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5, 45(2): 206-213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4.126

实验动物与职业健康专题

国内普通高校实验动物从业人员职业健康风险防控概述

张倩, 邓青秀,,, 蔡林

成都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研究中心, 成都 610032

Review on Occupational Health Risk Prevention and Control for Laboratory Animal Practitioners in Chinese General Universities

ZHANG Qian, DENG Qingxiu,,, CAI Lin

Laboratory Animal Research Center, 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engdu 610032, China

通讯作者: 邓青秀(1975—),女,博士研究生,高级实验师,研究方向:疾病动物模型与中药复方研究。E-mail:1042097157@qq.com。ORCID:0009-0007-8630-6041

收稿日期: 2024-08-26   修回日期: 2024-12-11  

Corresponding authors: DENG Qingxiu (ORCID: 0009-0007-8630-6041), E-mail:1042097157@qq.com

Received: 2024-08-26   Revised: 2024-12-11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张倩(1998—),女,硕士研究生,助理实验师,研究方向:实验动物质量控制。E-mail:zhangqian05171@163.com

摘要

随着国内实验动物行业的飞速发展,动物实验成为高校科研成果产出和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实验动物从业人员队伍也日益壮大。虽然近年来国家开始重视实验动物从业人员职业健康,并出台了相关的法规政策,但是现阶段高校针对实验动物从业人员的职业健康风险防控还处于薄弱环节。因此,笔者围绕高校实验动物研究中心管理规范,通过走访、座谈以及学术交流,对国内9家普通高校实验动物从业人员的职业健康管理与防护现状进行了深入调研,揭示了高校实验动物从业人员面临的5大职业健康风险,包括实验动物过敏症、人兽共患传染病、机械性损伤、化学性刺激以及心理因素,指出当前高校普遍存在管理体系不健全、风险评估机制缺失和防护设施不足等核心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提出了三级防控体系:在高校层面,需健全制度并加大经费投入;在实验动物中心层面,应建立动物生物安全实验室,并强化危险源管控、应急预案演练与健康监护;在实验动物从业人员层面,需规范防护装备使用,参与职业健康培训,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及时上报职业暴露事件。在多方协作的基础上,笔者尝试分析并探讨构建国内普通高校科学、高效的职业健康保障体系的可行路径,以期为实验动物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 普通高校 ; 实验动物从业人员 ; 职业健康 ; 风险防控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laboratory animal industry in China, animal experimentation has become a crucial tool for both scientific research output and classroom teaching in universities. Correspondingly, the workforce engaged in laboratory animal work has expanded significantly. In recent years, while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begun to emphasize the occupational health of laboratory animal practitioners by introducing relevant laws and policies, current prevention and control efforts within universities remain insufficient. This study conducted an in-depth investigation into the occupational health management and protection of laboratory animal practitioners in nine general universities in China, focusing on the management standards within university laboratory animal research centers. The research was carried out through field visits, interviews, and academic exchanges, focusing on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practices within university laboratory animal research centers. The findings highlight five major occupational health risks faced by these practitioners: laboratory animal allergy, zoonotic infectious diseases, mechanical injuries, chemical exposures, and psychological factors. Key challenges identified include underdeveloped management systems, a lack of risk assessment mechanisms, and inadequate protective facilities. To address these issues, the study proposes a three-tiere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framework. At the university level, institutions should establish comprehensive regulatory systems and increase funding investment. At the laboratory animal center level, biosafety laboratories should be developed, risk source management strengthened, and emergency preparedness and health monitoring enhanced. At the level of individual practitioners, appropriate use of 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 should be enforced, occupational health training should be provided, 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 should be strictly followed, and occupational exposure incidents should be reported promptly. Through multi-party collaboration, this study explores feasible paths for constructing a scientific and efficient occupational health protection system in domestic universities, aiming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practical reference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laboratory animal industry in China.

Keywords: General university ; Laboratory animal practitioners ; Occupational health ; Risk prevention

PDF (791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张倩, 邓青秀, 蔡林. 国内普通高校实验动物从业人员职业健康风险防控概述[J].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5, 45(2): 206-213. DOI:10.12300/j.issn.1674-5817.2024.126.

ZHANG Qian, DENG Qingxiu, CAI Lin. Review on Occupational Health Risk Prevention and Control for Laboratory Animal Practitioners in Chinese General Universities[J]. Laboratory Animal and Comparative Medicine, 2025, 45(2): 206-213. DOI:10.12300/j.issn.1674-5817.2024.126.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国家对生命科学教育和科研发展的重视,实验动物成为生命科学相关科研工作当中必不可少的研究对象。如今,实验动物学已逐渐发展成一门研究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综合性学科。越来越多的国内高校着力建设实验动物中心,动物实验依托实验动物中心平台在医药类院校中得以广泛开展。实验动物从业人员作为实验动物管理、饲养、研究和实验操作等相关工作的一线人员,是实验动物科学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实践者和保障者。实验动物从业人员指从事实验动物或动物实验相关工作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济收入的各类人员,包括科研人员、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实验动物医师、辅助人员、阶段性从业人员1。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这一群体面临着多样化的职业伤害风险,属于高风险职业人群。

