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基本信息
历史沿革
创刊40周年
编委会
现任编委
历任编委
青年编委
审稿专家
期刊政策
投稿指南
伦理道德
编辑与评审
更正与撤稿
开放获取
版权与存储
投稿必看
稿件要求细则
伦理道德细则
附件模板下载
在线期刊
当期文献
过刊浏览
重点文章
多媒体
视频
合作服务
科研通讯
刊务理事单位
广告合作
期刊订阅
纸质订阅
电子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在线办公
作者投稿
专家审稿
主编审稿
编辑办公
主管:上海科学院
主办:上海市实验动物学会
上海实验动物研究中心
主编:王 健
邮发代号:4-789
国际刊号:ISSN 1674-5817
国内刊号:CN 31-1954/Q
检索
文章检索
年期检索
高级检索
友情链接
中国实验动物信息网
上海市实验动物学会
上海实验动物研究中心
上海科学院
中国知网
万方医学网
PubMed
DOAJ
Laboratory Animals
Comparative Medicine
动物模型与实验医学(英文)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
术语在线
更多>>
刊务理事单位
更多>>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41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1-12-25
上一期
下一期
期封面文件
期目录文件
人类疾病动物模型专题
基于糖尿病-肿瘤小鼠模型研究糖尿病对结直肠癌/乳腺癌进展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王晓钰, 蒋升瑶, 蔺智兵, 崔立
2021, 41(6): 469-479.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1.066
摘要
(
688
)
HTML
(
109
)
PDF
(9209KB) (
351
)
图表数据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构建糖尿病-肿瘤小鼠模型,对不同处理组小鼠体质量、肿瘤体积、生存率,以及肠道菌群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讨糖尿病对肿瘤进展的影响,以及糖尿病合并结直肠癌或乳腺癌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方法
60只小鼠分为空白对照组、糖尿病组、结直肠癌组、乳腺癌组、糖尿病+结直肠癌组、糖尿病+乳腺癌组。通过链脲佐菌素注射建立糖尿病小鼠模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结直肠癌和乳腺癌的实体瘤模型。观察记录各组小鼠的体质量、肿瘤体积变化,计算生存率。采集小鼠粪便,然后利用QIIME2平台基于DATA2和Vesearch方法对粪便中微生物群落测序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
糖尿病合并结直肠癌或者乳腺癌后,小鼠体质量(
P
<0.05)和生存率(
P
<0.01)均明显降低,但小鼠肿瘤体积无明显变化。与空白对照组、糖尿病组或结直肠癌组相比,糖尿病+结直肠癌组小鼠肠道菌群的alpha多样性明显改变(
P
<0.05),而糖尿病合并乳腺癌并未引起肠道菌群的alpha多样性产生变化(
P
>0.05);同时,糖尿病合并结直肠癌或乳腺癌对小鼠肠道菌群的beta多样性和细菌物种组成也产生一定影响。
结论
糖尿病会促进结直肠癌或乳腺癌的进展。糖尿病合并结直肠癌或乳腺癌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比单独结直肠癌或单独乳腺癌的影响更大。
小鼠腹主动脉瘤模型的建立及组织学特征分析
夏聪聪, 刘浩乐, 魏盼盼, 成大欣, 胥宝会, 刘恩岐, 赵四海
2021, 41(6): 480-485.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1.115
摘要
(
1025
)
HTML
(
106
)
PDF
(25542KB) (
410
)
图表数据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采用猪胰弹性蛋白酶(porcine pancreatic elastase,PPE)灌注法构建C57BL/6J小鼠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模型并对其病变进行组织学评价。
方法
30只雄性小鼠分为两组,20只小鼠为模型组,10只小鼠为溶剂对照组。所有动物打开腹腔后,游离肾下腹主动脉至髂动脉段,采用剂量为1.5 U/mL的PPE溶液灌注5 min,术后关腹缝合;溶剂对照组血管灌注PBS。术前及术后14 d分别测量腹主动脉直径,术后14 d取灌注段动脉,用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法对动脉瘤组织学特征进行分析和评级。
结果
相比于术前和PBS溶剂对照组小鼠腹主动脉直径[(0.53±0.03)mm、(0.78±0.06)mm],术后14 d的PPE灌注组小鼠腹主动脉直径[(1.20±0.12)mm]显著增加(均
P
<0.01);组织学分析发现,病变动脉段出现弹性纤维断裂、平滑肌细胞耗竭和炎性反应增加等典型的AAA病变特征,提示成功构建了AAA模型。根据病变特征,对构建模型动脉瘤进行组织学分级,建立了一套评价动脉瘤病变模型的可行方法。
