个群体巴马小型猪血液生理和生化学指标。
方法
分别选取两个群体4~8月龄的巴马小型猪40头(雌雄各半),测定其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并进行比较。
结果
对两个群体巴马小型猪血常规指标比较,有9项指标[红细胞比积(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血小板数(PLT)、中性粒细胞数(NE)、淋巴细胞数(LY)、单核细胞数(MO)、嗜酸粒细胞数(EO)、嗜碱粒细胞数(B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个群体巴马小型猪血液生化指标比较,有8项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蛋白(TP)、碱性磷酸酶(ALP)、尿素氮(BUN)、肌酐(CRE)、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不同群体巴马小型猪的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存在一定差异,在药物代谢、药效以及毒理实验等研究中应引起重视。
蕨麻小型猪的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初探
郭晓宇, 冯小明, 牛廷献, 申健, 王行高
2015, 35(3): 234-237. DOI:
10.3969/j.issn.1674-5817.2015.03.012
摘要
(
166
)
PDF
(381KB) (
2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比较不同海拔地区饲养的蕨麻小型猪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差异,为蕨麻小型猪的实验动物化提供基础数据。
方法
高原地区(甘南,3 200 m)蕨麻小型猪(1组)采集血样后,将该群小型猪移至中度高原地区(兰州,1 500 m)饲养,分别于饲养3个月(2组)和6个月(3组)时采集血样,测定和比较10项血液生理指标和32项血液生化指标。
结果
2组性别间部分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存在差异(P<0.05或P<0.01),1组、3组性别间无差异。1组与2、3组比较,雌性血液生理指标中红细胞计数(RBC)等8项有明显变化(P<0.05或P<0.01),生化指标乳酸脱氢酶(LDH)、丙氨酸转氨酶(ALT)有差异(P<0.05或P<0.01)。雄性血液生理指标白细胞计数(WBC)等7项有明显变化(P<0.05或P<0.01),生化指标较多有明显变化(P<0.05或P<0.01)。
结论
蕨麻小型猪由高原引至中度高原地区饲养,部分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受到生长环境、气候条件、营养水平、养殖方式的影响,但大多仍然具有高原特性,适合作为高原病研究的实验动物,在中度高原地区对蕨麻小型猪进行实验动物化培育具有可行性。
上海市啮齿类实验动物产业景气指数
富群华, 高诚, 施臻, 王开君, 杨薇
2015, 35(3): 238-241. DOI:
10.3969/j.issn.1674-5817.2015.03.013
摘要
(
195
)
PDF
(468KB) (
28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上海市啮齿类实验动物近年的生产销售情况。
方法
采集上海市实验动物生产合格证上报系统及主要生产单位啮齿类动物实际生产情况数据进行分析,以价格因素为权重指标分别计算销售、生产景气指数。
结果
2013年、2014年上海市啮齿类实验动物上报销售数量分别为1 994 132只和1 396 830只,其中大、小鼠合计分别占95.6%和91.3%。10家主要生产单位的生产数量分别为2 901 616只和2 892 148只,其中大、小鼠合计分别占96.75%和95.51%。2013年、2014年啮齿类实验动物销售景气指数分别为35.36和26.74; 生产景气指数分别为50.46和53.70。
结论
近年上海市啮齿类实验动物生产情况基本稳定。
喜马拉雅旱獭繁殖设施的设计与应用
陶元清
2015, 35(3): 242-244. DOI:
10.3969/j.issn.1674-5817.2015.03.014
摘要
(
328
)
PDF
(777KB) (
3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开展喜马拉雅旱獭人工条件下的繁殖研究,探讨建立适宜的喜马拉雅旱獭饲养和繁殖设施。
方法
应用模拟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参照其它野生动物繁殖设施,设计模拟野外旱獭巢穴专用饲养和繁殖的设施。
结果
设计了较为科学的适合喜马拉雅旱獭饲养和繁殖用的设施,解决了实验用旱獭的饲养管理和繁殖问题,为喜马拉雅旱獭实验动物化研究工作奠定了环境条件。
结论
设计的动物饲养繁殖笼具得到广泛的有效应用。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结合案例教学模式应用于高职实验动物学实验教学
乔伟伟, 赵先哲
2015, 35(3): 245-248. DOI:
10.3969/j.issn.1674-5817.2015.03.015
摘要
(
191
)
PDF
(376KB) (
27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以问题为导向(PBL)的教学方法结合案例教学模式应用于高职实验动物学实验教学的效果。
方法
2012~2014级高职生每年随机抽取两个实验班(每班30人)作为对照组(A班)和实验组(B班)。A班学生采用以授课为基础(LBL)的教学方法,B班学生采用PBL结合案例教学模式。实验结束后,通过问卷调查和实验报告评分评估教学效果。
结果
B班学生在动物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动物伦理学实际应用、动物实验结果分析能力、动物实验报告的撰写方面均优于A班学生。B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结论
PBL结合案例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及实验教学质量,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学习。
综述
ApoE基因功能及相关疾病模型的研究进展
姜伟华, 李善刚, 陈学进
2015, 35(3): 249-257. DOI:
10.3969/j.issn.1674-5817.2015.03.016
摘要
(
347
)
PDF
(554KB) (
3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载脂蛋白E(apolipoprotein E,APOE)基因位于人类第19号染色体上,全长3.7 kb,表达产物载脂蛋白是一种富含精氨酸的碱性蛋白。apoE蛋白参与脂质的运输、储存及排泄,同时也参与神经系统的发育和损伤后的修复。目前人类高发的动脉粥样硬化和阿尔茨海默病均与apoE蛋白参与的脂代谢调节异常有关,体外及动物实验研究表明,APOE基因的多态性与冠心病、高脂血症、脑梗塞的发生相关。研究制作APOE转基因及基因敲除或突变的相关动物模型,探明其脂代谢过程,可以更好地了解上述疾病的发病机制,寻找相关疾病的潜在治疗靶点,从而为治疗人类疾病提供更加可行有效的方案。本文总结了人类APOE基因型与apoE蛋白相关的几种疾病发生机制,并对体外研究疾病发展过程的动物模型进行了综述。
代谢组学在自发性疾病模型动物遗传质量监测和饲料开发中的应用
王龙霞, 赵先哲, 乔伟伟
2015, 35(3): 258-263. DOI:
10.3969/j.issn.1674-5817.2015.03.017
摘要
(
197
)
PDF
(557KB) (
29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发性模型动物是研究糖尿病、高血压和肥胖等疾病的有力工具,但是这些特殊的动物模型容易受环境及饮食的影响而产生变异。本文通过简要的诠释代谢组学这一新型研究手段,介绍这种方法在发掘特殊模型动物生物标志的应用,引出其用于监测特殊模型动物遗传质量的可行性和开发专门适用于这些特殊模型动物的饲料的必要性和前景,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简讯
华东地区第十四届实验动物科学学术交流会筹备会议纪要
周宁
2015, 35(3): 264-264.
摘要
(
96
)
PDF
(112KB) (
26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