多次职业病的暴发,促使世界各国逐渐认识到职业健康的重要性。1970年,美国通过了《职业安全与健康法案》,该法案规定了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与健康标准,要求所有单位应确保工作场所安全、提供健康的工作条件,并提前告知工作人员可能出现的职业伤害2。2014年,中国发布实施的《实验动物机构 质量和能力的通用要求》(GB/T 27416-2014),首次明确将实验动物从业人员的职业健康安全要求纳入实验动物机构的管理范围之内3。2019年发布的国家标准《实验动物福利和人员职业健康安全检查指南》(RB/T 018-2019)进一步为相关活动提供了指导和规范,以保证相应检查活动的质量4。但目前中国高校实验动物中心的管理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缺乏一套完整的职业健康管理体系,从业人员对职业危害防控意识相对薄弱。因此,如何有效避免职业性暴露,开展具有针对性的职业健康教育,提高实验动物从业人员防控意识,保障实验动物从业人员职业健康,成为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全国开展实验动物相关工作的高校数量较多且分布广泛。北京、上海、浙江等地的高校在实验动物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实力尤为突出。这些地区的高校通常拥有更丰富的科研资源和师资力量,能够承担更高水平的实验动物研究工作,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医学、药学等学科领域。

本文围绕实验动物研究中心管理规范,在2019—2023年期间,笔者通过走访、座谈以及学术交流,深入调研了国内若干高等教育机构中实验动物从业人员的职业健康管理与防护现状,共计调研9家单位,包括3所综合性高校和6所医学类高校(其中3所是以中医药学科为主体的高水平中医药大学)。调研单位设施建设地址分布广泛,包括四川、重庆、云南、北京、山西、浙江、山东、湖南等地,各单位的建筑面积均在1万平方米左右,在国内高校的实验动物工作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示范意义。根据调研结果,本文对高校实验动物从业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常见职业健康病进行分析阐述,旨在探索出相应的防控措施,以确保高校实验动物从业人员的职业健康。

1 高校实验动物从业人员职业健康管理现状

近年来,国内大多数医药大学和综合性大学陆续建设了大规模的实验动物中心,并从实验动物生物安全和实验动物从业人员职业健康的角度出发,制定了一系列防护措施5。具体措施包括:提供必要的岗位培训,如动物实验操作技能、安全操作规程、职业健康知识等;提供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口罩、护目镜等;提供定期体检服务,主要是常规健康指标的检测;建立应急预案和紧急处置程序以应对突发事件,保障人员安全。尽管已采取上述措施,但在实验动物从业人员职业健康管理方面,还存在部分问题。

首先,缺乏完整的职业健康管理体系。部分高校未能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制定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职业健康管理规章制度和标准操作流程;在人员配置上,未设置专职职业健康管理的岗位,或该岗位由部门其他职位人员兼任,这类兼职人员通常缺乏专业管理能力,导致管理过程混乱,职权划分不清晰。

其次,在职业健康管理体系中,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机制和相应控制措施等重要组成内容尚不完善。制定有效的计划和措施并严格执行,可以将机构的各种安全风险,尤其是职业健康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然而,目前国内鲜有高校能够做到详细制定并严格执行一套完整、正式且结构化的程序来进行危害辨识,并对这些风险因素进行评估。同时,部分高校管理者对实验动物从业人员职业健康程度重视不足,高校实验动物中心承担着学校的主要科研和教学任务,而保证实验动物的健康和福利是增加科研产出和辅助师生教学的重要前提,相比之下,实验动物从业人员的职业健康问题却常被忽视。

进入高校实验动物中心的人员组成复杂且活动频繁,尤其是在特定时间段(如实验课高峰期和毕业设计阶段),实验人员集中开展动物实验,对中心的人员管理和资源分配构成了巨大挑战。此外,实验动物从业人员的自我防护亟待加强,具体问题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高校研究人员群体规模大、专业背景多样,部分研究人员在入校前后未接受过实验动物学和职业健康相关培训,生物安全意识薄弱,实验操作和理论知识不足;另一方面,实验动物饲养人员学历普遍较低,学校提供的待遇偏低,因此招聘难度大,且人员流动性高。这不仅影响饲养工作的稳定性,也增加了职业健康防控培训的难度。这些问题凸显了加强实验动物从业人员培训、完善管理机制以及提升资源分配效率的必要性。