结论
成功建立了PPE诱导小鼠AAA和组织病理学分析方法体系。
四氯化碳诱导急性肝损伤大鼠模型对心脏的影响
张丽丽, 万鑫, 冀菁荃, 李婷, 范毅敏, 李宝红, 田帅燕
2021, 41(6): 486-492.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1.033
摘要
(
648
)
HTML
(
79
)
PDF
(40469KB) (
248
)
图表数据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四氯化碳(CCl
4
)对急性肝损伤大鼠心脏功能和形态的影响。
方法
用低、中、高3种浓度的CCl
4
腹腔注射诱导建立急性肝损伤大鼠模型,同时以腹腔注射等体积的植物油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在24 h和48 h行心电图检测,腹主动脉取血后处死动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心肌肌钙蛋白Ⅰ(cardiac troponinⅠ,cTnⅠ)水平;取肝脏、心脏组织制作切片并行HE染色,光学显微镜观察其病理学改变;用可见光分光光度计测定心肌组织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含量。
结果
模型组大鼠血清ALT含量和肝脏形态学的变化均证明CCl
4
致急性肝损伤模型制作成功,肝脏损伤程度与CCl
4
呈一定的浓度依赖性。心电图检测提示,模型组大鼠心电图出现不同程度的ST段弓背向上抬高、T波高尖、Q-T间期延长等电生理变化。HE染色显示,心脏组织发生明显病理学变化,心肌细胞炎性反应及水肿、坏死程度随CCl
4
注射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加重。血清cTnⅠ水平明显增加(
P
<0.01),心肌组织CK、MDA含量明显增加(
P
<0.05),SOD含量显著降低(
P
<0.05),且各项指标的变化在高浓度CCl
4
模型组及诱导后48 h更为显著。
结论
CCl
4
诱导的急性肝损伤大鼠心脏也发生功能和形态变化,心肌损伤程度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
人源肿瘤异种移植动物模型在癌症精准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宋伟杰, 周岩, 牛瑞芳
2021, 41(6): 493-500.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1-027
摘要
(
644
)
HTML
(
31
)
PDF
(1170KB) (
23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类疾病实验动物模型对于临床转化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生物科学、医药化学和生命健康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癌症领域,动物模型常被用作研究癌症发生、发展和转移的有效工具。近年来,人源肿瘤异种移植(patient-derived tumor xenograft,PDX)模型在癌症治疗药物研发和个体化治疗方案制定方面的应用不断普及。本文从实验动物肿瘤模型的发展、免疫缺陷动物的使用角度出发,围绕不同类型动物模型的特点,综述了PDX模型在精准医学领域的应用现状、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Rncat先天性白内障小鼠模型培育及初步应用
张燕, 燕顺生
2021, 41(6): 501-504.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1.015
摘要
(
499
)
HTML
(
16
)
PDF
(1122KB) (
5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先天性白内障是一种严重的致盲性眼病,是导致儿童失明的主要原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功培育了先天性白内障小鼠模型,并对该模型小鼠(命名为Rncat小鼠)的生物学特性、行为学特性、基因序列及突变体蛋白开展系列研究且取得一定成果,该白内障模型可能为白内障药物筛选及研发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对该Rncat先天性白内障小鼠模型的生物学特性、行为学、基因学和突变体蛋白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卵巢早衰动物模型构建方法及比较研究进展
李虹璇, 李思慧, 冯嘉欣, 唐凯, 卢蕊, 韩丝银
2021, 41(6): 505-514.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1.056
摘要
(
968
)
HTML
(
32
)
PDF
(1186KB) (
1875
)
图表数据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前卵巢早衰动物模型的构建因素主要包括医源、免疫、遗传、代谢、环境等,根据这些因素构建的动物模型各有特点。本文综述了不同因素在构建卵巢早衰动物模型方面的作用和效果,以期为不同需要的研究者提供有用的建模信息。
糖尿病动物皮肤损伤模型制备要素和受试物数据的文献分析
林江, 骆飞, 刘鹏, 韩丝银, 陈振兴, 梁忠秀, 兰太进
2021, 41(6): 515-520.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1.025
摘要
(
545
)
HTML
(
29
)
PDF
(1184KB) (
2242
)
图表数据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前,多种药物或方法已用于糖尿病创面不愈的治疗,包括中药、西药、生物制剂、物理疗法等,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但长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另外,糖尿病创面不愈是多种细胞及细胞因子相互作用的结果,单一疗法往往效果不显著。因此,在建立稳定可靠的动物模型基础上,通过药理学研究明确各药物或治疗手段的作用机制,可为后续临床联合应用提供治疗依据,以此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本文收集国内外24年来有关糖尿病动物皮肤损伤模型的文献,统计分析模型制备要素及受试物(药物或治疗手段)数据,以期为提高造模效率和科学评价受试物提供依据。
技术与方法专题
2013—2020年7次实验动物病原菌项目国际比对结果分析
邢进, 冯育芳, 王洪, 张雪青, 高强, 岳秉飞, 付瑞
2021, 41(6): 521-527.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1.104
摘要
(
494
)
HTML
(
21
)
PDF
(1650KB) (
1059
)
图表数据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评估自身检测能力,促进国内实验动物能力验证活动的开展和检测水平的提高。
方法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于2013—2020年共7次参加国际实验动物科学理事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Laboratory Animal Science,ICLAS)实验动物检测能力验证活动[即诊断实验室性能评估程序(Performance Evaluation Program for Diagnostic Laboratories,PEP)(简称“国际比对”)。PEP活动中,通过培养、生化鉴定、PCR和测序等方法对PEP病原菌样品开展检测,并对国际比对结果进行总结分析。
结果
7次国际比对能力验证活动共检测40份样品,涉及27种病原菌,结果符合率分别为8/8、2/2、5/8、9/9、5/5、6/7和1/1;其中病原检测33项,抗体检测7项。国内各项标准中尚缺少辛氏鲍特菌、黏质沙雷菌、乳腺炎棒状杆菌、CAR(Cilia-associated respiratory)杆菌、小鼠放线杆菌、弗劳地枸橼酸杆菌、产酸克雷伯杆菌、无乳链球菌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共9种病原菌的检测项目。
结论
通过参加国际比对活动,发现了国内外标准差异以及自身急需提升的检测能力,希望早日与国际接轨。
基于团体标准T/CALAS 21—2017的Wistar大鼠微卫星DNA群体遗传质量分析
魏杰, 左琴, 王洪, 李欢, 周佳琪, 光姣娜, 范涛, 刘佐民, 付瑞, 岳秉飞
2021, 41(6): 528-534.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1.073
摘要
(
435
)
HTML
(
23
)
PDF
(1239KB) (
757
)
图表数据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利用团体标准T/CALAS 21—2017推荐的方法对不同时期封闭群Wistar大鼠的遗传质量进行分析,同时进行团体标准T/CALAS 21—2017的适用性评价。
方法
2015年、2019年选测的Wistar大鼠分别命名为A组和B组。按团体标准T/CALAS 21—2017要求,使用25对微卫星引物获取两组封闭群Wistar大鼠的遗传参数进行质量分析,利用多态性信息含量(polymorphism information content,PIC)分析位点多态性。
结果
A组和B组大鼠中分别检测到100个和69个等位基因。两群体平均杂合度分别为0.574和0.447,平均PIC分别为0.541和0.393。
结论
团体标准T/CALAS 21—2017在封闭群大鼠遗传质量分析中具有良好的适用性,A组Wistar大鼠的遗传多样性优于B组。
影响细菌人工染色体转基因小鼠制备效率的因素分析
王芊芊, 王伟, 刘睿, 卫振, 刘冲
2021, 41(6): 535-542.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1.032
摘要
(
538
)
HTML
(
20
)
PDF
(1919KB) (
653
)
图表数据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比较细菌人工染色体(bacterial artificial chromosome,BAC)转基因小鼠研制中的几个关键因素如实验小鼠遗传背景、BAC质粒注射浓度、BAC质粒片段大小和BAC注射液存放时间等,优化BAC转基因小鼠研制技术。
方法