2 高校实验动物从业人员常见职业健康问题

职业健康问题主要包括实验动物过敏症、人兽共患传染病、机械性损伤、化学性刺激和心理因素等多个方面。

2.1 实验动物过敏症

过敏症是实验动物从业人员目前最普遍的职业健康问题。实验动物过敏症主要与实验动物及其相关的过敏性物质(如动物毛发、尿液、粪便、皮屑、饲料、垫料、霉菌等)有关,这些过敏性物质可导致从业人员呼吸道、皮肤和眼部产生过敏性炎症反应6-7。相关研究表明,大多数的实验动物从业人员存在过敏症状,并且可能会发展成哮喘、鼻炎等过敏性并发症8-9,特别是长期接触啮齿类动物和兔的从业人员10-11。而在高校实验动物中心,最常用的实验动物是啮齿类动物和兔。另外,与其他机构相比,高校实验动物从业人员中年轻的实验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20~30岁)占比较大。从美国国家职业安全与健康研究所公布的数据来看,与年长工作人员相比,年轻工作人员(20~30岁)可能因为缺乏执行任务的经验和工作培训不足而更容易遇到职业健康和安全问题。在调研的9所高校中,有78%的实验动物中心在新建设施或更新设备后,逐渐采用了自动化智能化设备,如大鼠、小鼠独立通风笼盒(individually ventilated cage,IVC),脏垫料倾倒机,隧道式洗笼机和动物垫料自动加料机等,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过敏性物质对实验动物从业人员呼吸系统的刺激作用。

2.2 人兽共患传染病

人兽共患传染病是另一大职业健康问题。随着高校学科发展的延伸,实验动物种类逐渐增多,科研实验用动物要求较高,各单位从具备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的生产单位购买,基本能保证动物质量。但是教学实验中常用的实验动物不仅仅局限于小鼠、大鼠和兔,还包括山羊、绵羊、青蛙、鸽子和鲫鱼等实验用动物,其中大部分来源于养殖场,检疫难度大,动物质量难以得到保证,极易将一些人兽共患病病原体带入动物实验室12。实验动物从业人员与患有人兽共患病或携带人兽共患病原体的实验动物接触,甚至是接触含有病原体的动物实验室空气,均可能导致人兽共患病的发生。常见的人兽共患病主要包括狂犬病、猴B病毒感染、汉坦病毒感染、布鲁氏菌病、沙门氏菌病、流行性出血热、弓形虫病、疥螨病和日本血吸虫病等。生物安全事件时有发生,有调查显示,实验动物从业人员的弓形虫感染率显著高于其他人群13。2009年,美国军方实验室1名科研人员感染兔热病14;2015年,瑞士沃州大学医院中心实验室人员在小鼠接种过程中,不慎被针头刺伤或被小鼠咬伤从而感染了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15;2011年,东北农业大学28名师生进行羊解剖实验时感染了布鲁氏菌病16;2021年,一名兽医在解剖病死猴时,不慎感染了猴B病毒后死亡17。因此,高校动物中心应与具备良好信誉和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的生产单位建立合作关系,采购动物时要求生产单位提供实验动物质量合格证、检验检疫报告等必要文件。同时,动物中心质控部门也要对采购的实验动物进行二次检验检疫,确保动物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2.3 机械性损伤

机械性损伤主要包括针刺伤、锐器伤、动物咬伤或抓伤。实验动物从业人员经常会用手术器械进行基本实验和构建实验动物模型,在实验过程中,频繁接触注射器材及其他锐利器械,如果实验器材消毒灭菌不彻底,感染病原菌的概率会极大提高。实验动物从业人员在对实验动物进行抓取和保定的过程中,极易被实验动物抓伤或咬伤,尤其在面对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时,要提高警惕防止抓伤,同时注意猴B病毒的危害。另外,实验动物从业人员在饲养过程中经常需要搬运实验动物、笼具、饲料、垫料、饮水设备等重物,使肌肉或者关节过度负重,造成肩周炎、腰肌劳损、网球肘(即肱骨外上髁炎)等18-19持续性伤害。还需注意高压清洗设备、垫料处理设备和动物噪声等对实验动物从业人员产生的听力损伤,此外,笼盒清洗设备和高压灭菌器使用中产生的热水、高温蒸汽也可能会带来烫伤的风险。因此,操作人员在参加设备培训时不仅要学会设备的正确操作方法,也要掌握相关应急处理措施,例如,熟悉自动化设备急停按钮的位置。

2.4 化学性刺激

实验动物从业人员在使用化学消毒剂时,有引起咽喉炎、流涕、职业性哮喘、强致癌、致畸的风险。实验动物设施中常用的消毒剂主要包括过氧化氢、含氯消毒剂(如84消毒液)、过氧乙酸、苯扎溴铵、乙醇、次氯酸、甲醛、戊二醛等,特别是甲醛、戊二醛对人体的皮肤、眼睛、呼吸道及胃肠道具有极大的毒性和刺激性,甚至有致癌风险20。在屏障环境内,为确保生物洁净度,经常通过紫外线照射对传递窗、手术室、更衣室、超净工作台、清洁走廊和污物走廊等进行消毒灭菌,如果照射时间过长,会促使环境中臭氧浓度升高,导致工作人员产生胸闷、气短、恶心等不适症状,还会刺激眼睛、黏膜和肺组织,严重时可破坏肺部表面活性物质,引起肺水肿和哮喘等21。因此,紫外线照射应设置定时关闭或人员离开前手动关闭确认。此外,实验动物每日代谢产生的废气中含有大量的氨、硫化氢、甲基硫醇等有害物质,实验人员长期吸入后会引发恶心、头痛、嗅觉灵敏度降低等症状,甚至增加罹患鼻炎、结膜炎,甚至肺水肿等疾病的风险22