采用相同的BAC DNA制备方法,分别选取C57BL/6J(B6)和FVB/N两种实验小鼠,用质量浓度分别为0.75、1.0、1.5和2.0 ng/µL的BAC注射液进行胚胎显微注射,分析不同BAC DNA片段大小和BAC载体DNA制备后至注射前的时间长度,比较小鼠出生率、转基因小鼠阳性率。
结果
用FVB/N为背景的转基因小鼠阳性率较用C57BL/6J高(
P
<0.05)。4个BAC质粒注射质量浓度对应的C57BL/6J和FVB/N仔鼠出生率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0.75 ng/µL组>1.5 ng/µL组>1.0 ng/µL组>2.0 ng/µL组。4个BAC质粒质量浓度注射时,C57BL/6J转基因小鼠阳性率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1.5 ng/µL>1.0 ng/µL>2.0 ng/µL=0.75 ng/µL,FVB/N转基因小鼠阳性率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1.5 ng/µL>1.0 ng/µL>2.0 ng/µL>0.75 ng/µL。当BAC片段大小为197 kb时,仔鼠出生率最高,为(22.49±9.41)%;片段大小为99 kb时仔鼠出生率最低,为(13.61±15.65)%;当BAC片段为197 kb时,转基因小鼠阳性率最高,为(13.56±12.88)%,极显著高于114 kb(
P
<0.01),显著高于99 kb(
P
<0.05)。BAC注射液的存放时间与转基因小鼠阳性率并不呈线性关系。
结论
相较于C57BL/6J,FVB/N背景更适于BAC转基因小鼠的研制。BAC注射液质量浓度为1.5 ng/µL时,阳性转基因小鼠的制备效率最高。BAC片段大小并非阳性转基因小鼠的限制因素。BAC载体DNA制备后1周内完成注射的效果最佳。
大鼠气管滴注方法的改良及效果评价
余伊翔, 曹珊珊, 冯怡, 李嘉瑞, 王荣
2021, 41(6): 543-546.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1.031
摘要
(
753
)
HTML
(
33
)
PDF
(28959KB) (
375
)
图表数据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建立一种可视、简易快速、精确滴注的大鼠无创气管滴注方法。
方法
采用1 mL医用注射器和毛细管制作进样器,采用光纤实现可视化操作,采用肥皂水检验气管插管是否正确,进样器经呼吸导管插入气管完成滴注。20只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滴注0.9% NaCl溶液和细颗粒物(PM
2.5
)混悬液。
结果
20只大鼠共完成120次气管插管与滴注操作,末次滴注24 h后取大鼠肺组织进行HE染色,可见PM
2.5
组动物肺组织出现明显病理变化,基本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特征。
结论
改良的大鼠无创气管滴注方法操作简单、快速安全,无需特殊器材,可广泛应用于大鼠呼吸道给药、染毒等相关研究。
可视化核酸检测技术RPA-LFD的研究和应用进展
于灵芝, 陶凌云, 魏晓锋
2021, 41(6): 547-553.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1.019
摘要
(
995
)
HTML
(
35
)
PDF
(1922KB) (
2244
)
图表数据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recombinase ploymerase amplication,RPA)是一种新型恒温核酸扩增技术,与PCR相比,操作简便,反应快速,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无需精密仪器,是一种可以替代PCR的核酸检测技术,被认为是目前最有潜力成为快速分子诊断的工具。RPA与横向流动试纸条(lateral flow dipstick, LFD)结合的RPA-LFD技术,可实现扩增产物的可视化检测,在病原体现场核酸快速检测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这为实验动物的质量监督检验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本文对RPA-LFD这一新型核酸检测方法的技术原理、研究现状、技术瓶颈及用于现场核酸提取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实验动物管理
高校实验动物管理流程信息化探索:以浙江大学为例
陈晓娟, 李巍, 汪洌
2021, 41(6): 554-558. DOI:
10.12300/j.issn.1674-5817.2021.045
摘要
(
619
)
HTML
(
50
)
PDF
(1813KB) (
841
)
图表数据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实验动物饲养管理、生物安全风险评估和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审查是高校实验动物中心的核心工作。浙江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在信息化管理体系框架的基础上,结合自身运行特点,对实验动物管理流程进行了信息化改革,实现了动物实验从项目审查、项目实施到项目终审的全流程信息化监管,提高了实验动物饲养管理效率,加强了生物安全和实验动物福利伦理监管力度,为高校实验动物的管理模式提供了新思路。