2.5 心理因素

高校实验动物从业人员的心理问题相较于其他职业领域更为明显。一方面是自我价值感低,在实验动物学发展初期,高校实验动物中心是一个较为边缘化的部门,经常出现自我监管和缺乏外部有效监管的情况,该部门的福利待遇相对落后,且工作内容繁重,实验动物从业人员在工作中获得的自我价值感较低。但随着动物设施自动化与智能化水平的提升,以及中心管理制度的完善,实验动物从业人员对工作的自我价值感正逐步提升。另一方面是恐惧心理,实验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容易被实验动物抓伤、咬伤或者被锐器刺伤,经常担心会有感染的风险。有研究表明,年轻实验人员(20~30岁)在对实验动物进行安乐死或者实验操作时,心理压力会增大23-24。近年来,有研究关注到实验动物从业人员在长期工作中不断目睹和接触动物的剧烈痛苦和创伤,这使他们在长期的情感付出中自身心理也受到损伤,这种现象被称为“同情疲劳”(compassion fatigue,CF)。CF在实验动物行业中的影响程度难以精确评估,因为实验人员可能会在其职业生涯的不同时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实验人员CF的症状表现多样,从抑郁、焦虑、愤世嫉俗和慢性身体疾病,到社交孤立、旷工、噩梦、药物滥用,甚至自杀倾向,均有可能出现25-26

3 高校实验动物从业人员职业健康保障措施

实验动物从业人员作为实验动物管理与科研活动的直接执行者,长期暴露于过敏原、病原微生物、机械损失、化学性刺激及心理压力等多重职业危害中,实验动物从业人员的健康安全受到严重威胁。虽然近年来国家开始重视实验动物从业人员职业健康并出台了相关的法规政策,但是现阶段国内高校针对实验动物从业人员职业健康防控还存在薄弱环节。为保障高校实验动物从业人员的职业健康安全,本文从高校、实验动物中心和实验动物从业人员3个层面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

3.1 高校的政策支持

建立权责清晰的监管体系。权利和职责清晰划分有助于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实验动物相关管理工作也需要层级管理体系。高校实验动物中心作为高校主要的实验动物使用部门,既要接受国家各级行政部门的监督管理,也要接受高校其他职能机构的监督27。实验动物中心直接管理的同级或上级部门,应根据各学校实验动物中心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规程和制度,重点关注设施安全运行、生物安全风险防范和实验人员个人防护等方面,并督促实验动物中心日常工作根据规章规范安全有序开展。同时,提高对实验动物从业人员职业健康安全的关注度。

提高实验动物从业人员的福利待遇。福利待遇直接关系到实验动物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工作质量和人才保留。实验动物从业人员职业健康不仅包括生理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研究表明,大部分人员在被动物咬伤后,会出现焦虑、精神不振、恐慌害怕等情绪,适当地对人员进行心理疏导和知识培训有助于缓解心理压力28。因此,高校可针对职业暴露者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员,以持续关注并应对从业人员心理变化情况。高校校工会或后勤部应加大对实验动物从业人员的人文关怀力度,并设立职业健康津贴。教师发展中心应根据中心人员不同的职业发展需求,设立明确的晋升通道和职称评定标准,增强从业人员的成就感和满意度。

加大对实验动物中心的重视力度。研究发现,许多单位因为经费有限而导致设施设备老化严重、维保不及时、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存在大量安全隐患。实验动物从业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频繁接触实验动物、注射针头、手术器械和各种消毒剂,个人防护用品是保障人员健康的最后一道防线。然而在实践中,经常会出现因个人防护用品质量差而无法有效抵御多种职业伤害风险。因此,高校亟须加大对实验动物中心的人力和物力支持,以加速改造老旧设施、强化设备安全维护、购买优质防护用具。目前,一些智能化、自动化设备应用较成熟,可极大降低实验动物从业人员的职业伤害。自动化垫料处理设备、智能动物垫料加料机和动物自动饮水系统等设备也逐渐在高校引进以替代部分人工饲养工作,减轻饲料、垫料、动物排泄物及机械劳损对实验动物从业人员的职业伤害29-30。相较于传统的人工清洗方式,隧道式洗笼机大大提高了笼盒清洗效率,降低了清洗人员的职业伤害,机械自动化、标准化清洗已经成为实验动物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31。以调研对象中的某高校为例,该实验动物研究中心建筑面积11 512 m2,配备约13 150个IVC笼盒,其中小鼠11 400笼,大鼠1 750笼;另有3 400个开放式笼盒,其中小鼠1 300笼,大鼠1 700笼,豚鼠400笼。IVC笼盒平均一周清洗一次,开放式笼盒平均一周清洗2次。按传统的人工清洗方式,预计需21名清洗人员方可完成,且清洗过程中存在动物房清洗间工作环境较差、清洗质量不稳定、清洗人员易患实验动物过敏症等问题。因此,申购隧道式洗笼机尤为迫切。

3.2 实验动物中心部门的操作管理

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如何构建职业健康管理体系是高校管理的一大难题,邵奇鸣等32构建的实验动物设施的职业健康管理体系可供参考。由机构法定代表人或者机构管理层成员担任管理职位,指定实验动物中心职业健康管理人员,专职负责实施职业健康管理相关工作,确保至少1名实验动物从业人员作为代表,参与到机构职业健康安全的事务中,以保障员工权益,并及时获取人员的实际需求。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政府相关部门的要求,建立职业健康方针及职业健康安全目标,并报请高校管理层批准。对职业健康管理体系文件进行统一管理,建立职业健康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以指导从业人员的具体实践活动。

建立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和控制机制33。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和及时采取控制措施是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核心内容,也是其他管理要素的重要输入信息。危险源辨识应全面考虑危险源的不同类型,根据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估,再根据评价出的不同风险级别采用不同的控制原则。首先考虑消除危险源,从源头消除风险;当不能避免风险源时,应考虑用低风险的方式(如采用低毒性物质)替代高风险的方式,将风险降低至可接受水平。

建立员工职业健康预防和监护制度。对新入职员工告知其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进行医学评估,制订体检计划。每年定期进行职业病体检,做好接种人群筛选工作,在适当时候进行疫苗接种34。配备专业的个人防护用品,做好使用者的培训和使用登记。对实验动物从业人员进行职业健康防护培训,中心需要提供充足的培训资源,并构造有效的安全文化氛围,有助于工作人员更早地识别和减少危害35-36。培训因人而异,根据不同人员的职责、能力、文化程度及面临的不同风险,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学习。例如,针对实验动物饲养人员应学习个人防护用具的正确使用方法,加强对实验动物抓伤、咬伤、刺激性消毒剂的防护教育;针对科研人员和实验技术人员加强生物安全教育,掌握风险应急响应措施;针对实验动物管理人员加强相关政策法规学习,及时更新管理策略;针对设施维护人员加强消防安全培训等37-38。实验动物中心还应主动向全校师生和来访者告知该区域可能面临的职业健康安全风险。

加强实验动物设施建设。有研究表明,职业健康安全等级主要取决于实验动物类别、设施安全、暴露强度、持续时间和频率、个人的易感性以及特殊工作场所职业病和职业伤害的历史39。其中,设施安全在人员职业健康中至关重要。相较于开放笼盒,将啮齿类动物饲养在IVC笼具中可以有效防止病原体在笼间传播,降低过敏因子水平,从而显著减少实验动物从业人员的过敏症患病率40。根据动物实验教学内容,建设相应级别的动物生物安全实验室(animal biosafety level,ABSL)配备化学通风柜、生物安全柜等,防止病原微生物对师生或实验动物和环境造成危害。

3.3 实验动物从业人员的自我防护

做好个人清洁和防护。对于长期暴露于实验动物设施的工作人员,个人清洁和良好的卫生习惯可极大减少职业危害。从业人员应熟悉进出实验室个人防护装备穿脱流程,并根据实验需求,正确选择和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如实验服、护目镜、手套、口罩等,确保这些装备符合安全标准,并能有效防止接触有害物质或微生物。在需要处理有毒、有害或感染性物质时,应尽量避免直接接触,可使用适当的工具和容器,避免皮肤、眼睛或口腔接触有害物质。例如,消毒剂使用过程中具有较低的接触限值,并且根据风险评估,相关人员可能需要配备有化学药筒的呼吸器,而实验动物设施中广泛使用的N95口罩可以用于预防过敏原,但不足以防止化学品的吸入。在清洁大型动物房的地板或在下吸式工作台上工作时,使用护目镜或面罩、手套及全身性防护服,可有效防止操作中飞溅的污水污染33。实验动物从业人员需不断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切勿因个人经验丰富而存在侥幸心理。

严格执行职业健康管理制度。熟悉并积极参与制定实验动物中心的职业健康安全规章制度,根据相关操作规程进行日常实践活动。每年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并针对接触职业病危险因素的不同,进行相应的职业病体检。这样,通过健康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存在的健康问题,保障身心健康。

重视职业健康安全教育,提高防护意识。积极接受单位定期开展的生物安全培训、实验技能培训和职业健康培训等,提高安全防护意识和操作技能,了解可能存在的职业危害和风险,学习如何正确应对突发情况。实验动物从业人员应了解动物的特性,评估实验可能带来的伤害,正确抓取动物。若发生任何事故或职业危害事件,或出现职业病相关症状,应立即依据职业暴露上报流程报告给上级管理人员,并详细记录事故的情况和处理过程。

以上建议涉及高校管理体系的完善、实验动物中心规章制度的制定与执行以及个人防护意识的加强。这些措施将有助于降低职业暴露风险,提高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满意度,从而促进高校实验动物工作的健康发展,为科研事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重要保障。然而,要将这些建议转化为实际行动,仍需各方的共同努力和持续关注。

[引用本文]

张倩, 邓青秀, 蔡林. 国内普通高校实验动物从业人员职业健康风险防控概述[J].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5, 45(2): 206-213.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4.126.

ZHANG Q, DENG Q X, CAI L. Review on occupational health risk prevention and control for laboratory animal practitioners in Chinese general universities[J]. Lab Anim Comp Med, 2025, 45(2):206-213.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4.126.

作者贡献声明

张倩负责构思论文框架,撰写和修改文稿;

邓青秀负责指导修改文稿,核定文稿;

蔡林参与文献收集,修改文稿。

利益冲突声明

所有作者均声明本文不存在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实验动物 术语: GB/T 39759—2021[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21

[本文引用: 1]

State Administration for Market Regulation, National Standardization Administration. Laboratory animal-Terminology: GB/T 39759-2021[S]. Beijing: Standards Press of China, 2021.

[本文引用: 1]

HELLMUTH G A.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act of 1970

[J]. Wis Med J, 1972, 71(6):14-15.

[本文引用: 1]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实验动物机构 质量和能力的通用要求: GB/T 27416—2014[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4.

[本文引用: 1]

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Quality Supervision, National Standardization Administration. Laboratory animal institutions—General requirements for quality and competence: GB/T 27416-2014[S]. Beijing: Standards Press of China, 2014.

[本文引用: 1]

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实验动物福利和人员职业健康安全检查指南: RB/T 018—2019[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20.

[本文引用: 1]

National Certifcation and Accreditation Administration. Guide to inspection of laboratory animal welfare and personnel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RB/T 018-2019[S]. Beijing: Standards Press of China, 2020.

[本文引用: 1]

李松岩, 沈楠, 徐路, .

吉林省高校学生实验动物安全认知现状调查研究

[J]. 吉林医药学院学报, 2023, 44(2):99-101. DOI: 10.13845/j.cnki.issn1673-2995.2023.02.006 .

[本文引用: 1]

LI S Y, SHEN N, XU L, et al.

Investigation on the status quo of experimental animal safety awarenes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Jilin Province

[J]. J Jilin Med Univ, 2023, 44(2):99-101. DOI: 10.13845/j.cnki.issn1673-2995.2023.02.006 .

[本文引用: 1]

郑茂恩, 杨春红, 王可洲, .

实验动物职业过敏症的研究进展

[J].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19, 39(5):418-422. DOI: 10.3969/j.issn.1674-5817.2019.05.017 .

[本文引用: 1]

ZHENG M E, YANG C H, WANG K Z, et al.

Research progress on occupational allergy of laboratory animal

[J]. Lab Anim Comp Med, 2019, 39(5):418-422. DOI: 10.3969/j.issn.1674-5817.2019.05.017 .

[本文引用: 1]

BALDELLI A, JERONIMO M, LOOSLEY B, et al.

Particle matter,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and occupational allergens: correlation and sources in laboratory animal facilities

[J]. SN Appl Sci, 2020, 2(10):1672. DOI:10.1007/s42452-020-03465-9 .

[本文引用: 1]

DRAPER A, NEWMAN TAYLOR A, CULLINAN P.

Estimating the incidence of occupational asthma and rhinitis from laboratory animal allergens in the UK, 1999-2000

[J]. Occup Environ Med, 2003, 60(8):604-605. DOI:10.1136/oem.60.8.604 .

[本文引用: 1]

JONES M.

Laboratory animal allergy in the modern era

[J]. Curr Allergy Asthma Rep, 2015, 15(12):73. DOI:10.1007/s11882-015-0575-4 .

[本文引用: 1]

VENABLES K M, TEE R D, HAWKINS E R, et al.

Laboratory animal allergy in a pharmaceutical company

[J]. Br J Ind Med, 1988, 45(10):660-666. DOI:10.1136/oem.45.10.660 .

[本文引用: 1]

AOYAMA K, UEDA A, MANDA F, et al.

Allergy to laboratory animals: an epidemiological study

[J]. Br J Ind Med, 1992, 49(1):41-47. DOI:10.1136/oem.49.1.41 .

[本文引用: 1]

王蓉, 赵四海, 白亮, .

医学实验动物学教学中生物安全的探讨与实践

[J]. 基础医学教育, 2023, 25(12):1072-1076. DOI: 10.13754/j.issn2095-1450.2023.12.13 .

[本文引用: 1]

WANG R, ZHAO S H, BAI L, et al.

Exploration on biosafety issues in the teaching of medical laboratory animal science

[J]. Basic Med Educ, 2023, 25(12):1072-1076. DOI: 10.13754/j.issn2095-1450.2023.12.13 .

[本文引用: 1]

林敏, 吴少庭, 高世同, .

深圳人群弓形虫感染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J].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2000, 7(3):135-139. DOI: 10.3969/j.issn.1005-0507.2000.03.002 .

[本文引用: 1]

LIN M, WU S T, GAO S T, et al.

Study on sero-epidemiology of toxoplasmosis in human in Shenzhen

[J]. Acta Parasitol Med Entomol Sin, 2000, 7(3):135-139. DOI: 10.3969/j.issn.1005-0507.2000.03.002 .

[本文引用: 1]

孙琳, 杨春华.

美国近年生物恐怖袭击和生物实验室事故及其政策影响

[J]. 军事医学, 2017, 41(11):923-928. DOI: 10.7644/j.issn.1674-9960.2017.11.012 .

[本文引用: 1]

SUN L, YANG C H.

United States bioterror attacks and laboratory accidents in recent years and the impact on its policy-making

[J]. Mil Med Sci, 2017, 41(11):923-928. DOI: 10.7644/j.issn.1674-9960.2017.11.012 .

[本文引用: 1]

MOSSET P, ZURITA S, AEBISCHER O, et al.

Virus de la chorioméningite lymphocytaire : cas d'exposition en laboratoire

[J]. Arch Des Mal Prof De L'environnement, 2023, 84(6): 101914. DOI: 10.1016/j.admp.2023.101914 .

[本文引用: 1]

洛桑江白.

布鲁氏菌病在我国流行现状及防控措施

[J]. 中国动物保健, 2023, 25(11):1-2. DOI: 10.3969/j.issn.1008-4754.2023.11.001 .

[本文引用: 1]

LUOSANG J B.

Brucellosis in China: Current epidemic status an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J]. China Anim Health, 2023, 25(11):1-2. DOI: 10.3969/j.issn.1008-4754.2023.11.001 .

[本文引用: 1]

林惠然.

实验动物源人兽共患传染病的防控与兽医公共卫生政策

[J]. 浙江畜牧兽医, 2023, 48(6):12-14.

[本文引用: 1]

LIN H 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zoonotic infectious diseases of laboratory animal origin and veterinary public health policy

[J]. Zhejiang J Anim Sci Vet Med, 2023, 48(6):12-14.

[本文引用: 1]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in the care and use of research animals

[J]. ILAR J, 1997, 38(2):89-93. DOI:10.1093/ilar.38.2.89 .

[本文引用: 1]

BIBAY J I, AGAPITO J.

Survey on health and safety concerns of laboratory animal workers in the Philippines

[J]. Philipp J Sci, 2022, 151(2):605-614. DOI:10.56899/151.02.05

[本文引用: 1]

李超, 张惠, 梁洋洋, .

化学消毒剂在实验动物设施中的应用及职业健康防护

[J].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2018, 28(8):11-15.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8.08.003 .

[本文引用: 1]

LI C, ZHANG H, LIANG Y Y, et al.

The application of disinfectants and the protection of occupational health in laboratory animal facilities

[J]. Chin J Comp Med, 2018, 28(8):11-15.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8.08.003 .

[本文引用: 1]

翟青新, 邱春冬, 钱丽萍, .

紫外线和臭氧在屏障设施消毒中的应用及职业防护

[J]. 实验动物科学, 2010, 27(6):39-42. DOI: 10.3969/j.issn.1006-6179.2010.06.011 .

[本文引用: 1]

ZHAI Q X, QIU C D, QIAN L P, et al.

Application and discussion of ultraviolet and ozone in barrier system disinfection and occupational safety

[J]. Lab Anim Sci, 2010, 27(6):39-42. DOI: 10.3969/j.issn.1006-6179.2010.06.011 .

[本文引用: 1]

卢静, 孟霞, 陈柏安.

实验动物设施运行中"三废"管理

[J]. 实验动物科学, 2019, 36(4):77-80. DOI: 10.3969/j.issn.1006-6179.2019.04.018 .

[本文引用: 1]

LU J, MENG X, CHEN B A.

Discussion of the management for "three wastes" generated by laboratory animal facility

[J]. Lab Anim Sci, 2019, 36(4):77-80. DOI: 10.3969/j.issn.1006-6179.2019.04.018 .

[本文引用: 1]

PEREIRA C R, COTRIM DE ALMEIDA J V F, CARDOSO DE OLIVEIRA I R, et al.

Occupational exposure to Brucella spp.: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 PLoS Negl Trop Dis, 2020, 14(5): e0008164. DOI:10.1371/journal.pntd.0008164 .

[本文引用: 1]

RUMPEL S, KEMPEN R, MERLE R, et al.

Psychological stress and strain in laboratory animal professionals - a systematic review

[J]. Lab Anim, 2023, 57(4):396-411. DOI:10.1177/00236772221129111 .

[本文引用: 1]

PRESTON VAN HOOSER J, PEKOW C, NGUYEN H M, et al.

Caring for the animal caregiver-occupational health, human-animal bond and compassion fatigue

[J]. Front Vet Sci, 2021, 8:731003. DOI:10.3389/fvets.2021.731003 .

[本文引用: 1]

THURSTON S E, CHAN G, BURLINGAME L A, et al.

Compassion fatigue in laboratory animal personnel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J]. J Am Assoc Lab Anim Sci, 2021, 60(6):646-654. DOI:10.30802/aalas-jaalas-21-000030 .

[本文引用: 1]

黄术兵, 姚文茜, 侯豹, .

高校实验动物管理工作的现状和对策研究

[J]. 实验室科学, 2023, 26(6):147-150. DOI: 10.3969/j.issn.1672-4305.2023.06.035 .

[本文引用: 1]

HUANG S B, YAO W X, HOU B, et al.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n the management of laboratory animals in universities

[J]. Lab Sci, 2023, 26(6):147-150. DOI: 10.3969/j.issn.1672-4305.2023.06.035 .

[本文引用: 1]

陈小梅, 林雪玉, 洪爱治.

人性化护理服务在被动物咬伤急诊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J]. 现代医药卫生, 2014, 30(13):2040-2042. DOI: 10.3969/j.issn.1009-5519.2014.13.062 .

[本文引用: 1]

CHEN X M, LIN X Y, HONG A Z.

Effectiveness of humanized nursing care in emergency patients with animal bites

[J]. J Mod Med Health, 2014, 30(13):2040-2042. DOI: 10.3969/j.issn.1009-5519.2014.13.062 .

[本文引用: 1]

梅露丹, 任艳蓉, 李卓霏, .

云南大学实验动物中心

[J].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4, 44(3):339-340. DOI:10.12300/j.issn.1674-5817.2024.082 .

[本文引用: 1]

MEI L D, REN Y R, LI Z F, et al.

Experimental Animal Center of Yunnan University

[J]. Lab Anim Comp Med, 2024, 44(3):339-340. DOI:10.12300/j.issn.1674-5817.2024.082 .

[本文引用: 1]

唐倩倩, 张秀莉, 常在.

清华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小鼠自动饮水系统漏水情况统计分析

[J].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24, 44(1):85-91. DOI:10.12300/j.issn.1674-5817.2023.132 .

[本文引用: 1]

TANG Q Q, ZHANG X L, CHANG Z.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leakage situation in the automated watering system for mice in tsinghua university laboratory animal resources center

[J]. Lab Anim Comp Med, 2024, 44(1):85-91. DOI:10.12300/j.issn.1674-5817.2023.132 .

[本文引用: 1]

郑琳琳, 舒加乐, 徐汪节, .

实验动物设施洗笼机配置调研及安装设计

[J].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2019, 29(9):92-96.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9.09.014 .

[本文引用: 1]

ZHENG L L, SHU J L, XU W J, et al.

Investigation of the configuration and installation of cage washers for laboratory animal facilities in China

[J]. Chin J Comp Med, 2019, 29(9):92-96.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9.09.014 .

[本文引用: 1]

邵奇鸣, 窦木林.

实验动物设施的职业健康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初探

[J].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2018, 28(8):1-6.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8.08.001 .

[本文引用: 1]

SHAO Q M, DOU M L.

The establish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an occupational health management system for laboratory animal facilities

[J]. Chin J Comp Med, 2018, 28(8):1-6.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8.08.001 .

[本文引用: 1]

MCCORMICK-ELL J, CONNELL N.

Laboratory safety, biosecurity, and responsible animal use

[J]. ILAR J, 2019, 60(1):24-33. DOI: 10.1093/ilar/ilz012 .

[本文引用: 2]

Kostomitsopoulos(ν.

γ. κωστομητσοπουλοσ) N G. Laboratory animal facility management

[J]. J Hellenic Vet Med Soc, 2017, 55(3): 268-272. DOI:10.12681/jhvms.15116 .

[本文引用: 1]

STEELMAN E D, ALEXANDER J L.

Laboratory animal workers' attitudes and perceptions concerning occupational risk and injury

[J]. J Am Assoc Lab Anim Sci, 2016, 55(4):419-425.

[本文引用: 1]

许虎峰, 王磊.

实验动物从业人员面临的职业健康风险与对策

[J].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24, 42(2):265-269. DOI: 10.16369/j.oher.issn.1007-1326.2024.02.025 .

[本文引用: 1]

XU H F, WANG L.

Occupational health risks of laboratory animal practitioners and countermeasures

[J]. Occup Health Emerg Rescue, 2024, 42(2):265-269. DOI: 10.16369/j.oher.issn.1007-1326.2024.02.025 .

[本文引用: 1]

ANN T.

Creating a world-class program through training and certification

[J]. Behav Sci, 2017, 7(4):78. DOI:10.3390/bs7040078 .

[本文引用: 1]

HOMER L C, ALDERMAN T S, BLAIR H A, et al.

Guidelines for biosafety training programs for workers assigned to BSL-3 research laboratories

[J]. Biosecur Bioterror, 2013, 11(1):10-19. DOI:10.1089/bsp.2012.0038 .

[本文引用: 1]

FEARY J, CULLINAN P.

Laboratory animal allergy: a new world

[J]. Curr Opin Allergy Clin Immunol, 2016, 16(2):107-112. DOI:10.1097/ACI.0000000000000256 .

[本文引用: 1]

FEARY J R, SCHOFIELD S J, CANIZALES J, et al.

Laboratory animal allergy is preventable in modern research facilities

[J]. Eur Respir J, 2019, 53(6):1900171. DOI:10.1183/13993003.00171-2019 .

[本文引用: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